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14 KB
- 文档页数:1
2020年8月 第16期临床用药论坛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疗效观察张青龙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0【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炎琥宁对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数据的记录工作,完成最终的实验报告。
方法:笔者所在的医院在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一共接收了87名小儿手足口病的患者,87名患者均有明显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对于87名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分组处理,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于对照组的试验对象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的试验对象则是采用炎琥宁治疗方法,对于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完成最终的实验报告。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并且呈现出治疗总有效率100%的良好临床治疗的效果。
结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炎琥宁治疗方法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炎琥宁治疗;临床试验[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104-02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并且呈现出低龄的发病特点,,患者儿童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间段都有可能发病,但是在夏季以及秋季期间发病率呈现出高峰的状态,并且很多婴幼儿也会有这发病的可能[1]。
笔者所在的医院所收治的87名小儿手足口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发现使用炎琥宁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的效果,详细的实验报告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的医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近一年的时间内所收治的87名小儿手足口病的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观察对象,所有的试验对象均有明显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并且经医院检查均被确诊为手足口病。
在所有的观察对象中有男性儿童40名,女性儿童47名,所有的观察对象年龄区间均保持在1岁到6岁之间。
在所有的观察对象中有着明显的口部疱疹以及发热的现象的51名。
其他部位的疱疹情况有36名,均无异常出现;在进行入院检查时有80名观察对象的白细胞呈现出正常状态,有1例白细胞轻微增高的情况,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
炎琥宁、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炎琥宁,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在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中的疗效。
方法以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接诊的40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炎琥宁静脉滴注的同时,加用西咪替丁,而对照组仅采用炎琥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以及治愈时间方面,治疗组都较对照组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炎琥宁,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炎琥宁西米替丁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疗效疱症性病毒容易引发小儿疱症性口腔炎,造成小儿口腔内部出现大面积疱疹,并在后期形成口腔溃疡,并且家中小儿流口水现象,由于口腔疱疹或者溃疡都会引发剧烈疼痛,从而造成小儿厌食、拒食。
以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接诊的40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炎琥宁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接诊的40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科学》第七版中关于小儿疱症性口腔炎的争端标准。
40例患儿之中,男18例,女22例,其中小于1岁的患儿有12例,1岁到3岁的患儿有14例,3岁到5岁的患儿有14例,来我院就诊时,病程为1-3d。
来就诊时,患儿普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口腔疱疹或者溃疡,并伴有发热现象,部分患儿的白细胞总数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1.2分组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炎琥宁10mg/(kg.d)静脉滴注的同时,加用西咪替丁10mg-20mg/(kg.d),而对照组仅采用炎琥宁进行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比较小儿手足口病两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局部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使用炎琥宁治疗,治疗组则联合使用炎琥宁与西咪替丁治疗。
7d为一个疗程。
结果:采用炎琥宁与西咪替丁联合用药的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采用炎琥宁单独治疗的对照组的85.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2各症状恢复时间比较由表2可见,接受炎琥宁与西咪替丁联合给药治疗的治疗组,主要症状的基本恢复所用的时间明显短于单独接受炎琥宁治疗的对照组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讨论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开始纳入我国丙类传染病的管理范围,该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一般夏秋季节居多,且患者大多都是5岁以下的儿童。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完全安全可靠的免疫方法,针对此病毒的特殊疫苗还在不断的研究当中[4]。
该病毒传染性极强,而且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因此一旦暴发,波及范围将迅速扩大。
所以针对手足口病,一定要找到一个见效快且方便实施的治疗方案。
炎琥宁是从天然药物穿心莲叶子中提取得到的穿心莲内酯等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经人工改造后制成穿心莲内酯琥珀酸钾钠盐。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杀菌抗病毒等多种活性,并且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能增加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杀灭体内的病毒,非常适合作为手足口病的治疗用药。
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阻断剂,现在公认的西咪替丁的作用机制为其直接阻断抑制性T细胞表面的H2受体,由于H2受体与抑制性T细胞的活性息息相关,故H2受体一旦被阻断,其细胞活性将会大大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增强了机体的抗病毒作用。
此外,西咪替丁还能抑制组胺释放所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有效的缓解了炎症以及过敏反应,大大加快了黏膜溃疡面的愈合[5~6]。
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0 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炎琥宁注射液)和对照组(某抗病毒药),其中治疗组50 例,对照50 例,治疗后根据体温、疱疹结痂、口腔溃疡愈合等情况进行疗效判断。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180-01手足口病是大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 型感染引起的儿科常见的急性皮肤粘膜的疾病。
此病主要表现口腔炎及位于手足的皮疹,多见于4 岁以下,夏季多见。
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也可不发热,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皮疹出现手脚为多。
一般病程短而轻,但近几年来起病较急,症状明显,且不断有暴发流行,重者可出现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1]。
其可通过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被污染的手、衣物等传播。
已列入丙类传染病范围。
我院儿科于2011.1- - -2011.6 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100 例,应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取100 位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 岁— 10 岁。
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人和对照组50 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配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并排除疱疹性咽喉炎、风疹、水痘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炎琥宁注射液,剂量为4—8m g / k g,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100m l 中静滴,每日一次,对照组应用某抗病毒药物,剂量为10m g / k g—15m g / k g,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100m l 中静滴,每日一次。
炎琥宁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摘要】目的:分析炎琥宁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200例医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炎琥宁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症状改善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的差异,最后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疱疹消失时间、退烧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后各血生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炎琥宁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血生化指标,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041-02儿童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且传播速度快,对患儿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
目前临床中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巴韦林、炎琥宁等,其中炎琥宁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抗病毒效果,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炎琥宁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200例医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100例患儿中有男孩52例,女孩48例;年龄为1~6岁,平均为(3.2±1.0)岁。
对照组100例患儿中有男孩55例,女孩45例;年龄为1~7岁,平均为(3.5±1.2)岁。
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6-17T14:16:23.1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作者:李云琴[导读]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帮助患儿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李云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镇卫生院云南寻甸 655203)【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168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结果:干预组患儿治愈54 例,有效28 例,无效2 例;对照组患儿治愈39 例,有效30 例,无效15 例,干预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2.1%),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帮助患儿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炎琥宁注射液;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87-01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皮肤黏膜病毒性疾病,患儿往往表现为发热,口腔、手、足等各部位出现溃疡、皮疹等症状[1]。
通常HFMD 主要是通过粪口、飞沫等途径传播,而且夏季、秋季属于高发期,1-3岁婴幼儿是最为常见的高发群体。
当前临床上治疗HFMD 的药物较多,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2]。
近年来我院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观察分析HFMD 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68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情况。
【摘要】目的:观察炎琥宁、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
方法:8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 例给予炎琥宁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44例在用炎琥宁基础上加用西米替丁10~20 mg/(kg·d)静脉滴注,疗程3~5 d。
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总有效率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炎琥宁、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炎琥宁;西米替丁;小儿;手足口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6例均为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门诊患儿,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并符合以下特点:(1)有较明显口腔疱疹或溃疡,伴有流涎、拒食;(2)发热,多表现为中等发热或高热(体温38~39.6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白细胞(4.8~14.5)×109/l。
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1岁18例,~3岁53例,~5岁15例,病程1~3 d。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体温、皮疹程度及血白细胞计数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略)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口服维生素b2、蒙脱石散涂口腔粘膜病变处、补液、退热等治疗,对照组予炎琥宁(沙多力卡,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10 mg/(kg ·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用炎琥宁基础上加用西米替丁(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10~2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疗程3~5 d。
1.3 疗效评价显效:48 h内体温正常,一般状况好转,开始进食、玩耍;有效:72 h内体温正常,一般状况好转,开始进食、玩耍;无效:治疗72 h以上仍发热、流涎、进食受限,口腔粘膜充血明显。
并观察两组患儿退热天数、恢复进食时间(即咽痛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
患儿拒食是因为口腔疱疹及溃疡导致进食时疼痛影响吞咽,咽痛消失后,才会恢复进食,因此患儿愿意进食可认为患儿咽痛消失,也是患儿口腔病变明显好转的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2,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两组退热、咽痛消失、疱疹消失及治愈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见表3。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