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后,逐渐用于长途线路,并开始采用单模 光纤。
10
多模光纤的历史与发展
1971-1980年期间,是多模光纤的研究开发期。 在此期间,国际上逐步淘汰了传统的双坩埚工艺,开发了MCVD、OVD、VAD、PCVD等四种
化学汽相沉积预制棒新工艺;从多组分氧化物玻璃光纤转向石英玻璃光纤;研究了多模光纤 传输理论与光纤设计,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开发了通过微分模时延(DMD)测量结果的分析 来优化预制棒工艺提高多模光纤带宽的关键技术; 进行了多模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 1980 年的全球光纤年产量不足10万km,100%是多模光纤 1981-1995年期间,是多模光纤实用化并不断增加新品种的发展期。 1996-2002年期间,多模光纤研究与开发进入了最新一个活跃期。 在此期间, LAN系统向Gb/s以上的超高速率发展。IEEE于1998年6月通过了千兆比特以太网标 准; 2002年6月刚刚通过了10Gb/s以太网标准。
人类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通信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借助器物和声音传递信息阶段。解放前我国云南 景颇族就有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的器物信 息传递模式。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通过手势、表情来传递信息, 信息在视距范围。通过声音实现超视距传递信息,但距离依然受 到声音传播距离的影响。这个阶段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这 种通信模式在当时有十分成功的典范,如古代的“烽火”技术须 臾间能把紧急军情传递到千里之外。因其简洁方便的特点,现代 通信依然保留如旗语等简便快捷的近距离通信模式。
光纤的衰减系数极低(目前已达0.25db/km以下)。中继距离 可达100km. 重量轻,细、体积小;
直径一般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相比电缆轻90%~95%(是电 缆质量的1/20~1/10),直径不到电缆的1/5. 抗电磁干扰性能好; 泄漏小,保密性能好; 节约金属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