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 格式:ppt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40
什么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也称为ESBLs)是一类由质粒介导的2be类β-内酰胺酶,能水解氧亚氨基- β内酰胺抗生素,大多数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
临床药师建议,根据加用甲基苯丙胺患者血友病感染指数增高情况,停用头孢菌素-舒巴坦和阿莫西林;根据痰培养结果,建议放弃糠醛,继续使用美洛戊烷;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ESBLS引起的肺炎推荐继续使用头孢菌素舒巴坦治疗,同时停用醋曲沙明。
结果:医生遵循了临床药师的建议。
治疗后,患者体温、化验指标恢复正常,痰培养结果为阴性。
胸部CT显示感染源较之前明显吸收。
出院后,经随访发现患者预后良好。
什么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第一,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特征:如果临床出现产ESBL菌株,则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曲松等)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铵盐)耐药。
实验室有专门的ESBL检测方法。
如果患者的药敏报告表明是产ESBL菌株,MIC>=2μg/ml,或CAZ=<22mm,ATM=<27mm,CTX=<27mm,Cro=<25mm,则说明该菌株产ESBL酶。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实验室报告“敏感”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也不推荐用于临床。
第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传播:导致ESBL出现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度使用。
如果ESBL产生的菌株出现在临床环境中,它们将在医院和不同病区之间传播,导致高临床死亡率和高可持续性培养,应引起应有的重视。
一旦ESBL产生菌株,应立即停止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治疗。
对于产ESBL菌株,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是首选治疗方法。
其次是选用头霉素类,如头孢美唑等,再次,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复方制剖,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如何治疗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由产生ESBL的细菌产生的诱导物被去除。
这些措施包括及时拔除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使用抗生素以防止产生ESBL的细菌在医院内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
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
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
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
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简介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随着抗生素药物使用的大量普及,抗生素耐药形势也日趋严峻。
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依据分子结构中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位点的A、C、D类,还有以金属离子为活性位点的B(金属酶)类。
病原菌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
随着β-内酰胺酶的泛滥,一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应运而生。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β-内酰胺类药物,可与β-内酰胺酶发生牢固的结合而使酶失活,和其他抗生素联用可增强其抗菌活性,减少其用量。
在治疗微生物感染时,常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将对β-内酰胺酶及当前常用的抑制剂(克拉维酸钾、舒巴坦、他唑巴坦)的作用特点作简要介绍,以便于临床医生在应用这类药物时的选择β-内酰胺酶分类根据Bush2-Jacoby-Medeiros的分类法, β-内酰胺酶以底物谱和抑制剂不同分为4组,按各自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属于A、B、C、D 4 类(表1) 。
第1组是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分子类别属于C类,本组酶大部分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
第 2 组β-内酰胺酶数目最多,可被克拉维酸抑制,多由质粒介导。
本组酶根据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肟类β-内酰胺抗生素,邻氯西林、羧苄西林和碳青霉烯类的水解活性分属2a 、2b 、2be 、2c 、2d 、2e 6 个亚组,最近发现的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TEM 型酶和染色体介导的A 类碳青霉烯酶分别属于2br 和2f个亚组,除2d的分子类别为D类,其余各亚组均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体外抗菌活性评价刘钰;蒋燕;林庆【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0(020)006【摘要】目的了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的增效情况.方法检索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依据病原菌的耐药机制进行分类,比较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中对不同病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以最小抑菌浓度(MIC90)的降低倍数为考察指标.结果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不同耐药机制的病原菌增效作用差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效作用差;对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机制复杂的病原菌影响不显著;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杆菌的影响较大.结论临床应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时,应根据不同病原菌耐药机制,药敏试验结果所提示的产酶和耐药情况,以及不同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确定复方制剂的品种和使用剂量.【总页数】3页(P646-648)【作者】刘钰;蒋燕;林庆【作者单位】610031,成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药房;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剂科;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相关文献】1.5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对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 [J], 明德松;吴一波;谢尊金2.关于印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复方制剂技术评价原则的通知 [J], 无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使用强度与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关联性分析 [J], 杨涛;邓卫平;陆怡;陆惠平4.新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研究进展 [J], 黄晓岚;卞星晨;黄志伟;毋海兰;张菁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复方制剂技术评价原则》[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56 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22卷第3期 13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李小青综述,黄文祥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 文章编号:1009—5519(2006)03—0356—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自上世纪40年代使用第一个13一内酰胺类抗生索青霉 素以来。由于众多该类抗生素的滥用,细菌对其耐药性已成为 f临床治疗的一大威胁。B一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了战胜疾病,人类使川近似剂来克服 B一内酰胺酶的破坏作用,使13一内酰胺酶失去活力,这就是近 10年来发现的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It1。按照作用机理分类,这些 抑制剂可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其中竞争性抑制剂按其 作用性质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 其问主要为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即所谓“自杀性”的B一 内酰胺类化合物.它们在芷常的水解反应过程中,不同程度地 出现一些次级反应稳定酶一底物中问体,导致B一内酰胺酶不 可逆地抑制 。主要有克拉维酸(棒酸1和碳膏霉烯类以及(半1合 成的青霉烷酸亚砜和卤代青霉烷酸。这些化合物本身是弱的抗 生索,但在与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有增效作用。目前临床 上主要应用的克托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均属此类抑制剂。 本文着重对这3种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克拉维酸 1.1克拉维酸的特性:克拉维酸叉称棒酸.于1976年英国 Beecham公司Bmmn等首次在带棒链酶菌的发酵液中发现.其 分子为一稠合双环内酰胺结构。它以氧原子取代_『青霉素及头 孢菌素噻唑环中的硫原子。虽然它本身的抗菌活性弱,但它是 强力、广谱且不可逆的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町抑制广谱和超广 谱酶。但不能抑制I类酶 。不论体内或体外都能抑制耐药的革 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和 奇变形杆菌所产生的B一内酰胺酶,从而使内酰胺类抗生索得 到了保护.恢复了该类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抗菌活性。有报道,克 拉维酸是弯曲菌最好的抑制剂。其与3-内酰胺类抗生索联合 鹿用起协同作用,它使头孢菌素增效2~8倍,羟氨苄青霉索增 效130倍.并使其抗菌谱也扩大141。国外有报道,克拉维酸对不 产酶菌也有潜在的抗菌活性,象其它B一内胺酰类抗生索一样, 它选择性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在革兰阴性菌和革兰 阳性菌 。 1.2克拉维酸的复方制剂:奥格门汀叉称安灭菌,是Beecham 公司于1981年研制的。是克拉维酸钾盐与阿莫西林钠盐以1:2 复合,可口服和注射,其对革兰阳性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作 用显著.对骨盆感染的临床疗效非常好,是氨苄青霉素 庆大霉 索和甲硝唑的联合用药的最佳代替药物,适用于【 下呼吸道、 尿道及其他如皮肤、软组织、败血症感染及骨髓炎『4I 2青霉烷砜类的舒巴坦 2.1舒巴坦的特性:舒巴坦(Sulbaetam)又称青霉烷砜酸,于 1977年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 作为抗菌药物单独应用抗菌活 性低,它的抑酶谱与克拉维酸相似,活性稍差,但稳定性较克手i7= 维酸好m,且对J类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舒巴坦首先通过与 B一内酰胺酶作用形成酰化产物(称为I),然后I噻唑环开环生 成中间体Ⅱ,Ⅱ莆排后得到不易水解的B一氨丙烯酸类化合物 Ⅲ,酰化产物I及其开环生成的中间体Ⅱ可水解得到活化酶和 水解产物。Ⅱ和m还可进~步转变为不可逆失活产物,使酶失 活。Finegold研究发现在对于鲍曼不动杆菌.舒巴坦是具有最 高内在活性的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与B一内酰类抗生素合用 起协同作用I I。 2.2舒巴坦的复方制剂:优立新是美国辉瑞公司于1987年开 发,日本以此名首次上市,是氨苄西林钠与舒巴坦的2:1复合 粉针剂,尤适于产质粒性B一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败血症或脓血症的治疗 。经体内 和体外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与舒巴坦联用有很好的协同效 应,但对绿脓杆菌差【】0l。
抗生素分类:I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II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III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IV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I+II协同,I+III拮抗,III+IV相加,I+IV无关或相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一、青霉素类二、头孢菌素类三、其他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类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青霉素类一、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抗菌谱:1.大多数G+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G+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
3.G-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4.少数G-杆菌,如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5.螺旋体、放线杆菌。
主要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
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常需特大剂量,以进入赘生物中;淋病;敏感的金葡球引起的疖、痈、败血症等;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可用于放线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的治疗。
还可用于白喉、破坏风、气性环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血症。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弱,对肠球菌不敏感。
金葡菌、淋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极易产生耐药性。
二、耐霉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抗菌谱同青霉素G。
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G)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外,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
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住院病人由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开具处方或医嘱,无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的科室由科室主任开具处方或医嘱。
门急诊病人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开具处方或医嘱。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住院病人由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或医嘱。
无正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的科室由科室主任开具处方或医嘱。
此外,经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资格的医师或药师会诊同意,或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意见,可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急诊处方须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或科室主任开具,一次处方不得超过3天,必要时应请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资格的医师或药师会诊同意后使用。
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专业医师在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要求可降低一个等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