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 格式:ppt
- 大小:5.72 M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意见或信念。
态度形成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逐渐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倾向性评价。
态度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评估特定对象。
其中,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寻求和维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态度。
1.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中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并进行模仿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表达和行为,个体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态度。
1.3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为了塑造或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形成与这一身份相一致的态度。
二、行为预测行为预测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如果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会尝试调整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2.2 行为意向理论行为意向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周围的他人对行为的期望)可以预测其行为意向。
个体的行为意向越高,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行为准则理论行为准则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社会规范和期望,而非只考虑自身态度。
因此,社会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理解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询问被试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关系。
3.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思考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6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7人们在归因中会有什么样的偏差?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特性如下: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力量(potenc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2整体印象的形成尽管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1)平均模型Anderson在196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广,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bias),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到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
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
我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
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
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
建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2)盲目乐观。
(赌博)3.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
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
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
虚伪的谦逊2。
自我妨碍。
3.印象管理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3。
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4。
直觉:心理捷径。
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第四章 行为态度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
(反对和崇尚暴力)2。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Eg :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3。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态度与行为的变化。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干预这些变化的研究非常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干预措施的应用。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人们对于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态度,而态度则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行为一致、行为不一致、行为中立和行为意图。
1. 行为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实际上采取了保护环境的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一致。
2. 行为不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相冲突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不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但自己并没有主动采取保护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不一致。
3. 行为中立当个体对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持中立态度时,其行为往往是不确定的、无规律的。
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对环境保护既没有积极的态度,也没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会保护环境,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任何行动。
4. 行为意图与行为一致和不一致相比,行为意图是一种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倾向。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表示将来会采取一些行动来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他在未来的行为会与这一态度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变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态度与行为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领域和方法: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一种压力,促使其进行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研究者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认知失调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解释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经常存在矛盾和不协调,有时行为与态度相反,有时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这种矛盾和不协调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学者的兴趣,他们开始探究什么导致了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
虽然许多人认为态度决定了行为,但实际上这不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态度。
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包括社会压力、个人信念、经验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假设一个人对于保护环境非常认同,但他却每天开着大排量的汽车上班。
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这种差异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个人的信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社会压力的影响,以及行为本身对个人信仰的影响,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当心理学家要求参与者完成有关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实验时,他们发现在一些情况下,参与者做出了与他们所声称的道德观点相反的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义无反顾的道德主义者,但在实验中他会欺诈或不公平地行事,他所采取的行为与他的道德观点是不一致的。
这些例子揭示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
它们表明了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一种称为“情境理论”的方法来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试图考虑所有深层的因素和情境的影响。
除了情境理论之外,社会心理学家还使用了许多其他的方法来研究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些心理学家使用了“认知一致性理论”这一概念,这种理论指出,人们试图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持内心的稳定。
如果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他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被称为认知不协调。
第四章社会态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态度,一直是两种传统社会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甚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形成过研究态度的高潮。
其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进一步影响和完善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识,无论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还是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各种反应,或多或少都与我们所持的态度有关。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界定(一)态度概念的提出最早把态度这个定义引人心理学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Spencer)。
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引至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这种看法,后来在兰格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兰格在他关于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对某种事物的反应,事先有精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是不一样的。
当被试者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即将做出的反应时,其反应时间就会比其他集中注意力于即将来临的刺激的被试都的反应时间要短。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1919年托马斯(W·I·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开始的。
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
自此以后态度这个概念便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态度的定义由于人的社会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理解对态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为了加深对态度概念的理解,有必要介绍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定义。
1、萨斯顿(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他强调态度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某人对某种对象在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就是态度。
2、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这种定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他强调的是从兰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映的准备状态。
3、杜博(Doob)认为态度是“含蓄的、驱动力产生的,在个人交往中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反应。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