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21. 变色龙》 青岛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21、变色龙教学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物世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精彩的片段,请大家看一看动物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几种小动物在遇到敌害时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师:在动物世界中,小动物们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它们想成为别人的美餐吗?生:不想。
师:当然不想,为了生存,它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是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的呢?二、交流资料、自主学习(一)认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师: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下面,利用表格,小组内交流整理我们的资料,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的。
(课件出示表格,发表格,投影表格。
)(小组讨论交流)师:每个小组都交流的很积极,老师为你们点赞!哪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指名回答,投影学生表格。
)师:哪个小组还想来展示?(指名回答补充)1、认识保护色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搜集整理资料的本领很强,上课精力也很集中,眼睛都瞪得大大的。
那接下来老师想挑战一下大家的眼力,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眼力大比拼”。
每张图片中都有一个小动物,看哪位同学找的最准,找的最快。
(课件逐一出示四张图片:有保护色的动物。
)(学生找,指名回答。
师可以适当引导)师:同学们在找这些小动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四张图片)生:不好找。
师:为什么不好找?生: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师引导)师:它为什么要与周围环境相似呢?生:为了保护自己。
师:对,像这种利用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叫保护色。
利用保护色,既可以隐蔽自己,不被敌害发现,又可以捕食。
(板书“保护色”)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学生自由回答)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变色龙”(板书课题:变色龙)师:你知道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吗?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个又一个神奇的瞬间。
青岛版科学六上《变色龙》教学简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爱护自己的方法。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适应。
3.锤炼学生运用运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各种动物爱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动物的自我爱护是依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习预备:
师: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爱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奇有味的故事;还用数码摄像机摄下了乌鱼变色实验的过程,然后用这些材料制作了一个《动物星球》的网站。
生:把两条大小颜色相近的乌鱼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环境中饲养,观看它们有没有变化。
学习过程:
1.你能看出它们是什么吗?
2.你明白动物和它们爱护自己的方式吗?
戒备色:黄蜂、银环蛇、瓢虫……;
爱护色:();
残体:();
你还明白()。
3.沙漠中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让我们查阅一下资料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变色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和变色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变色龙的特点2. 变色龙的变色原理3. 变色龙的生态环境和分布4. 变色龙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 变色龙的饲养和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变色龙的特点、变色原理、生态环境和分布。
2. 教学难点:变色龙的变色原理和饲养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色龙的特点和变色原理。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变色龙的直观认识。
3. 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变色龙的变色现象。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变色龙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变色龙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变色龙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惯等,总结变色龙的特点。
3. 学习变色原理:讲解变色龙变色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变色龙如何通过改变皮肤颜色来适应环境。
4. 观看变色龙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色龙的变色过程,加深对变色原理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变色龙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变色龙。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变色龙特点、变色原理以及变色龙保护措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价:在实验环节,评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变色龙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21 变色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2、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2、学生能用简单的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和交流,能从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2、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喜欢大胆想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出示大森林情境图: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你能把他们全部找出来吗?(给学生1分钟的观察时间。
)学生抢答:如青蛙、蝴蝶、大象、小兔、枯叶蝶、变色龙等对看出或认识变色龙、枯叶蝶等小动物的学生,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新课讲解:一、探究变色龙1、在刚才的情景图中请学生交流哪些小动物不易被发现?哪些小动物很容易被发现?为什么?板书:变色龙师:你们认识它吗?它有哪些本领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1)变色龙的本领之一:“一目二视”师:变色龙为什么有这样的本领?是不是它的眼睛有独特的地方?学生交流。
(2)变色龙的本领之二:“变色”师:你知道变色龙为什么变色?又是怎么变色的吗?学生交流,引出“保护色”,板书:保护色可是它的体色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吗?还有其他的作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保护色”及变色龙通过变换体色来传递情感和信息,和同伴沟通。
(3)变色龙的本领之三:“舌头”师:下面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一起看看它的第三大本领。
(舌头之快仅仅1/25秒,苍蝇起飞是多少秒)因为变色龙有这三大本领,因此它很容易就能捕抓到食物,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避役”。
(4)举例: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用保护色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学生交流:青蛙等课件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蝗虫青蛙二、小组合作探究其他动物的保护方法及特点:警戒色和拟态师:其实在动物界里,为了生存,还有一些有趣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变色龙》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变色龙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的外貌特征。
教学内容:1. 介绍变色龙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变色龙的外貌特征,如皮肤颜色和纹理。
教学活动:1. 引入变色龙的话题,展示图片或实物。
2. 学生观察变色龙的外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变色龙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变色龙外貌特征的描述准确性。
第二章:变色龙的颜色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颜色变化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颜色变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变色龙颜色变化的原因,如情绪、温度和光照。
2. 引导学生观察变色龙颜色变化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学活动:1. 介绍变色龙颜色变化的原因,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
2. 学生观察变色龙颜色变化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变色龙颜色变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变色龙颜色变化原因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变色龙的适应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教学内容:1. 介绍变色龙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改变颜色来融入周围环境。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教学活动:1. 介绍变色龙适应环境的能力,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
2. 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变色龙适应环境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变色龙适应环境能力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变色龙的生态习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态习性。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的日常行为。
教学内容:1. 介绍变色龙的生态习性,如栖息地、食物来源和繁殖方式。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的日常行为,如捕食、休息和社交。
教学活动:1. 介绍变色龙的生态习性,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
2. 学生观察和描述变色龙的日常行为。
《21 变色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2、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2、学生能用简单的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和交流,能从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2、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喜欢大胆想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师:找一找图中共有几种动物?你认为图中的哪种动物比较难找?适时板书变色龙。
生:有小鸟、青蛙、猴子、蝴蝶、变色龙等。
变色龙比较难找。
师:变色龙为什么比较难找呢?生:因为变色龙颜色和树枝的颜色接近,它会改变身体的颜色。
师:同学们刚才只是推测,不过是否正确,我们需要有科学的依据。
下面我们来一起见证一下变色龙是怎样变色的。
师播放变色龙变色的视频师:同学们,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生:是因为变色龙怕被天敌发现;是因为变色龙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师:在大自然中,像变色龙这样,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或相近,都是为了隐藏自己或逃避敌人的侵害。
我们把这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叫:保护色,板书保护色。
师:同学们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变色龙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变色龙?生介绍变色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大家想了解一下吗?好,一起来看。
师展示变色龙的相关知识。
师提问:在大自然里,还有哪些动物用保护色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纠正。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动物,想看吗?多媒体出示其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
如:北极狐、蚱蜢、猫头鹰等。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在动物界里,动物们为了生存,还有一些有趣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变色龙》观、评课记录一、教学设计情况《变色龙》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赵老师注重挖掘学生潜能,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教学理念,提出变色龙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变色龙之所以变色是为了适应环境和更好的捕食猎物。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警戒色和拟态。
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将警戒色和拟态的动物区分清楚。
并及时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总结出来。
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在于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知道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教学完成情况师导入(揭示课题)——教师介绍保护色——课件出示保护色动物图片图片——生自学警戒色,拟态——小组分类警戒色和拟态动物——进行总结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相同和不同——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根据动物的自我保护人类也有所发明创造——设计沙漠隐形服——总结学到的知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趣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三、教学成功之处1、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符合当前课改要求,教学目标完成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教师扶放得当。
2、小组合作学习落实见效。
现在学生基本已经习惯了“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相互交流”这种方法,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会积极的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交流。
小组向全班汇报过程,可以是单人汇报,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一起汇报。
在汇报过程中,下面的学生可以提问,汇报小组成员回答,也可由别的学生解答,还可以是老师的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互动得到真正的体现。
一堂课在孩子们的高昂学习情绪中结束了,学生学得轻松,收获很大。
课虽止,趣犹存。
4、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小组进入汇报交流环节,各小组纷纷踊跃举手,争着第一个发言,课堂交流让学生学得的知识、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课本知识或者是老师所能讲授到的知识。
21. 变色龙-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2.能够理解变色龙的生长、生活过程,并掌握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3.能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观察、记录和探索变色龙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本领;4.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态度,并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通过介绍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了解动物间的生态平衡以及维护生态的重要性;2.掌握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2.启发学生思考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互动:介绍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观察实验:观察变色龙的生长、生活过程,掌握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3.课外拓展:推荐相关科普读物供学生自主学习。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变色龙的介绍、图片、视频等;2.实物展示:展示变色龙模型或真实的变色龙、饲养箱、食物等;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变色龙进行观察与探究,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并进行总结。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1. 教学内容1.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2.变色龙的生长、生活过程;3.变色龙的生殖方式和繁殖方式。
2. 教学进度时间内容课前教师了解学生背景上课前5分钟大声朗读科学咒语课堂时间讲述、实验、探究间休时间分享、交流心得课堂结束前总结、小结、反思五、教学评估1. 评估方法1.召开小组会议或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2.观察学生对实物和图片的观察和思考情况,进行个别口头评价;3.布置个别作业,如绘制变色龙生活照、写读后感等。
2. 评估标准1.学生能否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点和习性;2.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科学术语,观察、记录和探索变色龙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本领;3.学生是否建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4.学生的个人表现和作业情况。
六、教学资源1.电子教案;2.多媒体课件;3.视频资源;4.变色龙模型或真实的变色龙、饲养箱、食物等。
21. 变色龙-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和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了解变色龙的适应性和生存环境;3.理解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变色龙的特点和习性;2.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概念;2.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景模拟法;3.观察法;4.实验法。
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相关课件和实验器材;2.准备选用有关变色龙的图书;3.整理好教学资料,包括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
2. 导入教师通过引用一些有趣的动物特性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些动物有令人惊讶的能力,其中一个就是变色龙。
把适合学生年龄的变色龙图片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3. 讲解1.变色龙的特点和习性变色龙是一种爬虫类动物,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们的身体特点包括:头部稍大,口部长而尖,眼珠突出,尾巴很长,用于平衡和抓握物体。
变色龙是变色的,红、绿、蓝、黄等颜色在它们身上变幻着,可以很好地融入环境中。
变色龙也是杂食动物,主要吃昆虫、蜥蜴和植物。
2.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变色龙在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自然界中食物链上的一环。
它们通过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型爬行动物来控制它们的数量,从而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变色龙如何变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情境模拟引导学生想象在动物的世界里生存,保护和平衡生态系统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游戏来进一步加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6. 总结通过一系列学习内容,对变色龙的特点和生态功能进行概括和总结。
鼓励学生随时关注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1.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掌握程度。
《变色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的动物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它动物适应环境的有趣现象。
知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保护方式,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周围动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能说出部分动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方式,并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各种动物不同的适应方式,使学生知道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初步意识到生物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学习目标1.会查阅书刊等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
难点:区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不同,并能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进行归类、整理。
评价任务1.知道动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自我保护方式。
2.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教学准备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作为学生的探究伙伴也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音像资料,课上与学生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找一找图中共有几种动物?你认为图中的哪种动物比较难找?预设:学生大多数会说变色龙比较难找。
适时板书:变色龙。
2.同学们刚才只是推测,不过是否正确,我们需要有科学的依据。
下面我们来一起见证一下变色龙是怎样变色的,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预设: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变色龙怕被天敌发现;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变色龙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3.总结:在大自然中,像变色龙这样,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或相近,都是为了隐藏自己或逃避敌人的侵害。
我们把这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叫:保护色(板书“保护色”)。
提问:在大自然里,还有哪些动物用保护色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纠正。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变色龙》观、评课记录一、教学设计情况《变色龙》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赵老师注重挖掘学生潜能,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教学理念,提出变色龙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变色龙之所以变色是为了适应环境和更好的捕食猎物。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警戒色和拟态。
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将警戒色和拟态的动物区分清楚。
并及时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总结出来。
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在于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知道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教学完成情况师导入(揭示课题)——教师介绍保护色——课件出示保护色动物图片图片——生自学警戒色,拟态——小组分类警戒色和拟态动物——进行总结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相同和不同——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根据动物的自我保护人类也有所发明创造——设计沙漠隐形服——总结学到的知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趣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三、教学成功之处1、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符合当前课改要求,教学目标完成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教师扶放得当。
2、小组合作学习落实见效。
现在学生基本已经习惯了“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相互交流”这种方法,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会积极的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交流。
小组向全班汇报过程,可以是单人汇报,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一起汇报。
在汇报过程中,下面的学生可以提问,汇报小组成员回答,也可由别的学生解答,还可以是老师的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互动得到真正的体现。
一堂课在孩子们的高昂学习情绪中结束了,学生学得轻松,收获很大。
课虽止,趣犹存。
4、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小组进入汇报交流环节,各小组纷纷踊跃举手,争着第一个发言,课堂交流让学生学得的知识、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课本知识或者是老师所能讲授到的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变色龙》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变色龙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变色龙的定义和特点。
2. 探讨变色龙变色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变色龙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变色龙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变色龙的外貌、体型、颜色等特征。
3. 探讨变色龙变色的原因和意义:解释变色龙为何会变色,以及变色对其生存的意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变色龙的兴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变色龙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的外貌特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外貌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变色龙的外貌特征:颜色、皮肤纹理、眼睛等。
2. 观察和描述变色龙的外貌特征。
教学步骤:1. 展示变色龙的外貌特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描述变色龙的外貌特征,如颜色、皮肤纹理、眼睛等。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观察学生对变色龙外貌特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变色龙的变色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变色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变色龙的变色原理:解释变色龙为何会变色。
2.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变色原理的科学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变色龙的变色原理,如皮肤中的色素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变色原理的科学性,如为什么变色龙能变色。
3. 让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验证变色原理。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变色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
第四章:变色龙的生活习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变色龙的生活习性:饮食、栖息地、行为等。
2. 观察和分析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教学步骤:1. 展示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描述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栖息地、行为等。
《变色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作为学生的探究伙伴也要准备一些相关资料,课上与学生实现资料共享。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课件:变色龙视频。
师: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了?
【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说出它变色龙的名字,以及它具有能根据环境而改变颜色的独特本领。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就叫变色龙。
(板书课题)(二)了解: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师:变色龙这么变来变去对它来说有什么意义?
“便于隐蔽和保护自己。
”
师:在这个复杂的自然界中,有着数不清的物种,它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去,不适应的将时时刻刻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很多动物为了能过活下去,经常会用这种把自己藏起来的办法,让敌人找不到它。
当然它准备捕猎的那个动物也不容易看到它。
师:想不想见识一下它们的这种本领?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好不好?
(游戏方法: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每个图片中都藏着一个动物,学生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找出来。
)
师:同学们要一边找,一边留心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不自己藏起来的?
师生游戏。
游戏结束后。
师:容易找吗?今天我们出示的这些图片很多都是特写镜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镜头拉长到一个大草原上,一片大丛林里,在一个大池塘里,找起来可能还会更加困难。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它们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藏起来的。
)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保护色、拟态。
师:不光动物有拟态,植物也有拟态,要不要欣赏几幅?(播放课
件:植物的拟态。
)
课件:植物拟态图片。
师:刚才我们见到动物都是用把自己藏起来办法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可是,还有一些动物恰恰相反,它总是让自己穿的鲜艳醒目,用现在的话说:叫动物界中的奇装异服。
你知道,都有谁吗?
生:列举
师:出示课件。
师:它们为什么敢这么高调?
生:加以分析。
师:引导学生了解“警戒色”。
(三)、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很多
把课前搜集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资料简单整理一下。
生:汇报交流。
课件:播放视频,教师总结。
(四)、引导学生仿生设计:比如,设计发明“隐身服装”等
(五)、课堂评价、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