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土的形成

一、土和土体的概念

1.土(soil)

地球表面30-80km厚的范围是地壳。地壳中原来整体坚硬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固体矿物、水和气体的集合体称为土。

土是由固体相、液相、气体三相物质组成;或土是由固体相、液体相、气体相和有机质(腐殖质)相四相物质组成。

不同的风化作用,形成不同性质的土。风化作用有下列三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体”(soil mass)

土体不是一般土层的组合体,而是与工程建筑的稳定、变形有关的土层的组合体。

土体是由厚薄不等,性质各异的若干土层,以特定的上、下次序组合在一起的。

二、土和土体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表面广泛分布着的土体是完整坚硬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而瓦解的碎块或矿物颗粒,再经水流、风力或重力作用、冰川作用搬运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成各种类型的土体。

再搬运过程中,由于形成土的母岩成分的差异、颗粒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又进一步发生变化,并在搬运及沉积过程中由于分选作用形成在成分、结构、构造和性质上有规律的变化。

土体沉积后:

a.将经过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变化,即成壤作用,形成土壤(1)靠近地表的土体

b. 未形成土壤的土,继续受到风化、剥蚀、侵蚀而再破碎、

再搬运、再沉积等地质作用。

(2)时代较老的土,在上覆沉积物的自重压力及地下水的作用下,经受成岩作用,逐渐固结成岩,强度增高,成为“母岩”。

总之,土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就是土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由于不同的作用处于不同的作用阶段,土体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土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成因类型

(一)土的基本特征

从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土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土是由许多矿物自然结合而成的。它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过各种复杂的自然因素作用后形成各类土的形成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方式不同,各种矿物在质量、数量和空间排列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其工程地质性质也就有所不同。

2.土是相系组合体

土是由三相(固、液、气)或四相(固、液、气、有机质)所组成的体系。相系组成之间的变化,将导致土的性质的改变。土的相系之间的质和量的变化是鉴别其工程地质性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们存在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3.土是分散体系

由二相或更多的相所构成的体系,其一相或一些相分散在另一相中,谓之分散体系。根据固相土粒的大小程度(分散程度),土可分为①粗分散体系(大于2μ),②细分散体系,(2~0.1μ),③胶体体系(0.1~0.01μ),④分子体系(小于0.01μ)。分散体系的性质随着分散程度的变化而改变。

粗分散与细分散和胶体体系的差别很大。细分散体系与胶体具有许多共性,可将它们合在一起看成是土的细分散部分。土的细分散部分具有特殊的矿物成分,具有很高的分散性和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较大的表面能。

任何土类均储备有一定的能量,在砂土和粘土类土中其总能量系由内部储量与表面能量之和构成,即:

E

总=E

+E

4.土是多矿物组合体

在一般情况下,土将含有5~10种或更多的矿物,其中除原生矿物外,次生粘土矿物是主要成分。粘土矿物的粒径很小(小于0.002mm),遇水呈现出胶体化学特性。

(二)土体的主要成因类型

按形成土体的地质营力和沉积条件(沉积环境),可将土体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型:如残积、坡积、洪积……

现就介绍几种主要的成因类型、土体的性质成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残积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残积土体是由基岩风化而成,未经搬运留于原地的土体。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剧风化带。

残积土一般形成剥蚀平原

影响残积土工程地质特征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和母岩的岩性:

1)气候因素

从而使得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残积土具有特定的粒

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①干旱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只能使岩石破碎成粗碎屑物和砂砾,缺乏粘土矿物,具有砾石类土和工程地质特征。

②半干旱地区:在物理风化的基础上发生化学变化,使原生的硅酸盐矿物变成粘土矿物;但由于雨量稀少,蒸汽量大,故土中常含有较多的可溶盐类;如碳酸钙、硫酸钙等。

③潮湿地区:a、在潮湿而温暖,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由于有机质迅速腐烂,分解出CO2,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b、在潮湿温暖而排水条件差的地区,则往往形成蒙脱石。

可见:从干旱、半干旱地区至潮湿地区,土的颗粒组成由粗变细;土的类型从砾石类土过渡到砂类土、粘土。

2).母岩因素

母岩的岩性影响着残积土的粒度成分和矿物成分;

含较多的粘土矿物,其岩性为粉质粘土或粘土;

易风化成粉质粘土;

沉积岩大多是松软土经成岩作用后形成的,风化后往往恢复原有松软土的特点,如:粘

细砂土等。

残积物的厚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变化较大;这主要与沉积环境、残积条件有关(山丘顶部因侵蚀而厚度较小;山谷低洼处则厚度较大。)

残积物一般透水性强,以致残积土中一般无地下水。

2.坡积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坡积土体是残积物经雨水或融化了的雪水的片流搬运作用,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所以其物质成分与斜坡上的残积物一致。坡积土体与残积土体往往呈过渡状态,其工程地质特征也很相似。①岩性成分多种多样;

②一般见不到层理;

③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有时形成上层滞水

④坡积土体的厚度变化大,由几厘米至一二十米,在斜坡较陡处薄,在坡脚地段厚。一般当斜坡的坡角越陡时,坡脚坡积物的范围越大。

3.洪积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洪积土体是暂时性、周期性地面水流——山洪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地方堆积而成。

洪积土体多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

其特征为:距山口越近颗粒越粗,多为块石、碎石、砾石和粗砂,分选差,磨圆度低、强度高,压缩性小;(但孔隙大,透水性强)

距山口越远颗粒越细,分选好,磨圆度高,强度低,压缩性高。

此外:洪积土体具有比较明显的层理(交替层理、夹层、透镜体等);洪积土体中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

4.湖积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湖积土体在内陆分布广泛,一般分为淡水湖积土和咸水湖积土。

淡水湖积土:分为湖岸土和湖心土两种。

湖岸多为砾石土、砂土或粉质砂土;

湖心土主要为静水沉积物,成分复杂,以淤泥、粘性土为主,可见水平层理。

咸水湖积物以石膏、岩盐、芒硝及RCO3岩类为主,有时以淤泥为主。

①分布面积有限,且厚度不大

总之,湖积土体具有以下工程地质特征②具独特的产状条件

③粘土类湖积物常含有机质、各种盐类及其

它混合物

④具层理性,具各向异性

5.冲积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冲积土体是由于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在它侵蚀成的河谷内而形成的。

冲积土体主要发育在河谷内以及山区外的冲积平原中,一般可分为三个相:即河床相,河漫滩相、牛轭湖相。

1)河床相:主要分布在河床地带,冲积土一般为砂土及砾石类土,有时也夹有粘土透镜体,在垂直剖面上土粒由下到上,由粗到细,成分较复杂,但磨圆度较好。

山区河床冲积土厚度不大,一般为10米左右;而平原地区河床冲积土则厚度很大,一般超过几十米,其沉积物也较细。

河床相物质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2)河漫滩相冲积土是由洪水期河水将细粒悬浮物质带到河漫滩上沉积而成的。一般为细砂土或粘土,覆盖于河床相冲积土之上。常为上下两层结构,下层为粗颗粒土,上层为泛滥的细颗粒土。

3)牛轭湖相冲积土是在废河道形成的牛轭湖中沉积下来的松软土。由含有大量有机质的粉质粘土、粉质砂土、细砂土组成,没有层理。

河口冲积土:由河流携带的悬浮物质,如粉砂、粘粒和胶体物质在河口沉积的一套淤

泥质粘土、粉质粘土或淤泥,形成河口三角洲。往往作为港口建筑物的地基。

另外,还有很多类型:冰川、崩积、风积、海洋沉积、火山等等。

第二节土的三相组成

土是由固体颗粒,液体水和气体三部分组成,称为土的三相组成。土中的固体矿物构成骨架,骨架之间贯穿着孔隙,孔隙中充填着水和空气,三相比例不同,土的状态和工程性质也不相同。

固体+气体(液体=0)为干土,干粘土较硬,干砂松散;

固体+液体+气体为湿土,湿的粘土多为可塑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0)为饱和土,饱和粉细砂受震动可能产生液化;饱和粘土地基沉降需很长时间才能稳定。

由此可见,研究土的工程性质,首先从最基本的、组成土的三相,即固体相、水和气体本身开始研究。

一、土的固体颗粒

研究固体颗粒就要分析粒径的大小及其在土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土的粒径级配(粒度成分)。

此外,还要研究固体颗粒的矿物成分以及颗粒的形状。

(一)粒径级配(粒度成分)

随着颗粒大小不同,土可以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颗粒的大小通常以粒径表示。工程上按粒径大小分组,称为粒组,即某一级粒径的变化范围。

划分粒组的两个原则:

(1)首先考虑到在一定的粒径变化范围内,其工程地质性质是相似的,若超越了这个变化幅度就要引起质的变化。

(2)要考虑与目前粒度成分的测定技术相适应。

此外,要便于记忆。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粒组划分方案见教材P11表2-1所示。将粒径由大至小划分为六个粒组(1)漂石或块石组;(2)卵石(碎石)组;(3)砾石;(4)砂粒组;(5)粉粒组;(6)粘粒组

实际上,土常是各种大小不太颗粒的混合体,较笼统的说,以砾石和砂砾为主要组成的土为粗粒土,也称无粘性土。其特征为:孔隙大、透水性强,毛细上升,高度很小,既无

可塑造性,也无胀缩性,压缩性极弱,强度较高。以粉粒、粘粒(或胶粒 <0.002mm)为

主的土称为细粒土,也称为粘性土。其特征为:主要由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组成,孔隙很小,透水性极弱,毛细上升高度较高,有可塑性、胀缩性,强度较低。

1、粒径级配分析方法

工程上,使用的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有筛分法和水分法两种。

筛分法适用于颗粒大于0.1mm(或0.074mm,按筛的规格而言)的土。它是利用一套孔径大小不同的筛子,将事先称过重量的烘干土样过筛,称留在各筛上的重量,然后计算相应的百分数。

砾石类土与砂类土采用筛分法。

水分法(静水沉降法):用于分析粒级小于0.1mm的土,根据斯托克斯(stokes)定理,球状的细颗粒在水中的下沉速度与颗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V=Kd2。因此可以利用粗颗粒下沉速度快,细颗粒下沉速度慢的原理,把颗粒按下沉速度进行进行粗细分组。实验室常用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题目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单质_____________ ?酸_____________ ?碱_____________ ?盐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_____ 2、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 A、相同的性质 B、不同的性质 C、相同化学性质 D、不同化学性质 3、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 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 A、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 B、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 C、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 D、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 4、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B、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C、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D、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5、有下列四组物质,每组均有一种与其它物质所属类别不同,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这种 物质的名称: ①食醋、牛奶、加碘盐、水;②冰、干冰、氧化铁、铜绿; ③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煤气;④纯碱、烧碱、食盐、石灰石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6、进入21世纪,化合物已超过2000万种,其些物质由碳、氢、氧、钠中某些元素组成, 用上述元素,按要求各写出一种常见物质化学式: ①用于炼铁的气体且有可燃性的氧化物__________; ②“汽水”“雪碧”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_____; ③能溶解蛋白质、油脂、纸张的工业原料的碱__________; ④家庭中常用作洗涤剂的纯碱是__________; ⑤可造人工雨雾的一种氧化物是__________; ⑥“西气东输”工程中将要输送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 综合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离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中含有离子 2、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碳元素和氧元素 B、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C、二氧化碳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电子数 3、由原子构成,且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是( ) A、五氧化二磷 B、汞 C、硫酸 D、液氧 4、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A、铜 B、氯化钠 C、氯化氢 D、氩气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氧化镁、液态氧 B、铁、二氧化硫、石油 C、铜、二氧化锰、甲烷 D、磷、二氧化碳、水银 6、下列几组物质中,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是( )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试题答案

一、选择: 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蜡烛燃烧B. 水结成冰 C. 铁矿石炼成铁D. 生石灰变熟石灰 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空气B. 食盐水 C. 氧化镁D. 石油 3. 下列物质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A. 氮气B. 水 C. 铝D. 二氧化碳 4.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氯酸钾 ( KClO3 ) B. 五氧化二磷 ( P2O5 ) C. 氧气 ( O2 ) D. 氢氧化钙 [ Ca(OH)2 ] 5.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 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没有空隙 C.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 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 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二氧化硫B. 二氧化锰 C. 液态氧D. 高锰酸钾 8.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B. 核电荷数 C. 最外层电子数D. 原子量 9.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 木炭B. 硫 C. 红磷D. 铝10. 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C. 氧气不易溶于水 D. 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11. 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 装药品② 加热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 停止加热⑥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②④⑥⑤ C. ③①②④⑤⑥D. ③①②④⑥⑤ 12. 酒精灯的酒精洒到桌面上起火后,可以用湿布盖灭的原因是( ) A. 降低温度 B. 隔绝空气 C. 既降低温度又隔绝空气 D. 改变了酒精的着火点 13. 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5 价的是( ) A. NO2 B. KNO3 C. N2D. NO 14.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 (MgO2) B. 氢氧化钙 (Ca(OH)2) C. 氯化钠 (ClNa) D. 氯化铁 (FeCl2) 15. 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 反应都很剧烈 B. 反应都需要加热 C. 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 D. 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16. 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 ① 试管② 蒸发皿③ 量筒 ④ 集气瓶⑤ 燃烧匙⑥ 烧杯 A. ①②B. ③④ C. ⑤⑥D. ③⑥ 17. 氢气具有比同体积的空气轻的性质,所以可用于( ) A. 充灌探空气球B. 做还原剂 C. 做燃料D. 合成盐酸 18. 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主要利用了氢气的( ) A. 氧化性B. 可燃性 C. 还原性D. 稳定性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 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 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相关概念的关系。 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关键知识点拨 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决定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等式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A错。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c错。 根据分子的定义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D。 例2.根据《生活报》报道,目前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氯气组成的 B.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两个氯元素组成的 D.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构成的

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化学试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4、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 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水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 ( ) A.水是化合物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2H ) 2H+ C.水由水分子构成
A.镁原子结构图中 x=8 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 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
例 5。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5、下图中的符号表示 2 个氢原子的是
H2
2H2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C.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水 C.金刚石 D.水银(Hg) 8.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A.H2O——1 个水分子 C.3Fe3+ ——3 个铁原子 ) B.Na ——1 个钠离子 D.2H ——2 个氢元素
+1
)
A. 1.
B.
C.
D.
是某元素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相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该粒子是阴离子 C.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12 D.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 8 个电子
13.(2009·南京中考)原子序数为 94 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之和为 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 145 C.质子数为 94 B.核外电子数为 94 D.核电荷数为 239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单质、又能表示一种原子和一种元素的是( A、Cu B、O2 C CH4、 D、N 4、下列能表示两个氮原子的是( ) +2 A、N2 B、2N C、2N2 D、 N 5、下列物质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A、HCl B、Cl C、KClO3 D、HClO

22、下列物质中,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是 ( ) A.CaCO3 B.Al2(SO4)3 C.Al(NO3)3 D.Fe(OH)3 19、科学家已经发现的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式是 C70,下列关于 C70 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B.属于化合物 D.是一种新元素 ) )
A
B
C
D
【典例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9.(2009·肇庆中考)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 中错误的是( ) 列说法
2、葡萄糖是重要的糖类物质,其化学式为 C6H12O6,下列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一个葡萄糖分子由 6 个碳原子和 6 个水分子构成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提纲,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提纲】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 、Cl 2。 离子: 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 )氯离子(Cl -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 (多种元素) 无机化合物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考试要求: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考试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元素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了解元素的分类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 注意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和区别 考点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考点三)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 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2、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考点四)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3、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考点五) 4、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课题3 离子 考试要求: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通过观察结构示意图解析微粒的种类和性质 背熟常见的离子的符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一)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 :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质子数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 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 12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 8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氧化硫由一个硫原子和三个氧原子组成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讲解

一. 学习内容: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二. 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键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共价键、离子键及金属键的主要区别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了解等电子体的含义。 了解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结构特征,掌握不同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掌握影响晶体熔沸点、溶解性的因素。 三. 学习重点、难点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特点,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酸性的因素 四. 学习过程 (一)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通常叫做化学键。 配位键:配位键属于共价键,它是由一方提供孤对电子,另一方提供空轨道所形成的共 价键,例如:NH 4+ 的形成 在NH 4+中,虽然有一个N -H 键形成过程与其它3个N -H 键形成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个共价键就完全相同。

键长、键能决定共价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稳定性: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共价键按成键形式可分为σ键和π键两种,σ键主要存在于单键中,π键主要存在于双键、叁键以及环状化合物中。σ键较稳定,而π键一般较不稳定。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两大特征。 2、分子结构: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如CO2、CH2O、CH4等分子中的C原子。它们的立体结构可用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来预测,概括如下: 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如H2O和NH3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因而H2O分子呈V 型,NH3分子呈三角锥型。 杂化轨道理论: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杂化轨道。据参与杂化的s轨道与p轨道的数目,存在sp3、sp2、sp三种杂化。 杂化轨道理论分析多原子分子(离子)的立体结构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复习资料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49937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1、理解元素的涵义,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描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能据此区分一些常见物质。 3、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4、准确描述原子构成,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索导航】 要求:(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 (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元素 (1 不 同 概 念 元素 具有相同的原 子的总称。如:氢原子(H)和氢 离子(H+)都是氢元素。 原子 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含元素只分,没有大小、数原子有种类之分,又有大小、质量点义量(个数)的含义。和数量(个数)的含义。 联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 系 元素分类及在自然界存在状态 据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按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依次为: 物质的简单分类 物 物质 混合物 单质 单质 单质 无机化合物 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CH4C2H5OH CH3OH CH3COOH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 盐 由 氧化物 由种元素组概离子全部是(H+)离子全部是(OH-)离子和成,其中一种元素念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离子组成的化合 物。 是元素的化合 物。 3、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原子离子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概念 保持物质性质 的微粒 是化学变化中的 微粒 带电的或 化 学变化中是否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 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 数目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 子一般不可分,但原子团 构成的离子可能分割成 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 可分 区 是 否独 立 存在 能独立存在,构成物 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 性质不变。 有些能独立存在,并 直接构成物质,且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不变。 阴阳离子共同构成物 质。 构 别成 同种原子或不同种 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 形成。且纯净物中仅 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有、 和核外电子三种微粒 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原子得电子带电 荷成为离子,原 子失去电子带电 荷,成为离子。 所 显电性情况表电性电性 阴离子:带电荷 阳离子:带电荷 示方 用(分子式) 表示 用或原子结 构示意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 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法在 化学反应中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联表现表 系达 方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又可论。 法 本 性 基 属 体积,质量,都是在不断的,微粒之间有。 同种微粒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质子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师版)

2010年中考备考一线名师易错题点睛系列专题十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师版) 一、选择题: 1、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 B、Ti4+核外有26个电 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 2、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解析】由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②④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元素只有三种。①表示微粒属于氧元素,②③④表示的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①表示的离子是氧离子,属于阴离子,④表示的离子是镁离子,属于阳离子。答案:B。 【易错点点睛】此题考查原子结构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认识阴阳离子和原子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元素名称。 3、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D.该元素的原子质量为28.09 14 Si 硅28.09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格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或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D 【易错点点睛】正确理解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这里可以告诉我们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等信息。 5、一种新型高效净水剂PAFC(化学式为[A1Fe(OH)n C6-n]m),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的处理。该净水剂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A.0 B. +2 C. +3 D.+6 【解析】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可得+3+Fe的化合价+(-1)×n+(-1) ×(6-n)=0,解得Fe 的化合价=+3答案:C 【易错点点睛】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时,可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结合已知化合价的元素,来确定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价。 6、2009年,“神七”载着三名宇航员在太空来去自如,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运送火箭 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12、H——1、N——14} A. 偏二甲肼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 偏二甲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 D. 偏二甲肼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7、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③二氧 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④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⑤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⑥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⑦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⑧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A. ①⑤⑦⑧ B. ①③⑤⑧ C. ①⑥⑦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选项①正确。从宏观上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选项②错误。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选项③错误。因为纯净物的分子中不能再含有其他物质的分子。“CO2”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跟一个碳原子结合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不是单个的“O2”氧分子。 选项④错误。纯净物中只能由一种物质组成,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不能由碳和氧气组成。 选项⑤正确。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班级姓名组名家长签字【探究目标】 1、理解元素的涵义,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描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能据此区分一些常见物质。 3、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4、准确描述原子构成,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索导航】 〖活动一〗基础知识回顾 要求:(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 (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1、元素 (1)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据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按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依次为: 2、物质的简单分类 单质 单质 单质 物 物 混合物 物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CH4 C2H5OH CH3OH CH3COOH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 3、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4、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 原中子 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活动二〗、重点疑点讨论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吗?请举例说明。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吗?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或2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吗? 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吗? 4、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所有性质? 只有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5、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 6、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怎样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活动三〗、解题方法指导 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单质_____________ ?酸_____________ ?碱_____________ ?盐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