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龙
- 格式:ppt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30
《变色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搜集整理信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
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护身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后拓展活动中继续搜集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资料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知识目标:认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能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教学中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动物的护身方法,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认识到三种不同的护身方法,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护身方法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知道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教学准备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
学生准备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九个彩色的圆圈,老师现在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每次让它消失一个圆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圆圈是怎么消失的?教师课件演示《消失的圆圈》。
师:圆圈是怎么消失的?生:当背景颜色和圆圈颜色一样的时候,我就看不到圆圈了,圆圈就消失了。
教师:大自然有一种动物和彩色圆圈一样会善于变化自己的颜色,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生:变色龙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变色龙。
(板书21 变色龙。
)(二)【学习新课】1、认识变色龙和保护色。
师:课件展示变色龙图片,请出示问题:你们见过变色龙变色吗?生:没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变色龙是怎么变色的,看《变色龙变色》视频。
师: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呢?学生思考,回答。
生:不易被敌人发现,便于捕捉到食物。
师:变色龙随着环境的颜色而变色,使他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相同,这有什么好处?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是变色龙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大自然里,很多动物像变色龙这样,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或相近,这都是为了隐藏自己或逃避敌人的侵害。
六年级科学《变色龙》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六年级科学《变色龙》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科学《变色龙》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科学《变色龙》的教学设计1双基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用“绘声绘色”和“名副其实”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思维发展目标: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记叙了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
文章主题:通过我们对待变色龙的态度,提醒人们保护动物。
写作特点:本文主要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巧妙的将它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
本文知识点梳理:1、字词:“藤”注意是后鼻音,“震、判”注意是前鼻音。
“伺、棕”是平舌音,“刹”的声母是“ch”。
理解“绘声绘色”和“名副其实”的含义,并会用它们造句。
2、了解变色龙的特点。
3、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分析、品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变色龙的特点是全文的重点。
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特点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了解我们发现变色龙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奇特的生物,法布尔自小迷恋观察研究昆虫,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
虽然,我们不一定有他那样直接接触自然的机会,但是一样可以通过书本去了解许多奇妙的生物。
你知道有哪些生物拥有奇特的本领?2、学生交流汇报。
(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等。
《变色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列举出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办法,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2.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与交流,并体验合作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要求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三、教学准备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任务一:变色龙适应环境生存的本领有哪些?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1.变色龙的绝招之一:“一目二视”师:变色龙为什么有这样的本领?是不是它的眼睛有独特的地方?请学生自己先来说说。
师:变色龙是爬行动物,是非常奇特的动物。
体长约15~25厘米,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
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
变色龙的眼睛的确与众不同,它的眼睛圆鼓鼓的,外面各罩一个圆锥形的鳞盖,上面只留一个小圆孔使瞳孔露在外面。
变色龙的眼睛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可以转动180度,而且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用像我们一样在观察物体时两眼必须协调一致,它一旦发现昆虫,可用一只眼紧盯着虫子,而另外一只眼睛仍然在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这种现象在脊椎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2.变色龙的绝招之二:“变色”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变色。
你知道它是为什么变色?又是怎么变色的吗?师:变色龙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体色,是动物界中的“伪装高手”。
纽约康奈尔大学生物系的安德森教授对变色龙的“变色原理”做了详细解释:变色龙能够变换体色完全取决于皮肤表层内的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色素细胞控制黑色素;中间层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则控制黄色素和红色素。
这些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使变色龙身体的颜色和环境保持一致,这样它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它的敌人发现。
《21.变色龙》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列举出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办法,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2.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与交流,并体验合作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要求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保护方式及其他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教学准备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捕食的视频,通过有趣的视频导入新课。
老师:其实在自然界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它们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研究?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2.小比赛导入新课:比比谁的眼睛亮1)课件出示大森林情境图: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你能把他们全部找出来吗?(给学生1分钟的观察时间。
)学生抢答:如青蛙、蝴蝶、大象、小兔、枯叶蝶、变色龙等。
对看出或认识变色龙、枯叶蝶等小动物的学生,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2)探究变色龙,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情景图中请学生交流哪些小动物不易被发现?哪些小动物很容易被发现?为什么?学生交流:这些动物为什么不容易找到?(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能举个例子吗?(生汇报)对,图中有三条变色龙。
3)板书:变色龙(指主题图)趴在树叶上的变色龙和树叶的颜色相似,趴在树干上的变色龙和树干的颜色相似,趴在草丛中的变色龙和草丛的颜色相似,也就是说变色龙能随着周围环境的颜色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不容易发现它。
(二)学习新知1.(视频播放变色龙变色过程的动画):师:请看,这就是变色龙。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颜色为什么要和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吗?(保护自己不被猎物发现,同时便于捕捉猎物)对,也就是为适应环境(板书)想知道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吗?2.学生讨论问题3.(课件展示)岀示:保护色(板书保护色)4.你还发现哪些动物是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生说)5.师补充:在这幅图中有一种鸟叫杜鹃鸟,它总喜欢把鸟蛋生在别的鸟窝里,让别的鸟替它孵蛋,它的鸟蛋和其他鸟蛋外形差不多,这也是保护色,使别的鸟发现不了,当小杜鹃出生时,就把别的鸟蛋掀出鸟窝,使鸟妈妈能专心喂哺自己。
《变色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如何习惯环境的;列举出动物习惯环境的各种方法,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2。
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与交流,并体验合作的乐趣;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关怀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要求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是依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三、教学准备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任务一:变色龙习惯环境生存的本领有哪些?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1。
变色龙的绝招之一:“一目二视”师:变色龙为什么有如此的本领?是不是它的眼睛有独特的地方?请学生自己先来说说。
师:变色龙是爬行动物,是特别奇特的动物、体长约15~25厘米,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与行为。
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变色龙的眼睛的确与众不同,它的眼睛圆鼓鼓的,外面各罩一个圆锥形的鳞盖,上面只留一个小圆孔使瞳孔露在外面。
变色龙的眼睛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能够转动180度,而且左右眼能够各自单独活动,不用像我们一样在观察物体时两眼必须协调一致,它一旦发现昆虫,可用一只眼紧盯着虫子,而另外一只眼睛仍然在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这种现象在脊椎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2、变色龙的绝招之二:“变色"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变色。
您明白它是为什么变色?又是如何变色的不?师:变色龙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体色,是动物界中的“伪装高手”。
纽约康奈尔大学生物系的安德森教授对变色龙的“变色原理"做了详细解释:变色龙能够变换体色完全取决于皮肤表层内的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色素细胞控制黑色素;中间层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则控制黄色素与红色素。
这些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使变色龙身体的颜色与环境保持一致,如此它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特别难被它的敌人发现。
21. 变色龙-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2.能够理解变色龙的生长、生活过程,并掌握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3.能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观察、记录和探索变色龙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本领;4.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态度,并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通过介绍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了解动物间的生态平衡以及维护生态的重要性;2.掌握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2.启发学生思考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互动:介绍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观察实验:观察变色龙的生长、生活过程,掌握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3.课外拓展:推荐相关科普读物供学生自主学习。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变色龙的介绍、图片、视频等;2.实物展示:展示变色龙模型或真实的变色龙、饲养箱、食物等;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变色龙进行观察与探究,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并进行总结。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1. 教学内容1.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2.变色龙的生长、生活过程;3.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
2. 教学进度时间内容课前教师了解学生背景上课前5分钟大声朗读科学咒语课堂时间讲述、实验、探究间休时间分享、交流心得课堂结束前总结、小结、反思五、教学评估1. 评估方法1.召开小组会议或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2.观察学生对实物和图片的观察和思考情况,进行个别口头评价;3.布置个别作业,如绘制变色龙生活照、写读后感等。
2. 评估标准1.学生能否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2.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科学术语,观察、记录和探索变色龙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本领;3.学生是否建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4.学生的个人表现和作业情况。
六、教学资源1.电子教案;2.多媒体课件;3.视频资源;4.变色龙模型或真实的变色龙、饲养箱、食物等。
21. 变色龙-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和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了解变色龙的适应性和生存环境;3.理解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变色龙的特点和习性;2.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概念;2.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景模拟法;3.观察法;4.实验法。
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相关课件和实验器材;2.准备选用有关变色龙的图书;3.整理好教学资料,包括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
2. 导入教师通过引用一些有趣的动物特性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些动物有令人惊讶的能力,其中一个就是变色龙。
把适合学生年龄的变色龙图片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3. 讲解1.变色龙的特点和习性变色龙是一种爬虫类动物,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们的身体特点包括:头部稍大,口部长而尖,眼珠突出,尾巴很长,用于平衡和抓握物体。
变色龙是变色的,红、绿、蓝、黄等颜色在它们身上变幻着,可以很好地融入环境中。
变色龙也是杂食动物,主要吃昆虫、蜥蜴和植物。
2.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自然界中食物链上的一环。
它们通过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型爬行动物来控制它们的数量,从而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变色龙如何变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情境模拟引导学生想象在动物的世界里生存,保护和平衡生态系统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游戏来进一步加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6. 总结通过一系列学习内容,对变色龙的特点和生态功能进行概括和总结。
鼓励学生随时关注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1.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