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荀子》中。
荀子的政治主张包括以下几点:
人性本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有恶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教育和规范,人就会变得堕落和残暴。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法律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君主专制论:荀子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政府,使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治思想:荀子认为,法律制度应该是一种规范人行为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天命思想:荀子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的,他必须尽其所能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荀子也强调了君主必须以德治国的思想,即君主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总之,荀子主张通过强有力的君主专制政府和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也认为君主必须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1/ 1。
卷三十二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荀子生当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前夕。
此时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确立,结束分裂,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提出了对百家学说进行批判综合的任务。
荀子顺应历史潮流,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军事等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荀子在战国末期就名声显赫,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对秦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以后,经学兴起,儒家经典《易》、《诗》、《礼》、《乐》、《春秋》均为荀子所传。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汉唐思想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桓谭的形神关系理论和王充反对鬼神迷信的思想及其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也深受荀子影响。
柳宗元的《天说》、《天对》发挥了荀子“天道自然”、“明天人之分”的思想。
刘禹锡则借用荀子《天论》的题目写了《天论》一文,发展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著名学说。
荀学历史命运的转折始自中唐时期的韩愈。
韩愈著《原道》为儒家争道统,把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
在《读荀子》一文中认为“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小疵”,开此后抑苟褒孟之先河。
宋代理学的代表程颢、程颐不遗余力地攻击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熹亦贬斥荀子的性恶论和重法思想,视荀子为“异端”,甚至把秦朝“焚书坑儒”也归罪于荀子。
明代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归有光认为“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李贽视荀子为“德业名巨”。
至清代考据学兴起,学者抛弃宋儒的观点,开始重视荀子,出现了一批研究与注释《荀子》的著作。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机械唯物论的同时,注意吸收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读书心得——《荀子》的人性世界荀子是性恶论者,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并为此而受到后儒所诟病。
例如,王充曰:“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论衡·本性》),即是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意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集中于其《性恶》篇;程颐曰:“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即是对荀子性恶论的批评。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荀子不是性恶论者,而是性朴论者,并为此而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
其实,荀子人性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与丰富内涵,所谓性朴、性恶只是荀子人性论的不同方面,二者并不矛盾,不必因为“发现”荀子的性朴论而就一定要否定荀子的性恶论。
此外,《性恶》篇为荀子所作,就算如宣扬荀子是性朴论者所说的那样,非荀子所作,同样可以证明荀子是性恶论者。
一、人性的本质:人之生而就有的资质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性是相似乃至相同的,强调人性的一致性、相同性。
荀子受其启发,曰:“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荀子·性恶》)。
即是说所有人都有人性,所有人的人性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无论是圣人还是众人,其人性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不同的人性。
这同时也说明,在人性的维度,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与人的差异,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众人等的不同,与人性无关。
荀子所谓的人性是相同的。
那么,这相同的人性是什么?荀子对此有反复论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荀子·性恶》)。
这是说,人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东西,是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因素改造过的、自然的东西,因此,人性不是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而获得的,通过人为的、后天的努力所获得的东西不是人性。
读书心得——论《荀子》的“群居和一之道”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相处。
这不只是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必要前提。
然而,如何恰当地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以保证良好的秩序状态,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古今中外,讨论此问题者不乏其人,荀子即是其中之一。
他将这个问题称之为“群居和一之道”,从政治哲学的维度展开探讨。
一、“群居和一之道”是荀子的思想核心论及荀子思想的核心,学界多指向其性恶论或礼论。
而如果性恶论是其思想核心,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荀子仅在《性恶》篇中提到性恶,更难解释何以《荀子》之《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礼论》《乐论》《正名》《君子》诸多篇章都是政治哲学的内容。
若将礼论视为荀子思想的核心,则又太过具体和狭窄,因为尽管荀子处处论礼,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礼论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但礼毕竟是形下的、经验的、具体的,收摄力不强。
与之相较,以礼为具体落实的“群居和一之道”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则更具统摄性①,因为从逻辑上说,内涵越小则外延越大,故而比“礼”在内涵上相对小得多的“道”更宜看作荀子的思想核心。
反观荀子,至少还可以找到两方面的证据:首先,从其语言看,荀子在不同篇章多次提到这个观念。
如《荣辱》篇:“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以群则和”;《非十二子》篇:“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王制》篇:“人何以能群?……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富国》篇:“明分使群”,“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礼论》篇:“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其次,从其思想体系看,荀子思想的关键部分皆可与之相关联:礼是抽象性的“群居和一之道”的具体落实,性恶则是作为“群居和一之道”之具体落实的礼的人性基础,“正名”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定名辨实,而在于通志行道和落实‘王业’”[1],而荀子所谓“王业”就是致力于国家的“治”,亦即,使“群居”之人“和一”。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礼与法的关系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思想。
隆礼,指的是尊崇礼仪之重要性;重法,指的是依法治理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礼与法是治理社会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至关重要。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将对此进行探析。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荀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通过尊崇礼仪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约束力,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法律则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礼仪和法律的尊重和遵守,能够提高社会的和谐度,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对于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荀子认为,礼乃人之本,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不仅能够使人们自律自爱,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包容。
而法律则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给予人们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要求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事。
通过隆礼和重法的教育,能够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增强公民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在中国古代即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现代社会中更显得重要和必要。
通过尊崇礼仪和依法治理,能够建立和谐社会,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
我们要从荀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将礼与法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荀子提出了下列哪些重要思想
自然观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
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
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
认识论荀子认为,“知有所合谓之智”,“能有所合谓之能”,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感觉器官)和“天君”(思维器官)的作用。
这种认识上的辩证方法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又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
人性改造论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荀子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
他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
社会起源论在解释社会国家起源的问题上,荀子认为人们一方面在物质利益上产生利害冲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分工又需要互通有无。
这种依存关系,使人们处于“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的
矛盾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确定分工,建立等级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统一。
这种以“分”求“一”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封建势力要求以新的等级制度建立统一新政权的愿望。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摘要: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荀子以其人性理论为基础,以此来阐释他的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等,而这些思想最后又统都归其政治学说,都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一、人性理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的性恶论。
荀子所说的“性”仅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指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它具有先天性、自然性和受动性的特征。
正如他所说:“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也。
”因此,荀子说“性”的本质是恶。
然而,与性相对的伪,即“人为”,人的社会化活动及其结果。
如“礼义辞让”、“文理隆盛”等。
这些内容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不能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只有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
总之,伪是人的与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属于人的理性层面。
因此说,“伪”具有善的本质和属性。
“性”与“伪”的区分是荀子人性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荀子认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内在感性生命冲动的支配,当然,人同时也具有抑制感性,使之符合道德礼义的理性意志。
他的善恶之分也表明,人的感性欲求和理性意志截然相反,两者相互冲突,甚至是背道而驰。
那么依照人的本性行事也就不会更不需要有礼义辞让。
所以说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不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而是天性受到制约和改造后的产物。
对此,荀子认为所有的道德礼义,都是人为创造的,或者说都是圣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创造的,而不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更不是自然产生的,人的天性中虽然没有礼义辞让的内容,但人却先天就具有认识和实践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在荀子的人性论中,向善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认识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素质,也不会是实践仁义道德、法律规范的能力,而是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即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由环境培养起来的习惯。
荀子有关知识点归纳总结荀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人性论、性恶论、性善论、教化论、政治理论等方面,其思想全面而深邃,堪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本文将对荀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读者对荀子的学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人性论荀子在人性论上的主要观点是:人之性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贪婪、自私、残暴的,如果不受到教育和规范,就会沦为禽兽。
他认为,人的天性好恶由来已久,一开始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所为。
在《荀子?劝学》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的人性论在儒家学说中是与孔子的“人之性善”相对立的。
孔子认为,人之性善,只不过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下,才产生了恶的倾向。
而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恶的,必须经过教化和规范,才能变得善良。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儒家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性恶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
他认为,人天生就有犯罪的倾向,贪婪、嫉妒、残暴、欺骗等都是人性的特征。
在《劝学》中说:“故当恶之而存者,莫大于情;当恶之而存者,莫大于欲;当恶之而存者,莫大于欲。
”他认为,欲望是人性中最大的恶。
荀子认为,欲望使人迷失道德,扰乱社会秩序。
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家的“性恶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加以约束和改造。
道家主张通过养气、修身来摆脱欲望的扰乱,而荀子则主张通过教化和规范来使人变得善良。
三、性善论荀子在性善论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尽管他承认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同时也认为,人性中也包含了善的因素。
在《荀子?劝学》中说:“性有善恶,而志意有得失。
”他认为,人的性灵虽然有恶的因素,但同时也有善的倾向和欲望,只是后天的教化和规范使得善的因素得不到发挥。
因此,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可以使人的善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
荀子的性善论对儒家学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使儒家学说不再是单一的“人性善”的说法,而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的。
在后世的儒家学派中,荀子的性善论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和赞赏。
荀子的基本观点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荀学,其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天生就具有自私、贪婪、残忍等恶性本能。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育,人就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和私利之中,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性,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天命观念
荀子认为,天命是指上天赋予的人类使命和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天命为准绳,追求道德的高度和完美,同时也要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三、王道思想
荀子主张实行王道政治,即以仁义为中心,以法律为基础,以礼仪为规范,以权力为手段,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国家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来统一管理和调节各个地区的利益,以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四、教育改造
荀子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以上是荀子的基本观点,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哲学、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礼治思想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战国末年赵国人。
荀子的主体思想属于儒家,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看起来有点杂,但杂而不乱,反而显得浑厚、充实、容量大。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
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为一炉。
荀子的礼法一体论为两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所采纳。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认识基础之上的。
如何认识人,如何对待人,是荀子政治思想的起点、过程和归宿点。
荀子关于人与动物区别的看法是相当深刻的。
荀子不赞成庄子把人视为与万物相并的一种自然。
在荀子看来,人在自然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万物的主人。
万物的生长与存在虽然是无目的的,但是都能为人所用,这是一种规律。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在其外化的过程中,要与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冲突和对抗。
荀子认为,任人性自由发展会带来不可收拾的恶果,因此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
最根本的是圣人起伪以化性。
改造性恶的另一个办法是靠老师的教育。
改造性恶的再一种办法是靠环境和习俗的熏陶。
改造性恶的办法还有修身。
礼、法的起源和本质。
礼、法是矫治人性的工具,是由圣人制作的。
圣人制作礼法又基于社会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以人的性欲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为基础而展开的。
礼义之分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分物以养体。
人的欲望不可能取消,离开物质条件就不能生存,然而物又是有限的,礼之分可以调节欲和物的矛盾,求得两者的平衡。
荀子说的养体当然并不是平均主义的。
它与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受等级制的制约。
所以礼之分又表现在等级规定上。
荀子对礼的起源与本质的论述,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较他人深刻之处在于他是从人与自然、欲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论述问题的。
荀子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
荀子主张礼治,同时又主张行法。
他常常把礼法并提。
荀子首先提出法义、法数和类三个概念。
法义相当今天所说的法学原理,或法哲学。
法数即具体的法律。
有法必依,不能以私乱法。
但是人并不是法的工具,这一点与法家有很大的差别。
荀子的知识点总结荀子,名况,字卿,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被称为“荀学”,对后世的儒家影响深远。
下面是荀子学说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的本性是贪欲、自私的。
他认为人们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他认为人性的本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的利益和道德价值观可以对人性进行约束和教化。
二、性恶论荀子进一步分析了人性的本恶,认为人有四大恶性,包括:淫、乐、害、恶。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快乐和满足感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道德败坏的行为中,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使人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教化论荀子提出了教化论,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外界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得到修正和发展的。
他主张用教育来培养人的良知、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礼仪、音乐等来陶冶人的性情,从而使人们更加合乎道德规范,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四、王道思想荀子提出了“王道”思想,主张国家政权应当依法治国,统治者应当尽忠职守、行礼仪、守文化。
他认为一切社会行为都需要遵守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只有国家政权建立了正确的制度和法律,就能够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五、尊儒抑墨荀子主张尊崇儒家学说,压制墨家等其他学派。
他批评墨家的爱人无差别,认为墨家的思想是不符合人性本恶的真实情况的。
他强调要恢复和发扬儒家经典的教育和价值观念,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规范。
六、权谋思想荀子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的文中充满了政治智慧和权谋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稳定政权,采取适当的手段控制人民。
他提出了“如拔一毛而整体皆伤”、“威武不可以威胜”、“人性本恶,异常之善者勿信”等政治格言,警示统治者要慎重行使权力,以及认识到人性本质的恶性。
七、天命论荀子提出了天命论,认为天赋给君王一种神圣的大权,统治者应该遵循天命,负责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主张国君应当以身作则、奉行仁政,以此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代视角下的荀子礼法制度伦理思想刘美玲【摘要】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荀子的礼法制度伦理思想可谓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开辟。
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礼法思想打破了儒家一贯的心性儒学的瓶颈,开创了外王式的政治制度理论,援法入礼,并且礼为体、法为用,这样的礼法制度伦理思想对当下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荀子的礼法制度伦理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并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Xunzi is a master of thePre-Qin Confucian .His system of etiquette and law eth-ics is a milepost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philosophy broke the bottleneck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nature of mind , and created a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that law is integrated into rites where etiquette is the foun-dation and law is method .This philosophy provides positive reference for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idea shows people-oriented value and thu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荀子;礼法制度;伦理思想【作者】刘美玲【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6;B82-09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礼进行了辩证批判式的继承,同时也吸收了法家关于法的思想,开创出全新意义上的礼法制度。
总结荀子教育思想引言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卿,字子荀,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他的学说以儒家学派为基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道德教育。
本文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他的思想。
荀子的教育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贪婪无欲望的。
他相信人性本恶,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根据荀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服人性的恶,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价值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家庭生活、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社会则是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基础。
只有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能达到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3.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行和品质。
他强调学习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和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行为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的传授。
4.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荀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事情,成人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自我修养。
他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荀子认为成人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完美。
5.教育与社会进步:荀子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荀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荀子教育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几个方面的意义总结:1.培养公民素质:荀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关系。
荀子礼法思想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摘要荀子乃诸子百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家,礼法思想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是第一个对礼法关系作了详细、系统说明的哲学家。
荀子站在时代的前端,融合各家学说,最终使礼法体系化。
本文阐述了荀子隆礼重法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荀子礼法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荀子礼法思想内容价值意义一、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中国一直是一个礼治国家,荀子的礼法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到了现代我们仍然在受它影响。
因此,对荀子礼法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知识的拓展,还对解决当代社会和谐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礼的内容和法的涵义荀子作为一位礼学大师,礼法思想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
在荀子《劝学篇》中道:“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所以,荀子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礼”。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荀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同时也强调法,主张礼法并用。
关于荀子的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先王之道,如“王者之法”。
二是政策、法令。
但他认为,法与礼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也就是说,礼是治国的根本。
荀子的礼治思想其实就是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
(二)、以”义”为核心的隆礼重法观的内容及特点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儒法对立交锋激烈期间,但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不能完全适合当时社会需要,荀子融合儒法两派观点,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更加实用。
此外荀子还以“义”作为礼法的核心,以义节制人心,加强礼法对人心的束缚,从而为在更根本上达到大治打下基础。
在荀子的隆礼重法观中,他关于“义”的思想值得一提。
义与利在荀子之前的思想中是对立的,义属于道德范畴,利属于经济范畴;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
然而荀子却把他们统一了起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他承认二者的合理性;而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对道德的追求高于了对经济的追求,公利应战胜私利,“义”应该适当节制“利”,先于利,“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一、 引言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本质属
性,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客观实在。在我国,人性的考察
始于西周时期。,《诗经》和《尚书》对此也做了记载。人性问题吸
引了众多古代思想家的关注,战国时期,这个问题唱了讨论的热点,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
趋恶,在明确这种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方案。荀子从
性恶的假定出发,其目的在于改造那些破坏社会规范,有碍于社会秩
序建立和正常运行的行为,是社会生活秩序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中,
因此可以说人性论是人们设计社会整合方案 ,调试社会生活秩序的
理论前提。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即是——“礼”和“伪”。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能欲望,不是后天习得之善性,而是天
成之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比如,好利、疾
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人性通过两个层面显示出来——生理层面
和心理层面,后者表现为对荣辱利害的计较。人性是趋恶,那人究竟
怎样才能做到社会化呢?怎样成为一个“完全人”呢?怎样从自然人
过渡到社会人呢?
人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生命以个体
为存在单位,以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另一方面,生命却不能以个
体的方式而必须以群居的方式通过群居的生活完成生命的流程。荀子
意识到这个矛盾并试图解决。那么如何维持“群”呢?单凭人生来就
有的东西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产生不道德行为
的根源。“人之性恶,明矣。”但是同时,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
的,优良的环境和专心致志的修养、教化,可以是行为成为习惯,经
过日积月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志向。荀子主张“以礼来节制人的
欲望。”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从社会群体的
角度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对人的欲望加以节制。荀子
认为要通过对人的礼义规范来控制和调节情欲,使保持良好的社会秩
序,在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争夺而导致财富的匮
乏和社会的混乱。
那么,如何使人完成社会化,对人的欲望加以规导呢?荀子以“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之。”来说明。荀子认为,人自然而然的具有趋恶
的本性,而善的理念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将前者成为“性”,将后
者成为“伪”,恶的本性只有经过教化训导才能合乎仁义道德、礼义
治道。荀子主张“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
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要控制人的自然属性并将
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荀子把它成
为“礼”或者“礼义”),把趋恶的人性改造成向善的人性,这就是荀
子所说的“化性起伪”。荀子认为,社会必须借助道德规范和政治法
律等措施,改造人性中恶的因素,使人弃恶向善,达到优化人性,稳
定社会的目的。即荀子主张性恶,道德养成主要是让人们通过后天的
“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强调教育在人的道德品
质形成中的重要性。他说“不教无以理民性。”“立大学,设庠序,修
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荀子·大略》)通过这种“礼”的教
化。才能使人们达到“士、君子、圣人”的境界。荀子在历史上第一
个喊出了“人定胜天”的时代强音,他认为人通过学习和修养,使道
德理性日渐通明灵用,使认知能力日渐尖利敏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注意自然生物的
相互联系和制约,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荀子看来,君子以求道为志向,君子有温柔敦厚的性情,君子
奉行利义兼顾的价值观;圣人是得到礼之大智慧的人。那么,怎样才
能成为这样的人呢?礼,又是怎么修炼的呢?荀子要求,以“礼”作
为个体人生的规范。第一,以“礼”调节物质利益需求。面对人无限
膨胀的欲望,荀子主张直面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的物欲追求与
社会财富的矛盾。主张以礼养欲,以礼节欲。第二,以“礼”规导个
人的道德修养。礼有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导引和统摄作用,人们的日常
生活有礼作指导;荀子特别强调日常生活层面上的道德修养,同时,
人处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一切都应该以礼行事。第三,
以礼表达人类的美好愿望。
那么礼的修养教化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认为有三个阶段构成这
一完整的过程——学——思——行。荀子继承孔子的观点,认为以修
身自强,则名配尧舜,并提出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理论。
一、 学习:礼的修养之第一阶段。1、荀子虽认为性恶,但是强调
人可以在后天教化中积极改变自己的恶性。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
在于知虑材性,而在于“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在
荀子看来,君子之学为己,即以自己的所学来优化性情,修养身
心,将所学内容化为道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促使人格完整。
2、学习要有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能否不间断的学习,是
君子和一般人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这里,荀子特别强调积累的重
要性,从小事做起,其为积也大,只重大事,其为积也小。圣人
之所以能够从常人中分化出来,完全是他们不断努力积伪的结
果。荀子还强调主体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
充分发挥意志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3、重视学习环境,荀子认
为,不遵师教,与不守礼法一样,不仅不能成就理想人格,而且
还会给社会带来混乱。人们应该通过从师来认识礼,掌握礼。客
观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荀子提出“谨注错,慎习俗,”
他所讲的地理环境,既包括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而良师
益友是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他提出君子不但要“居必择乡”还
应该“游必近士”,以便“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强调师法在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省:礼的修养之第二阶段
荀子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只有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才能够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自省方式,提高道德修养中的高度自
觉性。使人思想纯一,信仰坚定,达到万物莫足以倾之。
三、躬行:礼的修养之第三阶段
躬行主要是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实际践行。荀子主张内外兼
修,务实尚行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于遵
道。”荀子主张重视修养中的实践环节,将德行的养成放在个体特殊
的生活实践中去考察,从而使这种修养观具有了某些社会现实性和价
值合理性。
那么,既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礼的教化发挥着关键作用,那
么,怎样来施行“礼”的教化呢?礼的教化原则是:1、以诚化民的感
化原则。一方面,以生命主体的道德修养为视角,遁行诚心守仁,诚
心行义。另一方面,注重诚的外王功能,主张“诚能化万民”。2、崇
其美扬其善的激励原则,即坚持崇美扬善和举过责过相结合,才能收
到良好的教化效果。3、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者应该及时了解教育
对象的思想状况,观察其言论,考察其行为,并以此来选择教育的内
容和方式。那么,礼的教化方法有哪些呢?怎样才能是一个自然化的
人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呢,甚至成为君子和圣人?
在教化方法上,荀子主张有三种道德教化方法:以事论理、以物
施教、以史为鉴。以事论理是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发各种思想主张
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比如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寓言故事。以物品施
教,主张从自然存在物及其规律中体悟为人之道,从而达到道德教化
的目的。荀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内在一致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善于
观察自然,强调学之,效之,并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相应的结果或效应。
具有鲜明的道德导向性。以史为鉴是指教育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
运用历史故事和历史传统实施教化。“述往而观今”,认为理想人格的
形成有赖于人必须首先求得“古之道,”然后才能用之于“今之世”。
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融合诸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其社会化思想,在古代教
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思想和教育经验在今天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
义。强调人社会化的途径是“礼”和“善伪”,强调人在后天的不断
学习中完成后天的教化和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贤德的社会人。通
过不断的学习,完成个体的道德升华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