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研究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公布日期】2011.04.13•【字号】•【施行日期】2011.04.13•【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正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2011年4月13日)为正确适用法律,依法惩处毒品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大连会议纪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有关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毒品犯罪案件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关于毒品种类、数量的认定问题第一条毒品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最新发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入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以及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中明确管制的其他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
上述毒品品种包括其盐和制剂。
毒品名称的认定应当以《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及相关国际公约为依据进行规范表述。
第二条认定毒品的数量应以查证属实的数量计算,并以克或千克为计量单位,不以纯度折算;但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应当对查获的毒品进行含量鉴定。
第三条涉案毒品系法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量刑数量标准的,可以参照《非法药物折算表》将涉案毒品折算成海洛因后,依照《刑法》的规定适用刑罚。
第四条涉案毒品为不同种类的,可以依照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和《非法药物折算表》折算成海洛因,累计后依照《刑法》的规定适用刑罚。
毒品刑事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贾江斌刘霏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毒品犯罪严重侵害人身健康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现以F区在审查逮捕阶段办理的涉毒案件数量为基数,对毒品犯罪的特点、存在的困境及对策作综合分析,通过不断完善预防和惩治毒品犯罪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自我约制的共建共抓氛围,持续全面打赢毒品犯罪攻坚战。
关键词:毒品犯罪;现状;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149-02作者简介:贾江斌(1986-),男,山西晋城人,本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检察院,研究方向:刑法学;刘霏(1981-),女,本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研究方向:刑法学。
当前,我国毒品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吸食毒品、贩卖毒品等涉毒现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发展蔓延状态。
笔者现以F区检察机关近三年来在审查逮捕阶段受理、办理的毒品刑事犯罪案件为基数,以辖区内毒品犯罪案件现状为切入点,对毒品犯罪的特点、存在的困境及对策作综合分析,从而深刻认识预防与惩治毒品犯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毒品刑事犯罪现状综合分析毒品犯罪不仅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毒品管理制度,也侵害了公民的健康权利。
有学者认为毒品犯罪的法益是社会有机体的公共健康。
[1](一)辖区内毒品犯罪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F区2013、2014和2015年毒品犯罪批准逮捕案件、人数累计150件193人,约占全部批准逮捕案件、人数的17.9%和16.7%。
三年来,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受理毒品案件、人数年增幅约33%和31%,经审查决定批准逮捕案件、人数,年增幅约为42%和37%。
三年来的数据变化显示,毒品犯罪的数量和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当然,毒品犯罪背后潜伏的大量吸毒人员也呈数量上升趋势[2],在毒品违法犯罪人员中,“以贩养吸、以淫养吸”的比重较大,成为许多女性吸毒者解决毒资维持的重要手段。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圄圆圈I。
竺!!型圭!f苎箜!圭塾金对当前贩卖毒品犯罪的专题调研报告曾春波摘要当前贩卖毒品犯罪发案不断增多,在涉毒犯罪中成为“一枚独秀”,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本文试分析贩卖毒品犯罪的主要特点、案件多发原因、司法机关打击难点,并从司法合作、基层管理、宣传教育、创造就业机会、修改量刑幅度五个方面提出打击和预防贩毒犯罪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贩毒犯罪量刑幅度司法合作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2-18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贩毒犯罪发案不断增多,在涉毒犯罪中成为“一枝独秀”。
2006、2007两年,笔者所在单位共批捕制造、运输、贩卖、非法持有毒品等涉毒案件312件377人,其中贩卖毒品案件275件339人,占88.1%和89.9%。
毒品犯罪尤其是贩毒犯罪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禁毒形势依然严峻。
一、贩卖毒品犯罪的主要特点在长期与禁毒机关及司法人员的“斗智斗勇”过程中,贩毒分子摸索出一套“门路”,形成了贩毒犯罪的固有特点:(一)从犯罪手段看,以小包散卖为主要形式贩毒分子贩卖的毒品数量很少,都是装成小包散卖,只有零点几克海洛因,随身携带一般也不超过十克。
在我院批捕的275件贩卖毒品案中,贩卖毒品不满一克的146件,占53.1%;一到十克的108件,占39.3%;十克以上的21件,只占7.6%。
(二)从犯罪地点看,贩毒分子绝大多数采取街头贩卖的方式贩毒分子和买方事先约好,双方直接在公交车站、大型商场、医院和银行的门前、人行天桥、两条马路的交汇处等街头公众地方接头交易,买卖成功立即分道扬镳,迅速逃窜,淹入人群中逃避打击。
在我院批捕的贩卖毒品案中,在街头交易的共有214件,占77.8%。
(三)从犯罪形式看,主要以单人犯罪为主由于交易量少及考虑降低被追究罪责风险等原因,贩毒分子大多采取单线联系,单人行动进行贩卖毒品;即使是有同伙,也尽量采取分开行动与买家接触,一人与买家联系“接上头”后,再通知另一人带毒品前来“交货”。
非法持有毒品罪论文文献综述一、非法持有毒品罪简述要讨论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就必须对该罪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而它的立法背景与相关概念无疑是其最基本的入门知识。
那么就对其立法背景与有关概念作一些阐述。
首先,在对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立法背景上,学者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比较系统归纳其立法背景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万红在《浅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立法背景》里认为:毒品犯罪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个非法持有毒品的群体,因为无论是走私、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等,首要的就是要持有毒品。
不管持有毒品的目的如何,拟或是贩卖,拟或是消费,拟或是单纯的持有,其总是存有社会危害性。
一个非法持有毒品群体的存在,凸显着其社会危害性,而且有助于其他毒品犯罪的蔓延与发展,这就亟需刑法中有相应的罪名来对非法持有毒品予以规制。
在严峻的毒品犯罪形势下,非法持有毒品罪应形势的需求出台了。
其次,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概念,由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的《刑法释义》一书中,对非法持有毒品罪解释为:对于被查获的非法持有毒品者,首先应当尽力调查犯罪事实,如果查证是以走私、贩卖毒品为目的而非法持有毒品的,应当以走私、贩卖毒品罪定罪量刑。
只有在确实难以查证犯罪分子走私、贩卖毒品的证据下,从能适用本条的规定。
紧接着《新刑法新问题新罪名通释》一书中这样为非法持有毒品罪下定义“是指明知是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或者其他毒品,而非法持有且数量较大的行为”。
二、关于持有的法律归属对于持有的法律归属,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参见张旭东《英美刑法论要》:在英美法国家的毒品犯罪中规定有占有毒品罪,指行为人明知而非法占有毒品的行为。
根据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非法持有毒品罪,即归于占有毒品以供个人消费的行为。
如果故意真有毒品是出于走私、制造、运输、贩卖、非法提供毒品的目的,则分别构成上述犯罪,而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毒品案件调查报告一调查报告)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禁毒图片展、印发宣传资料、张贴警示标语、开展禁毒知识竞赛、公开销毁毒品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提高了全民防毒、拒毒意识。
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工作,利用每年的“6.3”虎门销烟纪念日、“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在县剧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县公安局、教育局通过“警校共建”、“禁毒图片巡展”、法制讲座等系列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禁毒预防教育;积极筹建永久性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和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1所,提升了宣传教育效果。
(三)严打违法犯罪,有效遏制毒品蔓延。
公安部门始终坚持把打击毒品犯罪作为有效减少毒品流入、供给的主要途径,始终保持对涉毒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
2007年以来,全县共破获涉毒犯罪案件40起,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49名。
其中,刑事拘留45人,逮捕37人,移送起诉34人;查处吸毒人员122人,新发现102名,治安处罚100人,缴获各类毒品624.14克,有效地震慑了犯罪分子,遏制了毒品蔓延。
对全县100余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实行网上列管,强化动态管控。
共查处易制毒化学品违法案件5起、刑事案件1起,查扣各类非法交易的易制毒化学品10余吨。
(四)推进社区帮教,实施戒毒康复工程。
县政府逐步健全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组建社区帮教队伍,确保戒毒模式改革顺利过渡,使戒毒康复工作在管束、矫治和救助吸毒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发挥,特别是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点筹建工作稳步推进。
2007年以来,全县共作出各种戒毒决定54人,社区戒毒决定20人,强制隔离戒毒28人,劳教戒毒6人。
此外还对22名原吸毒帮教对象作出责令社区康复决定。
全县吸毒人员在控率平均保持在80%左右,吸毒人员平均强制管束率达到38%,两年来,达到三年戒断标准的有3人,连续三年实现本地籍实有吸毒成瘾人员“零增长”。
内容提要:毒品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它往往毁灭人的一生,毒品犯罪危害着人们健康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大量诱发其他犯罪,危害社会治安;毒品犯罪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中亚地区紧邻世界上第二大毒品生产基地——“金新月”,毒品犯罪态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国内外毒品犯罪分子利用我国紧邻“金新月”及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通过中亚地区并转道新疆,大肆实施跨国毒品贩卖、走私活动,将毒品输入中国,缉毒工作形势严峻;本文对毒品犯罪的成因,现状,立法规定、打击对策等几个方面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立法规定犯罪成因犯罪特点遏制措施论现阶段我国毒品犯罪引文:当前全球毒品持续泛滥,毒品产量居高不下,毒品制造、走私、滥用活跃;同时,国内滋生、诱发毒品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仍然不少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东西部地区的毒品犯罪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毒品犯罪在我国虽经打击,但禁毒形势依然严峻。
一、毒品犯罪的概念及刑事立法规定(一)毒品犯罪的概念是指涉及毒品的犯罪,我国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均为犯罪行为。
(二)毒品犯罪的特征及构成要件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毒品管制活动,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规定:毒品犯罪是指非法生产、制造、提炼、配售、兜售、分销、出售、交售、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预备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危害行为。
毒品犯罪和其他犯罪一样,其构成应具备四个要件:(1)毒品犯罪客体,即指我国《刑法》和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所保护的而被毒品犯罪所侵犯的有关对毒品进行管制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2)毒品犯罪客观方面,即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有关毒品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不可缺少的要件;(3)毒品犯罪主体,即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法律规定的犯罪单位;(4)毒品犯罪主观方面,即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故意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及造成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毒品犯罪案件证据应用若干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毒品犯罪有蔓延之势,司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任务艰巨,但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打击毒品犯罪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在打击毒品犯罪中涉及证据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以下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 毒品犯罪证据证据运用近年来,毒品犯罪有蔓延之势,司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任务艰巨,但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打击毒品犯罪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在打击毒品犯罪中涉及证据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以下问题予以探讨。
一、种植罂粟涉及的证据问题(一)罂粟物种鉴定的问题(涉及对犯罪对象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问题)关于对罂粟物种的鉴定涉及两个问题:1、是否应该鉴定。
检、法机关办案人员如果自己能够辨识罂粟苗的,这属于司法认知,就不需要再运用鉴定结论作为证据证明公安机关查获的罂粟苗是否为真。
如果检、法机关办案人员不能识别公安机关所提供的植物是否为罂粟苗时,提出对罂粟苗进行鉴定的,应该鉴定。
侦查机关应出具鉴定结论证明该植物是罂粟苗。
只有经过鉴定才能使检察官、法官对涉案的植物是罂粟苗形成内心确信。
2、关于鉴定机构。
应由权威的鉴定部门予以鉴定,而不应由公安机关的禁毒侦查部门鉴定。
鉴定部门可以是公安机关所设立的,也可以是公安机关以外的鉴定部门。
公安机关的禁毒侦查部门不具有鉴定资格,所出具的鉴定结论不能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一旦在法庭上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质疑,就会涉及重新鉴定问题。
要是没有保存罂粟苗,无法再作出鉴定的话,可能导致证据缺失而无法定案。
(二)关于种植罂粟株苗数量的计算问题(涉及种植罂粟罪的定罪和量刑的证据问题)根据刑法第351条第1款的规定,种植罂粟500株以上不满3000株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构成犯罪。
对罂粟株苗数量如何计算?笔者认为,对大面积种植的罂粟采取人工查数的方法难以精确到个位,并会增大司法资源的投入。
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研究现状
在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一个又一个严峻情势下,如何使我国有关毒品犯罪的法律体系规范具体化,紧跟国际禁毒工作的发展潮流,有效遏制毒品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就显得犹为迫切。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3条规定:“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毒品”,非法持有毒品达一定数量的,即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该决定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持有”这种犯罪态样。
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解释对持有是行为还是状态,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下一统一的定义。
因此,根据持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学术界以度掀起了探讨的热潮。
笔者认为持有应是一种状态,而本文也仅就非法持有毒品罪持有状态的认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非法持有毒品罪简述
要讨论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就必须对该罪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而它的立法背景与相关概念无疑是其最基本的入门知识。
那么就对其立法背景与有关概念作一些阐述。
首先,在对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立法背景上,学者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比较系统归纳其立法背景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万红在《浅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立法背景》里认为:毒品犯罪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个非法持有毒品的群体,因为无论是走私、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等,首要的就是要持有毒品。
不管持有毒品的目的如何,拟或是贩卖,拟或是消费,拟或是单纯的持有,其总是存有社会危害性。
一个非法持有毒品群体的存在,凸显着其社会危害性,而且有助于其他毒品犯罪的蔓延与发展,这就亟需刑法中有相应的罪名来对非法持有毒品予以规制。
在严峻的毒品犯罪形势下,非法持有毒品罪应形势的需求出台了。
其次,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概念,由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的《刑法释义》一书中,对非法持有毒品罪解释为:对于被查获的非法持有毒品者,首先应当尽力调查犯罪事实,如果查证是以走私、贩卖毒品为目的而非法持有毒品的,应当以走私、贩卖毒品罪定罪量刑。
只有在确实难以查证犯罪分子走私、贩卖毒品的证据下,从能适用本条的规定。
紧接着《新刑法新问题新罪名通释》一书中这样为非法持有毒品罪下定义“是指明知是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或者其他毒品,而非法持有且数量较大的行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