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22
对于农村农家乐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农村农家乐是指农村地区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和旅游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
近年来,农家乐逐渐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感受田园风光的热门选择。
本文将对农村农家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其发展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首先,农村农家乐的发展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农家乐数量迅速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农户为了增加收入,纷纷将自家庭院和土地利用起来,开办农家乐。
另一方面,政府也对农家乐提供支持和扶持,鼓励农户创业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提升,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农家乐的特点与优势。
调研发现,农家乐的特点主要包括乡土气息浓厚、绿色环保、亲近自然等。
农家乐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格、新鲜的农产品和丰富的农耕体验吸引了大量市民外出游览。
与城市度假胜地相比,农家乐更加贴近自然,有助于缓解城市居民的压力,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方式。
然而,农村农家乐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足。
一些农家乐受限于基础设施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度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是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不足。
农家乐的宣传推广相对薄弱,缺乏特色和知名度,导致吸引力不足。
再次是扶持政策的缺失。
尽管有支持政策,但一些农户仍然困扰于资金、土地、技术等问题,使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村农家乐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户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等渠道,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户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农业经营方式,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经济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休闲农业毕业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期末考试论文题目: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姓名韩先森二级学院专业班级 201X级旅游管理专业 X 班学号任课教师成绩评定2017年 1 月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休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休闲农业可以体验一种亲近自然、反璞归真、放松自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乐在其中的氛围,以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到家园的温馨。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融通城乡,惠及农民,它以农业为基础,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是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它是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观光、休闲、习作、度假、体验的农业经营活动。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与对策;旅游;目录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一、休闲农业概述(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
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它和传统农业不同,它生产和销售的不仅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且是向人民提供宁静的农村自然生态、宜人环境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使人远离尘嚣,身心安宁地融入自然,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农村景色;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民情风俗,提高文化教育功能;结合提升当地名、特、优农产品品质,形成特色。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6)2.1 农户家庭经营 (7)2.2 农民合作社 (9)2.3 农业企业 (10)2.4 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2)三、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3)3.1 农户家庭经营存在的问题 (14)3.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5)3.3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16)3.4 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7)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策 (18)4.1 加强政策支持 (20)4.2 提高农民素质 (21)4.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2)4.4 创新金融制度 (24)五、结论与展望 (25)5.1 研究结论 (26)5.2 研究展望 (27)一、内容简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本文档将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包括各类主体的数量、分布、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主要涉及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准入等方面。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可以找出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拓宽市场渠道等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探索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正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的探索,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从而带动乡村地区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增长。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则可以将农业、文化、生态等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乡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乡村文化,从而增强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推广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引导游客树立绿色生态的消费理念,从而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的探索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一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有望为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背景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观光农业现状及发展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观光农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观光农业是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相关的服务设施和旅游体验项目,使游客能够融入到田园生活中来,以从事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等业态。
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值的提升,还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健康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一、观光农业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观光农业场地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缺乏专业企业参与。
其次,超市化农业正在快速发展,传统观光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
此外,观光农业行业的管理和标准化程度还不够完善。
二、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农业的功能不再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业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市场潜力巨大。
2.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为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观光农业进行资源整合和标准化管理,提供了行业统筹和指导。
3.资源条件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耕地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
这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三、观光农业发展对策1.整合资源获得成功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是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成本的。
因此,政府和相关企业应该在组织和管理上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并整合资源,使观光农业产业得到高效运作。
2.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观光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服务环境到游客游玩体验,都需要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3.推广与品牌建设产品推广是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等手段推广,同时也可以建立品牌形象,提高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4.完善管理和标准化加强统筹和规范管理观光农业产品,相应的标准化定制能有效提升产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1 / 2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功能及意义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2、休闲农业的特性 1)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2)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3)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4)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无法连续生产。 5)休闲农业具有市场性,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6)休闲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3、休闲农业的功能 2 / 22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2)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3)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4)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6)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7)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4、休闲农业的意义 1)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3)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4)休闲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3 / 22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背景与需求分析 1)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客源。我国城市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3个,城市总人口3.879亿,城市化率为30.4%,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 13个,占2%;100-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7个,占4%;50-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53个,占8%;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18个,占33%。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希望到农村观光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据北京市调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347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达12638元,人均消费支出12200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2.2%。这些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成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游客。 3)、休闲时间的增加。我国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这样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离、4 / 22
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这些休闲假日就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时间保证。 4)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一般说,农业休闲旅游大多数是短途旅游,以自驾车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车迅速增加,为城市人外出郊区旅游提供了交通条件。比如,北京市2004年全市私人汽车保存量129.8万辆,按北京市户籍人口计算,每100人保有私人汽车11辆,而且目前每天仍以1000辆汽车的销售量在增长。私人汽车的增加,促进了北京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著名未来预测学家格雷尼、莫利托研究认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闲产业将是21世纪的动力产业、朝阳产业。 三、我国党和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十分重视,并推出了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措施 1、国家旅游局加快促进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 2002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并发布实施《全5 / 22
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工作,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供了依据。 2004年,国家旅游局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从接待人数、旅游效益、产品、设施、管理、经营、安全、可进入性,发展后劲等十个方面,在全国评造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6年初,国家旅游局将今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要求各地率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将“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2006年7月,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议推出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丰厚。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2、休闲农业旅游正在全面起动,休闲农业旅游热正在兴起。 1)广东省旅游局在广州市中山堂举行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启动仪式,为乡村旅游鸣响了第一枪。旅行社组织2000名乡村旅游大军奔赴省内各地乡村观光旅游,尽享农家之乐,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浙江省旅游局在杭州市富阳龙门古镇举行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开游式,提出“游览浙江山水,体验乡村新貌”作为今年浙江省发展旅游的主题,各旅行社策划设计了众多的旅游精品路线,采用了景点、田园区、农庄、古村落相结合的形式,让游客欣赏秀丽的山水,感受山乡古村的原始淳朴。 3)湖北省旅游局在武汉市举行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提出今年旅游工作要发挥优势,服务“三农”,大力开展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并推出了生态旅游、会议6 / 22
商务旅游、农事体验旅游、科普教育农业旅游四条品牌乡村农业旅游路线,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 4)贵州省旅游局在安顺市天龙古镇举行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首游式,拉开了全省乡村旅游活动的序幕,展示了“新农村、新时尚、新体验”的内涵,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乡村农业旅游活动。 5)四川省旅游局在成都市举办了“四川首届乡村旅游节”,展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的乡村旅游。国家旅游局还为四川省颁发了“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称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上海市旅游委员会举办了“百万市民郊区游—2006年中国乡村游·上海首游式活动”,出台了:上海建设现代农业旅游服务集聚区,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06-2008),推出10条农业观光旅游专线,并提出上海市郊区旅游要向休闲度假基地方向发展,重点扶持和发展农业旅游。 3、休闲农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北京市成立了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湖南省、山西省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浙江省成立了休闲观光农业领导机构、湖北省武汉市成立了乡村休闲游领导机构。这些行业协会组织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回顾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