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推荐:白细胞减少症4方*导读:白细胞减少病人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倾向。
试试中药,治疗效果明显。
……白细胞减少症方①(原名化淤升白汤)方药:当归、川芎、丹参各15~30克,红花8~10克,鸡血藤15~60克,赤芍20克。
加减变化:脾气虚者酌加党参(或泡参)、黄芪、谷芽各15~30克,白术、厚朴10~15克,炒山楂、陈皮各10克;肾阳虚者酌加肉桂10克,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各15~30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者酌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30克,千里光15~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贯众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女性月经期暂停服本方3~5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疗效:邓有安等报告23例,治疗时间为6天~14个月,平均164.7天。
有效者开始出现疗效时间为2~48天,平均12天。
23例中获显效8例,白细胞比治前增加54%~86%,白细胞计数升至4.1×109/升~7.1×109/升,全部症状体征消失,停药随访6~12个月未复发;有效13例,白细胞比治前增加28%~35%者3例,增加44%~183%者10例,白细胞计数升至4.1×109/升~7.8×109/升。
无效2例,治疗近1月,仅症状减轻,白细胞未见升高。
总有效率为91.30%。
(详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年第12期)白细胞减少症方②(原名速效升白汤)方药:太子参、鸡血藤各20克,茯苓、枸杞子、虎杖、黄芪各15克,炒白术、炒白芍、地骨皮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煎取约120毫升,早、晚饭前服。
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填精,养血生血。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疗效:郭本仁等报告 31例,显效(完成2个疗程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值≥5×109/升)8例;有效(完成2个疗程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未恢复至正常值,但较治疗前增加1倍或上升至3×109/升以上,且粒细胞绝对值1.5×109/升,维持2周以上)22例,无效(2个疗程结束白细胞无明显增高)1例。
白细胞减少(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气血两亏1,临床表现: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失眠多梦,食欲不振。
舌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禀赋亏虚,或伤于药物、放疗,或因于外感病邪,伤及气血,脾虚不足以生化气血,化源亏乏,面无以荣养全身。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药物:炙黄芪15~30g,党参10~15g,当归15g,熟地10~15g,川芎6~10g,白芍10g,阿胶10g(烊冲)。
陈皮5~10g。
丹参15g,虎杖15~30g,鸡血藤15~30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以生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以扶正,阿胶养血润燥,陈皮理气和胃。
丹参、鸡血藤、虎杖为经验用药,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
加减:食欲不振、腹胀脘痞者加砂仁、木香、谷麦芽,理气和胃,泄泻便溏者去熟地、当归、白芍、阿腔等滋补呆滞之品。
加用山药、扁豆、茯苓,自术以健脾益气。
若阳虚肢冷者,加肉桂,炮姜温阳扶正。
若白细胞始终在2×103/L左右,加用鹿茸粉0,3~O,6g吞服,日2次连服1个月,以温补肾阳而充髓生血。
5、变通法:若病人反复发热,而又无外感之证,倦怠多汗,为气虚发热者。
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阳益胃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为治。
上方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鸡血藤、补骨脂等,益气养血,健脾补心;或用人参养荣汤(《局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益气养血。
(二)气阴两虚1,临床表现:全身乏力加重,低热、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痛。
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气虚不足以抗邪;阴血亏耗,阴虚耗损而内热。
3,治法:益气养阴,滋阴清热。
4,方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增液汤(《温病条辨》)、二至丸(《证治准绳》)合方加减。
药物:黄芪30g,党参15~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生熟地各15~30g,麦冬10~l5g,玄参15g,丹皮10g,当归10g,虎杖30g,鸡血藤30g,地骨皮10g,五味子10g。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发表者:徐文江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是指由各种病因所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成人低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低于4.5×109/L,10岁以下低于5.0×109/L),可伴有或不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指成人中性粒细胞少于2.0×109/L,儿童10岁以上少于1.8×109/L,10岁以下少于1.5×109/L。
由于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症是粒细胞减少所致,且通常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比例少,故粒细胞减少症通常又相当于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granulocytopenia)是指在各种病因影响下,使粒细胞增生减低,或成熟障碍,或寿命缩短,或分布异常,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少于2.0×109/L,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低于0.5×109/L,并出现急性发热和粘膜坏死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粒细胞缺乏症是粒细胞减少症或白细胞减少症病情严重的表现,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
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率约为0.054%,近年有增多趋势,可能与滥用药物有关。
发病率与种族、国家、地区有关。
以女性多见,儿童、少年少见。
医务工作者较多见,可能与较常接触化学药物有关。
死亡率过去高达50%~90%,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由于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目前已降至20%左右。
患者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医护条件、保护隔离措施及经济条件等。
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徐文江本病属中医“虚劳、急劳、内伤发热、温病”等范围。
【病因病理】1.感受外邪,邪毒伤正:感受风寒暑湿燥热或瘟毒疫疠之邪,邪气传里,郁而化热化火;或放疗或接触放射线,火热之邪直中人体,邪热蕴积成毒,均可耗人精血,损伤正气而为病。
2.药毒内攻,精气亏虚:服药不当,或误食误触有毒之物,或化疗之后,药毒内留,郁而化火,火毒炽盛,耗伤精血,损伤正气而成本症。
摘要: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计数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降低白细胞的中药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御、清除病原体、修复组织等作用。
然而,在某些疾病或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下,白细胞计数会出现异常,如白细胞过高或过低。
白细胞过高可能导致感染、炎症等问题,而白细胞过低则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等风险。
中药在降低白细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探讨降低白细胞的中药治疗方案。
二、降低白细胞中药治疗原则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整体观念: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达到降低白细胞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降低白细胞中药治疗方案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白细胞过高,伴有感染、发热等症状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
方剂举例:银翘散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健脾益气法适用于白细胞过低,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方剂举例:四君子汤加减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黄芪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白细胞过高,伴有瘀血症状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
方剂举例: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当归、赤芍、牛膝、柴胡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养阴清热法适用于白细胞过高,伴有阴虚内热症状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玉竹、黄连等。
方剂举例:增液汤加减组成:生地黄、麦冬、玉竹、黄连、黄芩、栀子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之“虚劳”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头晕乏力、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夜间少寐,舌淡苔薄,脉细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张之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白细胞减少症诊断。
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数:WBC<4.0×109/L(二)证候诊断1.气血两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少华,头晕乏力,少气懒言,夜间少寐,四肢倦怠,动则气急。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脾肾阳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语言无力,腰酸怕冷,肢体欠温,夜尿清长,大便溏烂。
舌淡胖,苔薄,脉沉细。
3.肝肾阴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腰膝酸软,午后或夜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血两虚证治法:补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熟地黄、炙黄芪、太子参、炒白芍、炒白术、当归、川芎、制首乌、茯苓、龙眼肉、枸杞、甘草等。
中成药:芪胶升白胶囊、十一味参芪片等。
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炙黄芪、茯苓、干姜、淡附片、炒白术、红枣、炙甘草、饴糖等。
中成药:四神丸等。
3.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玉竹、北沙参、熟地、山萸肉、淮山药、旱莲草、丹皮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静脉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三)针灸疗法针灸取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溪等穴,针用补法,且主穴加用温针灸,每次30分钟,15日为1疗程。
(四)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患者必要时应戴口罩作自我保护,注意保暖,勿着凉,预防感冒,避免呼吸道感染,防止交叉感染。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辨证论治方法根据白细胞减少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个体差异,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关键在于辨别证候与虚的程度。
按照本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肾精不足、热毒内炽及余邪未尽7型。
1.气阴两虚型 面色少华,疲倦乏力,头晕眼花,五心烦热。
舌质淡红,苔花剥,脉细弱。
此证型常见于白细胞减少症。
此证乃因气阴内耗,脏腑失养,心肺不足所致。
气是精血津液生化运行之动力,气虚则生化乏源,清窍失养,故可见头晕眼花;阴虚则阳气外浮,故见五心烦热;心肺气虚则面色少华,神倦乏力;舌质淡红,苔花剥,脉细弱乃气阴两亏之征。
治宜益气补血、健运脾胃,药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炙甘草、黄精各15g,麦门冬、茯神、合欢花、地骨皮、旱莲草、女贞子各10g,鸡血藤30g,龟胶12g(烊化),五味子8g。
2.脾肾阳虚型 少气懒言,神疲纳差,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此证型多见于白细胞减少症。
此证系脾胃气虚,进而造成脾阳不振,中气虚寒,不能助肾阳,终至脾肾阳虚所致。
治宜温补脾肾,选用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加减:黄芪、山药、茯苓、白芍各12g,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鹿角胶各10g,桂枝、制附子各6g,炙甘草5g,大枣5枚。
3.脾胃气虚型 精神倦怠,体乏无力,面色㿠白,不思饮食,饮食稍多即欲呕吐,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微白,脉细弱。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
脾胃气虚则中气不足,运化无权,不能化生精微以养四肢、脏腑,故神疲倦怠,不思饮食,面色㿠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乃脾胃气虚之征。
治宜健脾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化裁:黄芪、党参、茯苓、山药、扁豆各15g,当归、白术、陈皮各10g,木香、升麻、柴胡、甘草各6g。
4.肝肾不足型 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视物不明,腰脊酸软。
偏于阴虚者可见口干咽燥,骨蒸潮热,虚烦盗汗,男子精少梦遗,女子经闭不孕或月经先期,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或弦数;偏于阳虚者可见五更泄泻,心悸不宁,畏寒肢冷或周身浮肿,男子可见遗精、阳痿,女子可见月经后期,舌质淡白或胖嫩,苔多白滑,脉沉迟或沉缓无力。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化疗后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住院患者。
一、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化疗后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CD-10编码:D72.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 HHS/NHI/NCI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拟定。
2.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拟定。
化疗后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常见证候:气血两虚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
2.患者如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特别注意发热、汗出等症状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肝肾功、血凝检测、胸部正位片、心电图、腹部B超等。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CT、病毒检测、腹部CT、淋巴结B超、病原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
(2)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
(3)阳虚血瘀证:温阳活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针刺治疗(2)灸法治疗(3)穴位注射4.西药治疗5.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血常规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
2.一般情况良好,病症好转或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白细胞减少的中医治疗方法推荐
白细胞减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可能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都认为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这确实是如此,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下就是白细胞减少的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希望大家对此有科学的认识。
(1)升白片
组成:补骨脂30克,淫羊望巧克,胎盘粉15克,女贞子60克,山荚肉15克,黄芪30克,大枣3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60克,三七粉9克,虎杖30克。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85克。
每日3次,每次5片,2周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药共治疗223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46例为肿瘤化疗所致),显效164例,有效3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9%。
(2)升白饮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5克,鸡血藤15克,上茯苓15克,焦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炙山甲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
如减:阳虚加生地、龟版;阳虚加巴教天、仙茅;心血不足加酸枣仁、夜交藤;湿热加黄柏、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7天复查血象。
疗效:本方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120例,显效8例,有
效10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其实很多的疾病,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一些中医调理的治疗方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不会造成一些副作用问题,所以这样的中医治疗方法,当然是比较有利的,当你遇到白细胞减少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这些治疗法。
增白汤治白细胞减少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274)周围血白细胞低于4000/立方毫米,为白细胞减少,可由细菌、病毒、放射性物质、化疗及其他药物多种因素而致,症状可出现头昏、乏力、低热、身痛、腿酸、疲倦、怕冷、心悸、精神不振、懒于活动,感觉气血虚弱,中医谓之“劳损”,属脾、肾两虚,宜补气、益血、温养精髓,投医界推荐的增白汤,有人参3g、山药15g、熟地黄30g、制黄精30g、甘草15g、大枣30枚(劈开)、枸杞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一般说,连用十天即见疗效。
小郎中按: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4.0×10^9/L,属于常见血液病。
该病起病缓、症状轻,常以无力、心悸、头晕、四肢酸软、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在(2.0-4.0)×10^9/L,且中性粒细胞也有所减少;粒细胞不足时,白细胞计数<2.0×10^9/L,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彻底消失,则表明有白细胞减少症倾向。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病因有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感染,药物因素(如化疗药物及丙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炎等),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大气及水质等污染加重,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步升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白细胞减少症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尤为常见,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抗肿瘤药物缺乏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尤其是增殖旺盛的骨髓造血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导致血细胞下降。
临床常因白细胞减少而继发严重感染等影响化疗顺利进行,从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因此,预防和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已成为保证化疗顺利完成、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白细胞减少中医疗法是什么
人一生可以干许多傻事,忽视健康可能是人们经常干的最傻的一件事。
所以对于那些白细胞减少的病人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应对白细胞减少有中医疗法也有西医疗法,中医疗法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探索出来的,虽然见效慢。
可是对身体有好处,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白细胞减少中医疗法。
紫河车: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
《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
”《本草再新》认为紫河车“大补元气。
”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
可用新鲜紫河车1个,去膜洗净,慢火烘干,研末后装入空心胶囊,早晚饭前空腹吃
3~5粒。
羊骨髓: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
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
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3次分服,15天为1疗程。
用
同样的食法,也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者眼食。
大枣: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
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
香菇:据报道,从人工栽培的鲜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
中医疗法增加患者的白细胞数目最重要的就是食物疗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治疗疾病,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身体是健康的本钱,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所以要注意积极锻炼,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有害食物。
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疗法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缩减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
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
在我国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良好,粒细胞缺乏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年龄较大或有其他脏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较高。
以下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疗法:(1)针灸①体针取穴:分2组。
甲组: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膈俞。
配穴:太冲、太溪。
乙组:a.大椎、脾俞;b.足三里、三阴交。
两组交替使用。
操作:上二方选其一,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多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6~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显效3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58%。
②艾灸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
操作:隔姜灸。
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3cm,厚约0.2~0.3cm薄片,艾炷大小约半个红枣。
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炷再灸,每穴3壮。
灸完后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泡。
每日1次,连续治疗9天,每隔3天查血1次。
疗效:共治疗114例,结果显效51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2%。
(2)单方验方①人参制剂组成:人参。
用法:人参制成注射液,每天4ml;或制成片剂,每天3次,每次3~4片,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患者229例,显效120例,有效28例,无效81例,总有效率为64.6%。
②刺五加片组成:刺五加。
用法:每天服3次,每次4片,视病情持续治疗1~3月。
疗效:共治疗患者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6%。
(3)食疗煮鹌鹑蛋组成:鹌鹑蛋用法:鹌鹑蛋煮熟,每天晨服5枚,服用1~3周。
疗效:共治疗患者74例,显效40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7%。
白细胞减少症怎么治【白细胞减少症内外兼治法】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升时,称为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减少症。
本病是由于外周循环中存在粒细胞凝集素,粒细胞表面附着抗体或抗体复合物,使粒细胞易被破坏,超过骨髓生成能力,或因为药物过敏、造血干细胞损伤致使粒细胞生成和成熟障碍。
临床以乏力,头晕最常见,伴低热、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腰酸畏寒,心慌等症。
内治:补虚损,益五脏中医认为本病属“虚损”范畴,乃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发病。
中医将其分为三型,辨证施治如下。
心脾两虚型:心悸气短,身倦乏力,头晕失眠,食欲不振,面色少华。
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气健脾,养血宁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生芪、党参,茯苓,当归各15克,木香,白术、远志,枣仁各12克,红枣、炙甘草各5克。
心中烦热加黄连,竹叶各5克。
中气亏虚型面色不华,头晕,身困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畏寒肢冷。
舌淡红、苔薄白、脉濡弱。
治宜: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生芪、白术、茯苓,山药各15克,当归,柴胡,升麻,陈皮各10克,甘草5克。
畏寒,肢冷较甚加补骨脂20克,山萸肉、仙茅,仙灵脾各10克:肢软乏力、动则气短加太子参、鸡血藤各15克。
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心烦易怒,遗精,失眠或多梦。
舌边尖红,苔薄白少,脉细数。
治宜:养血滋阴,补益肝肾。
方药:归芍地黄汤加减。
熟地25克,茯苓,山药,当归、白芍、首乌各15克,山萸,泽泻,枸杞子、虎杖各10克,河车粉5克(冲服)。
低热或潮热者,酌加鳖甲15克,地骨皮、银柴胡各10克;盗汗、口渴明显者,加鲜生地20克,天花粉15克。
外治:找穴位,贴刺灸贴敷法:在每年的春分,三伏第一天、秋分、三九第一天,将白附子30克和白芥子30克研末,用鲜姜汁调匀,放在纱布块上,再用胶布固定在膻中、心俞、脾俞,肝俞、肾俞,志室等穴,每穴贴敷3小时~5小时。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9 HHS/NHI/NCI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4.0.3版)[1]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四版)[2]。 1.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 2.化疗前外周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即白细胞计数绝对值大于4.0×109/L)。 3.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低于4.0×109/L。 4.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3]。 1.气血两虚证 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少气懒言,失眠多梦。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阴虚内热证 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午后或夜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阳虚血瘀证 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晄白或晦暗,纳谷不香,气短懒言,腰酸怕冷,爪甲色暗,肢端麻木,畏寒肢冷,夜尿清长,大便溏稀。舌淡暗苔薄,脉细涩。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川芎、当归、白芍,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阴虚内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阳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活血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制附子、牛膝、车前子。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治疗 选取膈俞、膏肓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大椎、脾俞、肾俞、悬钟等。每次至少选择三个穴位,其中血海、三阴交、悬钟直刺1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加强捻针一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术。 2.灸法治疗 采用隔姜灸,选用脾俞、肾俞、膈俞、胃俞、大椎穴等。 3.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用参麦注射液,每穴注射2ml。方法:穴位常规消毒,5ml注射器针尖垂直刺入双侧足三里,注入参麦注射液,每穴注射2ml。 (三)西药治疗 参照 HHS/NHI/NCI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4.0.3版[4]分度标准评估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严重程度。如患者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程度属于I、II且不伴发热的高危险因素,建议观察;如患者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程度属于I、II伴发热高危险因素,以及III度、IV度减少,推荐应用G-CSF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生素,参考NCCN 肿瘤实践指南 Version 1.2015。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 适宜清淡、新鲜、高营养、易消化等食物,忌食生冷食、辛辣、刺激之品。推荐食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如红枣、山药、番薯、牛骨髓(猪骨髓)、海参、阿胶、甲鱼、银耳、燕窝、猴头菇、枸杞子、胡桃肉、花生仁等。 2.生活起居 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避免呼吸道感染。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戴好口罩自我保护。注意口腔清洁,选用合适的漱口液,注意及时漱口。保持全身皮肤清洁,特别要注意会阴、肛周清洁。 3.情志调理 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疾病疗效 参照《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第四版)拟定。 1.显效
中医治疗白细胞病的原理
中医认为,白细胞病是由于体内阴虚火旺导致的,治疗白细胞病的关键是调理阴阳平衡,以达到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的目的。
中医治疗白细胞病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阳化瘀:白细胞病多属寒凝体表,中医认为寒凝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白细胞异常增多。
采用温阳化瘀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2. 滋阴养血:中医认为,白细胞病属于阴虚体质,滋阴养血可以调理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免疫功能。
采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治疗,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 清热解毒:白细胞病多伴有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体内火热燥热所致。
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可以降低体内火势,减轻症状。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成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强壮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生成和运行。
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可以改善体内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白细胞病的原理是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温阳化瘀,滋阴养血,
清热解毒以及调理脾胃等方法,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免疫状态,减轻症状。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白细胞病仍需配合西医的其他治疗措施,并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治辑要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治辑要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将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因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故白细胞减少通常是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且大多数也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的降低,因此白细胞减少通常指的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近年来由于肿瘤患者增多,放化疗普遍开展以及各种化学制剂和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发病率明显增多,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
兹将本院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治作如下总结。
【病因病机】本病的致病因素较多,诸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久病失养或某些化学毒物中毒等。
察赋不足、后天失调、劳倦过度,可致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大病、久病失养,放疗、化疗后或某些毒物又可致元气亏损,精血虚少,脏腑机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正虚于内,卫外不固则外邪易袭而反复发热。
总之,本病所见虚证为本,或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
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
近年来因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比例增多,故病因应重视热、毒等外邪相关因素的致病作用。
【中医证治枢要】一、本病属“虚劳”等范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补虚为基本大法。
依据气血阴阳和脏腑的虚损情况,不仅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补益方法,而且要注意运用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的原理,有时还需应用间接的补益方法,如益气以养血,补阴以配阳,才能使气血充盈,阴阳平衡,五脏功能协调健全。
二、本病在正虚的基础上极易感受外邪,正虚是本,邪实是标,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治疗中当根据标本虚实的轻重缓急,而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的法则。
老中医治白细胞减少症有妙方*导读:福建省名老中医孙宜尧老先生常以黄芪浓煎送服穿山甲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甚佳。
临床每遇各种原因所致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则……福建省名老中医孙宜尧老先生常以黄芪浓煎送服穿山甲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甚佳。
临床每遇各种原因所致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则用孙老之方,常收良效。
经治疗93例,年龄在18~62岁之间,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5个月,经治疗后有 76例白细胞恢复正常,12例病情有好转,5 例无效,少数治疗有效的患者于停药后白细胞总数又复下降,再服原方又可收到满意疗效。
一、典型病例刘某,男,26岁。
自诉近3年来常感头晕、疲乏,稍作轻微活动即心悸汗出,眼花目眩,食少便溏,且极易感冒,感后又缠绵难愈。
白细胞波动在2.2109/升左右,虽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
望其面色苍白,少神,眉心晦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属气虚血少,气血瘀滞,脾胃虚弱。
即予炮穿山甲研粉4.5克,用黄芪30克,熟地、茯苓、山药各10克,砂仁、当归各6克,炙甘草3克浓煎取液,分3次送服穿山甲粉。
服1周后,白细胞升至4.110/升。
效不更方,以原方加减续服1个月,白细胞升至 4.9109/升,自感神清爽朗,诸症均减。
嘱其每日用黄芪30克浓煎,送服炮穿山甲粉 4.5克,常服不辍。
1年后复诊,患者自称白细胞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年中虽有流感流行,亦未患病。
二、体会白细胞减少症之病因很多,多为气虚血少、脾胃虚衰所致,治疗不易取效。
孙老尝谓:黄芪合穿山甲有生血之功。
盖气血相生,关系甚密,气旺则血生,阳生则阴长。
重用黄芪浓煎,取气旺血生之意。
现代医学亦认为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功效。
气血虚弱往往可致血流凝涩,穿山甲性专行散,能通经络,有活血之功,用之益气活血而生血,有补气而不留邪,行瘀而不伤正之功,唯用时需以细沙炒透发泡研细粉送服为佳,若人煎剂其效大逊,亦不宜用如时下药商之用油炸穿山甲片入药,其效亦差。
中药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单味药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在辨证治疗的同时,也可结合辨病用药,选择具有升白细胞作用的单味中药,可在防治肿瘤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方面起到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降低放化疗对骨髓的毒副作用,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
黄芪、当归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核心药物,《本经逢原》曰:“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中药单药黄芪补脾益气,气阴双补,在治疗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时发挥了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祛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温里散寒等作用,可有效刺激骨髓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当归为生血活血之主药,益血和营、补血活血,可有效拮抗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并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此外,鸡血藤归肝经,通过调节肝经的功能以助血滋生,具有补血活血之功效,对各系造血祖细胞均有明显刺激作用,而女贞子滋补肝肾,补肾则精可化血,可升高白细胞和促进红系造血祖细胞的生长,两者对本病治疗亦有一定功效[1]。
经典方剂[2](1)八珍汤: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化疗为以毒攻毒、散结化瘀,致使火热毒邪内侵肿瘤,造成热毒伤阴、耗气伤血。
八珍汤出自元代《瑞竹堂经验方》,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具有益气生血功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
临床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进行化疗的同时给以当归补血汤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症状,增强患者免疫能力。
(3)二至丸:二至丸是滋阴补肾方药,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功效,对血液系统的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发现,二至丸加白术、麦冬可以有效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
(4)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为虚证类方药,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
癌症患者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多属中医“虚劳”范畴,表现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治疗上可以健脾益气和胃为主。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归纳【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进行归纳。
结果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与西药相比,具有作用平稳、持久、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优点,在提升白细胞的同时,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论目前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入手,再辅以个体中医辨证,有口服治疗、静脉给药、针灸治疗等手段,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中医中药领域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开辟了一块天地。
【关键词】中医;白细胞减少症;免疫白细胞减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虚劳”、“血虚”范畴,病机与心、肝脾、肾之阳气精血不足相关,其中与脾、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发病的关键是脾肾亏虚[1],究其病因主要是近年来由于肿瘤患者增多,放、化疗的普遍开展以及各种化学制剂药物的广泛应用,外感邪气,久羁体内未除,或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大病之后失于调理等而使脾、肾受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人之精气所藏。
脾肾不足,“虚劳”之病乃生。
因此,应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入手,再辅以个体中医辨证,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归纳如下。
1口服治疗1.1中成药①王为[2]等应用中药牛膝精胶囊(由牛膝提取的牛膝多糖)预防本症30例,与空白对照组15例比较,有效率分别为60.0%、26.7%(P<0.05)。
②侯炜[3]等用中药阿多拉扶正霖胶囊(黄芪为主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WBC减少45例,与西药对照组30例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2.2%、60.0%(P<0.05)。
③周淑意[4]等以刺五加及倒卵叶五加(均为冲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3例,总有效率71.9%。
④丁京生[5]等用扶正消症胶囊(由菟丝子、人参、三七、冬虫夏草等组成),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116例,服药4周后结果显效39例,有效5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2.8%。
⑤地甘口服液(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制备)由大量熟地黄、炙甘草为主组成,具有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功效,有升高白细胞和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6]。
⑥周郁鸿等[7]用强力升白片(地榆升白片),由人参总皂甙、地榆等组成,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达84.38%。
⑦顾如芬[8]用峰龄胶囊(主要成分银耳多糖)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77例,总有效率为93.51%(72/77),其中显效率为36.36%(28/77),有效率57.14%(44/77),峰龄胶囊具有快速、高效提升白细胞的作用,而且疗效确切,是治疗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效药物。
⑧郝俊文等[9]用百令胶囊(冬虫夏草菌丝体干粉制剂)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白细胞减少46例,治疗有效31例,总有效率77.4%,百令胶囊具有补肺肾、益精气、增强免疫力的良好效果。
可以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保护肝肾功能,刺激造血,改善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减少感染等,是一种较理想的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10],特别适用于术前白细胞总数较低的患者。
⑨李艾民[11]用施普瑞(主要成分是天然螺旋藻,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藻多糖和不饱和脂肪酸。
)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30例,有效率63%(19/30),显效率23%(7/30),无效率13%(4/30),总有效率为86%。
适用于放疗、化疗、手术后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病后体虚、贫血等的治疗。
⑩高玉明[12]采用生血养荣丸(鹿角胶、紫河车、熟地、何首乌、菟丝子、巴戟、狗脊、山萸、丹参、当归、川芎、人参、鸡血藤、白术、山药、女贞子、蛇舌草、花生衣)治疗癌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50例,总有效率88%,提示对本病具有增加白细胞数,提高免疫机能的功效。
1.2中医辨证复方制剂①艾麦花[13]等报告以补肾培元汤(紫河车5 g、鹿角霜10 g、黄芪30 g、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何首乌10 g、当归10 g、田七5 g)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147例,治疗组86例,西药对照组(利血生20 mg、沙肝醇100 mg)61例。
结果中药组明显改善56例,部分改善23例,无改善7例,总有效率65.1%;对照组明显改善8例,部分改善26例,无改善27%,总有效率13.1%,两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②王海[14]等用保元汤(白参、黄芪、炙甘草、肉桂)治疗本症120例,显效69例,有效43例,总有效率93.3%,而优于以维生素B4、利血生和肌苷治疗的西药对照组(P<0.01)。
③朱忆[15]以生血灵复方(大黄、地鳖虫、香附、白术、甘草、茯苓、黄芪、生地),并随证加味治疗肿瘤化疗后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30例,总有效率97.22%,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05)。
④李文海[16]等以石苇30、大枣10组成主方,WBC低于3×109/L加菟丝子、枸杞子、鸡血藤,头晕目眩、自汗乏力加黄芪、党参、鸡血藤,肢冷畏寒、腰膝酸软无力加附子、菟丝子,咽干自汗、手足心热加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食少便溏、生倦乏力加白术、党参,共治疗47例病因不明的慢性特发性WBC减少症,全部显效。
⑤向跃前[17]等将42例恶性肿瘤放化疗的WBC减少症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肺阴虚、脾肾两虚、脾胃气虚、气滞血淤和热盛津伤6型,而治疗均用八珍汤(党参、当归、熟地、白术、黄芪、枸杞、云苓、川芎、白芍、炙甘草)随证加味,全部病例用药后WBC计数均升高(P<0.01)。
⑥李克强[18]等观察中药益气升白汤治疗肿瘤患者因化疗而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选择肿瘤晚期患者经1~2个疗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并经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的病人68例,并根据随机原则设立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用中药益气升白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尤尼芬(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肌肉注射;同时,动态观察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88%,对照组总有效率77.42%。
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白细胞升高持续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益气升白汤治疗本症,具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且有价格低廉,副反应少等优点。
⑦李济民[19]用黄芪桂制枝五物汤(黄芪、白芍、桂枝、太子参、补骨脂、红枣、炙甘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28例,其中显效79例,有效3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6%。
⑧曹利平[20]报告以中药补血汤加味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32例,并与利血生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有较佳的疗效。
⑨蔡雅丽等[21]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33例,效果明显,并设对照组,经统计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六君子汤加味对化疗中白细胞减少有明显升白的作用。
⑩冯松杰[22]以茜草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总有效率为100%,本法具有用药简便、疗程短、疗效高、价格低廉的优点。
2静脉给药①高长昀[23]等对40例病因未明的WBC减少症患者用参麦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0 ml,加入250 ml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次/d。
同时与口服利血生片(江苏镇江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0 mg/次,3次/d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
结果治疗组中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中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②崔永飞[24]等报告采用参麦注射液(四川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出品)100 ml加入5%葡萄糖100 ml 内,每日滴注1次,治疗肿瘤患者WBC减少症78例,并设对照组50例用强力升白片和利血生治疗。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静脉给予参麦注射液对化疗病人的WBC下降有确切疗效。
3针灸治疗①陈惠玲[25]采用温针和艾灸两种方法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后WBC减少症342例,温针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配内关、阴陵泉、关元、气海、血海;艾灸组选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穴。
结果温针组有效率88.4%,艾灸组有效率90.9%,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且发现WBC 基础高者疗效更佳。
②李颖等[26]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18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本组病例全部有效。
③路玫[27]用中药(人参、黄芪、当归、附子、肉桂姜汁等)敷贴穴位(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治疗本症30例,经6次治疗后,外周WBC 恢复正常者26例,占86.7%,骨髓象也有显著改善。
4讨论从近年来的文献报告中看,中医药治疗本症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灵活多样的治疗手段,效果较好。
与西药相比,具有作用平稳、持久、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优点,且能够体现中医整体论治的优势和特色。
在提升白细胞的同时,还可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对肿瘤患者来说,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当然中医药在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有些方剂和单药虽然被反复应用且广泛被证明有效但其作用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有效成分还缺少深入研究,中医证型还不规范,方药也待进一步精选。
以后的中医药研究应进一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郭良耀.健脾益肾冲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200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91,22(5):212王为,秦叔逵,等.牛膝精胶囊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Ⅱ期临床观察.肿瘤防治研究,1998,25(5):402-4033侯炜,张宗歧,等.中药阿多拉扶正霖胶囊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4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7):38-394周淑意,等.五加冲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3例临床药效观察.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89,10(2):1775丁京生,等.“扶正消症胶囊”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116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38-396梁毅,等.地甘口服液对低白模型小白鼠白细胞和骨髓造血功能的调节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6):11-137周郁鸿,等.强力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临床观察——附西药治疗30例对照.浙江中医杂志,2002,35(3):1048顾如芬.峰龄胶囊对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1):7289郝俊文,等.百令胶囊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白细胞减少.中国新药杂志,1998,7(4):292-29410孙明,等.百令胶囊在肾移植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08-81011李艾民.施普瑞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临床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8(2):8712高玉明.生血养荣丸治疗癌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50例.陕西中医,2000,21(11):48413艾麦花,等.补肾培元汤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1):18-1914王海,等.保元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20例.北京中医,1992,11(2):3315朱忆.“生血灵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7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6(12):1916李文海,等.石苇大枣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7例小结. 湖南中医杂志,1992,8(1):717向跃前,等.扶正保真汤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增效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湖南中医药杂志,1989,5(4):1318李克强.益气升白汤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4,47(11):83119李济民.黄芪桂制枝五物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28例.国医论坛,2000,7(4):920曹利平.补血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3):4421蔡雅丽,等.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2,20(11):2322冯松杰.茜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陕西中医,2000,21(3):10223高长昀,等.参麦注射液治疗化疗白细胞减少症.湖北中医杂志,2001,23(5):3724崔永飞,等.参麦注射液治疗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症78例.陕西中医,2000,21(3):10325陈惠玲,等.针灸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376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5026李颖,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1927路玫.穴位敷贴治疗癌症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针刺研究,1998,23(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