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宣言(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
佚名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为发展传统医药,我们来自世界各国的热心于传统医药学的人士,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聚会北京,共商传统医药的发展大计。
传统医药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医药学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认为,为了人类健康,必须发展传统医药。
【总页数】1页(P49-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北京宣言(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 [J], ;
2.推动传统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在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报告 [J], 王国强
3.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大会2008年11月7-9日中国·北京手法治疗与人类健康卫星研讨会征文通知 [J],
4.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大会“针灸与人类健康”卫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J], 刘宁
5.世卫组织通过《北京宣言》倡议促进传统医药发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历史简介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源远流长,渊源深厚。
它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医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医学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时期。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逐渐积累了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疗法。
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医药经典之一《黄帝内经》被视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它包含了对人体构造、疾病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论述。
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验总结,而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不断推敲和验证的结果。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医家产生了各自的理论和疗法。
例如,岐伯学派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张仲景则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这些学派和医家的贡献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影响中医不仅在中国内部发展,也对许多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中医的理论和疗法逐渐传播到亚洲和欧洲其他地区。
很多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在中医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医学体系。
现代发展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政府开始支持中医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同时,中医药的疗效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病患的认可和欢迎。
今天的中医已经与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维护人体健康。
许多国家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中医专业,培养更多的中医医生。
结语中国中医的历史可谓丰富而悠久,它源远流长,凝聚了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那些伟大医学家的努力,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世的医学工作者指明了道路。
浮针医学概要浮针医学是一种神奇的医学技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医学。
浮针医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穴位,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目的。
由于浮针医学的独特功效,近年来其在国内外医学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浮针医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及应用范围。
一、浮针医学的概念浮针医学,又称为“钓针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浮针医学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浮针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理论基础与其他医学分支有很大的区别。
二、浮针医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学说浮针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一大支柱。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以两极代表性的阴阳为主导,是世界上的泛在因素。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前提和保障。
2、经络学说浮针医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中医经络是指藏于我们的体内的能量渠道,具有相应的穴位。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了人体精神、情绪、体质等的整体。
这也是中医理论之一,经络理论的应用在现代医学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浮针医学的应用领域1、美容美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的美容美肤问题,浮针医学中有很多穴位能够改善肤质和修复皮肤问题,如面部失眠穴、眼周穴、手阳明大肠经对应穴等。
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激活淋巴循环,消除皮肤表面的毒素,使皮肤光滑细腻。
2、治疗疼痛浮针医学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疼痛,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疾病。
通过刺激人体的相应穴位,浮针医学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3、心理调节浮针医学也可以用于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调整心态,提高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水平。
如微笑穴、迎香穴等穴位,对于缓解情绪不良、焦虑症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中国针灸学概要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独特学科,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它包括针刺、温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祛病强身的手段,达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理论基础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和气血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动的通道,在其经脉上有着一系列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以达到调节身体的作用。
针灸学认为,病变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通过针刺等方法可以处理体内功能失调的状况,帮助身体自我修复。
针灸学的基本原则1.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的神情、声音、味道、脉象等综合表现,进行疾病诊断。
2.整体观念:针灸学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要考虑全面稳定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3.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大小、身体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4.刺激疗法:使用自然疗法如针刺、推拿、按摩、艾灸等方法对经络进行刺激,以调整气血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针灸学需要严格遵守消毒、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以免感染、受伤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2.在针灸治疗时应严格掌握相关经脉和穴位的位置和深度等细节,以确保针灸的技术和安全性。
3.身体虚弱、面部皮肤病、感染性疾病和出血倾向等病情,是不能进行针灸治疗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学的应用领域1.内科领域:抗疲劳、调解气血、降低血压、调理胃麻痹、缓解神经病等。
2.外科领域:疼痛、创伤、手术后的痛苦、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妇科领域: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男女不孕、更年期问题等。
4.皮肤病领域:湿疹、痘痘、斑痕、瘢痕、过敏性皮肤炎等。
总之,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独特学科,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地位。
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进展,注重实践验证与科学化,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健康。
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中国古人把医学看作是天人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基础性科学,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传统优势。
一、医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有很多版本,但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药理论专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医经之祖”。
这部书最早的影印本在敦煌出土,其内容包括了行医经验、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方法等各方面。
二、医学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医学起源于神秘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
医学理论基础也就比较简单,主要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开始倡导理性思考,推崇以“主病求本”为核心的病因病机学说。
医家起初谋划草药和草方,之后发展出针灸理论,形成了细胞学说。
2. 汉朝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兴盛期。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成为汉代医学的基础。
针灸、出土药书、方剂等各种医学理论互相碰撞、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应用,形成了每一位医家都要依照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是中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代表时期,宋朝前期更是医学理论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医学家们主要依据阴阳五行理论,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此时的医学家也通过针灸、草药、膏敷、石药、犀角、木炭等方式进行医治。
4. 唐朝时期唐代庆元、开元年间,作者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学书籍成为医家必读之书,为中医奠定了长达千年的基础。
此时的医学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也开始注重临床实践。
另外,唐代还发明灌肠法和腹部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技术。
5. 明清时期明朝之前,针灸学言行撇清,药方草方重新成为医家治病的重要手段。
明清时期,中医形成了针灸、刮痧、拔火罐、火针等特色疗法。
其中针灸更是发扬光大。
此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依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增加了气血、精神、质量、致病因素等概念。
新编中医学概要摘要:1.新编中医学的背景与意义2.新编中医学的主要内容3.新编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4.新编中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正文:【新编中医学的背景与意义】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中医学研究的深入,新编中医学应运而生。
新编中医学是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系统性整理、研究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编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新编中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及新编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中医学理论。
2.中医诊断学:在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中医治疗学: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各种治疗手段,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4.中医预防与养生学: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预防保健和养生。
5.新编中医学的现代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新编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新编中医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兼容并蓄:新编中医学既保留了传统中医学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2.整体观:新编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全身有关,治疗时需全局考虑。
3.个性化治疗:新编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4.预防为主:新编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5.安全性较高:新编中医学治疗方法多为天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对较安全,毒副作用较小。
【新编中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新编中医学在现代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新编中医学概要摘要:一、中医学简介1.中医学的定义2.中医学的发展历程3.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的特点1.整体观念2.阴阳五行学说3.辨证论治三、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2.针灸治疗3.推拿按摩4.养生保健四、中医学的临床应用1.常见疾病治疗2.慢性病调养3.亚健康状态调理五、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1.互补性2.结合发展3.未来展望正文:新编中医学概要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它起源于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的特点在于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人的实际情况,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养生保健。
中药治疗通过使用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按摩和养生保健是通过手法技巧和锻炼来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优势,尤其在慢性病调养、亚健康状态调理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疾病问题。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新编中医学概要【原创版】目录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五、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与挑战正文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们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唐宋时期,中医学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相继问世,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二气和五行(木、火、土、金、水)相互作用而产生。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主要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汗味、尿味、排泄物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切诊,又称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气血状况。
四诊合参,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治疗原则以调整阴阳、平衡五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与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解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等。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著名的传统医学之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自汉朝始,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血统继承到专门医学院,再到现在高科技的医学技术应用,都是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过程。
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
一、血统继承阶段中国传统医学在最初的时期,主要是通过家族的血统继承,不断积累和传承。
古代的医家、诸子百家都曾经关注和传承中国古代医学,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脉经》、扁鹊的《黄帝内经》等,中药方剂和针灸技术的传承,均是通过家族或指定继承人来完成的。
二、专门医学院阶段到了唐宋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医学院,如开宝寺医学院、太医院等。
这些医学院通过教授经典医籍,传授医学知识,让学生掌握医学专业技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
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医学有了蓬勃的发展。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应当好好保护它。
”毛泽东的精神鼓励了广大的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将中医技术和西医技术相结合,使传统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田纪云的“田氏针灸”到最近的“心身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四、国际交流和认证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传统医学开始向国际社会传播。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ICD),其中包含了中医疾病分类编码,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认可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都设有中医学院,中国传统医学走出国门,也有了自己的国际影响。
五、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传统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医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的互助,新疗法探索和加强国内外交流等,都是未来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血统继承阶段、专门医学院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阶段、国际交流和认证阶段等不同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其产生是一种对自然和人体生理状况的深刻观察、理解和归纳。
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国传统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
1. 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帝、岐伯等人所留下的古籍记载。
当时的医学主要是基于自然观察和饮食调养,用草木、石骨、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进行医治。
患者的病情还会通过破虚实、渗通达、通血气、通经络等检查来判断。
后来,随着战争、饥荒等社会动荡,医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更加丰富完备,包括阴阳五行、经脉气血、脏腑经络等概念,形成了“四气五味、六淫七情、八纲九候、十二经络”等医学文化。
2.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也非常复杂和漫长。
在秦汉之际,医学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为经济以及政治和军事的重要部分。
当时的医学家陆象先生主张“腹脏之疾以汤药疗之”,提倡药物疗法,这对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到了唐代,医学进一步发展成熟。
当时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创造性地将医学鉴别分为病因病机、病状病位和病性病质等方面去思考,形成了诊断基本理论和鉴别诊断的卓越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明清时期,当时的医学家万民夫等人在著作《医林规》中,概括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疗法,一方面深入探讨医学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对现代中医药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中国传统医学的现状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疗法对人类健康和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如今,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在某些领域中甚至还超越了现代医学的应用规模和技术水平。
但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境。
由于一些现代人的偏好和医疗体制的改变,传统医学的市场地位不断减小;与此同时,医学本身也受到时代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冲击,出现了许多新的偏方、穴位和疗法,使得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寻求一种适当的交融成为一种难题。
陈竺在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指出:建立融中西医思想为一
体的新医学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8(40)12
【摘要】【本刊讯】卫生部部长陈竺在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的
开幕式上讲话表示,在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始终按照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中医药,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与西医在法律上、学术上、服务上的平等地位;把中医药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并在体制、制度及物质上创造条件,着力推动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总页数】1页(P111-111)
【关键词】中西医并重;医学大会;世卫组织;陈竺;新医学;卫生事业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1;R85
【相关文献】
1.在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的讲话 [J], 陈冯富珍
2.陈竺在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指出:建立融中西医思想为一体的新医学 [J],
柴玉
3.陈冯富珍博士总干事——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的发言 [J],
4.世卫组织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会聚北京研讨加强传统医学交流合作 [J], 任壮
5.陈竺在世卫大会上提出应对全球卫生挑战三建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卫大会通过《传统医学决议》,决议由中国发起提出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国际参考》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近日闭幕的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由中国发起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发表关于倡议各国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阿拉木图宣言》以来,第一次通过的敦促会员国全面发展传统医学的决议。
也是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对未来传统医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意义。
【总页数】1页(P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我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 [J],
2.世卫大会通过“获得基本药物”决议 [J], 无
3.第67届世卫大会通过20余项全球卫生决议 [J],
4.世界传统医学:中国发挥关键作用世界卫生大会通过首个由我国倡导发起的传统医学专门决议 [J], 高新军
5.世卫大会通过禽流感病毒样本分享决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和美容疗法治疗原理的研究
森和;佘靖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8(013)006
【摘要】绪言自 WHO Alma-Ata宣言以来,各国都把自己的传统医学积极地应用于初级保健领域,这种倾向也渗透到美容界。
以传统医学为基础的东洋美容疗法是创造健康和美的有效手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我们把以传统医学为基础的美容疗法称作东洋医学美容疗法。
东洋医学美容疗法是把施术对象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在心、身、场(环境)密切关系中,灵活运用微细的、缓和的体表刺激来调动机体内部的机能美,并把这种美引至体表,这是东洋医学美容疗法的根本原理所在。
东洋医学美容的基础理论是传统医学、酉洋医学、美容医学和审美学理论。
因此。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森和;佘靖
【作者单位】日本国际传统医学理论研究所;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治疗法则及其疗效原理研究进展 [J], 何熹延;何吟锦
2.光动力疗法原理及其治疗尖锐湿疣的研究进展 [J], 贾鑫璇;陈金
3.负压创面治疗法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贾阳
4.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原理与研究进展 [J], 张明玮;刘志国
5.化瘀利湿联合医学美容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 [J], 刘莉;王兵;杨秀兰;段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医学的产生、发展
和医疗理论
孟伯思维
中医的产生源于朴素的原始居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医”一词是在近代西医东传之后为了区别本土医学与西方近代实验性、精确性的医学而产生的。
在上古时期中医并不叫中医而叫做“巫医”,当时的医术玄之又玄,完全是以神鬼的名义在进行,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完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与臣服;稍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文开化及知识的传播,我国传统医术开始进入了实际的、有参考物的“科学时代,这时我国的医学界流派纷争,其中以儒医(讲求实用和普及性,内容几乎全部公开)和道
医(相对比较神秘,多为沉溺于修仙炼道者所用,多有真传、秘传之术,内容不对外公开)为盛;到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实用性技巧的盛行,医学界内儒医之风大盛,成为医学的主流,道医则几近失传。
自1827年西方近代医学传入我国之后,西医以其疗程短、见效快的特点为社会上层人士所推崇和采用,并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中医从此走向了没落。
民国以后,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医学曾一度受到打击和排挤,得不到传承和发展。
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中医学作为传统文化才被大力发掘和发展。
我国的医学理论大抵是以《黄帝内经》为本源的,此后又出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
因此,我国医学又叫“歧黄之术”。
因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可以量化操作的数据指
标,所以并不为近代科学医学所承认,而只是认为它是一种具有神奇效应的“术”。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腑脏经络学说以及气血津液学说等。
阴阳学说本事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点,它是对自然界中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抽象概括。
在中医学中阳指得是具有活跃的、外在的、上升的、热烈的、功能集体亢进的特征的症状;阴指的是具有沉静的、内敛的、下降的、寒性的、功能集体衰减的特征的症状。
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彼此制约,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
升、降、入、出是再中医学描述人体生理变化的四种基本形式。
五行学说也源自我国古代的哲学观点,它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的物理关系形成的。
五行相生是指一种食物对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有着促进的、滋生的作用;五行相克是指一种食物对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有着阻碍的、一致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学中,“木”其“曲、直”之意;“火”取其“炎、上”之意;“金”取其“从、革”之意;“土”取其“稼、穑”之意;“水”取其“润、下”之意。
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生命有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四种基本物质。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细之物,具有起动、温润、防护、固化、摄取之功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血,行走于经脉之中,具有提供营养、温润躯体
的功效。
清而稀薄的体液曰“津”;浊而浓稠的体液曰“液”。
津液具有温润、滋养的功效,津液不足则皮肤易干燥。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队人体机能组成部分的划分。
五脏是对全体机能的主要划分,六腑则分别配属于相应的五脏区。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大区域。
中医学认为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躯体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用来传输和促进生命物质循环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又不能及时获得修复时,便会导致疾病。
致病的原因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
淤血、环境、外伤、虫兽伤等。
其中六淫、七情为内因,饮食、劳逸、痰饮、淤血为外因,其它为不内外因。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热)。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是:食补为主、药补为辅,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协调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因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