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君子观浅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荀子名言名句,荀子的思想荀子名言名句: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名言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
——《荀子·法行》14、长幼有序。
——《荀子·君子篇》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荀子·成相》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23、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篇》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的义利观和价值取向(6684字)1.荀子的义利观义利观,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它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利益与道德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问题。
荀子的义利观普遍存在于他的思想中的各个方面。
荀子批判继承了以前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尤其是在其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荣辱之大分”的道德价值观,直到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节以荀子的义利观中最基本的问题——人性和礼制进行分析。
1 .1 荀子义利观的理论来源荀子的义利观来源于他所身处的时代背景。
荀子生活的年代在战国七雄鼎立之势渐衰,秦国统一大势渐成之时。
中国历史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诸侯争霸行将结束之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主要思想也已明朗化。
荀子批判性地吸收了各家各派哲学和社会政治理论的优秀观点,将其调和在一个思想体系里。
他的学说主体部分源于儒家,同时也受到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深刻影响。
荀子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欲利之心”的本性及物质之“利”在社会伦理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
性恶是人们追逐“利”的根本原因。
他还说,“利足以生民”,“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肯定了物质之“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好利”是人生而有之的,因为“人生而有欲”。
虽然欲利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社会财富是有限的,人的“欲利之心”是无止境的,所以必须加以引导和规范,否则会“乱”,正确的引导方式就是“礼义”。
与孔子、孟子有所不同的是,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思想,更加强调的是礼治与法治的结合。
由此可见,儒家学说的理念已经从理想主义、道德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功利主义。
显然,荀子的这种转变顺应了战国时代特殊的历史发展趋势。
1.2 礼义的目的“礼”在先秦时期是作为一种尚未法律条文化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其基本作用为:“明分使群”、“度量分界”及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就是作为维持封建秩序的依据。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作者:储敏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礼治模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之邦,荀子的礼治和乐论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传统的源头。
“礼”,《说文解字》谓之“所以事神致福”者,指出礼本是祀福祈神的仪式;而“乐”是祭祀时与礼配合的歌舞诗赋的总称。
礼以祭神,乐以娱神。
祭祀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神灵有不同的礼和乐,礼、乐均为连接神人的产物。
换言之,礼乐本为一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家自立其说寻求出路。
荀子承接孔子恢复礼治、捍卫雅乐的理论主张,为了汇集道墨法诸家的毁乐观点。
他具体阐发了礼的价值、发生、本质等,同时他也探讨了乐的根源、本质和功用,写出了著名的《乐论》。
由此出发,我们试探讨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一、礼乐同功:治人治世夏商周三代都实行礼治,礼是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制度。
荀子借助于人们崇拜先王、崇拜古史的心理,通过证明礼是先王之道而证明礼的价值。
他认为先王之道的内容无非是“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荀子·君子》),其实质就是礼。
在证明乐的价值时,荀子仍运用同一思路,又认为乐是先王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永恒的意义。
第二,荀子从立国之本的高度阐明礼是治国之道。
他没有明确的把乐也说成治国之道,但是。
在荀子的视野中,礼乐的价值是等同的。
一方面。
礼规定社会等级结构,是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阶级关系和一般关系的根本原则,它确保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孝,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
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荀子·大略》)。
如果丧失了礼。
则“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荀子·宥国》)。
另一方面,乐也是协调君臣、父子、兄弟、长少等关系的最佳方式,乐在宇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学生对荀子金句的摘录与理解汇总42条荀子名言。
在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中诞生了很多的名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珍贵的财宝。
我想大家应当都接触过荀子名言,当你感到迷茫时,阅读名言可以关心你找到人生的方向。
荀子的名言哪些值得我们细品并背诵呢?编辑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同学对荀子金句的摘录与理解”,欢迎阅读,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们。
同学对荀子金句的摘录与理解(篇1)1、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出自:《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藏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荀子·劝学》2、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3、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
——荀子名言名句4、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5、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愿悔,谗夫多进。
7、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
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8、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9、坎井之蛙不行与语东海之乐。
——荀子10、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1、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名言13、礼者,人道之极也。
14、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
——荀子15、务本节用财无极。
——《成相篇》——荀子名言1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修身》——荀子名言1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19、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20、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荀子·儒效》21、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同学对荀子金句的摘录与理解(篇2)22、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试论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张泰【摘要】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荀子·乐论》中提出了“以道制欲”的文学思想。
“道”既指自然之道,又指社会之道;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合乎礼义;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这种文艺观对后世的文道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Xuncius was an prominent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He put for-ward a literary thought of“Controlling Desires with Tao”.Here,the Tao relates to both nature and society;reflected in literature,it means that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nee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not only the laws of nature,but also the ritual philosophy;and reflected in aesthetics,it means“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harmony”.This view of lit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ao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荀子;以道制欲;中和之美【作者】张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7 11:03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不仅继承了前代儒学的思想,而且广泛吸收其他各家思想成果,成为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一、荀子主要思想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二、《荀子》名句(18-22为补充名句)1君子曰:。
2青,;冰,。
3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4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5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7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
8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9君子生非异也,。
10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1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14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用心一也。
1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1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以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17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废止冬季,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路途遥远而废止广阔,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荀子劝学读后感1君子曰:学不可以乎。
的确,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知识是无止境的。
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习就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一种方式。
学习是一种弥补自己缺陷的一种途径。
通过学习,你才可能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取得新进步。
学习贵在你有一份端正的态度。
在端正了学习态度后,你会在学习中更好的把握学习方法技巧。
学习,贵在你能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努力把它实现。
坚持就是胜利,多坚持一刻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的很远。
这就是坚持的结果,学习贵在坚持。
知道“洒”与“酒”的区别吗?不知道是祖先的先知,先觉还是后人聪明的创意,认字“洒”与“酒”的区别只在于一横。
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人酿酒,只需等待那个时候的到来。
可是其中一人忍不住那一刻的等待而打开酒坛。
里面的水和醋一样又黑又酸,酒未酿成,他失望的把酒洒在地上。
另一个人虽然也迫不急待地想要打开,但他还是忍住了。
最后他品尝到了甘甜清澈的美酒。
只因为他多坚持一刻而已。
从此就有了“洒”与“酒”的那看似非常普通而简单的一横。
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多坚持一刻,你就会多一份收获。
这就是我从《劝学》中所学习到的,我从中受益匪浅,这种难得可贵的坚持精神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吗?你说呢?读了荀子的《劝学》,我不仅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无数句古语在鞭策着我们去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终身需肩负的使命,又需要点点滴滴积累的坚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努力应得的成就。
古人劝学的例子数不胜数。
“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只为孟子能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至此专心致志不受干扰:断织劝学,只为儿子明白“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乐羊子妻,引刀趁机,只为证明学习与织布一样,需日积月累,“遂成丈匹”。
192程颢说:“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二程语录》)诚然,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之中,关于“义”与“利”之间关系的探讨不胜枚举,因为这是庞杂理论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矛盾。
在孔子那里,他强调“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而孟子也曾提出:“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与孔孟相比,老庄更赞同清静无为的理念,老子就提出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十九章》)而在管子、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学说中,他们指明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强调“废私立公”,即限制私人利益,高扬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融合了先秦诸多学派的思想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为儒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在义利关系的命题上,他的观点杂糅儒法思想,认可人的自然欲望,认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好利恶害”等都是人的本性,是满足个体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前提,因而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荀子又不失一位儒家学者的思想底色,他强调礼义在现实生活伦理抉择之中的优先性地位,在面对义利之间的抉择时以义为先,二者并行不悖时也要以义为准绳来满足利欲之心。
一、“人之性恶”的理论前提和“义利两有”的理想状况先秦许多思想家将人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从人性的观点出发阐述自己的伦理观念。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告子上》),认为人之本性是向善的。
而荀子则一反孟子的理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后文所引荀子仅注篇目名称),这是荀子义利观的基本出发点。
荀子提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人性是人生来本有的、自然而然的特点属性,是不学而能、不事而成的。
因而,人性的内涵也都是一致的,上天并不在造化万物时偏袒君子而贬低小人,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圣人还是平民百姓,内在的本性都是一致的。
学习荀子的思想及体会通过学习《中国名家教育思想》,学习了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荀子,我对荀子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然后就是他写的《劝学》,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意思是说,不一步一步的走,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没有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有大江大海。
对我们学生来说,感悟最深的两个字就是“积累”。
《劝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诫了我们:学习是不能半途而废的(学不可以已)。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很多人是不能坚持到底的,半途而废者多之,而半途而废正是学习的大忌,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半途而废呢,荀子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有信心,有虚心,有恒心。
一,有信心。
《劝学》第二段说到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但可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是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事物是可以超越自己的,这是一个客观的真理,求学者要树立这种信念,要相信自己能改变自己,能超越自己!而这种超越自己的办法就是要学习,“故木中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要能做到“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就能“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达到超越自己的目的。
所以本段主要讲的是学习首先是要有信心。
二,有虚心。
第三段借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跂足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来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善于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即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能闭门造车或高傲自大。
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就是有学问和有修养的人,君子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与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
所以说本段荀子是在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虚心,只有虚心才能快速的成功自己。
三,有恒心。
积土成山才能风雨兴,积水成渊才能蛟龙生,积善成德才能圣心备,所以只有懂得积跬步才能达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弃。
荀子《劝学》赏析荀子《劝学》赏析【原文】与【译文】:【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2021年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精品汇编:荀子(简介+名言素材+作文片段)一、荀况1.生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2.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
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3.帝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二、荀况名言1.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天论》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劝学》3.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劝学》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荣辱》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荣辱》7.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劝学的小故事(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荀子劝学的小故事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荀子劝学的小故事篇一荀子的《劝学》(一)、说教材一、简述《劝学》是收编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对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经典的力量”主题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有二: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了解文言的特点,能够对文言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因此,我认为对于此文不仅需要理解其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帮助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背诵1-3节。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荀子的“大儒”观孔子开创的儒学,与先前作为一种职业的儒存在着质的区别。
荀子从对贱儒、陋儒、俗儒、小儒的角度批判,欲将自己以“大儒”化身出现的价值理想与思想路线确立于世,。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以孔子、子弓为“大儒”,但他所立之“大儒”与孔子所崇尚的以“君子”,在核心价值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标签:荀子大儒孔子原始儒家始于孔子,然“儒”作为一种职业早已出现。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1]。
据《周礼·大宰》云:“儒以道得民。
”“道”是解释职业”儒”的重点,汉郑玄《注》云:“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将“道”释为六艺,始见于《荀子》。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儒,柔也,术士之称。
”在甲骨文中“儒”与“需”二字实乃同一字也,为一人沐浴之状,且当时也有“儒人”一词。
“需”字后来用来表其他意思,而原本作“儒”用“需”就添加人字旁二变为“儒”。
儒早先就是宗教神职人员。
据推测,这种宗教人员,在主持祭祀仪式前需要戒斋沐浴,所以“儒”又有作“濡”的用例。
《论语·子罕》中有记载:“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兄父,丧事不敢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2]由此可见,即便到孔子创立儒学时,“儒”的一部分仍是因从事宗教祭祀这种职业而存在。
孔子开创的儒学,与先前儒人,存在着质的区别。
先前的儒人虽有着较高的修养,能够主持祭祀等重大的活动,但在宗法贵族制度下,他们的修习礼义之道为了服丧相礼的需求,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有着不一样的宗旨,即要立志成为“君子”,而“君子”又以行“仁”为己任。
这与当时流行兴起的“学而仕”的价值取有关。
“仕”对孔门儒家来说,不是个人的做官发财,而是为了实现其“为仁”的担当。
那么,荀子对儒门内诸子的批判,就是为了厘清儒学内部那些自以为得到孔子真传的俗儒、贱儒、陋儒、瞽儒对孔门儒家担当意识的偏离与背离,将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学说净化与纯化,以此来显示自己一派乃孔子真传,是孔门儒学说真正的正统。
先秦-荀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先秦-荀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翻译: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孔子观看向东流去的河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贡问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您见到大水必定观看,这是为什么呢?”孔子曰:“孔子说:“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那流水,普遍地养育万物而无所作为,就好像德操;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它流向低处,弯弯曲曲,遵循一定规律,就好像正义,它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没有穷尽,就好像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就随即奔腾向前,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即使百丈深谷也不怕,就好像勇敢;主量必平,似法。
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就好像法度;盈不求概,似正。
注满量器,不需刮板刮平,就好像公正;淖约微达,似察。
它柔弱细小无微不至,就好像明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
各种东西在水里淘洗,就会变得洁净鲜美,就好像善于教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它百转千回必然向东,就好像意志。
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要观赏它。
”注释: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
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予:给予。
卑下:低下。
此指水性向下。
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
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
让:辞目,引申为申辩。
善化:善于教化改造。
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
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
《荀子·不苟》篇原文及赏析《荀子·不苟》篇原文及赏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
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盗跖贪凶,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诗曰:物其有矣,惟其时矣。
此之谓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
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
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夫是之谓至文。
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此之谓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此言君子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
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
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
此之谓也。
君子治治,非治乱也。
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
荀子的君子观浅论
摘 要:在荀子看来 ,社会主要由君子和小人组成的。君子有两种含义 :
一是指统治者,二是指有道德、守礼义者(荀子经常提及的君子主要是指这第二
种)。荀子认为君子是礼义的源泉 “天地者 ,生之始也 ;礼义者 ,治之始也 ;
君子者 ,礼义之始也。
关键词:荀子;君子观;含义;特点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君子”概念十分重视。在人格塑造的
理想中,儒家有圣人和贤人称谓,道家有真人、至人以及神人之说。虽然这些非
凡之人的境界均似高于君子,但圣贤很难达到,真人、至人、神人更高不可攀。
而较普遍、易至的人格典型——君子到值得注意与追求,因而为儒家所津津乐道。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
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这
首用于燕飨的乐歌,是对君子寿命、德子孙的歌颂。当代学者针对《诗经》中关
于君子的概念,划分了多种不同的意指对象:一是指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
族男子的通称;二是指君子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三是指君子是妻子对丈夫的指称;
四是指君子是诗人自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秩序的解体,君子概念逐渐获得了伦理道德的涵义。
孔子对“君子”论述不多,从严格意义上说,到孟子这里,“君子”一词完成了它的
道德化进程。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认为,大人和君子同义。君子作为一
种仁性的人格化体现,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由外在的等级身份到内在的道德心
性,表明了社会历史情况的变迁和相应的生活结构规则的转移。
荀子沿袭了孟子的观点,主要从伦理道德意义上言说君子的概念。作为人格
化范畴,荀子所说的君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君子与不事修为的小人相对
称。如“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
者为小人”。狭义的君子是指修德进业过程争的一个特殊层级,介于士与圣人之
间。如“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荀子认为,君子
作为一种道德人格,是“法之原,治之原”,是“道法之总要”。
在荀子看来 ,社会主要由君子和小人组成的。君子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统
治者,二是指有道德、守礼义者(荀子经常提及的君子主要是指这第二种)。荀
子认为君子是礼义的源泉 “天地者 ,生之始也 ;礼义者 ,治之始也 ;君子者 ,
礼义之始也。荀子所认为的君子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君子以“求道”为志向。荀子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
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也就是说,荀子所求的“道”是天地以外的人之道,
它是精神世界赖以持正的根据。荀子的“道”超越了《中庸》对“道“的内在心性化
理解,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组织的根本性原则。在荀子看来,君子只有掌握和认同
这种政治原则,才能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现实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反之,如果
没有掌握和认同,就会在政治实践中失去正确的判断标准,即所谓“合于不道人
而不知合于道人”,就会远君子而亲小人。荀子还认为,君子探求道的主要目的
不是如何正确地认识自然,而是如何顺利地进行政治决策。因此,荀子眼里的君
子之“求道”,当然是求“人之道”,而作为君子时刻遵循的“道”,荀子又解释为“中”,
而这里的“中”,正如荀子所说“礼义是也”。总之,荀子所说的君子立志求道就是
学习礼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改变这样的志向。正如荀子所说:“君子
立志如穷”。可见,依照礼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君子人格的重要内容。
第二,君子有温柔敦厚的性情。荀子说:“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
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意
思是说,君子应该宽宏而不怠慢,坚持原则而不伤害别人,雄辩而不争吵,明察
而不偏激,正直而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凶暴对人,柔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谨
慎而能宽厚容人。在顺境中,君子能恭恭敬敬而不轻举妄动;在逆境时,君子能
警惕庄重,恬静守理,即“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
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理;
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总之,一方面,君子应该爱憎分明,即荀子所说的“隆
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应该光明磊落,铮铮铁骨,即“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
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
与天地,非夸诞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
故也”;另一方面,君子能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能够兼容并蓄,“君子贤
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第三,君子奉行义利兼顾的价值观。荀子对孔孟以来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进行
了继承和改造,主张一定条件的义利统一,并将这种价值取向通过他对理想人格
的构造而显现出来。在义利问题上,孟子认为寡欲则能向善,而荀子认为,欲的
多寡和社会治乱没有必然联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则需要对欲望加以节制,
即所谓“进则尽尽,退则节求”。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以两有也。虽尧舜不
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也就是说,义和利都是人所追
求的目标,“民之欲利”和“民之好义”都是合乎人性的,所以都不能去除,而要两
者兼顾并取。荀子清醒地认识到私欲的普遍性,所以他特变强调战胜私欲的重要
性。在现实生活中,金牛座之所以能够处于贫穷但志向远大,处于富贵但行为恭
敬,那是因为礼义战胜了私欲。
虽然荀子提出了义利兼顾的义利观,表现出比孔孟现实得多的思想品格,但
在理想目标和根本价值导向上,荀子和孔孟还是一致的,他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实际上是表达了同样的以善为至上的道德理想和价
值期待。利益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但不正当的逐利行为既败坏个人道德,也败
坏社会风气。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
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
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因此,
荀子义利观中的道德理想主义因素,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崇高追求,一种对自我
的不断超越,一种对社会的淑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