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教学教案详细版

优秀教学教案详细版

优秀教学教案详细版
优秀教学教案详细版

标题授课题目

授课章节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授课对象

参考教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辅助】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宋吉法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一、教学反思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

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三年反思成名师。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自觉性(2)超越型(3)个性化 3.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自我提问(2)行动研究(3)教学诊断(4)交流对话(5)案例研究(6)观摩分析(7)总结记录 4. 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2)周后思或单元思(3)月后思(4)期中思 5.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 6. 举例:《木兰诗》教学反思 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锦州十中任玉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及反思

) 初中数学案例 面对生成,你准备好了吗?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及反思 [前言] 曾记否?我们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陷阱”而兴奋不已;又记否?我们为自己课堂上规 范的流程,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还记否?我们在上公开课时为学生的默契配合,亦步亦趋 而深感欣慰。而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大了, 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强了,课堂发生了许许多多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况。面对生成,不同的教 师自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也造成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因生成而精彩,有的因生成而迷失。我 对课堂意外生成也深有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上《轴对称图形》这一节。 [案例概述] 片段(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昨天老师知道了一个很好玩的“猜”的游戏。我只出示数字或汉字的一半,请你猜一 下是什么数字或汉字。 (师出示数字 8,0,3,中,口的一半,由学生猜。然后,师展开验证学生的结论。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课件展示一系列漂亮异常的轴对称实物。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学生“啧啧”的赞叹声 中) 师:你们看了这些照片,有什么发现? 生 1:它们都很美。 生 2: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是昆虫类,有的是建筑类,有的是自然风光。 生 3:我发现在书上基本上都有这些图片。 生 4: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生 5: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为这些图形的名称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5:我在补习班上学过。 师:(露出笑脸,板书课题)哦,那你能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 根据生 5 叙述,我马上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 片段(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说说图中哪些图形是为轴对称图形? 1

最新英语片段教学教案

——高锦媛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

Unit4Earthquake (Period1: Warming-up & Reading) I. Teaching goal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 (shake, rise, crack, burst, shock, rescue, pond, steam, destroy, in ruins, put up, give out) 2. Get a general idea of earthquakes and some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3. Know the damage that an earthquake and other disasters could bring about and ways to reduce the losses of an earthquake. 4.Realize and use the two skills of fast reading: Skimming and Scanning. II.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Present a sequence of events to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and tr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 Let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some useful words sentences and wa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 2.Le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a disaster is and what we should do in a disaster for ourselves and for the other people. III.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two reading skills: skimming and scanning. IV. Teaching aids CIA课件 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1. 2.Free talk (the movie 2012, lead to natural disasters)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统计》 宋门学区军王小学 —I-R 芬 2013-4-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 1 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教学过程: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 ? ?

2.t: revise the numbers from 1 to 31 by counting the students i n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count the students together。 (通过唱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重温韵律为后面的生日歌曲奠定基础。复习1到31英文数字为后面的日期的读法做好准备。) step two : presentation 1. show them the calendar, and ask “ what’s the date today?” and help the student answer “ it’s december 5th.” by looking at the calendar. tell them the more dates with the calendar. 2. ask a boy “ when is your birthday ?” and help him with chinese . he can speak the date in chinese .then let him repeat in english. 3. notice the dates , and write the question and the answer on the blackboard . 4. teach the dates’words and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 like : january 1st february 2nd march 3rd ….. and let them to repeat the words. (先呈现日期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语言,并用日历呈现一年十二个月的英文单词,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语言,练习语言,并且运用语言做事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语言。) step three : task 1 pairwork 1. t: today is lin’s birthday. let’s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 2. make a converstion : a: when is your birthday? b: it’s ju ne 12th . 3. let them work in pairs for 3 minutes and fill in the chart. (学生在歌声中愉快的感悟本单元语言重点,并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学生已经形成系统的语言材料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语言,并做好记录,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和写。让学生多维的去体验语言。) step four : act 1.call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class ,other students liste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en is her/ his birthday ? 2.report . using the results they got and give a report. for example : wang fang’s birthday is on …… 3.call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in class and give them claps when they finish their work. step five:listening task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2. 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then repeat after the tape. 3. work in pairs to act the dialogue : a: when is danny’s birthday? b: it’s october 10th. …… 4. in class ,call some students to give a report about the three students who they talked about just now. (在完成听力的基础上设计第三人称的问答,不仅更深的练习语言,而且为下一课时的语言做好了铺垫。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多维语言能力。) homework : 1. ask four students for their birthday and then write a report. 2 .ask your parents’ birthday or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birthday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

《蒙娜丽莎》片段教学案例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悄然、脸颊、淡雅、难以捉摸、沐浴、细腻、璀璨、 大摇大摆、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男人寻味、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词语。 2.自学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 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 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中 人物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五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 画有幸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楠先生能有有幸成为能到看 到这幅画的一位观众,他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介绍了这幅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文章,共同感受画中人物那迷人的丰姿、感受王克楠先生那细腻的笔触。 2.出示课题,(请学生读) 3.教师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出示词语,老师纠正)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这 篇文章,老师在学习寄语里面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学习建议,看看都是哪些建议(找同 学阅读) 二、自学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 教师总结答案: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 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经典记录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 一、案例主例分析与设计 本案例是探讨华东师大版第四章第八节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和图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以学生看的到、感受得到的基本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式,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的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 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 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 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

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景,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空中架设的高压线 ②音乐书里的五线谱 2、师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平 行线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 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 课题§4.8探索平行线性质(板书) ㈡数形结合,探索性质

中学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中学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篇一:《背影》片段教学】 《背影》片段教学及其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片段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会运用。 2.过程方法:(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文段并研读、品读关键词语、句子意义。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思考问题。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文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文章片段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培养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审美情趣,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浓浓的父 子深情,学会珍惜至爱亲情。 三、教学过程: 2、全班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师:这段是全文的核心,作者具体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的句子 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请快速阅读并在 文中划出来。 师(评价):林文青同学的回答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谁来补充? 师(评价):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积极,大家都能抓住要领回 答了问题,真聪明。写背影的句子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写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人“蹒跚”“探身下去”“攀”“缩”“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努力” 师:全班齐读买描写桔子背影细节的句子。并请同学表演一下这个过程。 师(评价):不错,朗读大声,准确但感情突出不够,要细细体味 作者的语言和感情来读。表演认真,对动词理解到位。 师:作者这样细致入微在刻划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思 考后,前后左右讨论并派一位代表回答。 师(评价):通过外貌描写体现家境惨淡,父亲衣着俭朴、寒酸与 后文提及的“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案例简述】 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船型每只船载人数租金大船 5 3元小船 3 2元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生(一下子来劲了):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则: 5X + 3Y = 48 A = 3X + 2Y 得到:A = 1/3X + 32 因为:0 < 5X < 48 且X为正整数所以:X = 9时,A最小值 = 29 即租用9 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此时有 45人(5×9)坐大船,有3人坐小船。……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同学(示意刚才的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游船题目恰好是我前几天才去坐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案例分析】 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让教师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关于教师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教学反思5篇

关于教师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教学反思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教师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教学反思1 “我们都没回来过年,在外地。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 这是我跟家长交流的过程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留守儿童在农村到处都是,而且基本我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习打卡、视频资料、上传作业,无一不要用到手机或电脑,对于常年跟着爷爷奶奶,只有老人机的学生来说,硬件设备都不具备,何谈网络上课。 “老师,你布置的作业我们都不会做,没法辅导,上传作业好麻烦。还是等开学了你们再教他吧。”每次听到这样说话的家长,我都想怼他一句:“你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我就更教不好了。”那些只喜欢把孩子放在学校里,在家里只当甩手掌柜的家长,说好听点是信任老师,全权托付,说难听点就是不负责任。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例两例,把教育小孩的权力出让给别人,那就别怪小孩没有成长成为你期望的样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既不配合老师做好网络教学工作,也不和老师反应他的难点困惑,直接是打电话都联系不上,在教学群里催作业就像对着木头说话一样,三请五催,求爷爷告奶奶,就是不理人。我才这部分家长的心态是已经放弃了小孩的学业,但是又不好得罪老师,只好避而不聊,避而不听了。

教师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教学反思2 停课不停学----每个小家都是一个功能齐备的“微缩校园”。 都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疫情下的寒假,原本的“坐月子”有多清闲,现在的“停课不停学”就有多虐。 学校延期开学的通知一下,各种网络文化课程全面开展,这是硬指标。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都在紧跟步骤学习,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落下,于是学习环境必须打造良好。每天早上定点定时的各科课程,家里的电视机、电脑、ipaid甚至手机提前准备好,孩子一坐下来就是一个半小时。为了不影响孩子视力,学习了一天两天,大厅的电视机要让出来了(屏幕大嘛,看得清),原本靠电视打发时间的老人更无所事事,只能在房间甩手扭腰,做点强身健体的室内活动。 而此时其他校外兴趣班的老师也不甘落后,纷纷免费推出各种为期5天、10天的网络小课堂,稳稳地把家长的心牢牢抓住。想想也是,只蒙头看书做作业可不行,孩子必须劳逸结合。于是,早上文化课,下午晚上兴趣班瞬间被安排得无缝连接。女儿的小提琴课就是跟着老师的视频去学习新乐曲的,ipaid放谱架上,反复听音,看谱自学,那个难度哦! 舞蹈课老师更厉害了,实行网络课打卡,每天在群里发布当天的课程视频,孩子们练习后发视频相互点评。好了吧,家里就那么大点地,每天晚饭过后还要整理一番,硬是拖拉捣腾出一块地方让孩子可以尽情起舞。

小学体育前滚翻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前滚翻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体育《前滚翻》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体育 3、学生课前准备:穿好运动服或宽松的衣服,鞋子最好是运动鞋。 二、教学课题 本课教材选自省编小学《体育与健康》第五册第六课。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主教材前滚翻是《大纲》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也是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是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教学内容从学生喜爱的仿生动物开始,过渡到简便易行的单个动作,然后上升为适合学生实际的难度组合动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滚翻必须团身紧,只有像球一样,才能滚的好,才能处 理紧急的意外事故做到自我保护。 2.技能目标:1、70%-8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正确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灵敏、 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2、通过游戏练习,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性、创造性练习和游戏练习,进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品格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滚动圆滑,滚成直线。 2、难点:低头含胸,蹬地有力,头后部着垫,团身紧。 教学准备: 小垫子40块;体操垫1块;白纸10张;篮球5个;小正方形纸箱5个,电脑1台,背投影仪1台,小音箱1台,优盘1个。

教学方法: 1、表现法:通过感知,是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 对本节课学习的动作的了解和尝试。 2、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悟动作完 成的要领。 3、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更好的去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上课前6分钟先让学生在教室观看前滚翻的视屏,简单的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动作要求。 【设计意图:利用视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整队到操场上,教师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 引导学生分组分别用篮球、小正方形纸箱进行比赛,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步骤: 1、原地蹲撑,屈臂,低头练习。教师在体操垫1块做示范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直观的看清楚老师的动作,并知道前滚翻开始的动作】 2、辅助性练习:学生分组仰卧团身前后滚动(4次) 【设计意图:是学生分组练习找到前滚翻的惯性动作】 要领:团身紧、手抱小腿前后滚动。 3、低头夹白纸,在帮助与保护下做前滚翻(3次) 【设计意图:低头夹白纸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做到低头含胸这一动作难点】 4、在帮助与保护下做完整的前滚翻练习。(3) 【设计意图:教师给与适当的帮助与保护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好的完成前滚翻动作】 5、分组各自练习,找出做的好的同学,行表扬。 【设计意图:有效的语言刺激能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更好的学习动作要领,找出别人做好的原因,自主学习动作。】 6、在美妙的音乐中进行放松活动。 7、本课学习点评,宣布下课。

初中数学情景教学案例-5

初中数学情景教学案例-5

初中数学情景教学案例 ---用字母表示数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手段,创设有 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用字母表示数作为培养学生符号感的引言课,是学生从数字王国走向代数王国的必经之路,知识的理解与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代数式、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学习。本文将通过一则“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与规律,渗透符号化数学思想,培养符号感。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3、情感与态度:创设各种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进一步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火柴棒的根数规律的探索; 2、从具体的数或文字表示到用字母表示的意识的转变;用字母表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这些英文字母除了能组成英语单词外,你们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吗? 学生活动:学生沉思一会儿,不敢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大家一起看题:填一填 (1)、小A和小B周末到电影院去看《阿Q正传》,问这里的字母A、B、Q等表示________。 (2)、国庆长假期间,小明游玩了A城市与B城市,问这里面的字母A、B表示________。 (3)、扑克牌中有K牌、Q牌等,问这里的字母K、Q表示_______。 学生活动:生1:第一题表示人名;生2:第二题表示地名;生3:第三题表示数字;生4:老师,我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如质量中的CE认证,音乐中的C大调等。 教师活动:用肯定的、赞赏的语气表扬了生4,同时指出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数,然后出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走进代数世界。 简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的。 2、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教师活动: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搭一搭如图所示的正方形,问搭建1个、2个、3个、4个、及n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火柴? 学生活动:学生分4人小组共同搭建,观察、讨论、探索、猜想、交流所需火柴根数,回答n个正

最喜欢的水果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喜欢的水果》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材安排两组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通过整理水果和办公用品这两项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是不很困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经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初步获得统计的方法;初步学会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师:新年快到了,班级里准备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呀? 生1:我喜欢吃苹果。 生2:我喜欢吃香蕉、梨。 生3:我喜欢吃橘子、草莓。 师:老师课前也到商店里调查了一下,苹果、梨、香蕉、橘子现在市场上能购买到,而草莓、弥猴桃等冬季买不到,所以老师决定买这四种水果,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是我不知道哪种水果应该买多少呀?你们能给我想想办法吗? 【反思:教师的这句话,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水果数量的统计。这就把统计的需要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需要,并且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统计的活动中去。】 (二) 做中学,学中得 师:每个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那里面有不同的水果图片,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每人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举起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 (生活动) 师:老师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人喜欢呢?谁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生:把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排成一行,喜欢吃橘子的排成

《秋天的叶子》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秋天的叶子》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艺术上册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秋天树叶的实物、图片或录像等,发现秋叶形、色的特点,并运用肢体语言、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表现秋叶的形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近”秋天,学唱演《秋叶》 1、小朋友们,秋天到了,看,“树叶娃娃”正在向“树妈妈”告别呢!(播放多媒体课件自然界中各种树叶飘落的情景) 2、谁来说说秋天的叶子都有哪些形状和颜色呀? 3、生畅谈自己的所见所知。(如:枫叶是红色的,巴掌形的;松树的叶子是针形的,绿色的┄┄) 4、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秋天的叶子》(出示课题),并配乐朗诵儿童诗《树叶娃娃》。 5、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歌曲《秋天的叶子》,感受拍律动,想像树叶娃娃离开妈妈的情景。 6生畅谈自己想像到的画面(如:我看见树叶娃娃正拉着手儿,唱着歌,跳着舞,它们可开心了;我看见几个树叶娃娃回过头来,依依不舍地和妈妈说再见呢!┄┄”),生边说边即兴地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拍律动。(如用拍手、拍肩、跺脚等表现) 7、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秋叶》,并用肢体语言模仿不同场景下(如微风、狂风等)“落叶飘落”的形态和情感。 8、请几组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猜猜他们模仿的是什么场景下落叶飘落的情景。(播放歌曲,生可自由设计对话或风吹落叶的声音。)

9、师生共同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奖”。 活动二欣赏、创作“树叶画”,并创编故事 1、这些可爱的“树叶娃娃”飞到了课本上,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画”,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媒体课件) 2、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树叶的颜色和形状,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落叶特点。 3、生自主探究,发现树叶画的制作方法及要点。 4、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运用自己搜集到树叶,创作一幅树叶画(可一人完成,也可同组合作完成)并给树叶画添上不同的表情。 5、鼓励学生尝试用撕、剪、贴、拓印、添画等方法制作“树叶画”。 6、根据自制的“树叶画”,创编一个小故事,并讲给同桌或组内的小朋友听。 7、作品展示,并讲叙创编好的小故事。 8、评出“最佳创作奖”、“小小故事家”。 活动三歌舞表演,体验“秋的气息” 1、“树叶娃娃”离开“树妈妈”时,会有什么表情,他们会说些什么呀?“树妈妈”又会怎样鼓励孩子的呀? 2、生自由发言。(如:他们会唱歌、跳舞、互相鼓励┄┄) 3、分组创作“树妈妈”和“树叶娃娃”的头饰,并给他们加上相应的表情。 4、(师生配戴上头饰)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去感受一下“树叶娃娃”和“树妈妈”此刻的心情吧!(师播放音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集锦完整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集锦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四第二章第七节讲的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讲了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用方程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以及交点求法问题;二是用图象的方法求方程的近似根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了训练学生领会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我在完成课本内容之后,我又着重安排三个训练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题型,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 例1:当x为何值时,不等式x2+5x6>0 成立? 先让学生自己解,多数学生试图类比解方程的方法去解解不等式,得出错误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之后,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与我们正在学习的二次函数有什么联系能否借助函数图象解决这个问题 仅这一句话,就让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点评:此题最好的方法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先求出抛物线y= x2+5x6与x 轴的两个交点,画出抛物线草图,很易在图像上观察出当x<-6或x>1时不等式成立。 例2:已知二次函数 y= x2+2mx+m-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判断关于x的方程 1/4x2+(m+1)x+m2+5=0的根情况。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想到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由y= x2+2mx+m-7判断m的范围,但是怎样求m 的范围成了难点。个别学生想到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因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所以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由此得知m必须满足不等式(x1-1)(x2-1)<0.由此解不等式可求m的范围,虽说能求,但是确实不易想到,并且还要用到许多方程的知识。 教师提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抛物线y= x2+2mx+m-7的草图,再结合图象去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结合图象发现,y= x2+2mx+m-7的开口向上,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说明 x=1时y<0,即1+2m+m-7<0,则m<2。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m+1)2-(m2+5)=2(m-2) <0,方程无实根。 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感兴趣。我又给出第三题。 例3:判断方程–x2+5x-2=2/x的正根的个数 这时,那些思维快的同学很快得出结论:如果按一般的方法去分母,将会出现一元三次方程,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运用函数的思想,把它们看作是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利用函数图象解就非常轻松了。 把左边的二次函数y=–x2+5x-2,可知顶点在第一象限,右边看做反比例函数y=2/x图象也在第一、三象限,并且两个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所以方程有两个正根。 感悟: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一定训练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15 通过例题引申培养探究能力 文登二中毕建永 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月历中的方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原题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