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茸原生地保育促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3
滇西北玉龙雪山7种常见野生食用真菌资源调查陈光富【摘要】对玉龙雪山分布的猴头菌、毛木耳、松口蘑、松乳菇、皱马鞍菌、多汁乳菇、红黄鹅膏菌等7种常见野生大型食用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大型真菌的常见发生地、形态特征、系统归属、采摘季节、加工方式等内容进行描述与介绍,为生物资源开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玉龙雪山;食用真菌;资源调查【作者】陈光富【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学院,云南丽江 674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北部,保护区建立于1984年,总面积约26 000 hm2,保护区内气候垂直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
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约有3 800多种,据最新文献统计有种子植物2 815余种[1-2] 。
大型真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食用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对物种多样性统计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建设规划等方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而目前对玉龙雪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的研究较少。
对玉龙雪山分布的7种大型野生食用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以期为丽江地区食用菌资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当地居民野外采食和到丽江古城游玩的游客在市场购买辨识中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路线踏查法[3] ,于2016—2018年的6—10月间对玉龙雪山的云杉坪、干河坝、哈里谷、蓝月谷、九子海、天文台、大具、文海、黑水河等地点分布的猴头菌、松口蘑、毛木耳、松乳菇、皱马鞍菌、红黄鹅膏菌、多汁乳菇等野生食用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同时调查丽江古城周边集市,调查上述7种野生食用菌的销售情况。
在野外进行菌物标本采集,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生境特征,测量并统计形态特征参数;在市场调查俗名、主要食用方式等;在室内进行孢子印制作、显微镜解剖观察鉴定、特征描述及汇总统计工作。
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作为高经济价值珍稀野生食用菌,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是世界性稀缺濒危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松茸资源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包括松茸在内的林下资源产权,有效激励了经营主体,林业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则为松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松茸产业获得较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集体林改后更为分散的经营主体如何实现规模化?如何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有效协作?如何避免高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掠夺性利用?如何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下实现松茸资源及其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摸索可持续的松茸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林区农民增收和脱贫,形成地域性特色产业聚群?上述系列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大课题,其结果不仅关系到松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还可为集体林改后的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探索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
本文以云南松茸产业链为切入点,具体内容如下:1、宏观诠释松茸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分析了云南松茸产业内在和外在比较优势。
2、基于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主体现状,阐释了松茸培育、管护、采集、加工、保鲜、包装、物流和销售各环节所存在的问题。
3、概括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中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从生产要素禀赋、关键行为主体决策特征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角度剖析了产业链所存问题缘由,并为未来产业化经营指明了方向。
4、分析了生产者、消费者特征和市场前景,对未来十年松茸供需变化进行了预测。
5、借鉴国外农产品产业链运行的先进经验,分析云南松茸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产业链优化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优化举措和实现机制。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产业链、微观经济学和社区林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国际贸易和管理学知识,基于规范和实证分析,运用生产要素禀赋、供需模型和弹性特征、市场失灵及纠正等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工具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展开了研究。
块菌的经济价值及保育促繁措施摘要:阐述了块菌的形态特征、资源分布、经济价值及综合利用途径,为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服务。
关键词:块菌;经济价值;促繁措施;烹调技术块菌(truffles)又叫猪拱菌、无娘果(大姚、永仁)、猪拱茯苓(南华)、黑松露(法)、松露(台),是世界四大名菌(块菌,松茸,鸡枞,牛肝菌)之首,也是世界三大名菜(松露、鱼子酱、鹅肝酱)之一,是一类块状地下共生真菌的通称,而非独立的分类单元,属子囊菌门(Ascomyto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盘菌亚纲(Pezizomycetidae)、盘菌目(Pezizales)、块菌科(Tuber aceae)、块菌属(Tuber Micheli Fr)的野生食用菌,是经济价值极高的食用菌(方明,2006),食用部分为子囊果。
目前报道的主要有云南块菌〔Tuber yunnanenses〕,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台湾块菌〔Tuber Pormosanum〕,中华块菌〔Tumber sinenses〕(胡弘道,2009),法国块菌[Tuber francenses],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 Vitt)和意大利白块菌(Tuber MagnatumPico),其中以黑孢块菌和意大利白块菌最为昂贵,其价值可与黄金媲美[1],云南块菌主要分布在“野生菌王国”的南华县五顶山乡和马街镇(哀牢山脉中部)的山区缓坡地带,我国是真正的块菌发源地(王云,2006)之一,在意大利、法国、新西兰、美国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块菌,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顶级绿色食品,是欧洲宫廷宴会上的美味佳肴,独享盛益,是珍贵的食、药兼用菌,谓之餐桌上的“黑钻石”,全球年产块菌1000-2500吨,中国年产300-600吨,占全球的1/4强,南华年交易量20-100吨,全世界以意大利白块菌(Tuber MagnatumPico)最为昂贵,在欧洲市场上一般为4000-5000美元/kg鲜重,(胡弘道,2009)(国内一般在500-1000元/kg,其表面平坦,呈不规则椭圆型,产孢组织淡黄褐色,具强烈的蒜香味,其次是法国块菌[Tuber francenses],它和南华的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 Vitt)差异不大,子囊壳表面呈金字塔果皮,产孢组织紫黑色,具白色纹路,有浓郁香气,在欧美市场一般为800-1200美元/kg鲜重(胡弘道,2009),云南块菌〔Tuber yunnanenses〕,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台湾块菌〔Tuber Pormosanum〕,〔2〕中华块菌〔Tumber sinense〕子囊果外表都很相似,在国际市场上极具市场潜力(胡弘道,2009),南华市场上块菌价格起伏,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子囊果大者如鸡蛋大小,小者如桑葚状,质地硬,(略比马铃薯硬),不规则圆形或椭圆,淡红褐或紫褐色,子囊壳表面具有规则的马赛克状瘤突,在南华,食用块菌有很早的历史,在饥荒年代,人们对块菌认识很少,山区人们误认为是“猪拱茯苓”。
野生食用菌松茸的保育促繁技术松茸,学名松口蘑,是一种珍贵的真菌,松茸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PP等元素,食用时因其味道鲜美可口,有特殊的浓郁香味,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同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能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及治疗糖尿病等独特功效,是很好的保健食品,因而自古以来被称为山珍食品,也是出口日本、欧洲的重要产品之一。
松茸的自然繁殖有菌丝繁殖和孢子繁殖两种方式。
菌塘上的菌丝生长发育成松茸的过程就是菌丝繁殖;松茸开伞后菌褶上的孢子散开后由孢子发育成菌塘,菌塘内产生菌丝,菌丝发育成松茸,这个过程的生长发育就是孢子繁殖过程。
如何让松茸健康发育达到最佳的商品松茸,取得最好商品价值?在松茸的生长过程中就要采取一系列的保育措施,剑川县金华镇庆华村、清坪村通过集体林地承包管理采收野生食用菌,当地农户通过多年的摸索,找到了适合于当地松茸保育促繁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为:1、集体林地统一发包,确定面积、界限,由承包人自行管理林下野生食用菌,严禁牲畜、闲杂人员进入承包面积内,以免损坏松茸的生长发育环境。
2、做好遮荫、防虫、保湿工作。
遮荫采取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搭棚以达到遮荫、防雨水;防虫、保湿工作同时进行,方法是发现松茸长出后,就近取无虫潮湿细土将松茸淹埋,标准为细土盖住松茸,切勿重压,厚度不超过2厘米,2-3天后松茸生长发育将土层顶起,产生裂缝,等松茸长至6-7厘米,这时用手轻轻扒开细土,用塑料片(用饮料瓶、矿泉水瓶加工而成)卷成圆筒围住松茸菌盖,用细绳捆绑住顶部,用餐巾纸盖住,然后取无虫潮湿细土淹埋住,厚度仍是2厘米,塑料薄膜片圆筒的作用是防止上部的压力过重和防止菌盖开伞,潮湿细土的作用是防虫保湿遮光,以后每天定时进行观察,当盖住松茸的细土被松茸顶开裂缝0.5-1厘米时,扒开细土检查松茸,松开绳子上移塑料圆筒至菌盖处,用细绳捆住,菌顶部用餐巾纸盖住,然后用潮湿细土淹埋,重复以上过程进行操作。
2020年12月鎳I斜故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3期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熊永生S华蓉S陈正启2,杨璐敏2,陈磊2,李江2,何俊2,王蕾2(1.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摘要:指出了云南高原是全球生物资源多样性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依靠独一无二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食用菌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亮点。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云南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野生食用菌产业由过去传统的无序、过度采摘的状态转向资源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栽培食用菌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与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全面提升了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整体形象,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了制约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食用菌产业;高原特色;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23-0111-031引言食用菌产业是我国三大农业产业(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之一。
早在2005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出口创 汇仅次于烟草,已成为云南省位居第二位的出口农产 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将食用菌产业 列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支持发展。
2001年、2007 年、2013年及2017年,云南省政府分别下发文件,明确 了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来发展,并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为云南省绿色食品牌。
2018年,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迅速,全省食用菌出 口量14563. 4t,出口额11757美元,从事食用菌采集、栽 培、加工和销售中获益的人员超过1000万人,科研加工 营销企业400多家,餐饮业600多家。
常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是指在遭到破坏或低产的野生菌林分中,采用人工管护野生菌林地,改善野生菌林地的生态条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菌资源,以达到提高野生菌产品和品质,并实现促进珍贵野生菌的进一步生长与繁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保育促繁技术的首要措施是封闭式管理林地。
封闭式管理后,在封禁区内采取不准谁意采菌、不准砍树、不准放牧、不准开荒等措施,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林地的干扰,使森林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也使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得到保证。
进而实施促进珍贵野生菌的进一步生长与繁殖的技术和措施,以提高野生菌的产量和品质。
松茸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又名松口蘑,山鸡枞。
松茸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历来被视为食用菌中的珍宝,称之为"蘑菇之王"。
日本是世界上松茸消费的第一大国。
松茸富含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菇体肥大,肉质细嫩,是一种美味可口,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名贵食用菌。
它除了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
松茸还有抑制肿瘤,滋养肠胃及理气化痰之功效,也是一种食疗食品。
一、松茸的生长环境松茸天然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900m范围内的松栎混交林、栎类阔叶林、云南松纯林中均有生长,在2000-2600m范围内最多。
过成熟林分中生长较少,多见于中幼林中。
二、松茸保育技术松茸属于共生真菌,它必需与宿主树木根系共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并长出子实体(蘑菇),如果松茸菌塘上与松茸共生的树木都被砍掉,松茸就失去了营养的来源,菌塘就会消失,松茸就会减产甚至绝产。
同时,树木遭到砍伐破坏,森林环境条件会恶化,也会直接影响松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三、采用科学的采摘技术采摘松茸时禁止使用大型铁质工具,如锄头、镐头、铁锹、砍刀、镰刀等。
正确的采摘方法是:小松茸长出后,不要随意碰它,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当它已钻出土表,长出土面,高7cm以上,经济价值最高时,戴上棉布手套,用双手的食指从松茸的基部轻轻掏开腐殖质,让松茸的基部露出,轻轻摇动松茸,感觉整个松茸都已脱离地面时,把它拿出,然后轻轻扒掉粘在基补的泥土,用干净、透气的吸水纸单个包装。
2021年第1期!南#$%技33剑川县野生松葺的保育促繁措施赵德香(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剑川671300)摘要:文章论述了野生松茸的发展趋势、产业现状、生态环境,提出野生松茸的保育、促繁措施,以期促进松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松茸;保育促繁;合理采摘;持续发展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又名松口蘑、松茸,,为“”。
,,营养,含粗蛋白17%,粗脂肪5.8%,可溶性无氮化合物61.5%,还含:的维生素B1、B2、C以尼克酸、钙、磷、铁,具较高的药价值,具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功,还疗糖尿抗癌作。
松经济价值很高,国际场每吨售价达3~5万美元。
常单生至群生,分布于海拔1600-3200m的温带、寒温带的华山与栋树、杜鹃等混交林的林中地上。
多生于20。
~50。
山坡上,中性,深厚的腐殖,与华山栋属的须根发生共生关,形成根,根常形成蘑菇圈。
一般6—11月菇,8—9月为菇旺季。
收稿日期:2020-08-18作19778,女,白族,云南剑川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
枯和枝叶较少的骨干枝、大侧枝进行回缩或更新,弱枝进行重剪,可结合刻芽的方法刺激隐芽萌发,萌发更多新的强健枝条,形成新的副主枝和侧枝。
保留继续挂果的大枝,配合疏剪去弱留强,剪除部分花果,促使营养生长。
对离地30cm以上的主枝和副主枝上萌发的夏季徒长枝条要适当保留,在较长部位进行摘心,萌发多的分枝,起到辅养树体,1~2年内逐步成为新的挂果大枝。
生产上修剪要根据树龄树、条、合,掌握“强树弱剪、弱树强剪”的原则,调节枝条的合理分以养枝和挂果枝1野生松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的高,产品野生松茸作为健品上。
年来,中国已成为大的生产国和国。
7多的候良好的条为各真,别大型高真的生长、分化了适的条N各长期以售野生的,使场上售的野生菌在上国。
野生的发在云经济的发中发着重要作。
云南地区松茸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云南地区是中国松茸的主要产地之一,松茸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食用菌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菌中之皇”。
然而,由于林业资源开发和人为砍伐等影响因素,松茸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逐渐减少,种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云南地区松茸的品质和产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对云南地区松茸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基本遗传特征和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措施,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1.对云南地区松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包括主要基因型分布、群体分化程度等方面的研究。
2.分析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云南松茸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影响因素对松茸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3.研究人类活动、森林破坏等因素对云南地区松茸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生态灾害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1.样品收集和DNA提取:从云南地区不同松茸产地采集样品,通过PCR扩增和电泳技术测定样品的基因型。
2.生态环境监测: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布设样地,测定温度、湿度、降雨量等环境因素,并对松茸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
3.数据分析:使用AMOVA、NtspPOP软件等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松茸种群的遗传结构、基因多样性等参数,并对松茸种群进行聚类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云南地区松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构,分析不同地理条件下松茸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松茸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云南松茸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为地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松茸人工促繁实用技术实验研究
苏永;李春晓;于丽萍;杨红芹;禹朝文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年(卷),期】2024(36)3
【摘要】【目的】寻求保护濒危松茸资源的有效途径,探索松茸人工促繁实用技术。
【方法】在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的松茸原生区选取9个试验小区,以腐殖质
厚度、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3个因子进行水平正交试验,比较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3个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影响松茸产量
的因素顺序为腐殖质厚度>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影响松茸子实体个数和菌塘数的因素顺序为腐殖质厚度>菌种含量>林分郁闭度。
【结论】综合考虑腐殖质厚度、
林分郁闭度、菌种含量3个因子对产量、子实体个数、菌塘数的影响,得出了在腐
殖质厚度3-5cm、林分郁闭度0.6-0.7、菌塘预留子实体的并行条件下,最有利于
松茸扩繁促产的结论。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苏永;李春晓;于丽萍;杨红芹;禹朝文
【作者单位】云南省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云南省昌宁县林业和草原产业发
展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
【相关文献】
1.云南松茸原生地保育促繁研究
2.松茸人工抚育促繁技术规程
3.松茸人工促繁技术研究
4.松茸人工促繁技术及其应用
5.云南省巍山县集体商品林林权改革与松茸的人工促繁栽培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茸保育促繁技术及采收操作规程作者:杨富春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松茸,学名松口蘑,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
由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年产量稀少且无法人工栽培。
松茸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另外温度、虫伤、人为暴力采集对菌丝的伤害等因素对松茸的生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松茸产量逐年递减,因此加强松茸的保育促繁势在必行。
关键词:松茸;促繁技术;操作规程一、以林地承包形式实现专人管护松茸山林专人管护经营模式即因地制宜把林下松茸资源的所有权,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加以明确专人管护,严禁牲畜、闲杂人员进入承包面积内,以免损坏松茸的生长发育环境。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野生食用菌保育及规范化采收技术、达到松茸野生食用菌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值的目的。
二、加大宣传,推广保育促繁技术,促进松茸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性松茸野生食用菌资源总量是有限,而不是采之不尽的。
只能通过保育及规范化采摘等技术和手段达到松茸的稳产甚至增产,以实现松茸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不改变以往错误的采摘方法,不注重保护松茸的生产环境,将会严重违背松茸的生长发育和发生规律,使松茸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松茸产量不断减少,甚至灭绝。
加强对松茸保育促繁技术的研究,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利用各种宣传方法开展科学普及和培训,开展松茸资源生存发展系统和资源培育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利用松茸野生食用菌资源的能力,使广大农民从传统保守的旧观念解放出来,自觉应用科学技术,增加收入。
三、松茸保育促繁技术措施1.做好遮阴、防雨水冲刷工作。
采取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搭棚以达到遮阴、防雨水冲刷的作用;2.做好防虫、防开伞、保湿工作。
防虫、防开伞、保湿工作同时进行,方法是发现童松茸长出后,就近取无虫潮湿细土将童松茸淹埋,标准为细土盖住童松茸,切勿重压,厚度不超过2厘米,2-3天后童松茸生长发育将土层顶起,产生裂缝,等松茸长至6-7厘米,这时用手轻轻扒开细土,用塑料片(用饮料瓶、矿泉水瓶加工而成)卷成圆筒围住童松茸菌盖,用细绳捆绑住顶部,用餐巾纸盖住,然后取无虫潮湿细土淹埋住,厚度仍是2厘米,塑料薄膜片圆筒的作用是防止上部的压力过重和防止菌盖开伞,潮湿细土的作用是防虫保湿遮光,以后每天定时进行观察,当盖住松茸的细土被松茸顶开裂缝0.5-1厘米时,扒开细土检查松茸,松开绳子上移塑料圆筒至菌盖处,用细绳捆住,菌顶部用餐巾纸盖住,然后用潮湿细土淹埋,重复以上过程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