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琐谈JIAOXUESUOTAN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省东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孟夏明【摘要】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时也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在本文中,将围绕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教师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是无依据的,它是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试行)》的指导下开展的,旨在通过“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四大主题的实践活动来保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而成为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
与此同时,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也给广大社会人士提供了技能拓展和训练的资源和场地。
一、建设综合实践学习基地的现实意义(一)能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传统的应试教育只侧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放松,对学生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等都有所助益。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分配和普及上都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因而导致部分中小学至今没有实践活动基地,更有甚者,无法开展实践活动或者只能将实践活动安排于假期,从而导致实践活动只停留于表面,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进而使得学生因缺乏条件而无法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二)能进一步实践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实践基地创建的目的都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学习基地。
综合实践学习基地的建设还能一定程度上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走出校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在素质理念的不断推行下,学校也更加倾向于在校外建立综合实践基地,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时候能更加方便和有效。
李欣泽,宋冠呈,朱方林,等.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4):229-23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4.032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李欣泽1,宋冠呈2,朱方林3,朱大威4,郑建初3(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95;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4.江苏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研究会,江苏南京211899) 摘要:乡村产业兴旺是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基。
首先研判了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形势,认为江苏省基本省情是农业大省,具有农业产业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种植业和粮食作物比例偏高、粮食种植分布不均衡、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占比低等特点。
总结了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三产融合带动型、“领头雁”带动型、社会资本带动型、科技帮扶带动型、挖掘文化带动型等五大带动模式的典型案例,从基础条件、发展历程、产业类型、取得成就等方面对各案例进行剖析。
探讨制约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总体薄弱、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等瓶颈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产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兴旺;江苏省;中坚农民;典型案例;融合;绿色;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4-0229-05收稿日期:2023-09-11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编号:JSYJY201804)。
作者简介:李欣泽(2003—),男,江苏南京人,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第31卷,第2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131,No 12,pp67270 2010年4月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 ources and Regi onal Planning Ap ril,2010 ・农业产业化・我国园艺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李瑞云1,张 华2(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园艺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园艺产业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发展特色园艺产业,二是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四是加强营销,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六是科学种植。
关键词 园艺产业 现状 趋势 对策 收稿日期:2009210222 李瑞云、张华为副研究员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蔬菜、水果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在补充人体营养、增进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园艺产品(例如花卉等)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2006年仅食用药用花卉销售量就达到935619万kg,销售额17118亿元[1-3];据悉,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2009年启动“喝营养”,向公众推荐“喝健康水”、“喝水果”、“喝粮食”等,并计划将其列入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
园艺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
1 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1 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园艺产品不仅是人体主要食物来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园艺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从2001年开始,蔬菜产值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产业,此后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571122万hm 2发展到2005年的1772107万hm 2、2006年的1821169万hm 2)。
如果计算上果品(2005年果园面积1003152万h m 2、2006年1004123万hm 2)和花卉(2006年种植面积7212万h m 2),则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更大,园艺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稳固。
山西五台山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问题和对策作者:王秀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12期摘要: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避暑胜地,是国家推向海外的重要景点之一,文章分析了五台山旅游景区在开发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上各自为政、建筑零乱、产品开发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要优化景区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建设综合服务、充分开发资源、举办文化活动、搞好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开发、管理的措施,争取使五台山成为山西旅游业对外宣传的窗口。
关键词:五台山旅游景区综合服务景区开发景区管理五台山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北部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其因文殊菩萨道场,佛教四大圣地之首而出名,因夏季气候凉爽与环境优美而成为避暑胜地,是国家旅游局推向海外的王牌产品之一。
然而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相比,五台山景区在开发、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改进完善。
1 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五台山既是得天独厚的藏风聚气之风水宝地,又是佛门向往的圣地,它的创建年代与白马寺同期,其鼎盛时期的建筑规模远超过峨眉山、九华山和普陀山。
五台山主峰3058米,是我国北方地区最高峰。
从山下到山顶依次分布着农田及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及鲜明的植被带谱。
在气候上,当平原处于难熬的夏季“热海”时,这里是一片清凉世界。
五台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稀世之宝,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全山现存的50余座寺庙中,有4座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20座为省文保单位。
我国现存的5处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唐代2座都在这里。
这里还有各种形式、大小不同、不同质地、不同功能的宝塔,堪称一座宏大的古都博物馆。
再加上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得其品位增高,每逢盛夏,山水生辉,游人络绎。
盛夏是五台山旅游的旺季,旅游发展势头也较好,但是,近几年来五台山接待的海外旅游者人数增加不是很多,究其原因,除了五台山的主要海外市场即东亚、东南亚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遭受经济危机外,其本身在开发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1 五台山目前由五台县管理,旅游业经营中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五台山火车(沙河)站口管理混乱,严重影响着五台山的声誉。
发改委工作要点篇一:发改委工作要点20XX年工作要点20XX年是保增长、促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经济发展变数多、变化大,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一年,更是发展和改革工作要求新、要求高的一年。
全委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改民生”的总体部署,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以单项工作争第一、条线工作争一流、部门工作争先进为目标,以提升六大能力为重点,着力培育创新、创业、创优、创特色的理念,树立快节奏、高效率、精细化的新政风,全力打造学习研究型、创新效能型、项目服务型、团队和谐型、节约管理型机关,全面开启发展和改革工作新征程,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年工作重点是:一、围绕落实“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改民生”的措施,不断提升谋划发展的能力1、强化经济运行的分析和研究。
围绕保增长促发展,加强经济运行分析。
对全市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密切跟踪,加强分析研究,做到月度有评价、季度有分析、年度有报告。
工业、农业、服务业、投资、沿海开发、接轨上海、高技、外经等业务处室一季度要建好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农民收入、房地产业、融资平台、开发区、集聚区、沿海经济区等统计报告制度、台账制度和分析制度,确定样本单位,切实抓好走势分析、专题分析、典型分析和比较分析,及时研判形势,提出对策建议,为全市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发挥参谋作用。
围绕宏观调控的新变化,加强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建立全市发改委系统年度优秀论文评比制度,鼓励和培养年轻干部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文稿综合能力,把调研成果作为年度评先和干部提拨使用的重要依据,全年力争形成20篇以上有影响力的调研成果。
2、抓好战略规划的对接和实施。
切实把规划作为调结构、促发展的战略来抓,继续做好《江苏沿海区域发展规划》跟踪工作,力争保住有利的,调整不利的,避免限制的,抓好列入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
江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杨凤华【摘要】Since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some strategic emerging marine industr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Ji-angsu Province,such as offshore wind power,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marine biomedicine,etc.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preliminary R&D capability have occurred in these industries. And these industries are also faci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planning coordination,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and in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From now on, holding tightly th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of‘Marine Power Construction’,Jiangsu Province should implement first-mover strategy to moti-vat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marine industries by strengthening planning guide, innovating developmentalpattern,rein forcing policy support,etc.%“十一五”以来,江苏的海洋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存在着规划衔接不畅、竞争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
2007(3:5~7中国蔬菜CH I NA VEGET ABLES 产业广角王宝海,江苏省蔬菜办公室,南京市龙江小区月光广场8号江苏省农林大厦,210036收稿日期:2007-01-09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王宝海2006年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141.3万hm 2,总产量4200万t,总产值430亿元,比2000年的110万h m 2、3500万t 、250亿元分别增加了28.5%、200%、72.0%。
蔬菜产值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接近1/3,蔬菜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1“十五”期间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1区域特色基本形成、沿海菜区、环湖菜区、城郊菜区和丘陵菜区等五大菜区,并在各大菜区内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重点基地。
一是形成了以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南通、苏州等市为重点、以大中棚春提早、秋延后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达32万h m 2;二是形成了以宝应县、金湖县、响水县为重点的水生蔬菜面积10.7万h m 2;三是形成了以徐州丰县、沛县为重点的芦笋、山药、牛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面积14.7万h m 2;四是形成了以邳州、丰县、射阳、大丰、兴化等县(市为重点的大蒜、洋葱、香葱等葱蒜类蔬菜面积21.3万h m 2,其中大蒜面积达14.7万hm 2,邳州市大蒜种植面积达4.5万hm 2,成为全国大蒜生产第一县;兴化香葱种植面积达1万hm 2,成为全国香葱生产第一县;全省食用菌生产面积达5000万m 2,居全国第四。
目前,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超过1万hm 2的县(市有39个,超过3.3万hm 2的县(市有14个,其中沛县、邳州、东台、射阳等4个县(市都超过了6.7万h m 2。
1.2产加运销日趋活跃江苏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400多家,2006年加工各类蔬菜逾120万t,消耗鲜菜原料约400万t 。
在这些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4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
东台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对策 邓忠泉 一、区域特点与城市定位 1、农业与土地 东台辖境是世界罕见的处于快速淤长中的滨海平原。尽管过去曾划出大片地域先后设立海安、大丰等县,如今陆地面积仍达3200多平方公里(不包括未来有望取代崇明成为我国第三大岛的东沙),约占全省1/30,人均耕地在国内沿海少见。东台几度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具规模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农副业的支撑,其农林牧渔总产值多年列江苏第一、全国县级前三位。随着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农林牧渔等产业链势必不断拉长,结构将更加优化,发展空间广阔(法国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其围绕农业而形成的GDP则占经济总量主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不仅是东台农业的可靠保证,也为发展其它产业提供了充足空间。 2、工业与引资 东台的工业经济总量已超过农业,纺机、建材、茧丝绸、电光源材料等行业拥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部分企业已有一定的扩张动力。招商引资是迅速壮大工业规模的捷径,尽管对外交通等硬环境的彻底改善尚待时日,但与发达地区展开错位招商仍有相当大潜力,尤其以本地优势资源及优势企业为基础的嫁接型招商更为奏效,东台纺机厂吸引意大利知名企业合资的马佐里纺机公司为亚洲同行业之最就是成功的范例。 以西瓜为原料的果酒酿造(北京郊区从西班牙引进设备、技术生产的西瓜果酒已上市),以海产、山羊、乳猪等为原料的食品及相关加工业,由优质蚕丝延伸至丝织、印染、服装的产业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引资空间。市里应有得力机构负责各类后备项目的研究、筛选,以前景诱人的项目库作为招商筹码。应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入股在本地成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与风险投资公司,以帮助有市场而见效快的新项目尽快上马,在其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 资者加盟。 3、旅游与生态 台商在东台林场征地8000多亩、投资2.5亿元的海滨度假村,内资在新曹镇征地4500亩、投资1.5亿元的生态休闲园,依托台城以天仙配传说及泰山寺等构成的人文景点的相继启动,表明东台的旅游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作为大地绿肺的湿地,其功能与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东台拥有全国最大的滩涂湿地,生态优势不可多得。海潮汇聚的“二分水”奇观又是东台旅游的一大卖点,体会沧海桑田巨变的科普游也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加之以当地丰富土特产尤其洁净而有活力的海产所构成的乡土菜肴,东台的旅游业将具有独特魅力。 鉴于东台丰富的土地资源,调节余地较大,为展示本地生态优势,有条件、也有必要组织力量、以灵活方式将境内盐通高速两侧一定纵深范围构建为省内首屈一指的景观走廊,重点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花木、苗圃、园艺等产业。高速公路三处出口附近布局特色观光、游乐、餐饮等项目,为游客东去海滨、西进台城作铺垫。 4、城市与区域 早期东台县域范围包括现大丰、海安大部及姜堰、兴化局部,加上至今成陆部分,该地区约有面积70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东台地区位于长三角与淮海、里下河与沿海的过渡地带,是国家级“大东海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主体部分,农业基础雄厚,气象一新的农村整体面貌在省内并不多见。该区域工业总体不够发达,未来经济发展的难点及着力点在于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发展。 东台市区长期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是区域内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城区,中等城市框架已经形成。从腹地对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要求而言,东台城区诸多方面显得不相匹配,发展的任务较重。增强中心城市积聚与辐射功能,从而形成有机的城镇网络、带动整体城市化,是东台及全区域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 5、中心城市定位 城市功能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财力,这就要求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作支撑。产业若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具备特色。立足于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生态优势及初 具规模的骨干企业而形成的产业格局,就是东台的产业特色。 东台土地多,对创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较有利。形成最佳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及各类生产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台设县的历史数百年,有一定文化积淀。动人的天仙配传说、范仲淹为官东台的佳话、近现代一批名人的足迹以及部分人文景观等,都是地方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二胡之乡”、“绘画之乡”等桂冠又可折射出东台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虽不直接体现多少经济效益,但人们普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会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能形成良好口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她是城市的灵魂。 既有“城市总体规划”对东台的定位是:江苏沿海现代化工商业中心城市。这一表述似嫌笼统。根据东台的现状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定位为:以依托地区资源的特色产业为主导、人居环境与人文基础优良的江苏中部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从境内资源分布及对外交通格局来看,城市远景发展方向有必要跨过通榆运河及新长铁路往东南方向延伸。根据现城区南侧泰山寺、海春轩塔、镇养殖场、人民公园、市养殖场可串联成旅游观光带的特点,宜开辟一条景区干道并越过运河、铁路东延,拓展新的游览项目,以此作为拉开未来城市框架的先导。 二、反思省内区域政策 近代以来,江苏南北发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突出现象。其转折点在于:一方面上海的开埠、殖民者入侵等因素导致上海迅速膨胀为远东大都会而直接辐射邻近的苏锡常一带,另一方面大运河的运输地位被津浦铁路取代导致扬州、淮安等运河重镇的一落千丈。历史上淮河流域水利长久失修,发展环境恶化,经济一蹶不振。解放后,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农业优势逐步显现,工业则因基础设施改善缓慢而规模有限。400公里的长江下游至1999年方有江阴大桥通车,受制于长江天堑的阻隔,江北接受上海的辐射大打折扣,生产要素难以大规模集聚。 历届省委、省府对江北发展不可谓不重视,也采取了种种措施,诸如南北结对帮扶、派驻扶贫工作队、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但成效与其预期相去甚 远。对省内区域政策有所反思并非多余。 1、跨江通道与腹部铁路 江北东南部直接沟通上海的跨江通道是该地区尤其是沿海10多个市、县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命脉,江苏不但在过江通道建设整体启动上滞后,更未采取“先东后西”的步骤。苏通大桥近期才开工,2008年通车,与浙江30多公里长的跨海大桥相当;上海为开发最后一片处女地——崇明岛而即将开建的桥遂工程2006年便可完工(崇明与海门及启东间的路桥同步建成)。1990——1991年间,我曾寄文章给南通市政府,建议在南通建长江大桥,登载于内部刊物“经济参阅”。但据当时的徐市长讲,南通方面曾派人去省有关部门咨询过,答复是南通江面太宽因而不可能造大桥。江苏在构建跨江通道、解决沿海地区交通瓶颈方面动作的迟缓,主观原因是对上海作为江苏的经济中心这一格局认识不够。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作用至今仍无可替代。江苏南自长江北至陇海铁路间4000万人,解放后半个世纪未能通火车,在全国可谓奇观。试想,若江北大部100年前便有铁路直通上海、苏南与上海间隔着长江这样的天堑而未通火车,南北格局会如何?新长铁路北段新淮线区区100余公里,工期竟拖延10多年;淮安以南段若非借扩大内需的国债项目之东风,恐怕也没那么快完工。这条铁路的大部分需等待沪通铁路建成后才能称得上是大动脉,届时将成为新京沪铁路的南段。 2、分类指导与以点带面 针对南北发展环境的差异,省里也一贯倡导分类指导的原则,但在具体决策中存在明显相背的现象。泰州地级市的获准,在当地被称为“十年磨一剑”。本人参与过前期工作,深知其历程的艰难。最终决断之时,似有迫于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而宿迁地级市的设立则是搭了泰州的顺风车。试想,若泰州仍为县级市,其新区近几年能否有100多亿元的投入?能否有几十亿元的土地收益?而这些基本上是通过市场运作的结果。若1983年一念之差将泰州设为地级市,结果又会怎样?决策不同,命运两样。长期以来,江北腹部城市集聚能力明显弱于苏锡常等地,而试行市管县体制时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腹部的市管县地广人众,虽是原封不动地将地区行署改了个称呼、整体而言实质内容无多大变化,却在体制上制约了辖区内其它潜在中心城市的发育。 1995年决策层酝酿调整泰州区划之初,曾将是否调整东台的区划一并研究,而后东台被搁置,该地区错过了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由于中北部人口多、面积大,应适当划小行政单元,培育若干中等城市作为集聚辐射中心从而以点带面。 3、输血与造血 随着南北差距的不断拉大,省政府对北部落后地区的财力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02年财政转移支付达30多亿。这种输血性质为主的扶贫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眼前的困难,但对当地长远可持续发展作用有限。 春兰与扬子江、悦达与森达是泰州、盐城迅速崛起的航母型企业,对当地的支撑意义有着足够的启示作用。这类龙头企业既是政府的重要财源,又可解决相当数量的人员就业。更重要的是其已成为技术、资金、人才的庞大“蓄水池”(春兰拥有数千名技术人员),是能够生产“企业”的企业,有力推动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的形成,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扶持欠发达地区,应设身处地地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将有限财力的相当部分与相关政策配套,引导、鼓励潜力企业快速强大,着力催生春兰、悦达式企业群体。 三、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了望》周刊2002年10月所载民政部部长谈“创新行政区划改革思路”一文是对10多年来国内有关方面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研究成果的总结,预示着全国性区划调整即将启动。该文强调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幅度、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增强活力”。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综合学术界及有关部门所倾向的意见,未来全国有望逐步划分为近50个省级行政单元,平均每一省级单元2600—2800万人、下辖50个左右县、市,省县直辖。 顺应全国改革大趋势,江苏及相邻省份之间的区划整合在所难免,且很可能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设立新省多年来呼声最高,近年内新设“徐海省”大势所趋,该省将包括现属江苏的徐州、宿迁、连云港辖境。以“南京都市圈”的大部设立直辖市也存在一定可能,其中现属江苏的部分除南京目前区域外,很可能还包括淮安南部2—3县及句容等地。如此,江苏剩 余的部分人口约4500万、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人口及经济总量将仍处全国前列。 省级区划调整及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对制订新的省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将产生深刻影响。江苏南、中、北三大区域划分将趋于合理。在新格局下,东台的资源优势将更显突出,承南启北的角色更加明确,对产业、人才的集聚能力及对周边的服务功能当会有质的增强,区域中心地位理应得到提升。 四、扶持东台的简便对策 虽曾有重大机遇与东台擦肩而过,但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难以替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态势客观存在。毕竟直达上海的快速通道3年后即可建成,比较优势将愈显突出。为使东台尽快搭建生产要素的集聚平台,从而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能量,省政府若在大的政策调整及物质投入方面有难度,近期不妨采取一些易操作、见效快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