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态度

  • 格式:ppt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3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愿否接待中国顾客”问卷的回答情况表 光顾过的旅 未光顾过的 光顾过的餐 未光顾过的 馆 旅馆 馆 餐馆 47 ① 22 20 1 ② 25 23 2 ① 20 19 1 32 ② 12 11 1 ① 43 40 3 81 ② 38 35 3 ① 51 47 4 96 ② 45 41 3
1
0
0
0
0
Social Psychology
♪沟通来源:
●可信性(专长性和可靠性); ●喜爱性(吸引力,相似性);
♪信息的内容与形式:
●差异性; ●情绪性; ● 组织性;
Social Psychology
♪沟通情境:
●强化作用; ●预先警告; ●分心
♪沟通对象:
●可劝服性; ●自我涉入; ●接种免疫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第五章
社会态度
Social Psychology
思考: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哪些地方/情况/ 事件会涉及到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
Social Psychology
主要内容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及成分 二、社会态度的特征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四、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五、社会态度的测量 六、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七、若干现实性态度
为了减少认知不协调,高奖赏组被试由于高 报酬的外力影响就在两个认知之间插入一个理由 性的辩解.如“得到一笔可观的酬金,撒个小谎 是值得的”等,于是不仅维持对工作十分单调的 认知和不喜爱的态度,而且对自己的撤谎行为感 到心安理得。 而低奖赏组被试在两个冲突的认知之间找不 到一个充足的外在理由(因为“为1美元而撒谎, 很不值得”),就会从内部寻找对自己行为的支 持,于是就朝着否定“说的不是谎言”和觉得 “工作是有趣的”方向变化,即改变了对工作的 认知与态度。
Social Psychology
热情的: 主动的: 大方的: 强 的: 快 的: 善 的:
: : : : : :
: : : : : :
女同学 : : : : : : : : : : : :
: : : : : :
: :冷漠的 : : 被动的 : : 拘谨的 : : 弱的 : : 慢的 : : 恶的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凯尔曼 态度的形成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的三个过 程。 依从(compliance)是个体为获得报酬或避 免惩罚而在表面上持有某种态度; 认同(identification)是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 体取得一致而自愿接受某种态度; 内化(internalization)则是真正把某种态度纳 入自己的价值体系。
Social Psychology
• 结果 高奖赏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大多认为这项工作 枯躁无超,不大喜欢,两组态度平均得分值都较 低,且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他们对工作的态 度没有多大变化。 而低奖赏组的被试大多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 有趣的、愉快的,其态度平均得分值较高,与高 奖赏组比达到显著差异(p<0.03)。也就是说, 他们对此项工作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不喜 爱变得较喜爱。
Social Psychology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与成分
1、含义 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 所持有的较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 向。 2、成分 单成分:情感 双成分:情感与认知 三成分:情感、认知与行为(意向)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紧张
压力
不平衡
平衡
态度的改变
Social Psychology
P
P
O
X
O
X
P
P
O
X
O
X
肯定 否定
平衡状态
Social Psychology
P
P
O
X
O
X
P
P
O
X
O
X
肯定 否定
不平衡状态
Social Psychology
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
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 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 度或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认知失调:由于个体的认知冲突而引 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 ◆两类认知元素:关于自身特点和行为 的信念、看法或知觉;关于周围环境的信 念、看法或知觉; ◆认知元素之间的三种关系:相互协调 一致;相互冲突不协调;无关系
七、若干现实性态度
1、偏见: ●定义:针对特定群体及其成员的不公 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 ●特点:不符事实;过分类化;先入为 主;不易改变 ●原因: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化的影 响;群体间缺乏了解和沟通
Social Psychology
● 消除:不同群体间建立共同目标;群体 或群体成员间平等的交往与接触;外群成 员个别化 ●与刻板印象和歧视的关系:社会认知; 行为 ● 表现形式: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 解释: 研究者认为,控制组学生没有被要求 撒谎,内心也无认知冲突,其所表达的喜 爱程度就是他们对这项工作真实的认知与 态度。 两个奖赏组的被试都出现了对单调工 作的认知(态度)和对撤谎行为知觉的冲突, 即认知失调。
Social Psychology
0
0
1
①表示仅要求对中国顾客做出回答的问卷。 ②表示还要求对包括有其他种族顾客问题做出回答的问卷。
Social Psychology
五、社会态度的测量
1、量表测量法 瑟斯顿等距量表法、总加量表法、语义 差异量表法 2、非量表测量法 自由反应测量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生 理反应测量法
例:女性角色语义差异量表
六、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
1、三种主流的看法 学习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是一种社会
学习的过程;
诱因论:态度的形成是主体在权衡各种可能情
况的趋近(得)和退避(失)后采取最好抉择的 过程,是一个理性的、主动决策的过程;
认知相符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人的认
知在整体上是否一致。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
• 过程: 研究者请大学生当被试,分别来实验室进行1小时单 调、枯躁而重复的工作(前半小时请他们一而再地把托盘 里的胶片卷轴拿空又重新一一放入盆内,后半小时,请 他们把一枚螺钉在板上顺时针拧转四分之一圈,又倒转 四分之一圈,如此等等)。 除控制组外,所有的被试在工作完毕后被要求对等在 门外的一个妇女(研究者的同谋)撒谎说,这项任务是非常 有趣而愉快的。给一些被试对于这种撒谎付给1美元奖赏 (低奖赏组),而另一些被试则付给20美元(高奖赏组)。 最后,所有被试被要求在喜爱程度10等级表(从-5— —+5)上回答在多大程度上他们真的喜爱这种任务。
Social Psychology
3、沟通与劝服过程中的态度改变
目标对象
维持原有态度
外部刺激 沟通来源
信息
沟通对象
情境
改变原有态度
Social Psychology
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由于一个人的内 在态度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 异会产生压力,引起个体的内心冲突。为 缩小这种差异,减少压力,人具有恢复心 理平衡的能力,其方式之一是接受外来影 响,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二是采取各种 办法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的 态度。
2、认知相符的两种理论 1)认知平衡理论:海德 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
Social Psychology
1)认知平衡理论
◆主要内容:当主体的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 一致时,会产生不愉快等心理压力,从而驱使认 知主体设法恢复认知平衡。这个过程,往往伴随 着认知主体的态度改变。 ◆理论模式:P-O-X模型 ★三个要素: P:个体(认知的主体); O:另一个体; X:与P和O有关系的某些对象 ★两种关系:肯定与否定 (态度)
Social Psychology
二、社会态度的特征
1、指向性特征:指向某个具体的对象 2、稳定性特征: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和不易改变性 3、中介性特征:态度是内在心理世界与外部行 为表现之间的中介过程 4、整体性特征:知、情、行(意)三位一体 5、方向性特征: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喜 欢或厌恶、重视或轻视、趋向或回避、接受或 拒绝等。
Social Psychology
2、孝道 改变: 传统孝道强调他律性,现代强调自律性; 传统孝道与家族延续有关,现代则无关; 传统孝道强调单益性,现代则强调互益性。
• wk.baidu.com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 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 • 情感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 体验。 • 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 备状态和持续状态。
以上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 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 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 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 方向性。
Social Psychology
四、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1、态度与行为相关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通过一个人的态度,可以预测一个人的 行为。 2、态度与行为不相关 拉皮尔: 3、态度与行为关系很复杂 态度与行为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Social Psychology
总份数 问卷种类 回答人数 不接待 未定:视情 况 接待
Social Psychology
◆两个基本假设: ●当人们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会造成心理
上的不舒服,从而驱使自己努力去减少失调,力 求恢复或保持认知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改变 行为;改变态度;新增认知元素)
●当人们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时,还可以能
动地避开那些很有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 因素和信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