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地方标准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重庆地方标准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重庆市地方标准《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苦瓜,因苦得名,也叫凉瓜。清暑清热、明目、解毒。治热病、中暑、痢疾、赤眼疼痛、肿痛丹毒、恶疮,苦瓜也是夏季用来清暑去热的蔬菜之一。重庆夏季气候炎热,苦瓜是重要的夏季地产蔬菜,苦瓜一经上市价格走俏,新上市普通苦瓜价格在4-5元/kg,绿色苦瓜8-10元/kg,最高可达到16元/kg,而绿色苦瓜价格一般是普通苦瓜的两倍,菜农获益更加丰厚,同时绿色苦瓜的种植也符合当前蔬菜产业重视高效、绿色、生态的趋势,更能满足蔬菜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现有标准体系中,在国家层面仅有绿色食品瓜类蔬菜及苦瓜等级相关的标准,均是在农业或食品范畴对产品外观商品性及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出台了强制或推荐性标准,如NY/T 747《绿色食品瓜类蔬菜》、NY/T 963 《苦瓜》、NY/T 1588《苦瓜等级规格》对苦瓜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出台了国家标准。但针对无公害苦瓜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等环节都有相应标准,且具有针对性,如NY/T 5077《无公害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等。有个别省市出台适应当地生产技术操作和产地环境的绿色苦瓜生产技术标准,如山东省(DB37/T 2020《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广西省(DB45/T 786《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DB64/T 1244《绿色食品(A级)露地苦瓜生产技

术规程》)等。重庆市在行业层面尚没有与绿色苦瓜生产技术生产规程直接相关的标准。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尽量直接引用的方式或修改引用其主要技术内容的方式,与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协调、相衔接。

二、标准编制过程

(一)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以及成立标准起草小组等情况

本标准由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申请,经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向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编制任务列入2017年第三批下达的重庆市地方标准制修定计划任务,立项文件见《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7年第三批重庆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渝质监发〔2017〕93号)。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是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负责从事全市种植业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开发创新、土壤肥料和农田用水监测、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地力建设等。拥有蔬菜、柑桔、特色水果、茶叶、马铃薯等首席专家团队,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标准转化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曾先后制定了行业、地方标准十余项,在标准申报、制定、审批等流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加强本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更好地完成标准的起草任务,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委员会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并结合区县推广站一线试验示范力量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工作组全面负责标准起草、报送、评审等工作。

(二)标准文稿的编写情况

主要承担单位确定编写人员,明确参加人员的分工。熟悉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

自从接受编制任务后,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委员会及时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小组成员均为长期从事相关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并有支持或参加过国家、行业标准和重庆地方标准的制定,对标准编制的工作程序及研究方法较为熟悉,为本标准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小组成员具有长期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的实践经验,为《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编制积累了大量资料,多次赴各大蔬菜生产区县调研绿色苦瓜栽培技术和发展趋势,广泛听取蔬菜专家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于2017年11月,形成并完善了标准的初稿。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内绿色食品(A级)苦瓜露地及保护地生产管理。

三、主要技术指标的说明

(一)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各技术指标来源与出处

1. 标准编制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标准编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力求做到科学规范、指标准确、可操作性强,给予国家、农业部相关标准接轨,有符合重庆发展实际,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在主要参考NY/T 747《绿色食品瓜类蔬菜》基础上,结合我市绿色苦瓜生产实际和多年技术推广示范效果,重点补充完善了生产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内容,确定了产地环境条件、肥料农药使用的原则和要求、生产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采收、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主要内容。

(1)产地环境条件

本项内容中绿色苦瓜生产基地各项要求指标主要参考了NY/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苦瓜属于短日作物,喜光不耐荫,喜湿而怕雨涝,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适应性较广。

(2)肥料农药使用的原则和要求

本项内容中绿色苦瓜生产肥料农药使用的原则和要求指标主要参考了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

我市畜禽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农作物秸秆生物量不断增加,沼气工程发展迅速,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了充足的肥源。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部分解决化肥过量使用带来土壤酸

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可以解决畜禽粪污堆积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是水果、蔬菜、茶叶生产大国,但其综合效益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用量过高。苦瓜对肥料要求较高,如果有机肥充足,植株生长粗壮,茎叶繁茂,开花结果多,品质好。特别是生长后期,若肥水不足,则植株衰弱,叶色黄绿,花果少,果实细小,苦味增浓,品质下降。

(3)生产管理措施

该技术参考借鉴部分NY/T 5077《无公害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相关规程基础上得出,并根据我市部分区县绿色苦瓜生产推广技术与专家指导意见加以整理。在绿色食苦瓜生产中,需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和措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自身抗病虫的能力,同时恶化病虫繁殖蔓延的生活条件,保护和提高天敌的栖息环境,增强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能力。

(4)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苦瓜的目的。

在绿色苦瓜生产中,通过一系列农业防治措施改善田间生产管理状况,恶化病虫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保护和创造有益生物繁殖的条件,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在必须使用药剂防治时,优先使用生物农药。虽然生物农药作用缓慢,但它们的毒性一般较低,杀虫治病谱较窄,

不易伤害天敌,对作物不致产生药害,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能力,病虫一般较少产生或不产生抗性。通过隔离、驱散和诱杀等物理措施,提高病虫防治效率。在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的前提下,严格选择农药种类和剂型,限定施药时间、用量及方法,达到既充分发挥化学药剂的作用,而又将其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范围的目的。

(5)采收

苦瓜应该选取瘤条突起饱满,瓜形直,无畸形、无病虫斑、无机械伤的瓜条适时采收。采收过早瓜条细小,产量低,产品达不到标准,而且风味、品质和色泽也不好;采收过晚,瓜条粗大,皮色变黄,影响口感及商品性,而且产品不耐贮藏和运输。苦瓜采收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注意采收时的天气状况,不要在雨后和露水较大时采收,否则苦瓜难保鲜,极易引起腐烂,条件允许可以利用冷藏库去除田间热。苦瓜必须达到了农药安全间隔期时才可以采收。产品质量参照NY/T 1588 、GB 2762、GB 2763和NY/T 747的要求。

(6)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严格按照NY/T 658、NY/T 963、NY/T 747和NY/T 1056的要求执行。

2. 各技术指标来源与出处

(1)生产管理措施

a.本标准考虑到苦瓜种植业主面对的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及苦瓜品种繁多、更新速度快等因素,故未推荐重庆地

区的主栽品种以及熟性,由种植业主根据不同栽培季节、市场需求等选择相应的苦瓜品种。

b.本标准要求“重庆地区露地早春栽培2月中下旬播种冷床育苗或电热温床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秋季栽培6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定植”,在参照NY/T 5077《无公害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及其他地方标准基础上,因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嫁接苗,并且设施保护地育苗技术、栽培技术和高效苦瓜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苦瓜生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实现了苦瓜育苗提前、上市时间提前、采收期普遍延长,结合重庆本地生产环境的实际和传统种植习惯,在茬口安排上基本可以实现连续供应。

c.本标准建议“将种子投人55℃热水中进行温汤浸种,边浸泡边搅拌,维持水温浸泡15min,然后将水温降至30℃继续浸泡10-12h,用清水洗净粘液后即可催芽”,因苦瓜种子种皮比较厚而硬,较难发芽,宜用55~60℃的温水浸种,促进种子吸水萌生,提高种子发芽率,还能杀死种子外表的病菌、虫卵,到达种子消毒的目的。浸种时水要充足,使种子受热均匀,种子入水后要不停地搅拌,维持55~60℃的温度15分钟左右。然后增加冷水降至30℃左右时,再继续浸泡10-12小时。

d.本标准建议“浸泡后的种子用钳子在种脐部位嗑小口”,因苦瓜种子外壳坚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但为了提高发芽率及发芽整齐度,建议用钳子在种脐部位嗑开,利于发芽,注意不要伤害种子,以免影响发芽。

e.本标准建议“每天用清水将纱布袋和种子透洗一遍,保持种子清洁”,清洗时轻擦种子,除去其外表难透水的物质,并注意观察水分的多少,既要避免失水影响发芽,又要避免水分过多而烂种。

f.本标准建议“砧木一般选择台湾丝瓜和白籽南瓜,两个品种嫁接亲和性和共生性比较强”,在潼南、铜梁、璧山、巴南、万州等蔬菜生产核心区县调研时发现目前生产中苦瓜嫁接主推的砧木品种为台湾丝瓜和白籽南瓜。我市用的较多的砧木为台湾丝瓜,也可以选择本地丝瓜作为砧木,但要进行前期嫁接亲和试验。

g.本标准采取了套管嫁接法,由于套管嫁接法操作流程简单,接穗接口牢靠紧密,套管能很好地保持接口周围的水分,阻止病原菌的侵入,有利于伤口的愈合,能提高嫁接成活率。且幼苗成活定植后,套管具有一定弹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脱落,不用人工去除,所以套管嫁接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嫁接技术。根据嫁接时砧木和接穗茎的粗细选择适宜的套管规格。

h. 本标准建议“在砧木和苦瓜相面对的下胚轴上,于子叶下1.5cm处用刀片轻削深约幼茎的五分之三、长1cm左右的切口,然后将砧木和接穗的切口靠在一起,用嫁接夹固定好”,切口削的太深,切口面太大,不利于伤口愈合,砧木根部营养供给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切口削的太浅,影响嫁接成活率。

i.本标准建议“叶上1cm处用刀片沿40-45°角向下切

断,切后套上套管,苦瓜在第1片真叶下0.5-1.0cm处与砧木相反方向以相同角度切断,然后将苦瓜切面与丝瓜切面对齐插牢即可”,砧木和苦瓜的切面部位应粗细度一致,提高套管的紧致度和切面的贴合度。选择40-45°角切断,如果角度太大,则切面小,不利于砧木和苦瓜切面的结合;角度太小,则切面大,不利于切面伤口的愈合。这两个方面均能影响嫁接的成活率。

j. 本标准建议“每667平方米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kg-3000kg、磷酸二铵30公斤”,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总量,在施肥种类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苦瓜属于高氮型蔬菜,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氮较多。苦瓜生长前期需氮肥较多,中后期以追施磷、钾肥为主。

k.本标准建议“保护地栽培整成高15-20cm、宽150-160cm的小高畦,行距110-120cm,株距70-80cm,每亩700-800株;露地栽培整成高15-20cm、宽180-200cm的小高畦,行距140-160cm,株距80-100cm,每亩400-600株,因保护地栽培较露地栽培定植时间早,生长环境好,结果上市时间早,所以设施栽培的苦瓜种植密度要高于露地栽培,也利于集约化利用设施土地,提高利用效率。

l.本标准建议“架间距20-30cm,架顶用长2.5m,直径3cm横杆连接加固”,因苦瓜长势非常强,所以要插坚定的改良人字架,以免植株脱落接触土壤,造成病虫害传播及影响瓜条的商品性。及时插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

幼苗迅速缓苗。稍粗的架材可增加架间距。

m.本标准建议“当瓜蔓伸长达50cm以上时,根系基本布满全行间,一般就不宜再中耕了”,当瓜蔓伸长达50cm 以上时根系基本布满全行间,一般就不宜再中耕了,以免中耕伤根影响植株正常生长。每次中耕可结合施一些优质农家肥:如饼肥、各类禽毛和腐熟鸡粪、猪粪等。注意及时拔除杂草,防止杂草丛生,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和减轻病虫的为害。

n.本标准建议“瓜蔓伸出30cm左右时进行人工绑蔓,辅助瓜秧上架”,苦瓜长势非常强,生长速度快,不及时搭架易出现瓜条坠秧的现象,造成植株脱落,致使叶片及瓜条接触土壤,影响瓜条的发育及商品性,还能造成病虫害、病菌的感染传播。

o.本标准建议“苦瓜上架后,主蔓50cm以下不能留瓜,并摘掉雌花以利于植株生长发育”,苦瓜茎节腋芽活力强,易发生侧蔓,但侧蔓的雌花出现较晚,为保证主蔓结瓜的优势,应及时摘除侧蔓。摘除主蔓50cm以下的瓜条及雌花能为植株保障前期充足的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打下物质基础。

p. 本标准建议“浇水之前应结合穴施尿素或复合肥(16-8-20)每亩15-20kg,如遇连阴雨,应注意排涝;同时叶面喷施0.4%磷酸二氢钾2-3次。”苦瓜生长期长,连续开花结瓜能力强,采收期长达3个月,嫁接苗可延长1个月,在水肥充足条件下产量高,品质好,所以必须追肥以满足连

续开花结果的营养需求。苦瓜苗期耐肥性弱,肥料稍浓就会烧伤幼苗,所以追肥要注意前轻后重。追肥时间以采收始期至采收盛期较好。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时,应写明采标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三)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现行的法律、法规,直接引用有关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与这些文件中的规定不存在矛盾,所有内容协调一致。

《绿色食品苦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小组

2018年6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