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5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是指土壤中各种组分的排列和分布方式。
土体构型的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成分、土壤成分间的粒径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
一般来说,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泥土基质:土壤中最主要的组分,由细颗粒物质(如粘土、砂、泥)和有机物质组成。
泥土基质的构型取决于颗粒的粒径分布和粘粒的粘结特性。
2. 孔隙:泥土基质中的空隙,包括宏观孔隙(大于0.05毫米)和微观孔隙(小于0.05毫米)。
宏观孔隙是土壤中的空隙,
可以容纳水分和气体;微观孔隙是微小的孔隙,对土壤中的气体运输和水分保持起重要作用。
3. 土壤结构: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包括颗粒聚集和团聚。
颗粒聚集是指颗粒之间的结合形成团聚体。
团聚体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土壤质地和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
4. 根系空间:土壤中植物根系所占据的空间,对土壤质地和水分运输具有重要影响。
根系空间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抗腐蚀性。
总的来说,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下的土体构型会有
所不同。
了解土壤的土体构型有助于理解土壤的物理特性、生态功能和土壤管理。
⼟壤的组成和性质⼟壤的组成和性质⼀、⼟壤的组成⼟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并能⽣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或溶液)和⽓相(⼟壤空⽓)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起构成的⼀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壤孔隙约占50%,⼟壤⽔分和空⽓存在于⼟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左右。
(⼀)⼟壤矿物质⼟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母岩)和母质,它对⼟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
⼟壤中的矿物质由岩⽯风化和成⼟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矿物颗粒(或⼟粒)组成的。
⾃然界的⼟壤都是由很多⼤⼩不同的⼟粒,按不同的⽐例组合⽽成,各粒级在⼟壤中所占的相对⽐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壤质地。
(⼆)⼟壤有机质进⼊⼟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壤腐殖质是⼟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分⼦的有机质,⽽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有差异的⼀系列⾼分⼦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壤⼀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影响,对⼟壤肥⼒有重⼤作⽤。
⼟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化合物)、⽊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栓质、⾓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壤中的有机质组成⼆、⼟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的物理性质⼟壤结构:⼀般把⼟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壤的结构。
⼟壤中的Ca2+、Fe3+等多价阳离⼦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参与⼟壤颗粒的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