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体系框架研究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物流运输体系格局分析中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格局分析中国物流运输体系是指在国内外贸易活动中,将货物从生产地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运送到消费地的一种组织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物流运输体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格局进行分析。
一、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中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格局特点之一是运输方式的多元化。
中国的地域广阔,交通方式发达,不同的运输方式可以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运输网络。
除了传统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外,近年来航空运输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着快递行业的崛起,快递运输已经成为物流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为中国的物流运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地区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格局特点之二是地区物流中心的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相继建设了大型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成为物流运输的集散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这些地区物流中心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物流设施和专业的物流服务,为商品的存储、分拨和配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物流运输的发展。
例如,广东的深圳、上海的宝山、重庆的江津等地区物流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物流运输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格局特点之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新兴的物流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和GPS 定位技术,可以对货物的运输和配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另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为物流运输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快捷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物流运输的全球化和电子化。
四、区域物流发展的不均衡中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格局特点之四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不均衡。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物流运输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论文关键词】物流统计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物流统计发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
文章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统计体系现状,构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设置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在我国,物流作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组织方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2001年我国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现代物流培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迅速成为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纷纷启动,但物流统计发展相对相慢.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04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试行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物流统计制度的正式出台。
但现行物流统计制度中侧重于宏观统计,对于微观企业统计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统计涉及内容很少,无法满足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需求。
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急需物流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
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物流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执行完善的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因而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物流统计,构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一、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一)国外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特点分析从国际物流统计现状来看,各国普遍重视物流业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其中有些国家如美国将第三方物流作用独立的产业来统计。
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并根据比例预测进行未来产业规模预测,还有一些国家使用全社会物流费用总开支指标,但对物流产业增加值这类的价值统计指标涉及较少。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一章1.物流系统构成要素: P3 (掌握)(1)一般组成要素:人、财、物、目标(2)功能要素: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3)支持要素:体制与制度、法律和规章、行政和命令、标准化系统(4)物质基础要素: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网络技术及网络(5)结构要素:方式:运输手段,汽车、火车节点:基地,货站、配送中心连线:公路、铁路、航空线2.物流系统实现5个目标:P4(1)Service服务(2)快速、及时Speed (3)低成本Saving (4)Scale Optimization规模优化(5)库存控制Stock Control3.物流系统的特征:P11(1)人工性(2)开放性(3)复杂性(4)可控性4.物流系统的分类 P14(1)按物流发生的位置分类①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生产物流、废弃物流②企业外部物流系统: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2)按物流运行的性质分类①供应物流系统②生产物流系统③销售物流系统④回收物流系统⑤废弃物流系统(3)按物流活动的范围分类①企业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流通企业物流系统②城市物流系统③国际物流系统(4)按物流的构成分类①专项物流系统②综合物流系统第二章1.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原则:P22 (稍微掌握)(1)系统性原则(2)战略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社会效益原则2.物流系统规划的特点 P24 (稍微掌握)(1)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2)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3)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3.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P26 (掌握)(1)主要内容①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选址规划、物流路线规划②物流设施平面布局规划。
③物流设备选择与布置规划④物流信息系统规划⑤物流运作系统规划(2)步骤①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 ②规划方案的制定 ③规划方案的仿真3.物流系统规划的常用方法和工具P28 (了解) 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并思考其使用条件(稍微掌握,看书)(1)模型化技术 (2)优化分析法 (3)运筹学 (4)大系统理论及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 (5)网络计划技术(6)系统仿真(7)系统动力学理论3. SWOT 分析法:P37 (看书)第三章1.引导案例P42 (掌握,看书)2.物流节点的种类:P45:(掌握)(1)转运型物流节点:公路货运站、铁路货运站、公铁联运站、港口、综合转运站(2)储存型物流节点:① 适用对象和权限分类:自备仓库、营业仓库、公共仓库② 所属的职能分类:生产仓库、流通仓库、储备仓库③ 按照结构和构造分类:高层货架仓库、罐式仓库④ 技术处理方式和保管方式分类:普通仓库、冷藏仓库、恒温仓库(3)流通型物流节点:流通仓库、集货中心、分配中心、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3.物流网络结构的集中典型形式 P47 (了解)(a ) (b) (c)①(a)、(b)为直送模式。
物流管理的合理架构分析物流管理的合理架构分析现代物流已经与传统式的全手工操作的物流有了较大的区别,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以通讯技术、IT技术等前沿科技支撑起来的全数字化的供应链应用。
合理的架构不仅关系到物流企业的针对客户突发式需求的响应速度与物流整体的弹性,而且对于物流企业未来在激烈的物流行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亦至关重要。
一、物流管理的系统组织合理架构分析物流系统的组织架构是评估物流系统的重要指标,物流系统中的组织架构即指在物流过程及其管理过程中规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物流的实体性组织的架构方式。
企业的组织架构通常可以划分为职能、矩阵、项目等类型。
在物流管理的系统组织下,现代的以物流、信息流为联连纽带的强调各节点之间协同工作的物流组织架构为供应链竞争时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供应链将物流的业务活动突破了传统的物流与传统的企业边界,供应链中的组织架构开始变得多元化与复杂化。
这就使得物流或供应链呈现出一种不合理性,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缺乏跨企业疆域与跨供应链的不一致性与不合理性,严重的还会引起供应链中的组织职能混乱与组织利益冲突等情况的出现。
为解决物流管理的系统组织架构的不合理,可以采取针对供应链的组织架构的改善,比如通过内部物流组织战略对于供应链的组织进行优化、重组、整合,按照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与物流成本最小化以及避免出现物流悖反等原则将供应链中的物流按照其业务职能、资源、服务半径等进行有效的重构。
在物流萌芽的初级阶段对于物流的管理尚未意识到物流系统组织架构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意识到不仅要对物流系统的组织架构进行依功能的整合,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还要对供应链中的过程进行重构。
单纯的仅依功能进行的组织整合会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相对闭塞的管理真空,这对于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经常需要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域等的协调、组织、指挥、控制是十分不利的,轻则会导致出现权力界限与职能的重复与浪费,重则会出现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指挥不畅,进而造成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僵化与响应迟滞。
物流系统的框架学习目的:1. 认识物流系统的框架图,读懂物流系统框架图中各功能要素及其位置关系。
2. 了解比较典型的几种物流系统框架图。
1. 斯托克和兰伯特的物流管理框架斯托克和兰伯特的物流管理框架的优缺点•优点:这个框架所划定的物流系统的边界比较宽泛,从功能上讲,不仅包括了物流的7大经典功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增值服务),同时还包括了采购、需求预测等功能。
•缺点:这个框架并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来定义物流系统,这个框架更适合用于分析单个制造企业。
2. 鲍尔索克斯的物流系统框架(整合的物流组织)鲍尔索克斯的物流系统框架的优缺点•优点:打破了传统的物流功能分布在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整合。
建立统一的物流部门管理所有物流资源的计划和运作;由专门的物流经理管理物流的计划、控制、物流支持、物流运作、物流资源计划等方面。
•缺点:这个框架也只是讲的生产企业内部的物流,并没有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3. 爱德华.佛莱哲利的物流系统框架爱德华.佛莱哲利的物流系统框架的优缺点•优点:比前面的两个框架更加完善、系统,开始涉及到供应链的部分活动,如客户反应、供应商管理等,扩展了物流活动范围。
•缺点:仍然也是局限在一个企业内部谈物流系统框架。
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环节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功能问题:•将供应链物流系统框架与前面的3种物流系统框架进行对比,你对物流系统的框架有什么样的分析和结论?对供应链物流系统框架有什么看法?典型的零售端物流案例分析:天天低价•Dollar公司是一家大型折扣零售商,总部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Goodlettsville市,在美国29个州拥有6800多家折扣商店。
•Dollar从一元店生意起家,后来主要出售打折服装。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开始经营日常消费品,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包括洗涤用品、卫生和化妆品等。
不过公司的初衷并没有改变,依旧将消费目标定位在中低档收入家庭,出售的商品都是价位不超过50美元的日常用品。
物流规划方案架构一、需求规划需求规划是物流规划方案的第一步,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货物供需关系和物流需求量,并对不同类型货物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物流规划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二、网络设计网络设计是物流规划方案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选址规划和运输路线规划两个方面。
1.选址规划:根据需求规划结果,确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选址,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
2.运输路线规划:通过运输路线优化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确定最优的运输路线和配送方案,以减少运输距离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三、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物流规划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仓储资源等。
通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以满足物流需求,并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灵活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物流的应变能力。
四、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物流规划方案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改进,以减少作业时间和成本。
常见的流程优化措施包括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实施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提高作业效率和准确性。
五、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物流规划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供应风险和运输风险两个方面。
1.供应风险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建立供应关系,制定备货计划和备份供应计划,以应对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
2.运输风险管理:对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物流保险制度,以应对运输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六、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物流规划方案的基础支撑,通过实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追踪和监控,提供实时的物流数据和信息,以便进行决策和管理。
七、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物流规划方案的最后一步,通过制定绩效评估指标和考核标准,对实施后的物流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对方案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优化物流规划方案。
综上所述,物流规划方案架构包括需求规划、网络设计、资源配置、流程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绩效评估七个方面。
物流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经济活动之一,被喻为“第三利润源泉”;谁掌握了物流,谁就掌握了市场。
第一节物流定义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换句话说,物流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总之,物流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相应的基本活动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第二节物流的理念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
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
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
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
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
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right cost)和正确的条件(right condition),去保证正确的客户(right customer)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和正确的地点(right location),对正确的产品(right goods)的可得性,即物流的6Rs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