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地区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98 MB
- 文档页数:63
县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县域典型调查摘要: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城市而言更是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助推器,本文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契机,研究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现状,并以安岳县及其周边县市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欠发达县域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制约因素,结合实地调查提出欠发达县域城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发展前景● 刘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标志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业态,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产品功能单一、特色不够明显、资源整合有限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县域乡村旅游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低、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城市居民愈加向往田园生活和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规范发展轨道,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完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等制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农业旅游业正以逐年上涨的速度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上看,瑞士、法国和西班牙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第三,亚洲则属日本发展水平最高。
对于农村农家乐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农村农家乐是指农村地区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
近年来,农家乐逐渐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感受田园风光的热门选择。
本文将对农村农家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其发展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首先,农村农家乐的发展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农家乐数量迅速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农户为了增加收入,纷纷将自家庭院和土地利用起来,开办农家乐。
另一方面,政府也对农家乐提供支持和扶持,鼓励农户创业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提升,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农家乐的特点与优势。
调研发现,农家乐的特点主要包括乡土气息浓厚、绿色环保、亲近自然等。
农家乐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格、新鲜的农产品和丰富的农耕体验吸引了大量市民外出游览。
与城市度假胜地相比,农家乐更加贴近自然,有助于缓解城市居民的压力,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方式。
然而,农村农家乐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足。
一些农家乐受限于基础设施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度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是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不足。
农家乐的宣传推广相对薄弱,缺乏特色和知名度,导致吸引力不足。
再次是扶持政策的缺失。
尽管有支持政策,但一些农户仍然困扰于资金、土地、技术等问题,使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村农家乐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户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等渠道,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户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农业经营方式,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经济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2020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休闲农业在中国发展迅猛。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融合了旅游、度假、休闲等元素的形式。
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乡村环境、农业文化和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的需求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居民渴望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宁静的乡村环境。
他们希望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品尝新鲜的农产品。
因此,休闲农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农户和农场主开始转型发展休闲农业。
他们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文化特色,打造了一系列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
比如,他们建设了农家乐、农庄、农业观光园等场所,提供农耕体验、采摘果蔬、农家餐饮等项目。
同时,还开展农业文化展示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农户和农场主不仅能够增加收入,还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他们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也拉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这对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农户在开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存在着经验不足和专业精神不强的问题。
他们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其次,一些地方存在着乱象和不合理竞争的现象,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此外,农户还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
总之,休闲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休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农户和农场主也应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模式研究——基于“内循环”为主体的视角马银戌 田 铭(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摘 要:论文基于翔实的普查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对河北省11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基础、环境基础、资源基础、设施基础和人力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区域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下,全面提升和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熵值法;综合评价;聚类分析 基金项目:河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重点课题(201806002)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03.0118-06一、引言休闲农业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人群的娱乐休闲需求,合理利用农业农村的资源,是一种具有集农业生产与观光价值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此可以满足游客多种娱乐休闲需求[1]。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在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下,疫情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改变着国际政治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多方面打压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今后经济工作主基调。
对于具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内循环”发展能力的重要领域和基本保障[2]。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看依然只是农业大省,还没有发展成为农业强省,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支撑较弱、科学规划不足从而市场竞争力较弱。
尽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时代的紧迫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内大循环的格局下,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发展活力[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策略摘要: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旅游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基于此,在众多政策优势背景下,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带动农村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为整个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从而推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主要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引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一二三产业全过程,包括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城乡的发展。
尤其是在近年来,二者的有效融合不仅提高了农村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还给农村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旅游行业和相关服务行业迎来了春天。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述从定义的角度出发,休闲农业是指依托各农村地区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生成一类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在有针对性地开发各地区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要求调动当地农户的积极性。
在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的同时,也为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提供了新的途径。
尤其是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风情,还可以体验农作,并得到观光和度假的休闲体验。
概括来讲,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农村当地的空间和设备、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产品以及各类农村人文资源等,在经过合理的设计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农村与农业休闲旅游的功能,在增进游客对农村与农业体验的同时,强化旅游品质,以便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以此衍生成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态势。
而乡村旅游则是指游客在乡村及乡村附近学习、逗留以及体验生活的一种模式。
现如今已经生成利用乡村资源和农业资源开发得到的一种集体验、度假、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亮点,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将可利用的资源推广并宣传成为旅游产业的附属增长点,一方面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及现代旅游行业的进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观念;另一方面也为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引言: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现状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农业产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问题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当1.背景:由于城市扩张以及工程建设等原因,大量耕地被非农项目占用。
2.影响:土地资源匮乏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3.解决策略:(1)加强土地保护政策,限制非农项目占用耕地。
(2)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推动科技创新,在已有耕地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三、问题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1.背景: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部分农产品存在残留物超标等质量安全隐患。
2.影响:长期食用不合格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损害消费者信任度。
3.解决策略:(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安全意识和生产技能。
(2)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3)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
四、问题三:农业供给结构不合理1.背景: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利益驱动,一些地区的农产品供给结构存在失衡。
2.影响: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某些优势产区物资过剩,而其他地区面临供需矛盾。
3.解决策略:(1)稳定市场预期,引导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2)加强产销对接,促进优势产区与其他地区的资源互补与流通。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样化经营与特色品种种植。
五、问题四:现代化生产手段缺乏1.背景: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2.影响:缺乏现代化生产手段限制了农业产能的提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解决策略:(1)鼓励合作社和企业入股,引领农民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2)推动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
(3)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农田管理水平。
六、问题五: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滞后1.背景: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资源条件限制和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家乐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某县凭借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对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现状1.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某县加大了对农家乐旅游的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
2.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某县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发展了果蔬采摘、农耕体验、垂钓休闲等多种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
3.服务质量逐步提升。
随着农家乐旅游的不断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逐渐增强,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
4.经济效益显著。
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规划不合理。
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资源配置不均,部分地区出现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2.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近年来某县农家乐旅游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但与旅游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部分农家乐旅游点存在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
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
4.安全隐患突出。
部分农家乐旅游点存在安全隐患,如消防设施不完善、食品安全无保障等,给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三、对策建议1.加强规划引导。
某县应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资源,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2.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旅游硬件条件,提高游客满意度。
3.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某县农家乐旅游品牌。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6)2.1 农户家庭经营 (7)2.2 农民合作社 (9)2.3 农业企业 (10)2.4 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2)三、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3)3.1 农户家庭经营存在的问题 (14)3.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5)3.3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16)3.4 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7)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策 (18)4.1 加强政策支持 (20)4.2 提高农民素质 (21)4.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2)4.4 创新金融制度 (24)五、结论与展望 (25)5.1 研究结论 (26)5.2 研究展望 (27)一、内容简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本文档将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包括各类主体的数量、分布、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主要涉及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准入等方面。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可以找出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拓宽市场渠道等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探索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正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的探索,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从而带动乡村地区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增长。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则可以将农业、文化、生态等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乡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乡村文化,从而增强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推广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引导游客树立绿色生态的消费理念,从而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的探索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一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有望为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背景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