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 格式:pptx
- 大小:184.57 KB
- 文档页数:17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强调“中道”和“和谐”。
以下是《中庸》中的一些摘抄:
1. “中庸之道难矣哉!”——《中庸》开篇即提出中庸之道的难以掌握。
2.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表明达到和谐的状态,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位,得到良好的生长。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万物的基础,和是天下万物通行无阻的道路。
4. “君子而时中,小人与中道。
”——君子能够随时保持中道,而小人则与中道相背离。
5. “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
”——强调中立而不偏斜,保持公正。
6. “中者,不偏不倚之名;和者,相应相成之实。
”——中是指不偏不倚的状态,和是指各种事物相应相成的实际状态。
7. “中庸其至矣,民鲜能久矣。
”——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但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践它。
《中庸》的教诲对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倡的是一种既不偏极也不失和的生活方式,是儒家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中庸》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中庸”内涵,体会中庸思想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件器具,一下当年鲁桓公警策自己时用的。
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个瓶子?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这个瓶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孔子对它大加称赞。
“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这是一个很奇怪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
鲁桓公以此瓶来警示自己,警示自己什么呢?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但也有人认为欹器是中庸的象征。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历代人人志士所追捧呢?我们今天一起走入中庸。
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认为中庸思想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冯友兰先生甚至将“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准则书写于书房之中。
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如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庸》,体会中庸思想的现实魅力。
二、教学步骤(一)中庸和乡愿的区别1)乡原(愿),德之贼也。
2)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一,挑不出毛病。
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
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
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蒙未知。
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
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3分)譬A如B宝C于D玄E室F有G所H求I而J不K见L白M日N照O焉P则Q群R物S 斯T辨U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同“智”,智慧,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哀公问政。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丕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致知在格物”,即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
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
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
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
——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
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
”(《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
”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
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
(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
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
《中庸》节选五则译文以下是《中庸》节选五则译文:1.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缺乏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2.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用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过于明智,而忽略了中庸之道;愚蠢的人根本不能理解它,所以不能实行;中庸之道不能发扬光大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过于超越它,不能保持中庸之道;不贤的人根本不能接近它,所以不能实行。
”3.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民。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4.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但在被别人驱赶进去网子和捕兽的陷阱里时,却不知道去躲避。
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但在选择中庸之道后却不能坚持一个月以上。
”5.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在念,遇之而不顾者多矣。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中庸之道,每得到一点长处就不忘记在心中琢磨一番。
我在世道人情中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却往往置之不顾。
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做一个外椁。
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
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
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外椁。
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按照礼制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04、《中庸》①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XXX也;有XXX问,问之XXX,XXX也;有XXX,XXX得,XXX也;有XXX,辨之XXX,XXX也;有弗行,行之弗笃,XXX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①《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