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件《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说课
- 格式:pptx
- 大小:17.00 MB
- 文档页数:26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题与课时】 本课由“邻居家的小伙伴”“邻居间的温暖”“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儿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家小伙伴切入,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第二板块儿是邻家小伙伴扩展到邻里生活中的一般交往,这个部分主要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讲邻里生活,即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第三个板块儿则从情感的角度转向理性的角度来讲邻里生活,一方面讲避免给邻居添麻烦,另一方面讲如何理性的处理邻里纠纷。 【课标要求】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家庭生活”里的
第3条,“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和睦相处,爱护家庭环境”。 【学习目标】 1.了解结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 2.知道在玩耍中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感受邻里伙伴友情。 3.懂得与邻居交往要有礼貌,讲文明。
【评价任务】 1.能够回忆与邻里小伙伴经过交往的经历。 2.能够大胆尝试认识新的邻里小伙伴。 3.知道去邻居家玩时的注意事项。 【资源与建议】 随着三年级儿童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从家庭与学校扩展到社区,这是他们走出家庭和学校之后的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不仅有利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确定了“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人类生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目标。 第1课时 邻居家的小伙伴
【学习过程】 活动一:回忆与邻里小伙伴经过交往的经历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有同学的陪伴,那么回到家里,你们通常会和谁一起玩儿呢?玩儿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预设。(投放插图34页4幅图) 3.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和小伙伴都玩些什么。 (课本第34页四张照片,分别呈现了几个学生与邻家小伙伴玩耍的不同情境,旨在帮助学生打开话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四张照片中有两张是城市场景,有两张是农村场景) 评价标准:学生感知几乎每天都与小伙伴交往。 1.看来大家休闲时间多数都是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你们住在一个地方都可以算得上是邻居,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和这些邻居小伙伴儿认识的吗?(投放插图34页1幅图) (课本第34页下半部分的设计师考虑到有些学生还不认识邻家小伙伴,引导这些学生大胆去认识邻家小伙伴。) 1.学生回答预设。 过度:如果不认识,我们该怎样认识他们呢?学生各抒己见。 2.和邻居小伙伴相伴的时光带给了你们什么呢? 3.学生扩展思考,谈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有时一句“你好!我们一起玩儿吧”,就能让你收获友谊,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评价标准:同学大单交流 活动二:串门的学问 1.我到邻居家里玩。 师:因为离得近,我们经常和邻居小伙伴儿互相串门儿,我们到邻居家玩儿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四位小伙伴儿的表现。 课件呈现教材第35页四幅图片,这些小伙伴儿做法,你们觉得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 以下是师生交流预设 师:我们在找邻居小伙伴儿玩时,不能只顾自己快乐而影响小伙伴儿家人的休息和工作。 1.邻居到我家来玩。 (1)师:刚才我们聊到了找邻居小伙伴儿玩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小伙伴儿到你家来玩儿,作为主人你会注意些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评价标准:表达准确,语言组织能强 2.角色扮演 老师给出几个情景,让学生交流合适的处理方法,并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出来。 投屏4件事学生扩展练习 (课本第35页呈现了4个与邻家小伙伴交往的情景,其中做法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右上图和左下图是正确的做法,其实是错误的。老师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四个情景进行判断,并思考正确的做法) (1)自己到邻居小伙伴家里玩儿,不小心把他的玩具弄坏了。 (2)邻居小伙伴儿来找自己玩耍的时候,妈妈正在给自己辅导作业。 (3)和邻居小伙伴儿玩儿了一会儿,邻家小伙伴儿想出去踢足球,自己去想继续在家里玩儿拼搭积木 (4)自己去找邻居小伙伴儿玩儿的时候,小伙伴儿正在和爸爸一起打扫卫生。 师小结:同学们都做的很对,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况,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作为客人都要做到文明做客,言形有礼,做热情的小主人。 评价标准:能够知道去邻居家玩时的注意事项,并能用肢体表演出来。 活动三:堂堂清 一、判断题 1.遇到认识的邻居,要主动打招呼( ) 2.与邻居的关系如何,完全取决于父母不关我们的事儿( ) (本题完成学习目标二、三) 二、说一说,如果还有不认识小伙伴,该怎样认识他们呢? (本题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说一说,不过小伙伴儿到你家来玩儿,作为主人,你该怎么做呢? (本题完成学习目标三)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展了很多学习活动,去了解认识邻居小伙伴,我们知道在和小伙伴玩耍时,要做到健康游戏,快乐相处,认识新伙伴时,我们要主动招打招呼,热情回应和邻居小伙伴,交往时要做到文明有礼,相信大家能拥有更多邻居,小伙伴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板书设计: 6.我家的好邻居 邻居家的小伙伴:主动认识、行为适当、文明有礼
《我家的好邻居》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我家的好邻居》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三个话题《不给邻居添麻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会理性地避免和应对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邻里间和睦相处。
二、说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些邻里生活的经验,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也深入地体会到邻里间的温暖,但是他们对于邻里间遭遇的矛盾会束手无策。
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学会邻里间和睦相处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学会解决邻里间遭遇的矛盾。
2.学会避免邻里间不必要的麻烦。
3.学会当自家权益受到伤害时如何应对。
重点是:学会与邻居和睦相处。
难点是:如何通过理性的方式维护自家的权益。
四、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前录制的视频《邻里之间》,学生对邻里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到有关邻里间如何相处的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不给邻居添麻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邻居着想,减少邻里矛盾课件出示生活中为邻居着想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说一说:要想处理好邻里关系,应当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并板书。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6. 我家的好邻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6. 我家的好邻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家庭和邻居为背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家庭道德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对家庭和邻居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与邻居相处时的困惑和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知道如何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邻居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原则和技巧处理具体的邻里关系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家庭和邻居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邻里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分析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邻居沟通、交流。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邻里关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则和技巧解决问题。
4.总结提升: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与邻居相处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1.尊重他人2.善于沟通3.互帮互助4.宽容理解5.保持良好心态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6、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6、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由“邻居家的小伙伴”“邻居间的温暖”“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家小伙伴切入,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二、学情分析家庭生活之外的邻里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生活领域。
一般而言,学生都有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经验,通过关注、反思这些交流经验,可以提升他们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能力,促进邻里和谐。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如何结识邻居小伙伴,学会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方法,懂得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提升学生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邻里小伙伴的友情,乐于结识邻居小伙伴。
四、教学重难点玩耍中和小伙伴友好相处,学会不同情况下的串门礼仪,懂得言行有礼。
五、说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邻居家的小伙伴】1、小小故事会:你认识邻居家的小伙伴吗?你和他们平时都玩些什么呢?说一说你和邻居小伙伴的故事吧!2、学生交流汇报3、板书:邻居家的小伙伴4、军军的新家:军军在这个学期搬到了一个新的住处,他还不认识这里的邻居。
每次在小区花园里,他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而他自己却只能一个人。
5、板书:如何认识新邻居6、经验分享会:我们每个人都通过了不同的方式认识、熟悉自己邻居的小伙伴,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课题:我家的好邻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方法,注意自已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话,情景剧等活动过程中,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邻里生活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情感与态度:通过加深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同时,学习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
教学重难点:1. 知道在玩耍中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感受邻里伙伴友情。
2. 通过加深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本课由“邻居家的小伙伴”“邻里间的温暖”两个板块组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结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并懂得了与邻居交往要有礼貌,讲文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话,情景剧等活动过程中,感受邻里伙伴友情。
情感与态度:回顾邻里之间的互助行为,感受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教学重点:知道在玩耍中要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了解串门礼仪。
教学难点:回顾邻里之间的互助行为,感受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课前准备:学生回家采访家长,了解邻里交往的方法。
主动实践,积累邻里交往的经验。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给学生看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再联系他们自身,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你邻居家的小伙伴叫什么名字?你平时都和他(她)玩些什么?预设:学生会回答普遍玩的一些游戏名称。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和邻居小伙伴的活动可真丰富啊!而且我发现你们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家的好邻居”。
板书课题:我家的好邻居师问:老师想做个小调查:和伙伴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你家和邻居相处地怎么样呢?师:中国有句传统古话:“远亲不如近邻”,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人——邻居,我们该怎么了解他们,和他们好好相处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贴身生活中的例子,拉近了学生的距离,也使得学生对本节课这个内容更加感兴趣。
二、情境导入,认识新朋友师:今年暑假,亮亮到奶奶家过暑假,住到了我们三汊街上,但是他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很孤独,特别想认识一些新朋友,让他不这么孤单,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这里的人,你们也特别厉害,一下子就能认识很多新朋友,能把你们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教一下亮亮吗?引导学生面带微笑,语气温和来拉近与朋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