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血流感染及血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779.50 KB
- 文档页数:38
危重病人血流感染的管理血流感染(BSI)指的是血培养阳性并且患者有全身感染征象。
血流感染可以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也可以是原发性的。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社区获得性的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往往敏感的,但医院获得性的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通常是多重耐药菌(MDR)。
早期、足量的抗生素是治疗血流感染的核心,尤其是对于伴有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患者来说。
血流感染的治疗需要依据指南意见,并且需要建立在病原学化验基础上。
针对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治疗上必须考虑以下情况:当地流行病学、可疑的感染灶、免疫状态、前期抗生素暴露情况、MDR定植情况。
目前临床上已经能够早期鉴别病原菌的种类、细菌的耐药机制,这些新技术在治疗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未来仍需要对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ICU患者会出现一些病理生理改变,因此他们的药代动力学不同于一般人。
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剂量的调整,比如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时候可以给予负荷剂量。
在面对MDR感染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药物起始剂量和抗菌谱情况。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时候,需要尽快的想方设法寻找并控制感染源(Source identifcation and control )。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能够在不影响病死率的情况下降低抗生素挑选压力。
一般的抗生素疗程是5-8天,在一些危重病人身上可以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比如感染源控制较差的患者等。
【介绍】血流感染指的是患者血培养阳性而且有全身感染迹象。
血流感染可以继发性于其他部位的感染比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也可以是原发性感染。
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中,有40%是由血流感染引起的。
ICU感染患者中,有20%是血流感染。
当这类患者的感染源控制延迟、抗生素给药不及时的时候,治疗效果通常很差。
本文力争阐述如何早期诊断血流感染,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血流感染二十条】缩写简介ESBLE:产ESBL的肠道菌群;CPE:产碳青霉烯酶的肠道菌群;MDR:多重耐药菌;XDR:泛耐药菌;TDM:治疗药物监测;AED:抗生素降阶梯1.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中,ESBLE比例越来越高。
ICU医生如何做血培养兰州什么是血培养?血培养是一种检测是否有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常用检验方法。
在血液中存在着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和真菌,血液培养是利用人体体液对病原体的敏感性,通过血液培养来诊断某些感染疾病。
血液培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的分离和鉴定血中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重要方法。
但是,血液培养在采样、培养、鉴定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而ICU是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在这里的患者都已经很虚弱了,如果血液培养操作方法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在ICU中进行血液培养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准备。
采样前的准备在进行ICU患者的血液采样前,ICU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保证采样的成功率和采样的质量。
1. 患者准备在进行血液采样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史、服药情况、症状表现等。
同时,需要检查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判断患者采样的适宜性。
2. 采样器材准备ICU医生需要检查采血器、血液培养瓶、消毒液等器材是否准备充足,是否消毒清洁。
3. 采样前消毒医护人员需要在采血前全面消毒手部,将患者的皮肤消毒处理干净,确保血液培养标本无污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不会进入血液培养系统中。
采血操作流程在采集血液前,需要向患者充分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然后,ICU医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选择采血部位首先需要选择密集血管分布的部位,如前臂、手背等,然后选择对应尺寸的采血器。
2. 消毒处理医护人员需将采血部位用消毒液消毒处理干净,接着用无菌毛巾覆盖,干燥。
3. 采血针头以一定角度插入血管内,按常规方法采取适量血液,并注入相应的血液培养瓶中。
4. 处理血液培养标本医护人员取标本后,先将血液培养瓶轻轻倾斜几次,将血液充分均匀的涂在培养瓶壁上,避免凝固。
5. 建立手术纪录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记录单上标记昵称、采血部位等信息。
6. 处理采血创面采血后,医护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止血处理,或是用一些无菌消毒纱布进行覆盖保护,避免有血块造成感染。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检验科普:什么情况下需做血液培养血液培养是指从患者的血液、骨髓或其他组织中分离出细菌,并确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氯霉素、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的敏感性。
血液培养通常是在患者感染后进行的,通常用于血培养的标本包括:血液或骨髓标本(包括骨髓穿刺液,骨髓涂片等)。
当临床医生怀疑患者有感染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培养。
1.静脉输注的药物浓度较高对于存在明显的血液感染的患者,如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症状,同时有静脉输注的抗菌药物浓度较高(>100μg/ml)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培养。
对于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但未出现明显感染症状的患者,应进行血培养以确定抗菌药物对患者的敏感性。
血培养结果可能提示有细菌存在,但也可能不一定有细菌。
需要注意的是:(1)并非所有的感染都需要进行血液培养;(2)当存在未被证实的病原体时,不应对患者进行血液培养;(3)如果抗菌药物在血内浓度较高,则建议进行血液培养;(4)如果存在血流感染,即使细菌被发现,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5)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作用引起的;(6)若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了血培养,则无需重新采集患者血液,可直接进行血培养。
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感染症状或体征时,应重新采集患者血液以进行血培养;(7)对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其血培养结果可能不需要重新采集。
2.血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存在差异血培养通常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方法,但它不能区分感染的类型。
例如,在住院患者中,由于细菌感染,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确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然而,如果血培养后患者仍存在细菌感染的证据,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此外,根据不同的医院环境(空气、病房、手术室、 ICU、化验室等)进行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血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