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一些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论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摘要:新闻自由是指媒体可以独立地行使社会监督权利,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新闻自由与司法活动势必会在社会领域内发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的原则,这同样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尚没有专门性的新闻法规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现有的法律规范达到法理学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关键词:法理学;新闻自由;司法公正新闻媒体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合理地行使社会监督权利。
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新闻媒体自由地行使监督权利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必要措施,与此同时,新闻媒体的自由监督行为又要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在司法领域中必然会产生碰撞和矛盾。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制定出台专门性的新闻法,对于新闻媒体履行监督权利的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法律法规,使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达到法理学意义上的平衡,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新闻自由的内涵新闻自由指依法给予公民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
实际上新闻自由乃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或透过新闻传播媒介实现的言论出版自由。
但通常都认为它包括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出版自由和批评自由,而且认为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的核心,是公众享有知情权的手段和行使监督权的条件。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没有自由的新闻报道是严重扭曲和残缺不全的。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依法公平的对待诉讼当事人,保障其应有的诉讼地位和权力,公正地做出符合正义要求的裁判。
司法公正要求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对现行法律所设定的内容和价值准确的加以贯彻和实施,其对诉讼的评判与决断应体现公平、维护正义。
二、新闻自由对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1、新闻自由可以有效地克服司法权利的滥用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包括法官个人素质,权力监督,法院组织的行政化管理以及司法腐败等问题。
新闻周刊事件简述加观后感新闻周刊事件是指2021年10月22日,中国政府暂停新闻周刊的出版,其中包括《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和《燕山夜报》等。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涉及到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新闻周刊事件的背景是因为新闻周刊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报道引发了政府的不满和不安。
新闻周刊在中国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机构,以揭露社会问题、探索真相而闻名。
然而,一些报道被指责为“煽动性”、“散布谣言”,据称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在这一事件中,中国政府采取了暂停杂志的出版的措施。
这一做法引发了外界的质疑和关切。
很多人认为,这一举措是对言论自由的严重压制,剥夺了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他们认为,新闻机构应该有权利报道真实的事实和问题,而不是被迫存在一种审查和限制的环境中。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一事件表示理解。
他们认为,媒体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底线,不能随意报道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他们认为,政府有责任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必要时采取一些措施是合理的。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新闻周刊事件凸显了中国目前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面临的困境。
虽然中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但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和控制。
这使得媒体的报道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和限制。
尽管新闻机构在追求真相和揭露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也需要谨慎处理报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新闻周刊事件引发了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思考和争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媒体的责任和自律,以及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保证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我希望中国可以找到一种平衡的方法,既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又能够尊重和保护公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未来的传媒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经验。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25-01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促使新闻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状况,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它促使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2.1 探索期(1978—1991)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一直到1991年。
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要面向全国,出版社要与时俱进,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1992—2002)在适应期这一时期,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未来的传媒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经验。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文化产业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促使新闻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状况,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它促使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2.1 探索期(1978—1991)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一直到1991年。
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要面向全国,出版社要与时俱进,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1992—2002)在适应期这一时期,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自考《新闻学概论》课后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新闻学的定义?答: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和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2、约翰弥尔顿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观点的自由市场;2、自我修正的过程。
详解: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
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意见和传播思想,人们靠自己的理性辨别是非,通过意见的自由竞争修正错误,认识真理。
3、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史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答:1845年出版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德国学者普尔兹。
4、标志着世界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两部代表作是什么?答: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1924年约斯特《新闻学原理》。
5、试述新闻学“先有术,后有学”的发展过程?答:早期新闻学以报纸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早期新闻学又称作“报学”。
报学侧重于业务技术探讨,直接为培训从业人员服务。
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新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6、《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956年,美国施拉姆等人。
集权主义理论: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和体制,希特勒式的法西斯主义也包括在内。
自由主义理论:指的是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思想和体制。
社会责任理论: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理论和体制。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思想和管理体制。
7、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它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是谁?他们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什么?答:大众传播学诞生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最初用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效果进行检测与研究。
大众传播学创立的四大先驱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集大成者是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论出版自由》:一部激荡人心的言论自由之辩《论出版自由》不仅是英国历史上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经典辩护,更是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为自由主义观念发出的响亮呼声。
在那个时代,书籍、报纸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常常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而弥尔顿则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扼杀了理性本身。
开篇,弥尔顿便明确地阐述了他的立场和目的。
他强调,真正的目的是要开明地听取人民的怨诉,并深入地考虑和迅速地改革。
这样的立场不仅展现出弥尔顿对人民权利的深切关心,也预示了他对言论自由的热切追求。
他进一步指出,出版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言论自由,这种自由的目的在于启发民智、汇集民意。
这正是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对于长老派控制的国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弥尔顿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他明确表示,这种管制法不仅不能清除恶行,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恶行。
因为善与恶本是一体,消除其中之一,便会把另一个也一起消除。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在弥尔顿看来,书籍就像一个宝瓶,保存着创作者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
他进一步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一个理性的动物,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这样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出版管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它不仅剥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权利,更严重的是,它扼杀了人们的思考和理性。
在深入探讨了出版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弥尔顿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他认为,应该通过制定法律来保护出版自由,而不是限制它。
法律应该是保护人民权利的工具,而不是剥夺人民权利的手段。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对法律的本质和功能的深刻理解。
在当今社会,虽然出版自由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保护,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许多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出版自由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管理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论出版自由》不仅是一部关于言论自由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权、民主和理性的深刻思考。
传播方法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解读与新媒体时代新闻观思考◎任森[摘要]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新闻论著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莱茵报》时期的“人民报刊”思想包括人民报刊与人民精神、人民信任、人民利益以及出版自由的关系,探讨了“人民报刊”思想对新媒体传播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人民报刊出版自由新媒体马克思在许多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于新闻,尤其是人民报刊的看法。
“人民报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莱茵报》时期提出的。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新闻论著中总结,《莱茵报》时期的“人民报刊”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报刊与人民精神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要以人民为主体,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共艰苦、齐爱憎。
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
”卩】“报刊从理性上,同样也从感情上来看人民的生活状况。
”⑵这些论述说明,人民报刊的价值就在于表现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精神。
记者要公开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
马克思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二、报刊与人民信任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性的交往革命发生以后,迫于生存需要的精神交往和心理需要带来的不自觉的交往,将让位于人的自我实现和精神享受等较高级的交往形式,其结果是马克思所说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民报刊(自由报刊)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报刊在社会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它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便不同于一般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它需要依靠人民的普遍信任,也要求自身向人民不断提供新的精神产品。
马克思认为“真实的叙述”是人民报刊以及所有报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谁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不是“真正的报刊”。
而真实原则是报刊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础。
报刊只有站在人民的角度“说实话”,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才能依靠这信任,更好地为人民说话。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深层探析刚刚步入社会的马克思,首先遇到的是政府依凭自身的权力强制推行书报检查令,践踏新闻自由,以维护等级制利益关系为前提颁布的法律限制了贫苦民众自由行动的权利。
马克思利用《莱茵报》这个阵地对这些反自由的律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详细的驳斥,提出了以批判自由制约新闻出版自由以及自由系统论、自由是法之魂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思想。
彰显出马克思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孜孜追求。
还在24岁的年纪,马克思就已经挥舞着笔杆子令欧洲的王公们感到恐惧和恼怒。
一位热血青年以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令为开端,开始了追寻人类本真自由、为争取贫苦阶层利益的批判与革命生涯。
一、以批判自由制衡新闻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的有益之处是每一个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和观点并未全部表征真理、有益社会发展,而是真理与谬误并存。
如何尽可能多地传播真理、避讳谬误成为国家和政府的难题,于是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各种文字和书报检查令比比皆是,而历史证明这些所谓检查令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成为扼杀新闻出版自由的“刽子手”。
真理愈辨愈明,仅仅依靠书报检察官的标准又如何能够区分何者为真理何者为糟粕。
马克思指出,只有以自由批判和争鸣,才能既保障新闻自由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真理。
1842年初,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显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坚定信念。
针对普鲁士政府1841年底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充分运用他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书报检查令的条款进行了逐一的驳斥,深刻阐明了言论自由与人类精神演进和探索真理的密切关系。
首先,马克思批判书报检查令提出的用“规定的风格”、“指定的表情”、“强颜的欢笑”来写作,剥夺了精神追求真理的自由。
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官方的色彩”,正是它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适的表现;精神只准穿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花丛中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其次,书报检查令剥夺了出版人的自由意志,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特权。
论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启迪意义作者:刘凯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作者简介:刘凯旋(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史。
《论出版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发表的一篇演说词,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出版管制法的批判观点。
这篇演说词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不必多言,它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号角,是人类历史上振聋发聩的一笔。
这本演说词的发表距今已经快400年了,在《出版管制法》已不復存在的今天,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文本,我们要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思辨自由的真正内核与意义。
1、自由自阅读而生弥尔顿提倡的出版自由主要是指允许书籍、小册子和论文在17世纪的英国自由发行。
他认为阅读应该采用兼容并包的方法,因为第一毒素的流传不必通过书籍,第二对于成熟的人来说错误的思想也只是另一种接近真理的材料,第三管制法达不到绝对管制的目的,因为要封就得全部封掉。
而全部封掉是不可能的,第一人力有限,第二就算全封掉也没办法纠正风俗。
这是弥尔顿对阅读和真理的真知灼见。
阅读是为了追寻真理,而真理会在与谬误的交锋中最终胜出。
阅读在现今的信息时代,更确切的是说是感知信息传播的流动并能成功接收。
由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科技实力的差距,世界范围内传播秩序是不平衡的,少数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地位,在国际社会上传播自己的价值体系,借用信息传播对全球实施另一种霸权。
随之而来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知沟”的加深,经济、科技实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要想实现真的自由,全球人民都应该享有同样的信息传播权、接收权。
同时为了缩小“知沟”,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多阅读,掌握知识,只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才有实现思想自由的可能,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思想自由的内核又是什么呢?2、自由的终点——理智弥尔顿认为,“人是理智的”。
要指出的是,在这里的“人”所指的是社会精英,他认为普通的民众不理智,不理智的民众看好书和坏书都是一样的,所以无需考虑他们读书对于社会的利弊。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一些思考
——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有感
09级传播班 康瑶
马克思在文章中对新闻出版自由做了精彩的论述,无情地批判了当时所行的“书报检查
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结合当下社会的现实,有感而发。
首先谈谈关于“新闻出版自由”这一概念的思考。
初看“新闻出版自由”时,不禁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新闻出版行业”所享有的自由和
权利,是马克思为像《莱茵报》这样的“人民报刊”(马克思语)能够享有言论和批评自由
而免于遭到书报检查官们的阻挠所作出的呼吁,但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
一篇论文)》中从“一个主要的提案”开始谈论新闻出版自由,说到“提案人希望新闻出版
自由这种一定行业的自由不要像到现在为止那样被排斥在一版的行业自由之外”时,马克思
批驳道:“首先令人奇怪的是把新闻出版自由归结为行业自由……伦勃朗曾把圣母像画成尼
德兰的农妇,为什么我们这位辩论人不能把自由描绘成他所熟悉和常见的模样呢?”的确,
新闻出版作为一个特定的行业,“新闻出版自由”这样的词语自然让人不由得将其认为是一
种行业自由,但是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与行业自由平等的一个自由的种类之
称:“行业自由、财产自由、信仰自由、新闻出版自由、审判自由,这一切都是同一个类即
没有特定名称的一般自由的不同种……新闻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
业。”看到这里才明白,原来他一直在呼吁的新闻出版自由,并不是仅仅是新闻界的自由,
而是一种根本的自由,是人类精神、意识的自由,是人类表达自己所想的一种自由。“诗一
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称其为诗人了”,由此看来,马克思对于将追求新闻自由当做
行业这种谋生手段的做法是深恶痛绝的。
新闻出版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每个人与生俱
来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在阶级社会为了政治斗争而影响到他人利益时,便会受到限制和约束。
为何没有人能停止只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情享受自由而不去干涉到他人自由的欲望?作为社
会成员的人,无时不刻都在于周围的人形成的环境产生各种关系,由于思想没有特定的活动
范围,所以就不可避免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吧。不过按照此意,“新闻出版自由”一词改为“言
论出版自由”可能更为妥当贴切些。
对任何一个统治阶级来说,控制人们的思想远比控制行动难度高的多,就如普鲁士的书
报检查令那样:“措辞合乎礼貌和内容真实同样都是不够的,倾向才是它的主要标准。”因而
马克思认为“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
个党派的法律。”
其次,关于批评自由。批评自由也应该是新闻出版自由的一个实现方式和种类,新闻出
版自由在很多情况下失去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批评自由受到了限制。在一个发展着的社会,
正是由于思想各异,言论不是千篇一律,死水不腐,才有碰撞而产生发展的能量。
列宁在《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中提到“什么是批评自由”,我想到的是,首先是谁
享有批评自由?有批评谁的自由?怎样方式的批评才是自由的?批评什么内容是自由的?
在什么样条件和情况下才存在批评自由?故认为,只有了解清楚这些,才能在规定范围内享
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在任何社会中,人们的批评自由必须要
得到保障,社会的“减压阀”才能起到作用。
在当今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手段多样的时代,人们自由表达观点与意见的
渠道更加畅通、更加丰富。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捷的言论平台。
那么在当下我们要如何理解新闻出版自由?
传播技术手段的发达给人们带来言论自由新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有的人在
网络媒体上散布谣言,诋毁他人;有的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淆视听,并称“这是我的
言论自由”。这种所谓的自由 ,却成了指向他人的一把利剑,是不能与新闻出版自由相提并
论的。
列宁在《关于出版自由》一文中说:“我们倒要弄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是干什
么用的?是给哪一个阶级的?我们不信奉绝对的东西,我们嘲笑纯粹的民主。”没有绝对的
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有限制的,都与法律、责任密切相连。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
经这样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英国作家萧伯纳也说过:“自由意味
着责任”。正如权利和义务始终对等一样,言论出版自由与遵守法律同样不能分割。也就是
说,对言论出版自由不能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同样是有条件的、
有责任的,既受到法律保护,又必须以法律为准绳。
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言论出版自由只有放在社会的现实环境中,纳入权利与义
务的辩证关系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法律在赋予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同时,
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和限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同时也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
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如果违背这一规定,个人权利对他人和公共权利造成侵犯,就应受
到法律的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