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学校育人工作总结范文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
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已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在内容形式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了学生;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定位与内涵建设上,要以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着力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二、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思想性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网络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它旨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能力与水平。
内涵建设是特色形成的基础,而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结果与体现。
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题的特色建设,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了校园网络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教育价值。
三、联系实际、开展教育四、加强规划、培养队伍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文化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
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填充。
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文化的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高校网络育人探索发布时间:2021-04-01T15:30:18.86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1月1期作者:唐秋明[导读] 随着融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唐秋明(安康学院陕西省安康市725000)摘要:随着融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高校网络育人的意义、网络育人现状以及网络育人建设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高校网络育人提升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育人、提升路径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网络对于学生的思想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大势所趋。
因此,如何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育人现状新时期网络成为高校学生学习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思想和言论,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这就导致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多样化,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评判体系变得模糊,对青年的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较大影响。
大学生正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由于独立判断力不强,对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的识别能力还不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影响,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分辨。
近年来,高校积极建设校园网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在课堂建设中学习国外课程设置,如慕课、雨课堂、翻转课堂,并利用微博、微信等建设网络育人的学习互动平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受到主客体因素、媒介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育人方法运用仍然缺乏灵活性、自觉性与实效性;虽然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仍然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层面,只是注重实践的宣传作用,没有形成理论研究;因此如何发挥高校网络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和挑战。
传统的文化育人路径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背景和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文化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研究和探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意义重大。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旨在为高校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育人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环境发生变化高校的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新时代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文化育人的挑战与机遇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育人模式过时等问题,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机遇,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1.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方面,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文化的引领。
高校应当注重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的最新文化动态,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传统与现代中得到提升。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品质、审美品质、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中,需要探索更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如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123以此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笔者在实际网络育人教学工作中,发现现阶段高校在此领域教育中存在问题,并在探究问题根源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的教学方式、内容、机制、管理体系、文化建设等多个层次系列方法,期望笔者实践教学经验给高校网络育人教学目标实现提供新路径。
1 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1.1 网络育人制度不完善教育制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不同元素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互动,整个教育活动如何运行。
要想建立牢固的教育机制,使教育过程中所有教师学生与相关元素都能有序、有效地工作,在人才发展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就需要学校与教师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育人教学机制仍然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的整体实施和效率。
高校网络育人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学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指导,许多教学任务并没有落实到详细的主体责任人,这将严重阻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高校目前对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程度不够重视,网络育人教育虽然有多种优势,但部分高校依然台建设,导致高校网络育人环节在线教学互动程度较低。
这些因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网络育人不够重视而导致的网络育人制度不完善,应当及时纠正,否则无法从源头解决网络育人效率低下的问题。
1.2 网络育人平台功能发挥不充分在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中,由于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不能对各科目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定期系统的培养。
在现代化高速建设新形势下,各科教师需要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将育人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保证育人质量和自身能力要求,将很难确保高校网络育人的有效性。
部分高校在新形势下,针对突发性舆论事件应对机制不完善,未能及时或充分应对网络不良言论,学校可能会采取“冷处理”回避、不确认事实公布等方法,这助长了网络舆论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形成,严重削弱了高校网络育人教育的有效性。
部分高校教育机制不足,影响了高校网络育人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科建设目标与实际教学工作不够契合,网络育人平台利用率低,限制了高校在线育人预期效果的实现。
浅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及其主要任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指在高校校园内,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高校师生的网络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提倡网络上的健康行为和积极价值观,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消极行为。
高校应该注重网络文明建设,推动网民健康上网,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
二、推动优秀文化作品传播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便捷地传播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如音乐、影视、文学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播优秀文化作品,提升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三、促进学术文化交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还应当促进学术文化交流。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分享和学术论坛,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和学术热情,推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四、构建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校园文化动态、校园新闻资讯及校园活动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了解校园文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促进校园文化与师生互动交流。
五、弘扬校园文化传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弘扬校园文化传统。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让校园文化传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提升广大师生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借助网络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宣传,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象,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高校整体形象和声誉。
收稿日期:2020-5-12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 四步三环 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编号:SDSZ -2020-048)㊂作者简介:杨惠琳,辽宁本溪人,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师㊁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探析与对策研究杨惠琳,王双艳(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㊀110016)㊀㊀[摘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育人模式在高校中摸索实践 新招数 ,但追求创新不是目的,如何将网络育人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效果发挥到最大化㊁最优化才是根本㊂高校辅导员是具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㊂本文通过对网络背景下高校育人现状的探析,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践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 四步三环 立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将辅导员㊁网络育人及学生三者相紧密环绕,或许能够成为打破创新瓶颈的同时,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突破口㊂[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现状探析;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0)16-0080-02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0.16.037[本刊网址]http :// ㊀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将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㊂ 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好高㊁实㊁严㊁新这四个方面㊂而 新 ,则是时代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育人模式在高校中摸索实践 新招数 ,但我们依然要清楚创新虽是亮点,但不是重点,更不是目标,将网络育人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效果发挥到最大化㊁最优化才是根本㊂高校辅导员是具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㊁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㊂因此,本文探讨如何在依托网络平台创新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 学习-研讨-实践-出特色 四步培育路径, 学生-辅导员-学生 三环培养体系下,以辅导员视域实践与探索 四步三环 立体化网络育人模式,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辅导员㊁网络育人及学生三者相紧密环绕,或许能够在打破创新瓶颈的同时,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突破口㊂一㊁针对网络背景下高校育人的现状探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与实践路径,伴随着研究者脚步的前进步伐,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在横向上得以高速发展,但在纵向上是否同步深入,在高校学生中是否优化教育效果,在全员实施网络育人的新时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一线工作者,笔者就当下的网络育人现状进行探析㊂(一)从逐年载文量见热度,更见需求㊂笔者通过知网期刊检索 高校网络育人 ,将检索到的232篇文献进行统计,从2010-2019年均有发表,其中自2015年起文献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可见认可度提升,达到了快速发展期㊂从载文量所呈现出的发表趋势可以看出,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 互联网+ 计划后,互联网在与各行各业的联系中相互发展,紧密结合,网络育人正是其与教育领域融合的体现㊂详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在高校网络育人的文献研究中,多集中在相关概念与定义的解释㊁主要的理论来源的探讨㊁价值取向的分析,对于实践探索的指导,具体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对象的拓展未见详细讨论,且深浅不一㊂可见,虽然高校呈现出对网络育人的需求度极高,但多数研究仍处于理论层面,实践路径上尚不成熟㊂(二)施教者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参差不齐㊂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从根本上导向了网络育人发展趋势的必然性㊂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军㊂因此,能否实施好由传统到新型教育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施教者 辅导员对于新媒体的学习力,接受度,适应性及运用力㊂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年轻教师,亦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㊂年轻辅导员对于新媒体的运用比较娴熟但缺乏思政经验,资深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见解独到但方式墨守成规,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有一定执行难度㊂如何将这两个阶梯群体更好地融合,让新媒体不仅新在形式上,更新在效果上㊂(三)时间 碎片化 对思政教育的冲击㊂所谓时间的 碎片化 ,主语有两者㊂一是辅导员,一是学生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事务繁忙且琐碎,经常利用大段的完整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课业压力随着年级增长与日俱增,社团活动丰富㊂面对师生时间 碎片化 的当前形势,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冲击㊂(四)重创新,轻效果,缺互动,难落地㊂高校存在着对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的问题㊂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引领者,战斗于教育最前沿,虽然对网络育人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更多的是运用自媒体平台发布一些倾向于事务性㊁通知性的信息内容,仅仅利用了新媒体的形式创新,没有做到与学生良好互动,降低了平台的利用率,长此以往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因此也难以实现网络育人的目标㊂二㊁实施辅导员网络育人 四步三环 立体化培养模式的举措首先,辅导员网络育人,是以辅导员视角下所搭建的网络育人平台㊂笔者主导师生通过平台共同学习,就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及学生重难点问题,学生干部队伍培养等开展线上线下研讨,结合实践活动开展指导,在寓教于乐之中打造出特色品牌活动,即依托网络平台创新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 学习-研讨-实践-出特色 四步培育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一切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只有参与到学生队伍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消除问题,才是思政工作的根本㊂简单地说,就是问题由学生中来,消灭于辅导员之手,受益回归于学生之中:即打造 学生-辅导员-学生 三环培养体8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第16期㊀总第278期系,总结为以辅导员视域实践与探索 四步三环 立体化网络育人模式㊂(一)以辅导员博文为例,谈如何打破师生话题距离感㊂面对高校大多00后学生,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㊂如何打破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刻板印象,是关键之处㊂笔者在本期队已创立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平台近一年时间,主要以博文形式定期推送,内容主要以讲述辅导员与学生的故事,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谈谈辅导员工作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间接了解到自己的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及想法,在老师熟悉学生的前提下,也要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了解㊂例如笔者有一篇文章讲到大学生的恋爱观,题目为‘恋爱这件事儿,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讲“,从阅读量看几乎覆盖到期队全体同学,这或许比开一次专题教育会的上座率还高,收效也更好㊂利用好网络平台,打破师生之间的话题距离,学生从第一次因为好奇而点开辅导员的一篇文章,到留言期待下一篇文章可以早日更新,这背后折射的不正是学生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求索与自我管理的转变吗?辅导员利用新媒体与学生的沟通不仅局限于微信㊁QQ 或者建立工作群的形式,创立辅导员个人公众号,辅导员直播开期队会,录制小视频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小专题,都是我们将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好机会㊂(二)推动红色网络育人架构,强健青年一代精神力量㊂在网络育人中,红色文化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青年一代强身健体的精神力量与源泉㊂为推动红色网络育人平台的良好发展,需在平台中对当下热点问题得以有效体现与引导,为促进红色网络育人平台吸收更多学生群体的关注及喜爱,平台需要积极建构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逐渐由宣传学习型转化为实践服务型,最后,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地将其打造成具有知识性㊁趣味性㊁思想性与服务性的主题育人平台,促进网络思政育人活动在学生中生动㊁活泼且有效的得以开展㊂(三)搭建线上线下两平台,在学习研讨中建立特色品牌㊂搭建线上线下两平台㊂线上即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直播㊁微电影㊁动画等信息为载体,建立特色及品牌,模块分为:辅导员讲思政㊁思政教育特色活动等;线下是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实体为载体,培养建设学生干部团队,辅导员对线上线下活动开展专业化指导,定期给予指导性㊁专业性信息与建议㊂同时依托平台建立党㊁团组织的理论学习㊁论坛㊁活动,与学生联系互动机制;使党建团建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双向互动联系,相互补充㊁相互支撑㊂三㊁辅导员网络育人 四步三环 立体化培养模式实施的价值体现(一)探索辅导员视域下网络育人新模式,以构建师生亲密互动 零距离 ㊂随着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高校的学生教育及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㊂而无论怎么变化,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年龄差距所产生的距离感是不可避免的㊂如何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开展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的第一步㊂微信公众号,直播等平台是学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的领域,辅导员为何不能占有一席之地呢?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增加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构建了师生的亲密互动,让师生真正接近了 零距离 的有效沟通㊂(二)将思政工作融入 碎片化时间 ,以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㊂辅导员工作事务性工作繁多,强度大,通过网络育人平台合理而巧妙地化解了老师与学生双方的 碎片化时间 ,辅导员可以随时上传心得体悟,学生可以利用课余闲暇学习感悟,让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随时随地开展,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㊂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实效,同时将学生的思政工作开展于润物细无声之中㊂(三)突破教育常态化,以丰富辅导员在学生中的 多面性 形象㊂学生在接受新媒体下的育人模式的同时,本质上接受的是新媒体下的辅导员㊂在学生心中,老师大多处于传统印象中的刻板形象,比较单一㊂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学生自然是受益人,辅导员也是,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树立了 新时代 的形象,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增添了个人魅力,对于日后的工作开展做了进一步铺垫㊂(四)提升辅导员综合素养,以打造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㊂辅导员在实施网络育人过程中,需要关注时政热点,面对学生提出的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需要清晰地头脑,敏锐的思维及政治敏感度,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引导,有利于提升辅导员思想认识,强化了网络舆论引导的管理能力,不仅掌握了新媒体的运用技能,而且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更新了对于思政工作的认识,培养了创新意识与能力㊂通过辅导员网络育人的实施,提升与强化其综合素质,打造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与职业化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Network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YANG Hui -lin,WANG Shuang -yan(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16,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network education modes are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new metho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the pursuit of innovation is not the goal.How to maximize and optimize the role of network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fundamental.College counselors are the main force to implemen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this article makes a research on how to practice the three -dimensional cultivation model of four steps and three links of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It is expected that counselors,network education and students will be closely surrounded by each other.Perhaps it can be a breakthrough to optimiz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le 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 innovation.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network education;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责任编辑:桂杉杉)18第33卷第16期㊀总第278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3.No.16(Gen.No.278)2020年8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Aug.(last half)2020。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指通过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工作。
在当今社会,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进行关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针对性地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体现方式和实践案例,有助于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策略,更好地指导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分析其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学习环境的影响,明确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价值体现、路径探索和实践案例,旨在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指导和启示,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性发展路径,以及其对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此研究,旨在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向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方向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和社会责任。
1.3 研究意义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思维,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以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高校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校园网络文化应该以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自觉抵制低俗、暴力、违法等不良信息,倡导网络安全、文明上网。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化节、举办网络素质教育讲座、组织网络文化创作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其次,高校应强化网络管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维护。
针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严格控制网络访问权限,防范网络攻击和侵入。
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和管理,建立网络行为规范,严格监控学生在校园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另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功能,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融合创新。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在线教育资源,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线上讲座、学术交流等,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广度。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网络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功能,才能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希望高校能够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网络育人”的路径研究作者:鄢明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03期摘要:为科学全面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实效,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媒介作用,行之有效地给予教师正确且规范化的引导,以更好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质量。
文章分析新形势下“网络育人”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新形势下“网络育人”的合理路径,指出高校要科学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创建广泛的育人平台以及环境,发挥榜样作用实施心理育人,切实有效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成效,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路径;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3-0001-03高校网络育人实质上就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实施网络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应要求教师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网络育人”的路径,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媒介作用,切实有效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成效,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形势下“网络育人”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深入全面地利用网络的媒介作用,科学精准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实效,充分把握网络育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行之有效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成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优化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
现阶段,网络育人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挑战。
因此,高校在实施网络育人的进程中,要深入全面地把握好网络育人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好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水平。
1.新形势下网络育人的机遇分析在新形势下,高校要精准把握网络育人的发展机遇,行之有效地提升网络育人的整体实效,更好地促进网络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科学且高效化的网络育人,离不开良好的育人条件,更离不开科学的育人方式。
一方面,在网络育人的过程中,师生所能够获取到的信息数据非常多元化和全面化,师生所能够享受的信息共享也非常全面。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成为当前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探讨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现状分析网络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精神文化来源之一,但其开放性和无形性也使得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网络文化丰富多彩,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低俗、暴力、淫秽、违法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大学网络文化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信息泛滥的现象,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以辨别真伪,难以甄别是非,容易迷失方向。
虚拟社交的过度带来了对现实社交的冷漠和错乱,导致了情感空虚和社交焦虑。
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学生沉迷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二、问题探讨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
不良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了不良影响,损害了大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
其次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干扰。
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的诱惑让学生难以自拔,耽误了学习时间,影响了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
最后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盛行使得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
三、对策建议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文化育人的管理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监管,排查不良信息,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高校应加强信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网络,正确看待网络世界,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参与有益的网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文化育人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
高校文化育人是指高校通过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情操的过程。
而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更加强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等,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
在这个时代,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和办学理念上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高校文化育人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再次,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高校育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自主性。
在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中来。
比如,可以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
最后,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进路必须注重质量和效果。
高校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实践的质量和效果是评价高校文化育人成果的重要指标。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学生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困境分析1.信息传播渠道的变迁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主要通过校园广播、海报、演讲等传统媒介来传播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导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信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思想为主,然而当代学生更追求自我表达和个性化,他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与当代学生产生共鸣。
3.传统活动形式不再适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常常以课外讲座、学术讲座为主,忽视了学生们的兴趣需求和多元化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学生们更倾向于参与、互动性更强的活动形式,传统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1.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注重深化内容。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创新。
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举办更多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2.拓展信息传播渠道针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来发布文化活动信息,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也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互动交流渠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3.提倡多元化参与形式针对传统活动形式不再适用的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提倡多元化参与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作者:章洪丽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5期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出发,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67-02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影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新形势下,高校深入贯彻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在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改变,也要牢牢把握网络虚拟空间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工作重心和具体的教育活动及要求逐渐过渡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建到网络空间,有效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工作成效,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升级产物,当前,高校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载体踊跃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如何有效利用当前网络文化的特点,积极打造建设各个有效的网络教育平台,不断深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首先,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就要紧跟当前的形势,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代感,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网络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有效资源为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机遇,不断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改进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实际工作效果,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其次,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广大学生了解资讯、学习知识、浏览新闻以及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
而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对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的识别能力还不够,网络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及时有效地清理校园网络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良信息,严格防范、有效控制网上意识形态的渗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打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再次,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路径。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当中去,唱响网上舆论主旋律,打造网上红色空间,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有效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从而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根基。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把握的几点原则2017年,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就是要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来凝聚更多的青年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宽广的网络红色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具体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高校基础的信息化工作要能满足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实际需求。
信息化工作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基础。
当前,由教育部推广实施的“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开花生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当中。
各个高校除了原有的专题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互动交流社区、“两微一端”之外,也在逐渐丰富和扩展网络教育资源,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网络第二课堂等等,校园网络逐渐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已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然而这一切良好运行的基础就是信息化建设。
目前有的高校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缺陷等安全隐患,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潜入。
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发挥作用的坚强阵地,因此,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作用的基础是要做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其次,要充分把握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的特点。
网络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它能将一些信息或者是推送不断扩散、高效膨胀,有时候甚至发展到难以把控的局面。
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或者是推送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头条信息,引发学生的普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把握好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研判舆论传播以及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网络内容表现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不断创新改进网络文化育人的内容和方法。
再次,要不断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效,关键在人才。
只有不断加强网络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挖掘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作为技术支撑保证校园网络良性运转,另一方面作为专家学者,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及时准确地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对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疑释惑,积极传播正能量。
同时要挖掘学生当中的网络红人,积极培养主流意见领袖,在学生中打造一批政治可靠、影響力大的网络红军[1]。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积极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首先,加强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
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立校级层面的领导小组,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门具体负责,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发展,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建设的大格局。
同时要将网络文化发展建设放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中去,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加强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
网络上的文章以及材料能不能吸引人核心在内容,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坚持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正能量的传播为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和挖掘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内容。
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可以利用易班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载体,引导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学生们喜欢的原创产品,用学生的声音去教育引导学生群体,发挥朋辈引领教育作用。
同时还要从客观上建立网络文化产品的评价认定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与作者的职务职称评审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联,从而激发广大专业的教师能够在网络上发文发声,形成正面的舆论场地。
另外,要发展一批师生群体中的理论专家,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文化内容上来,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2]。
再次,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融入到网络平台建设中去。
在高校校园中除了注重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的二级网站的思想教育内涵提升和知识信息扩充,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品位高雅的网站外,要着重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两微一端”的建设。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遵循着亮明底色、筑牢底线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壮大网上正能量,着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服务性建设,不断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同时注重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建设,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优势,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
最后,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在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文化机构以及网络文化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网络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和奖励机制评价体系,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细化工作内容,将具体工作分解为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技术支撑等,在评价体系中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清晰的考核标准,有严格的评价体系,有严谨的奖惩措施,使得队伍建设有奖励、有晋升、有惩罚、有淘汰。
让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人员有发展、有出路,不适合的人及时调换位置,杜绝等、靠、混的思想,让这支队伍真正成为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够独当一面的网络红军队伍。
参考文献:[1]高芳放.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8-59.[2]蒲馨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合力[J].赤峰学院学报,2017(4):154-156.[3]王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