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历史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反思
黔西县第四中学政史地教研组袁兴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的标题是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第7课是本单元的第4节课,主要讲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由图画文字慢慢演变成的象形文字,它主要是用来占卜的,当然其中也记录了许多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充满魅力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成的。
再讲甲骨文这个知识点时,我还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我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我国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与汉字相关的律诗绝句、对联等是汉语言独特的文学形式。
关于青铜器,着重向学生介绍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大盂鼎等代表青铜器,同时告诉学生,青铜器起于夏,盛行于商周,所以夏商周时期又被称为青铜时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炀帝陵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
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第7课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与社会经济高度进展”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立了北宋,终止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割裂割据局面。
建国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前后采取了一系列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方法,北宋产生了深远阻碍。
一方面,它有效地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保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展;另一方面,这些方法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北宋的成立、宋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进程与方式通过阅读材料,填写表格,明白得北宋增强中央集权方法带来的阻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北宋,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宋成立,宋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的方法,熟悉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北宋增强中央集权的方法给北宋带来的阻碍。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唐朝衰亡后,天下四分五裂,中国历史再次进入割裂割据时期。
从907—960年的短短几十年间,战乱不止,百姓民不聊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天下风云变幻,到底谁主沉浮呢?出示课题和本课学习目标。
教学新课(一)陈桥兵变,成立北宋(1)学生讲故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设计用意: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2)学生听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赵匡胤顺利夺权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北宋成立的概况。
(时刻、成立者、都城)(3)教师出示地图,明确宋朝的统一范围。
想一想:北宋初年,宋太祖平定了南北割据政权,重建了中原统一王朝。
那么,北宋是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设计用意:让学生明确北宋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只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教师点拨:北宋的统一只是排除五代十国割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先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吗?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把世界各地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唐装。
【生2】唐人。
【生3】唐人街。
【生4】因为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人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讲述:唐朝时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创立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今天我们就将学习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讲授新课】总体构思: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高超的建筑水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首先让我们一同学习高超的建筑水平。
【提出问题】隋唐时期的建筑有何特点呢?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隋唐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提出问题】隋唐时期的建筑在哪方面有突出成就?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指出图中桥的名称、设计者,什么时候建造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是隋朝时期一个叫李春的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原名叫安济桥,现在叫“赵州桥”。
【提出问题】请欣赏赵州桥,指出桥的外观造型有何特点?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出特点:1.科学性:桥跨度大,弧形平。
上平过车马,下阔可通船。
四小拱瘦身省材,水大泄洪。
两端的小拱加大泄洪面积,减小对桥身的冲击。
2.艺术性:大小拱相配,轻盈匀称。
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赵州桥在建造上有其独到的特点:桥身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四辆行走;平拱大跨度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等。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2.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导入新课利用《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对比图片,思考(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国是怎么来的?“战国七雄”是指哪7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板书课题)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二、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辽、夏等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辽宋、辽夏之间既有战争与矛盾,又有交流与融合的关系。
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是理解后面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知道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先后兴起及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通过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如澶渊之盟),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及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融合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党项的兴起及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导入新课】在2016年8月2日至3日召开的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辽祖州祖陵、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辽上京博物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
上图是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
契丹是怎样兴起的?与宋朝又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成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先让学生浏览教材,明确本课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部分,辽、西夏与宋的和战。
让学生自学“契丹族与党项族”一目,完成表格。
民族政权建立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辽西夏然后讲述:契丹人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当时有首诗描绘他们的生活:(出示幻灯片)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教师详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包括开国大典等重要事件。
3.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等。
三、课堂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感受。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伟大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对未来的展望。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或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社2019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内容。
前课学习了北宋的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做好学习铺垫。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介绍了契丹族与党项族,第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了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基本史实。
2.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知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关系的掌握,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历史视频方法突破重难点澶渊之盟,体会战与和的原因,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和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重大作用,对形成中华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认识到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2、教学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四、【教学法分析】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参与学习,以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通过范例教学,进行知识迁移。
学法:本课的头绪较多,学生需要抓住中心问题:“多民族政权并立”。
学会辩证分析民族关系形式。
五、【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感性思维较强,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
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与和正确认识与评价的能力相对较弱。
六、【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这个环节中,我会播放电视剧《杨家将》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同时,我会模仿刘兰芳评书《杨家将》片段,在情境中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自主学习,完成第一子目学习。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❶教学分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
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的
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
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
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
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
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
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
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羌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
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 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重文轻武 宋夏议
和
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
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西夏:元昊仿
效唐 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 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的大
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
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
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
振,打退辽。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正
确评价澶渊之盟
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
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
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多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
换得了宋夏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多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屈辱和约,“岁币”
成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
史事件。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金几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
族政权并立。因此,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
疆,扩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
主义祖国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素材积】
1、冬天是纯洁的。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
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
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
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
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
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
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
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
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晶的。它们有时聚
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
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
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对了,还有树。树上挂
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看呀!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
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
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
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
湿湿的,软软的。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
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
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
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
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
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
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
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
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
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
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
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
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