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
福建放射肿瘤科模拟题2021年(94)(总分87.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有关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的陈述错误的是A. 一经诊断,原则上应早期手术切除B. 大都有完整的包膜,易于完整摘除C. 多数肿瘤与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有联系D. 肿瘤位于胸前者应避免损伤胸3~4、交感神经而导致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E. 来源于迷走神经者要注意勿损伤喉返神经2. 下列关于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原则描述错误的是A. 对于厚度小于1mn的病灶,手术切除边缘距病灶或活检瘢痕0.5~1cmB. 对于厚度1~2mm的病灶,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边缘距病灶或活检瘢痕2cmC. 对于厚度2~4mm的病灶,建议手术切除边缘距病灶或活检瘢痕2~3cmD. 对于厚度超过4mm的病灶,建议争取手术切除边缘距病灶或活检瘢痕3cmE. 厚度小于1mm的病灶,建议行区域淋巴结清扫3. 男性,36岁,近半年出现间断性排便次数增加,常于进食后立即排便,大便不成形,但无脓血及黏液便等。
夜间常有较严重的盗汗,并伴有37.5℃左右的低热。
服用抗生素症状可缓解。
B超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有3cm肠壁轻度增厚。
正确的处理意见为A. 直肠指诊B. CT检查C. 诊断性抗结核治疗D. 乙状结肠镜检查E. 服用抗生素加中药保留灌肠控制炎症4. 食管癌手术后最严重的早期并发症是A. 反流性食管炎B. 吻合口瘘C. 胸膜腔感染D. 吻合口狭窄E. 术后肺不张5. 乳腺癌的乳腺X线摄影不常见的表现为A. 边缘不规则,伴有毛刺的肿物B. 血管增粗C. 片状密度增高影D. 成堆细砂粒样钙化E. 皮肤增厚或限局性皮肤凹陷6. 诊断直径<2cm的肝癌,最好的方法为A. 放射性核素肝扫描B.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C. B超D. MRIE. 胆道造影7. 绒毛膜上皮癌最可靠的确诊依据是A. X线胸片可见转移阴影B. 阴道可见紫蓝色转移结节C. 卵巢黄素囊肿持续不消失D. 刮宫术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持续高于正常值E. 子宫病理学检查仅见滋养细胞而无绒毛结构8. 食管癌下面哪种情况可行内镜黏膜切除A. 癌侵犯黏膜下层B. 癌侵犯黏膜肌层C. 上皮内癌D. 癌侵犯肌层E. 癌侵犯纤维层9. 颈部Ⅰ区淋巴结为A. 颌下和颏下淋巴结B. 颈深淋巴结上组C. 颈深淋巴结中组D. 颈深淋巴结下组E. 颈后三角淋巴结10. 电子束治疗时,能量选择的标准是使整个靶区完全被某一等剂量线包括,此等剂量线为A. 80%B. 90%C. 70%D. 100%E. 95%11. Krukenberg癌是指胃癌转移至哪个器官A. 子宫B. 大网膜C. 直肠前窝D. 卵巢E. 腹壁12. 卵巢上皮癌放射治疗时,不属于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A. 分期B. 组织分化C. 组织类型D. 年龄E. 术后残存肿瘤大小13. 根治性手术指A. 肿瘤广泛切除术B. 肿瘤局部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C. 肿瘤广泛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D. 受累脏器整个切除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E. 肿瘤及其远处转移灶的广泛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除术14. 较易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的是A. 左侧开胸食管胃弓下吻合术B. 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术C. 左侧开胸食管胃弓上吻合术D. 右胸、腹正中二切口食管胃右胸内吻合术E. 右侧开胸经裂孔食管胃右胸内吻合术15.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是A. 呛咳B. 声嘶C. 明显消瘦D. 吞咽梗阻E. 吞咽异物感16. 食管癌下述哪项应首选放疗A. 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B. 主动脉弓以下食管癌C. 胸下段食管癌D. 胸中段食管癌E. 胸中段和下段食管癌17. 下列情况应行全腮腺切除的是A. 分化差的腺癌B. 恶性混合瘤C. 未分化癌D. 鳞癌E. 以上均是18. 不属于恶性胸膜间皮瘤手术适应证的是A. 病变集中一侧胸腔,无远处转移B. 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C. 患者相对年轻,能承受手术创伤,预期术后能接受辅助治疗和较好的生活质量D. 患者伴有难以忍受的胸部疼痛E. 反复难以控制的胸腔积液而其他治疗无效19. 患者男,60岁。
阿司匹林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十分普遍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起到一、二级预防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但是在该药物服用后,不仅能够达到抗血栓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出血风险,最为严重的表现就是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而一旦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发生往往会严重危害其自身健康,那么在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中,该如何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呢?一、服用阿司匹林为什么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抵抗血小板凝集,进而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存在相关风险的情况下,长时间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对心梗、脑梗等病症产生一定的预防效果,且该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的预防价值是其他药物所难以替代的。
但阿司匹林在药物作用中,可抑制可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生成,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增加血管内炎症介质,因而其往往会对患者的胃黏膜屏障保护功能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导致胃部发生溃疡、糜烂甚至出血等情况。
因而在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之前,就需要先对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在服药的前1年内,也需要注意关注自身的各项生命指标,一旦出现腹痛、呕血、黑便、柏油样便等表现,据需要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观察,判断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时接受对症治疗。
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有哪些危害?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往往会导致患者机体血容量减少,进而促使其外周循环衰竭,若出血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同时,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发生时,还会导致机体心肌灌注减少,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及梗死。
所以对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的病人来说,在发生大出血后往往需要停用阿司匹林,如此一来则会进一步加大其发生血栓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注意,阿司匹林本身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因而很多患者在发生消化性溃疡以及消化道出血时通常没有显著症状,不易被发现,常会导致病情延误。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1.04.001• WHO疾病分类•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 *摘要组织创伤后的慢性疼痛较为常见,并可能对病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持久的影响。
但目前对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 (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 CPSP 或CPTP) 的认识尚不足,因而相关治疗也较为欠缺,并且世界卫生组织(WHO)之前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版本也没有收录此类诊断。
本文介绍了ICD-11中关于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的新分类。
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发生、发展或加剧,并且在愈合后持续存在(即手术或组织创伤后持续至少3个月)的疼痛。
新分类区分了在外科手术的可控过程中所产生的组织创伤和意外创伤或伤害形式,包含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
新分类为在初始组织创伤恢复后仍然存在,并且需要特殊治疗和管理的慢性疼痛提供了诊断编码。
ICD-11新增的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的编码将有望促进对这些疼痛状态的识别、诊断和治疗。
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使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能够体现在统计数据中,并有助于促进对此类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关键词分类;ICD-11;慢性疼痛;术后疼痛;创伤后疼痛;损伤;创伤;外科;开胸手术;疝切开修补术;乳房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关节成形术;挥鞭伤;烧伤;截肢一、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的背景以往人们低估了术后或创伤后发生慢性疼痛的风险。
数据表明,术后疼痛的发病率为5%~85%,因手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中,严重的慢性术后疼痛的发病率为2%~15%。
该发病率在一项基于手术后人群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该研究表明,在最近3年内接受过手术的病人中,18%的病人有手术部位的疼痛。
将所有术前伴有同样类型疼痛的病人都排除,仍有10.5%的病人伴有疼痛。
而将术前伴有各种类型疼痛的病人排除,依然有6.2%的病人伴有疼痛。
在这些病人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比例差异较大,但在诸如截肢、疝切开修补术和乳房切除术等手术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比例非常高(见表1)。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护理进展张艳芳【摘要】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common complication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from onset theory, clinical research, prognosis, rehabilitation and nursing, and indicated the progress mad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recent 10 years, especially the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f physiotherapy, drug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fou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relieving the patients' pain and improving their survival quality, so as to promote it in clinical nursing.%本文对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淋巴水肿从发病理论、临床、预防、康复、护理诸方面进行了全面述评,指出近10年来所取得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在护理治疗中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的综合护理的优势,并发现传统中医治疗在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应加以推广.【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7(014)005【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治疗进展【作者】张艳芳【作者单位】541002 桂林市桂林市中医医院乳腺科【正文语种】中文乳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每年发病率约35~44/10万人,而且发病率不断上升,乳腺癌首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改良根治术,其中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大约有25%左右会发生淋巴水肿[1],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手术方式和术后放疗等治疗因素有关[2]。
乳腺切除手术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治疗乳腺癌或其他严重乳腺疾病的手术方法。
这个手术会切除部分或全部乳房组织,手术范围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包括:手术步骤:1. 麻醉和准备:患者接受全身麻醉。
医生标记要切除的乳房组织。
2. 切除乳腺组织:全乳腺切除(全乳腺切除术):移除整个乳房组织。
部分乳腺切除(部分切除或叫乳腺保留手术):保留部分乳腺组织,移除病变部分。
3. 淋巴结清扫(可能):腋窝淋巴结清扫: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检查淋巴结是否受到癌细胞的影响,并移除有问题的淋巴结。
4. 术后修复和缝合:医生会进行术后修复,包括缝合切口,确保伤口愈合。
可能需要留置引流管以排出伤口液体。
手术目的:治疗癌症或严重疾病:主要目的是去除患病乳腺组织,特别是对于乳腺癌等疾病。
防止病变扩散或复发:通过切除受影响的组织,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病变的复发。
期望结果:控制疾病:期望通过手术去除患病组织,达到控制或治愈疾病的效果。
术后康复:术后恢复期可能需要时间,但期望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活动。
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但手术范围和方式会因个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而异。
术前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情况并讨论手术的风险、好处和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手术后的康复和随访也非常重要,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术后效果。
然而,这个手术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这些风险因个体情况和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异,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般性风险:术后感染:任何手术都有感染的风险,尤其是手术后的伤口。
出血:术后可能出现出血,尤其是手术切口处的血管未能充分凝固。
麻醉风险:麻醉可能导致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特定于乳腺切除手术的风险:淋巴系统损伤:在进行乳腺癌手术时可能移除受影响的淋巴结,这可能导致淋巴系统问题,如淋巴水肿。
手术后疼痛:术后可能出现手术部位疼痛或不适,有时可能为慢性疼痛。
伤及周围结构:手术可能伤及周围神经或血管。
832018.09基础研究试述乳腺癌术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俞金芳德州市立医院普外一科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摘 要】乳腺癌是医学中较为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这种手术的后果会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也就是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
鉴于此,本文从分析乳腺癌术后综合征的病理入手,重点阐述了造成PMPS 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PMPS 发生风险概率,为临床中如何预防其发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综合征;危险因素;管理1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病理探析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是其切除后容易出现多种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术后的急慢性疼痛,这种慢性疼痛也是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体现,乳腺癌术后的疼痛综合征也被称为PMPS 。
PMPS 主要表现在乳腺癌术后胸部、腋窝、上臂及肩部出现的疼痛,从临床上看,时间能持续90天。
这种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切除手术造成的疼痛,乳房被切除后,由于其伤口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其切除部位会异常疼痛,感觉也会出现异常;二是肋间神经痛,乳房下部的肋间区,其中的神经分布区会出现疼痛和感觉异常;三是继发性神经疼痛,手术瘢痕部位以及胸部和手臂在被触碰时会诱发疼痛;四是胸内、胸背等部位因神经损伤引发的疼痛。
造成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病因和机制现在还尚不明了,但其中对乳腺癌术后引发的间肋神经痛是当前的主流观点,尤其是全腋窝淋巴结清扫、放疗、化疗,肿瘤的大小等均是引起该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疼痛性质通常表现为慢性神经痛。
临床上常见的是进行手术时对神经的损伤,尤其是肋间神经的损伤。
除此之外,手术方式也会诱发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生,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诸如放射治疗和肩关节周围炎浸润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等因素,这些也是造成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病率的原因。
2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据临床研究发现,造成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目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研究还处于不算成熟的阶段。
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肢水肿的护理策略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在患有乳腺癌且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出现患肢水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内收治的5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且在术后患肢明显水肿,将其均分成为传统组与实验组,传统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之后的患肢水肿情况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水肿情况明显得到好转,且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远高于传统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
结论: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患肢水肿的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其综合护理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综合护理;患肢水肿;淋巴结;腋窝;满意度在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当中,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1]。
针对乳腺癌患者,临床多会为其选择手术治疗,但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淋巴组织会被明显破坏,患者很容易出现患肢水肿情况[2]。
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水肿会造成其上肢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等反应,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上肢甚至会出现变形、继发性感染等,这样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更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不断下降[3]。
我院针对此类患者选择不同类型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现根据研究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选择58例乳腺癌患者加以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且接受影像学、病理检查得以确诊。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表示知情,且入组前签署同意书。
我院针对此次研究,将下列对象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其它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认知与沟通障碍患者、病情复发或转移患者、合并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意识不清患者、非自愿入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按照随机均匀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成传统组及实验组,每组各29例对象。
传统组患者年龄为41—61岁,乳腺癌Ⅰ期10例,Ⅱ期11例,Ⅲ期为8例;实验组患者年龄则为42—62岁,Ⅰ期患者9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后无任何意义(P>0.05)。
乳腺癌保乳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发表时间:2013-03-05T15:11:01.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刘寿贵韩晖许春森林舜国[导读]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CBN)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刘寿贵韩晖许春森林舜国(通讯作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 350000)【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CBN)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施行乳腺癌保乳术9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留肋间臂神经 35例(保留组),未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 57例(未保留组)。
术后随访1-1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侧腋窝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情况和淋巴结切除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100%。
保留肋间臂神经组淋巴结切除数目为17.8±2.8枚,未保留肋间臂神经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是17.5±2.5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保留ICBN组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保留ICBN组(P <0.05)。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降低了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而且不会增加胸壁及腋窝的复发风险。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根治术肋间臂神经乳腺癌是目前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手术仍然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主要手段,其术式主要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保留乳房乳腺癌根治术,这些术式都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在乳腺癌保乳治疗中,人们追求乳腺良好外形的同时,也注重局部正常感觉功能的保持。
传统的腋窝淋巴清扫切除了肋间臂神经,常发生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疼痛等并发症,而行保留肋间臂神经能够减少患侧上臂及腋部皮肤感觉异常,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管理的研究进展马鞍山市中医院肿瘤科【摘要】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BCRL)是乳腺癌治疗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水肿的概率为 6% ~ 62%。
淋巴水肿可导致患侧肢体肿胀、疼痛,给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症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治疗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治疗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主要症状为患侧肢体肿胀、疼痛,给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2]。
1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概述1.1淋巴水肿的发生机制与病因淋巴水肿是指淋巴系统的负载量超过了系统的运转能力,淋巴液无法得到有效运输,堆积组织间隙从而导致患者局部或全身肿胀的病理过程[4]。
在我国,乳腺癌行淋巴结清扫术后诱发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BCRL)是其最常见的原发病症[5]。
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水肿主要有几个原因:(1)血液回流障碍;(2)淋巴回流受阻。
1.2淋巴水肿分级系统国际淋巴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ISL)根据临床表现将淋巴水肿分期如下:ISL分期(20) Campisi分期(22)临床特征0或1a 1A 有可能的淋巴管功能障碍(例如手术后)的存在下没有引起水肿,四肢体积/一致性之间的没有差异I 1B 轻度水肿——适当的肢体体位可逆变化2 持续性水肿——适当的肢体位置部分可逆II 3 持续水肿——逐渐加重,反复急性淋巴管炎4 纤维化淋巴水肿伴发淋巴滞留疣,柱状的肢体III 5 严重肢体变形的象皮肿,持续硬化性皮炎,广泛淋巴滞留性疣1.3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相关因素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是发生 BCRL 的根本原因,包括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放疗及化疗。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而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早期即可发生淋巴水肿且不能根治,目前国际较为公认的淋巴水肿治疗方案为综合消肿治疗。
为提高治疗效果,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临床护理研究,包括:皮肤护理、手法淋巴引流、压力治疗、功能锻炼等。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综合消肿治疗护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护理;综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人数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
目前乳腺癌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而上肢淋巴水肿(BCRL)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
据一项前瞻性10年追踪研究显示[1],其2年内发病率13.5%,5 年内发病率30.2%,10年内发病率41.1%。
由此可见随着术后时间推移,BCRL发生率越高。
BCRL尚不能根治,需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维护和呵护[2],目前国际较为公认的淋巴水肿治疗方案为综合消肿(CDT)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相关症状并恢复患者肢体功能[3]。
这种由护士主导的、有效治疗淋巴水肿的方法,主要包括皮肤护理、手法淋巴引流、压力治疗和功能锻炼等。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CDT护理相关文献资料,对CDT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CDT提供系统性护理指导,以达到预防、减少BCRL发生和减轻BCRL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1 健康宣教1.1 提高患者对BCRL认知现阶段,由于BCRL患者对BCRL的认知不足[5],导致大多数患者直到出现严重临床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错过了最佳的BCRL治疗时机。
因此,护士加强乳腺癌术后患者对BCRL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风险因素和护理措施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并让患者知晓BCRL主要发病原因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导致淋巴结和淋巴管受损后未能再生,淋巴液回流受阻滞留在组织中是继发性淋巴水肿发生的病理基础[6],全面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陈平;郁丽娜;张冯江;严敏【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6(038)006【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作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引起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2例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调查,分别记录术后3、9个月的10项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9个月的CPSP发生率分别为61.0%和56.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的慢性疼痛相关因素包括:低龄、腋窝淋巴结清扫、中重度术后急性疼痛(VAS评分≥4)(均P<0.05),而到术后9个月CPSP的相关因素除上述3个因素外,还增加了术前疼痛(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术后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低龄、腋窝淋巴结清扫、中重度术后急性疼痛(均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9个月内,术后CPSP的发生率高.减少手术尤其是相关神经的损伤,采取前哨淋巴结活检来替代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式,对低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积极预防和减轻术后急性疼痛,可能可以减少术后CPS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页数】4页(P398-401)【作者】陈平;郁丽娜;张冯江;严敏【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麻醉科;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陈宇航;刘晓明;李海波;梁玲玲;王玲玲2.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赵怡;贾香美3.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J], 秦平4.乳腺癌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与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 [J], 辛玲;张紫嫣;侯宁;冯艺5.子宫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J], 王莎;侯征;贺豪杰;郭红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