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撤销权规章制度地反思与重构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1篇一、引言破产撤销权是指破产管理人或者破产人在破产程序中,对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定期限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放弃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无偿处分财产权利、放弃债权担保等行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的权利。
破产撤销权的行使,旨在保护破产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破产程序的公正性。
本文将就破产撤销权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破产撤销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破产撤销权的概念破产撤销权,是指破产管理人或者破产人在破产程序中,对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定期限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放弃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无偿处分财产权利、放弃债权担保等行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的权利。
(二)破产撤销权的特征1. 撤销权的主体特定。
破产撤销权的主体为破产管理人或者破产人。
2. 撤销权的客体特定。
撤销权的客体为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定期限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放弃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无偿处分财产权利、放弃债权担保等行为。
3. 撤销权的行使时限特定。
破产撤销权的行使时限为破产申请前一定期限内。
4. 撤销权的效力特定。
破产撤销权的效力为撤销破产债务人的违法行为,恢复原状。
三、破产撤销权的法律规定(一)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范围1. 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年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2. 放弃债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放弃债权的,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3. 无偿转让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无偿转让财产的,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4. 无偿处分财产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无偿处分财产权利的,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我国企业法人破产原因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赵蓉蓉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063摘要:我国企业法人破产原因制度的重构,要遵循传统破产法理论,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将不能清偿作为企业法人一般性破产原因,资不抵债和停止支付作为推定性破产原因,规范债权人申请破产的条件。
推动破产法司法解释先行,提升其科学性。
关键词:破产原因制度;不能清偿;资不抵债;停止支付中图分类号:D922.291.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2-0208-02作者简介:赵蓉蓉(1990-),女,山西吕梁人,西北政法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破产原因是破产程序的门槛,反映法律对利益的平衡与取舍,直接影响破产率的高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破产原因制度在整个破产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企业法人破产原因制度借鉴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采用法解释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法人破产原因制度予以反思和重构,以期助益于该项制度的完善和司法实务的开展。
一、我国企业法人破产原因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破产法初步形成了以《企业破产法》和《破产法规定一》(下称司法解释一)为主的企业法人破产原因制度。
不过,这一制度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务层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现行破产原因制度的并列结构不合理传统破产法理论对不能清偿与资不抵债的关系有两种认识:其一,不能清偿是债务人一般的破产原因,资不抵债可从形式上推定为不能清偿。
其二,不能清偿是债务人一般的破产原因,资不抵债则是清算中债务人独立的破产原因。
二者不宜并列,否则会产生逻辑矛盾,也使得破产原因规定得过于严苛。
另外,不能清偿本身就意味着债务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逻辑上表现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得并列,否则极易导致概念混乱,增加司法实务认定的困难。
(二)现行破产原因制度缺失推定破产原因———停止支付停止支付者,债务人以不能支付债务之意旨对于一般人所表示之主观行为也。
我国《企业破产法》上破产程序开始的效力及其反思我国《企业破产法》上破产程序开始的效力及其反思李永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上传时间:2011-9-23 浏览次数:1059字体大小:大中小关键词:破产程序/重整/和解/清算内容提要: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承继1986年破产法的基本思路,破产程序开始仍然以法院受理破产案件为始点。
但是,按照我国《破产法》之规定,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并非意味着一定要宣告债务人破产。
但是,从整个制度设计看,只要破产案件被法院受理就要开始破产程序,而破产程序一经开始就要发生一系列效力,如指定管理人接管债务人财产、债权申报、未到期债权到期、债务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等。
如果法院不宣告债务人破产,这些已经经过的程序及损失应如何处理?本文认为,能够恢复的,就恢复;不能恢复的,应当按照过错的不同来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破产程序开始后对债务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效力在三种程序中是否一致?笔者认为,三种程序有不同。
重整程序中是否一致?对此二问题的研究对解读破产法及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破产法上破产程序开始的原因审查及问题(一)我国《破产法》关于程序开始的立法模式各国关于破产程序开始的规定,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即破产程序的宣告开始主义可受理开始主义。
所谓破产程序的受理开始主义是指破产程序以法院受理破产案件为标志,而不论是否对债务人宣告破产。
在这种立法例的国家中,破产程序一般包括受理程序、审理程序、宣告程序和分配清算程序。
我国1986年《破产法》就是受理开始主义, 2006年《破产法》也采此主义。
所谓宣告开始主义,是指破产程序的开始以对债务人的破产宣告为标志,在没有对债务人进行破产宣告前,破产程序并没有开始。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此主义[2]。
我国1986年《破产法》及现行《破产法》都是以法院对破产案件的受理作为破产程序开始的标志。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2006年《破产法》(即现行《破产法》)第13条、15条、16条、17条、18条、19条、20条、21条、30条、31条、35条、38条、39条、40条、41条、42条、44条、48条等清楚地看出来。
破产抵销权的批判和重构[摘要]破产抵销权制度一直有两种立法例,即禁止此制度与设立此制度。
我国新破产法对此作了规定,但这种规定相对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来说,仍然显得过于笼统而不够严密,理论性和体系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破产抵销权;债权;债务;公平受偿作为民法上的抵销权制度在破产法上的具体运用,破产抵销权本身并无多大创新性可言,然而,这一制度在破产法上确立下来之后的意义却非同寻常,它将极大地冲击着破产法的基本理念。
本文将从破产抵销权的利弊分析着手,并结合我国破产法目前的相关规定,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案来尽可能地将这一制度的弊端降至最低。
一、破产抵销权的利益衡量当一个民事主体破产以后,对其享有债权同时又负有债务的人能否对其主张抵销权,在国际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法例:一种禁止抵销,而另外一种则认为可以抵销。
对于破产抵销权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除了各国现实国情、历史传统、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以外,破产抵销权本身的优点和缺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破产抵销权的价值破产抵销权作为民法上抵销权制度在破产法上的具体运用,秉承了抵销权制度与生俱来的优点。
这种优点首先体现在抵销制度的效率功能上。
当两个民事主体互负债务、互享债权时,如果按照一般的民事清偿程序,先让一方收回自己对另外一方的债权,然后再清偿自己对另一方的债务,则费时费力,尤其是在有关债务的清偿过程较烦琐时。
然而,抵销权制度的确立却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当两个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时,一方当事人在抵销的条件成熟时仅凭自己抵销的意思表示即可以让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相应的数额范围内予以消灭,这就减少了相应的交易环节。
其次,破产抵销权制度还有优先受偿功能。
这种优先受偿功能体现在:当债务人破产时,对债务人享有债权同时又负有债务的人,原本应当按照对破产债务人单纯地享有债权的人一样,承受债权不足额清偿的不利法律后果(因为一旦债务人陷于破产,破产债权的不足额清偿便是一种常态)。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我国破产法中自愿破产原则的反思与重构——从中美重整制度的比较出发作者:齐明, 仇晓光, QI Ming, QIU Xiao-guang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刊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10(4)1.Baird,D.G The Elements of Bankruptcy 20062.Mann,B.H Republic of Debtors 20023.王欣新破产法 20074.Ghosal,S;ler Co-ordination Failure,Moral Hazard and Sovereign Bankruptcy Procedures 2003(113)5.Lynn LoPucki The Debtor in Full Control-Systems Failure Under Chapter 11 of the Bankruptcy Code 19836.Stuart C.Gilson 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 19897.Brian Betker Management's Incentives,Equity's Bargaining Power,and Deviations from Absolute Priority in Chapter 11 Bankruptcies 19958.Epstein,D.G;S.H.Nickles;J.J.White;韩长印美国破产法 20039.Warren E Business Bankruptcy 199310.Mann,B.H Neighbors and Strangers:Law and Community in Early Connecticut 198711.周木丹罗马法原论 1996本文链接:/Periodical_dbsdxb-zxsh201004007.aspx。
反思与重塑:试论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新破产法)历经12年的酝酿,最终于2006年8月27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新破产法引入国际通行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并设专章进行规定,取代了以往的破产清算组,这成为了新法的一大亮点。
设计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破产程序中由熟悉破产业务的专业人员来接管债务人财产并处理与债务人财产相关的事务,避免债务人对财产恶意处分,以达到通过破产程序实现破产财产价值的最大化。
[1]本文拟对破产管理人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一、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破产管理人是指在破产程序进行过程中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业务经营以及破产方案拟定和执行的专门机构。
[2]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运行状况关系到破产程序能否公正高效地运作。
在不同的国家它有不同的称谓。
德国称为管理人、监督人,日本称为破产管财人,美国称为托管人(trustee)。
在英国,不同程序则有不同的称谓,如破产托管人(Trusteeinbankruptcy)、清算人(Liquidator)、重整管理人(Administrator)、接管人(AdministrativeReceiver)和监督人(Supervisor)。
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是破产法理论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形成了代理说、职务说、破产财团机关说和破产财产受托人说等不同观点。
(一)代理说该说认为,破产管理人是代理人,以债权人或破产人的名义在破产程序中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
根据民法关于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代理人是在法律规定或被代理人授权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因此,代理人的权限是只能小于或者等于被代理人的权限。
但是,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破产管理人是破产程序中的当事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
关于破产撤销权的思考3200字摘要:破产撤销权可以有助于建立一套公正的商业行为守则,成为治理商业实体的适当标准的一部分。
本文从分析破产撤销权内涵入手,阐述了破产撤销权的法律性质,分析了破产撤销权效力的范围。
关键词:破产撤销权思考法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现象,而优胜劣汰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公平是破产法的第一理念,当债务人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分配时,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于债务人的财产存在着公平清偿和企业维持的合理预期。
但人们很少足够理性地在合作剩余的分享上达成一致,即使是在谈判没有严重的障碍时。
因此,上述人员可能会在债务人濒临破产时瓜分债务人的财产或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这都会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都会违背破产法的基本宗旨。
为了对受损害之人提供保护,调整相互冲突的法益,破产法规定,破产撤销权行使人可以声请撤销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启动前某些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撤销规定可能对破产法至关重要,不仅是因为其所依据的政策是妥当的,还因为这些规定的结果可一般为债权人追回资产或其价值,并且因为这种性质的规定有助于建立一套公正的商业行为守则,成为治理商业实体的适当标准的一部分。
一、破产撤销权的内涵现代民商事法律制度通常不会轻易否认市场行为的有效性,企业于破产之前,债务人自己的财产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债务人的股东或高管在管理公司事务时,几乎涵盖了公司所有的一切活动。
然而,在破产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有些事情却有必要加以限制。
破产是一种灾难,在债务人知道自己处于经济困境有可能不能清偿全部债权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自己的财产被债权人获得,债务人可能会冒险进行损害全体债权人利益的交易,如将财产转让给自己的关系人、近亲属或其他与债务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或者给予某些人优先受偿的地位,而完全不考虑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尤其在现代公司法有限责任的制度安排下,债务人可能因此猎取冒险投机的收益,但商业失败的风险却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共同承担,因此行使破产撤销权是债权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我国破产法中破产原因设计的反思与改进《美国破产法》也运用列举主义来规定破产原因,但无法摆脱列举主义固有的弊端,因此在1979年实施的《企业破产法》中将破产原因改为了概括式。
因此美国立法中的破产原因实质上也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停止支付为表现形式。
(三)德国德国现行的破产法将“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这一概念细化成为三个部分,即支付不能,推定支付不能和行将支付不能。
行将支付不能是德国破产法上的一大创新,它意指虽然未到清偿期,但根据一定的客观证据能预见到债务人届时不能履行其义务。
行将支付不能体现了不安抗辩权的立法,充分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损害的扩大,并反映商事活动迅捷高效的特点三、评析我国破产法对破产原因的规定相比旧破产法,2006年《破产法》在形式抑或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修改和进步。
目前我国以《破产法》第2条为基础,以第12条第2款和第32条为有机补充,并把《最高人民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司法解释(一)》作为司法适用中更为具体的依据,构建了破产原因体系。
较之旧法,新破产法成功地把引发破产的经济原因和破产原因两者相区分,没有在立法中混入引发破产的经济原因;此外,改变了曾经的对不同市场主体规定不同破产原因的立法方式,体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给予平等的待遇和保护。
有益于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激发市场主体的竞争积极性。
然而我国《破产法》第2条仍存在一些缺陷,它将不能清偿和资不抵债并列为第一个原因,对人而言有较大的举证困难,给法院审查企业的财务负债状况带来巨大的量。
这无疑设定了一个较高的破产程序启动门槛。
第二个原因混淆了“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和不能清偿的外延。
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应当从属于不能清偿,此处却把部分单列出来和整体平行,不符合立法的科学性和逻辑条理。
第12条第2款和第32条为《破产法》的一大特色,延伸了破产原因的适用时间。
首先,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至破产宣告前,审查发现不符合破产原因的,可裁定驳回申请,即不符合破产原因的退出机制。
The Rethinking and 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Voluntary Bankruptcy Rules in Chinese Bankruptcy System:Compared Study on Reorganization of
China and the U.S
作者: 齐明;仇晓光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2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无力清偿;债权人保护;自愿破产;破产重整
摘要:破产法中自愿破产原则不仅标志司法机关无权主动判定债务人破产,而且债务人由于
其具有的信息优势处于申请破产的最佳位置,因此破产制度构建中应当贯彻自愿破产原则。
自愿破产制度设计往往决定着破产程序的目的能否实现和公司重整能否成功。
我国破产法应当贯彻统一自愿破产原则,并通过现行破产法中的自愿破产制度进行反思和重构,使破产法制度成为统一的刚柔并济的有机整体。
破产撤消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以利益衡平理念为视角祝伟荣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3-07-02 10:35:36 来源: 《法律合用》2023年第5期破产债权人无疑是破产事件悲剧的主角。
债权人是不幸的, 由于债务人破产至少意味着其债权的部分落空, 有时其债权的受偿率甚至是零或者负数。
[1]债权人也是最为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 他们虽然在名义上享有受益人的地位, 但同时又被剥夺了破产事务的管理权和破产财产的处分权, 因而往往不能积极参与破产财产处分的进程, 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破产财产分派的结果;他们是分散的、无组织的, 在总体利益一致的情况下, 彼此间还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 [2]这又使其难以形成合力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债权人的不幸与弱势需要破产法给予“特殊照顾”。
由此, 破产撤消权便是给予债权人“特殊照顾”的“利器”, 撤消权作为体现破产法公平原则的一项关键制度, 在保障破产立法宗旨实现、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纠正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各国破产立法所重视。
如英国即将“制定撤消不公平的损害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转移与交易的规则”视为破产法最重要的目的。
[3]美国一位著名的破产法权威——麦克拉兰(Mac Lachlan)专家认为, 可撤消交易制度是破产法对商法最重要的奉献, 这不仅仅是由于该制度促进了破产法的平等分派原则, 并且它减少了对债权人从智力竞争中得益的刺激, 促进了合理的商业活动。
[4]从立法的本位角度考察, 破产法经历了从债权人本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平衡本位——再到社会利益与债权人、债务人利益并重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5]随着免责制度、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和解、重整等制度的建立, 破产法所寻求的, 已不再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两极间的平衡, 而是加入了社会力量, 成为在三维方向和三极层面上作用力量的平衡关系。
[6]当债权人的利益通过破产撤消权得到保护的同时, 破产撤消权的行使必然会影响到交易的安全与稳定。
利益平衡视角下破产撤销权制度的完善杨曦;李孟雪【摘要】破产法旨在追求债权人、债务人和交易相对人三方力量之间的制衡关系.破产撤销权是破产法平衡破产程序中各方当事人利益,体现公平原则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现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公平受偿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利益平衡的理念,构建破产撤销权合理制衡机制:破产撤销权制度应该采用概括加列举主义的方式规定可撤销行为类型,扩大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范围;确立主观主义在破产撤销权制度中地位,赋予行为人以善意抗辩权;临界期的设置应当注重具备破产原因与期间限制双重标准,并考虑可撤销行为的危害程度及关系人等因素.【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5【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破产撤销权;利益平衡;可撤销行为;主观主义;临界期【作者】杨曦;李孟雪【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苏州215006;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411.92随着社会的发展,破产法的理念逐渐发生变化,经历了从债权人本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平衡本位——再到社会利益与债权人、债务人利益并重的变化发展过程。
破产法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两极间的平衡,而是加入了以交易第三人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成为在三维方向和三级层面上作用力量的平衡关系。
[1]破产撤销权,又称否认权,是指法律授予破产管理人对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法定期间内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于破产程序开始后申请法院予以撤销并将所得利益归于破产财产的权利。
通过撤销债务人的特定行为来实现维护债权人整体或个别利益,保证债权得以公平受偿的目标,撤销权制度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舍弃对债务人与个别债权人之间意思自由以及债务人与交易相对人之间交易自由的保护。
破产撤销权制度包含了债权人、债务人和交易相对人三方利益冲突关系,若在此过于强调债权人利益忽视其他主体正当利益,则可能会危害交易安全,造成交易秩序的混乱。
浅谈民法中撤销权的检讨及构建摘要:我国民法还有司法中都提到了撤销权,但是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
仔细对撤销权各方面进行分析,会发现撤销权存在很多漏洞及不完善的部分,本文通过对撤销权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建议,对构建完善的撤销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法;撤销权;检讨;构建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一、民法撤销对象按形式分,撤销对象分四类。
(一)《民法通则》里“民事行为”:(1)行为人对整个行为的内容存在严重误解的。
(2)明显失去公平的。
行为被撤销后从行为起初起变的无效。
若一方通过诱骗、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手段,导致对方在违背了自身真实的意思的情况下签下合同,受害方有权利请求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对合同进行撤销或者变更。
(二)要约。
合同里规定:要约可撤销。
撤销要约通知应该在受要约的人发出承诺的通知以前送达到受要约的人手中。
(三)遗嘱,可以撤销或者变更自己的遗嘱。
(四)合同。
按照《合同法》规定,有以下情况的可以申请变更或撤销:(1)因为存在很严重的误解而订立下来的;(2)订立的合同明显失去公平的。
但是存在下列情况的,撤销权权利消失:①撤销当事人在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情况下,一年之内没行使自己的撤销权利的;②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这件事情后,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者明确表示放弃这一权利的。
按法律归属划分,撤销权撤销对象包含三类。
(一)行为人本人的行为。
(二)他人行为,如债务人无偿的转让自己的财产或者放弃到期债权,从而造成对债权人的损害,而且受让人也知道这情况,债权人就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掉债务人这一行为,并且在行使这一权利时所花的费用,也判给债务人承担。
(三)行为人与其他人订立的合同。
按行为效力划分,撤销权撤销对象包含两类。
(一)没有民事效力行为。
比如,合同法里规定:赠与人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可撤销掉赠与,但是具扶贫、救灾等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经过公证的具道德义务类性质的赠与合同,前款的规定不适用。
企业破产法中撤销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作者:李翔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6期摘要:中国当前的企业破产法中的撤销权制度在时间限制、债权人、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进而影响了其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企业破产法》中撤销权制度的分析与思考,以探寻中国破产撤销权制度完善的措施与路径,如建立破产异议制度、财产公示制度及破产犯罪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
关键词:企业破产法;撤销权;撤销权制度作者简介:李翔,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83-02一、企业破产法中撤销权的范围及构成要件破产撤销权制度是指破产管理人对于破产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的一定期限内所为的有害于破产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消灭,使其归于无效的行为。
管理人撤销权的行使可以带来两个法律后果:一是破产企业所实施的行为归于无效;二是因破产企业可撤销的行为而被转让的财产被依法追回,依法纳入债务人财产的范围。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企业破产法中的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主要分“诈害行为”与“偏颇行为”两个方面。
“诈害行为”是指损害全体债权者利益的有偿或无偿行为。
而“偏颇行为”则是指债务人违反债务平等原则,对相关债权人进行清偿的行为。
破产撤销权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在破产程序的启动前,企业财产的处置权掌握在债务人手中,且具有广泛的处分权,而当企业濒临破产的情况下,恶意处置财产的行为非常普遍,这对债权人造成很大的损失。
因此,企业破产法的撤销权制度就是因此而设立的,同时为了维护破产清算行为的公正和公平,世界各国都普遍设立一个破产管理人这一中立性的组织来实行对企业财产的有效管理。
企业破产撤销权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是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定期限内所实施的行为。
当宣告破产后,破产人就对其财产失去了管理及处分权,只能由破产管理人来实施;其次,被撤销的行为必须是有害破产企业债权人的行为。
中国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反思与重构目录一、内容描述 (1)二、实质合并破产制度概述 (1)三、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理论基础 (2)四、中国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反思 (4)4.1 制度适用范围的限制 (5)4.2 程序操作中的困难与挑战 (6)4.3 跨国破产问题处理不足 (7)五、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9)5.1 典型国家破产制度介绍 (10)5.2 国际破产制度发展趋势 (11)5.3 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12)六、中国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重构建议 (13)6.1 完善制度框架与立法体系构建 (14)6.2 优化适用范围及条件设定 (16)6.3 加强跨国破产问题的协调与处理机制建设 (17)七、重构后的实质合并破产制度实施保障措施研究 (18)一、内容描述本文旨在深入反思中国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现状,并探讨其重构的可能性与路径。
文章首先概述了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了其在处理复杂破产案件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通过对中国现有破产实践的考察,揭示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法律适用不明确、程序繁琐、效果不佳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构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明确法律适用标准、简化程序设计、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建设等,以期提高中国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效率和公正性。
文章对未来中国破产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实质合并破产制度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重构和完善该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实质合并破产制度概述实质合并破产制度是指在破产程序中,对于相互关联的企业或个人,将其资产、负债和业务进行合并处理,以实现债务清偿和资源再分配的一种破产制度。
这种制度的核心在于,当企业之间存在控制关系或担保关系时,为了保护债权人的整体利益,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并,以消除破产企业逃避债务的可能性。
破产管理人的撤销权限破产管理人是负责管理和监督破产程序的专业人员。
他们在破产程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破产程序中,撤销权限是破产管理人的一项重要职责。
本文将探讨破产管理人的撤销权限及其意义。
撤销权限是指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可以撤销某些决策或行为的权力。
破产程序中的决策和行为可能涉及破产债务人的资产处置、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债务人的行为监督等方面。
通过撤销权限,破产管理人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促进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
撤销权限的意义在于确保破产程序的公平公正性。
破产程序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如债权人、债务人、员工等,他们的权益应当得到平等的保护。
破产管理人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拥有撤销权限可以及时纠正可能对某一方造成不公平的决策或行为,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撤销权限的行使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首先,破产管理人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判断是否需要行使撤销权限。
其次,破产管理人应当充分调查和了解相关情况,确保撤销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最后,破产管理人应当及时通知相关方,并解释撤销的理由和影响,确保程序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撤销权限的行使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破产程序中的各方利益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破产管理人在行使撤销权限时应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决策的公平合理。
同时,破产管理人还应当考虑破产程序的整体利益,维护程序的顺利进行和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
撤销权限的行使应当及时有效。
破产程序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及时行使撤销权限可以避免决策和行为的不可逆转性,确保程序的顺利进行。
此外,撤销权限的行使还应当考虑到相关方的合理期望和合法权益,避免给相关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困扰。
破产管理人的撤销权限在破产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行使撤销权限,破产管理人可以纠正错误决策,保护各方利益,确保程序的公正和合法。
撤销权限的行使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及时有效地行使。
析破产程序中的撤销权撤销权在破产法中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破产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破产程序的公正和妥善进行。
然而,撤销权在实践中经常受到各种限制和挑战,其效力和适用性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破产程序中的撤销权进行分析和探讨,重点讨论其作用、适用范围、限制条件及争议点等方面的问题。
一、撤销权的作用撤销权是指破产债务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撤销其在破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法律行为,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行为包括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所进行的无偿转移财产行为、可撤销法律行为和利益轻于对价的法律行为等。
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破产债务人在面临破产状态时,往往需要采取各种行动来保护其财产和利益。
但有些行动可能会对其债权人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起破产程序的不公和不稳定。
撤销权的存在,可以使破产债务人在破产过程中撤销其不当的法律行为,以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并确保破产程序的公正和妥善进行。
2.保障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
破产程序是一项复杂的法律程序,需要涉及债权人、破产管理人、破产审判人等多方面的利益和权益。
如果没有撤销权的保护,破产债务人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转移或隐匿其财产,从而扰乱破产程序的秩序和稳定。
撤销权的存在,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保障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
3.维护破产债务人的公信力。
债务人的公信力是他在社会上的信誉和形象,也是他在经济活动中获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因素。
如果破产债务人没有撤销权的保护,他在破产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财产和利益受到损失而失去公信力。
撤销权的存在,可以保障破产债务人在破产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其公信力和形象。
二、撤销权的适用范围撤销权的适用范围是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行使撤销权。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破产债务人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法律行为有以下三种:1.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所进行的无偿转移财产行为。
如果破产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将其财产转移给他人,就有可能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破产撤销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以利益衡平理念为视角祝伟荣省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2-07-02 10:35:36 来源:《法律适用》2012年第5期破产债权人无疑是破产事件悲剧的主角。
债权人是不幸的,因为债务人破产至少意味着其债权的部分落空,有时其债权的受偿率甚至是零或者负数。
[1]债权人也是最为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他们虽然在名义上享有受益人的地位,但同时又被剥夺了破产事务的管理权和破产财产的处分权,因而往往不能主动参与破产财产处分的进程,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破产财产分配的结果;他们是分散的、无组织的,在总体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彼此间还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2]这又使其难以形成合力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债权人的不幸与弱势需要破产法给予“特殊照顾”。
由此,破产撤销权便是给予债权人“特殊照顾”的“利器”,撤销权作为体现破产法公平原则的一项关键制度,在保障破产立法宗旨实现、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纠正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各国破产立法所重视。
如英国即将“制定撤销不公平的损害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转移与交易的规则”视为破产法最重要的目标。
[3]美国一位著名的破产法权威——麦克拉兰(Mac Lachlan)教授认为,可撤销交易制度是破产法对商法最重要的贡献,这不仅仅是因为该制度促进了破产法的平等分配原则,而且它减少了对债权人从智力竞争中得益的刺激,促进了合理的商业活动。
[4]从立法的本位角度考查,破产法经历了从债权人本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平衡本位——再到社会利益与债权人、债务人利益并重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5]随着免责制度、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和解、重整等制度的建立,破产法所寻求的,已不再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两极间的平衡,而是加入了社会力量,成为在三维方向和三极层面上作用力量的平衡关系。
[6]当债权人的利益通过破产撤销权得到保护的同时,破产撤销权的行使必然会影响到交易的安全与稳定。
如果在设置撤销权时过于强调债权人利益而忽视其他主体的正当利益,同样可能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为此,必须强调在撤销权上的利益平衡,对于某些当事人以诚实善意进行的行为,虽然可能减损了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影响了债权人的整体利益,也不宜简单地予以撤销。
这便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破产法中的体现,只有恰当地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才能保证撤销权制度的立法价值得以顺利实现。
[7]一、特性:与民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相比(一)破产撤销权与民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的相同之处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和民法上的撤销权具有同源性,两者在制度目的和在机制上是相同的,都是“为债权实现而奋斗”的工具。
[8]民法上的撤销权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破产法上的撤销权是民法上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在破产程序中的延伸。
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发源于罗马法,又名废罢诉权。
即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有害债权之行为,得申请撤销的权利。
在查士丁尼时代,即以保罗诉权承认债权人的撤销权,虽不分民法与破产上的区别,然就债务人的行为分为有偿与无偿,而有偿行为则以债务人之诈害意思与受益人明知诈害事实为要件,无偿行为则没有这种要求。
有偿行为产生之诉权重视主观要件,其行使不免发生困难。
到14世纪,意大利诸州法首创不以债务人主观要件为必要的撤销权制度。
之后,法国在其商法典中承袭意大利法制,规定了破产法上的撤销权,而其民法典中仍继受罗马法上的撤销权制度,使得民法上的撤销权和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实现了分离。
这一立法例为后来的德国、日本及我国地区等所仿效和承受。
[9](二)破产撤销权与民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的相异之处1.权利主体的模糊性和权利容的复合性民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的权利主体是单个的债权人,而破产撤销权的权利主体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从其行使效果来看,受益人是全体破产债权人,即通过破产撤销权追回的破产财产在债权人之间平均分配。
破产撤销权维护的不再是个别债权人的利益,而是对债权人集体的保护。
民法上的撤销权是单纯的权利,债权人具有行使的自由,也有不行使的自由。
破产撤销权则不仅是一种权利,还包含了义务的容,即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权利行使人必须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按照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来行使破产撤销权,在当行使时必须行使,没有不行使的自由。
有学者就指出,破产撤销权不是单纯的权利,也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职权。
[10]2.权利行使主体与受益主体不一致一般而言,法律赋予的权利受益主体和行使主体是同一的,比如民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受益主体是债权人,行使主体也是债权人。
但破产撤销权却比较特殊,《破产法》第31条明确规定,破产撤销权由管理人行使,管理人是破产撤销权的行使主体。
破产撤销权受益主体为全体破产债权人。
权利行使主体与受益主体分离原因是破产撤销权本身性质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破产法律制度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公平分配债务人的财产,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然而,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债务人有权自由处分其财产,当濒临破产时,债务人往往出于各种原因恶意处分财产,进入破产程序后将面临“无产可破”的窘境,这势必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为此,破产法设立了破产撤销权制度,使被恶意处分的财产回归于破产财产加以分配,从而保护债权人的整体利益。
3.破产撤销权诉讼中,仅列第三人为被告按照民法上一般债权人撤销权的规定,债务人和第三人共同作为被告。
但在破产撤销权诉讼中,基于破产案件的特殊性质,仅列第三人为被告。
因为,债务人在破产程序的诉讼过程中,均由破产管理人代表其参加诉讼,如果以债务人作为被告,则破产管理人既作为诉讼原告又作为被告,不合诉讼常理。
而且,债务人享有的抗辩权利,第三人均可行使,债务人与破产撤销权诉讼的法律效果已经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
4.破产撤销权的行使不以债务人的主观善恶为要件债权人撤销权对于主观恶意的适用,区分为行为的有偿和无偿两种情况。
债务行为是无偿的,则无须主观恶意的要求,只要客观要件具备即可撤销。
当债务行为系有偿时,撤销权的行使须以恶意为成立要件,恶意包括了债务人的恶意和第三人的恶意。
[11]而破产撤销权的行使不以债务人和第三人主观恶意为要件,即只要客观上实施了符合《破产企业法》第31、32条规定的几种情形之一的,就可行使破产撤销权。
5.除斥期间的特殊化债权人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一般为1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存在之日起1年行使,若债权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撤销事由的存在,则须自债务人行为之日起5年行使,否则均导致撤销权消灭。
[12]而企业破产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破产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从第123条的规定看,在破产程序终结后的两年,债权人发现有依照第31条、第32条规定应当追回的财产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按照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进行追加分配。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在破产程序启动、破产管理人指定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破产管理人可以行使破产撤销权外,破产程序终结后的两年,债权人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破产撤销权。
二、分析:破产撤销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一)破产管理人行使破产撤销权的“动力”不足破产撤销权的受益主体是债权人,而行使主体却是破产管理人。
破产法作出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为了能够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有效的纠正损害债权人的行为,更加公平的分配债权。
但,任何人都是自己利益的照顾者,“利益”和“职责”的分离使得权利行使的动力不足。
据一些学者自身的观察及与法官的交流,发现在审判实践中,管理人对破产衍生诉讼存在工作惰性。
[13]为了改变破产撤销权制度的先天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规定了管理人报酬根据债务人最终清偿的财产价值总额按照一定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该财产价值总额的12%,且该比例随上诉财产价值总额的增大呈超额累退去时,最低可降至0.5%以下)加以确定。
破产管理人也是市场经济主体,其不可否认的具有“经济人”之特性,利益成为其经济活动的动力。
通过行使破产撤销权,使其债务人的财产得以追回,其相应的报酬也获得增加。
但破产案件的复杂性阻碍了立法的美好的意图,行使破产撤销权通过诉讼方式进行,诉讼存在风险,即使胜诉执行也存在风险。
债务人蓄意而为的行为,往往精心设计,即使提起撤销权诉讼,也无法追回破产财产,破产撤销权行使也变为徒劳。
管理人对于这种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现状,难以激发其行为动力。
另外,有些破产撤销权诉讼标的额与全部破产财产价值总额相比乃九牛一毛,如能追回财产实际分配,那么增加部分的管理人报酬也就极为微小。
尽管立法上设置了最终清偿的财产价值与管理人报酬成正比的机制,但实践效果并不明显。
(二)破产管理人行使破产撤销权的“压力”不够行使破产撤销权是破产管理人的一项职责,在现实破产案件中,由于破产管理人与债务人或相对人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可能存在对债务人依法应当撤销的行为而拒绝行使或怠于行使破产撤销权的情形。
这将导致破产撤销权无法实现,破产债务人的财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受到直接损害。
企业破产法虽然规定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这种事后救济机制固然可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但破产撤销权却得不到有效行使。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性清偿等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该类行为一般不易为人所发现,而且该类行为受到追查时,管理人往往以其已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为由主免责。
而且,该类行为也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可能引发管理人与对方当事人(第三人)恶意串通的问题。
[14](三)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的例外规定过于原则,实践多数行为都具备撤销的条件,不利于交易秩序稳定《企业破产法》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6个月,债务人有本法第2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除外。
“使债务人财产受益”围如何界定,按照文义解释,受益应当指使债务人财产价值增加,但债务人清偿债务必然会导致财产减少,这种理解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只要具备了行为在破产申请前的6个月,债务人处于资不抵债境地,并且行为容为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3个条件,都属于破产撤销权行使的围。
严格依照该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6个月的所有债务清偿行为,不论到期还是未到期,不论同时发生交易还是非同时发生交易,都应当予以撤销。
坚持破产撤销权客观论的学者认为,对债务人和相对人发生的交易,不问是否为正当交易,均予以撤销,虽然破坏了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和可信性,但由于法律对该期限的规定是明确和透明的,在债务人遭遇破产这一特别事件时,允许对先行的行为作出反悔,所有民事主体均应承担同样的义务,这在法律制度的安排上是公平的。
[15]如此分析貌似合理,但是个别清偿撤销制度虽然具有制约恶意优先清偿之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债务人在此期间所有的自愿或非自愿的清偿行为面临可能全部被撤销的风险,损害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会严重影响交易的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