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讽的几种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克尔凯郭尔(Karl Kraus)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作家、戏剧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语言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于世。
克尔凯郭尔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现代社会、政治和媒体的批判,而他对反讽概念的论述更是令人深思。
一、反讽的概念克尔凯郭尔在其作品中对反讽有着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反讽并非简单的讥讽和嘲笑,而是一种通过戏谑和讽刺来揭示现实的方式。
他将反讽比作一面镜子,通过扭曲、夸大或颠倒的手法,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的另一面。
克尔凯郭尔认为,反讽是一种精密的文字艺术,需要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同时也需要对语言有着高超的驾驭能力。
二、克尔凯郭尔的反讽语录1. "反讽是一种高尚的文学艺术,是文化人对愚蠢世界的回应。
"克尔凯郭尔将反讽视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认为通过反讽,人们可以以更加高尚的方式来批判和讽刺愚蠢和错误的现象。
在他的眼中,反讽不是简单的恶搞和嘲笑,而是一种对现实的严肃思考和表达。
2. "反讽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透过虚幻的表象,揭示现实的荒谬和荒诞。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反讽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挖苦和调侃,而是能够通过夸张、颠倒和讽刺,让人们看到现实世界中隐藏的荒谬和荒诞。
通过反讽,人们可以突破表象,看到现实的另一面,进而对世界有更加严肃和全面的认识。
3. "反讽不是一种轻率的嬉笑,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质疑。
"克尔凯郭尔强调,反讽并非轻率的嬉笑和玩世不恭,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质疑。
通过反讽,人们可以对社会、政治、媒体等方面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揭示其中的虚伪、愚蠢和荒谬,从而激励人们去追求更加真实和美好的世界。
4. "反讽是对语言的艺术,需要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技艺。
"克尔凯郭尔认为,反讽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需要作者具备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反讽,人们可以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以更加独特和富有力量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批判,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以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可以发现该作品的主旨即为所执行的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人物所实施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分为五类均对推动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还证明了文学作品中的反讽,与普通语言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一样,均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阐释,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文学作品反讽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批评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n)于9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之所述,言之所为,以及言之后果。
其中言之所为是该理论的研究重点。
通过施为动词(perfomvevebs、祈使、疑问及陈述三种句型来表达命令、请求、疑问及叙事的是直接的言之所为间接言之所为是指通过实施一个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行为。
听话人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据常识及一般推理能力,评价言语行为则要通过适合条件。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巨大反响继而成为语用学的基础核心理论之一此后,语言学家舍尔(Searle进一步把适合条件归纳为根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前提条件和诚意条件。
他还把言语行为放在一组对话交际中分析,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并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大类阐述类、指令类、类、表达类及宣告类。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国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研究:玛丽普兰特M。
Prtt)指出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范代克nDij)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出文学作品中决定整个语篇的宏观言语行为和语篇中单个句子所执行的微观言语行为。
我国学者朱小舟认为宏观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所进行的交流即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所执行的言语行为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反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论《故事新编》的反讽艺术手法反讽(Irony),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内涵丰富并不断发展的概念,现在通常的解释是说反语,就是说出与自己思想恰恰相反的话以增强讲话力量。
反讽与讽刺不同,“讽刺”一词用于指技巧和目的两者,讽刺的目的是嘲笑,它通过各种贬抑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
而反讽则常常通过矛盾的形式来达到嘲弄的目的,有时则“慷慨陈词,然后用取笑颠覆之”。
从某种意义讲,反讽是讽刺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比讽刺含蓄。
《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手法有多种。
标签:故事新编;反讽;艺术手法一、直接矛盾式反讽当两种互相矛盾或不相容的现象并置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直接矛盾式反讽。
《补天》中,与女娲对话的两个士兵的言语,正是对《尚书》语言的文言模拟,鲁迅在这里有意让敌对双方在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陈述中相互指陈,让敌对双方都声称自己是正义的,指责他者的无道,这就让人怀疑战争究竟有没有所谓的正义性,也让人们怀疑所谓的“历史”的真实性所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奔月》的开头,写羿的坐骑自然而然地停在了垃圾堆旁,这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不管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历史传说中,骏马都是英雄不可或缺的帮手,是用来衬托英雄形象的重要工具,它们或者驰骋在塞外疆场,或者饲养在装修精美的马厩里。
骏马停在垃圾堆旁,本是不可思议或闻所未闻的事情,文本中却用“自然而然”,给人以荒诞的感受。
二、言语反讽指反讽者本人具有反讽性,可通过讥讽来达到反讽的目的,也可用文本与语境间的对照来形成反讽。
《补天》的结尾写女娲怕顺洪水漂过来的山碰痛自己的脚,顺手扯过放在了巨鳌背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顺手扯过的山竟成为传说中的“仙山”,以致发动中国历史上好几次大规模的寻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的活动,文中的讽刺意味油然而生。
《奔月》中“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你打了丧钟”“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老爷还是一名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等语句,是鲁迅把高长虹在《走到出版界》一书中涉及或诽谤鲁迅的文字加以变通,用来暴露和讽刺高长虹这类人物的。
文学中的反讽反讽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巧妙地用对立的语言、情感或思想等来揭示现实的荒谬和矛盾。
这种表现形式既有趣味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文学中的反讽。
第一,反讽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反讽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大量运用,尤其是在讽刺文学中。
以《红楼梦》为例,其中有许多反讽的情节,如贾宝玉形容黛玉时说:“何不花痴,何不丧魄,何不傻里傻气,何不儿女情长。
偏偏性子又娇气的真不像个男儿。
”这段话形容了黛玉的诸多缺点,将其形容得鲜明夸张,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另外,细读《水浒传》中的离骚赋,可以看到戴复古外壳的智慧讽刺、浪漫讽刺、悲剧讽刺等,更凸显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度分析。
第二,反讽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反讽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也越发丰富。
比如,《1984》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极权政体的幽默讽刺和社会现象的夸张渲染,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此外,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与她的狐狸狗》中将女性进行了深刻的内心分析,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第三,反讽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反讽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比如,悲剧性讽刺中的一种形式是“冷嘲热讽”,用一些挖苦、尖刻的语言来对待某些人或事物,达到讽刺的目的。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以调侃的语气来揭示现实中荒谬和矛盾的现象。
这种现代社交媒体时代的讽刺反讽方式,既幽默风趣又具有表达个人观点的作用。
第四,反讽的价值和作用。
反讽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不仅能够提供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更能通过对现实的嘲笑和揭示,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通过运用反讽,在轻松的语境中,不经意间让读者们对一些问题有所启发,甚至引发共鸣。
因此,反讽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之余,思考现实所包含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对文学作品有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解。
总结一下,反讽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在古代和现代文学中都具有广泛的运用。
文本分析库从莎士比亚的歌词看反讽理论1.知识点:反讽2.知识点讲解:“反讽〞是一个西方文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其含义非常复杂。
新批评派认为,反讽是指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对立,反没有说出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次互相对立,反讽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如悲剧性反讽、自我反讽以及嬉弄的、极端的、挖苦的、温和的反讽等。
3.实体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歌词:希维亚是什么,她是谁,我们的年青人啧啧赞美?她圣洁、美丽又聪明,老天爷给了她这许多优美,好叫人人夸她美。
她脸儿又美,心又好?美貌和好心总是住一道。
爱情直往她两眼跑,帮爱神把盲目病治疗好,一治好,他就住定了。
让火家为希维亚歌唱,希维亚真是美无双;无精打采的地球上,哪一个也比她不上;把花环给她戴头上。
在一个平面上说,这首歌要想答复“希维亚是谁?"这个问题,答案把她说成有点象天使和女神了。
无精宇丁采的地球上,哪一个也比她不上〞。
希维亚本人当然也是住在这无精扫采的地球上,的,虽然可能是她本人的光荣使地球显得无精打采了。
(譬如说,这无精打采的地球还是产生了年青人给她带去的花环的。
)为什么。
哪一个也比她不上呢?因为她有美德(“她圣洁、美丽又聪明〞),、而这些又是神均赐予。
她是老天爷的宠儿(“老天爷给了她这许多优美〞)。
我想,“优美〞是指动作的优美,有些读者会坚持说那样解释就得了。
但望希维亚的其它美德既然包含圣洁和聪明,她的优美既系上天所赐,我认为我们不能把神学的隐含的意义置之不顾。
莎士比亚时代的听众更会觉得难于这样做了。
无论如何,注意想到这些隐含意义所引起的变化是有趣狗事情。
我们获得令人喜悦的丰富意义,我们也获得十分接近反讽的东西。
论反讽的几种形式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语言表达与实际意义相反或对立的含义,常常用于讽刺、嘲笑、批评等目的。
反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反讽形式。
1. 夸张反讽:通过夸张表达来达到反讽的效果。
比如说,一个人说自己“一天不吃饭就能饿死”,别人就可以用夸张反讽的方式反驳:“哇,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可以靠开小差就能活下来。
”
2. 对比反讽: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表达与实际相反的意义。
比如说,当有人自认为是英雄时,别人可以用对比反讽的方式来表达:“是啊,你是真的英雄,就像沙发上的一只红椒酱。
”
3. 突出反讽:通过突出某一点来达到反讽的效果。
比如说,当有人表现得很嚣张时,别人可以用突出反讽的方式来讽刺:“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居然能在一个人的地盘上做出这么多来。
”
4. 否定反讽:通过否定来表达反讽的意义。
比如说,当有人表现得很有自信时,别人可以用否定反讽的方式来讽刺:“你真是不要脸,居然敢在这里自夸自赞。
”
通过不同的反讽形式,可以达到不同的讽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反讽时,要注意场合、对象以及语气,避免过于冒犯或给人不好的印象。
- 1 -。
论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共3篇论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1萧红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以独特的形式和思想深度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的小说中,反讽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以下将从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进行论述。
首先,萧红在小说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进行反讽。
比如在《儿女英雄传》中,母亲为了让儿子入党,不惜说谎,扭曲事实,并让儿子去拍照,从而达到混进共产党的目的。
这种母亲的行为虽然是为了儿子的未来着想,但其不择手段的手法,明显暴露出其对真实社会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小说以反讽的手法揭示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不可告人的动机。
其次,萧红小说中还存在着对社会现象的反讽。
在《生死场》中,小说主人公探亲归来后,发现家乡的一切都已经改变,这种变化对他的打击特别大。
而小说中却出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黑土楼”村,这个村庄原住民似乎自给自足,生活富足幸福,而且居然没有被人查出。
这种反讽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虚伪暴露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以虚伪之面掩盖其真实的行为,这种现象在萧红小说中被以反讽的方式成功地呈现出来。
最后,萧红在小说中还利用情节中的反讽技巧,以达到推动情节的目的。
在《呐喊》中,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描述各种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营造出一个社会风气逐渐恶化的场景。
小说中的主人公因欲望太多而踏上了犯罪之路,这种反讽技巧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对比衬托得更加鲜明,读者看完之后也对主人公更能理解其作出行为的真正动机。
总之,萧红小说中的反讽现象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以及现实生活的洞察和思考。
通过她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促进了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综上所述,萧红小说中的反讽现象不仅折射了社会现象的虚伪和黑暗,更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和观察。
这种手法不仅促进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诗歌及叙事中的反讽作者:马潇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6期摘要:反讽最初源于古希腊,后在文学中广泛使用。
它作为文学修辞手法之一,是诗歌修辞中必要元素,是诗歌语言结构的特点和原则,也是叙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此笔者结合诗歌《死水》及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具体分析反讽在诗歌及叙事文本中的使用。
关键词:反讽;诗歌;叙事反讽一词在最初来源于希腊文,在古希腊文学中表“佯装”,也表示“从对方口中套取真言的发问技巧”,或指“反论”或“反语”。
反讽的类型很多,从语方表现层面上分,至少有矛盾话语、悖论、佯谬等几种。
在现代批评中,反讽受到文学批评家的重视,许多批评家们认为不管是在诗歌还是在叙事中,反讽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此,笔者就对反讽在诗歌与叙事中的运用略作扩展。
一、反讽在诗歌中的运用诗歌反映人生、表现感情,但一般不采用直叙、直言的方式,而运用含蓄,陌生化等修辞手法加以修饰,其中,反讽就是较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
新批评派甚至这样评价反讽:这是唯一可以用来指出诗歌一个普遍而重要方面的词汇。
反讽在诗歌中之所以备受推崇,就在于它表达得微妙,不那么直白浅露,而使读者思而得之;再者,诗人与读者之间达成一种特殊的谅解和默契很容易成为反讽的意会,这样在潜在的交流与沟通中,就必然增强诗歌的审美效应和启示力量;除此之外,反讽也是我们用来表示承认不调和的事物时最普遍的用语,而不调和的事物也是遍及一切诗歌的。
据鉴于此,有学者将反讽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做了略为总结,第一、反讽就是修辞手法,即“所言非所指”;第二、它是诗歌文体的一般性原则。
也就是说,诗歌语言从来就不是或不应该是单一的、透明的符号系统,不论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都会由于诗的语言、语境的作用而发生转义。
作者写作时利用反讽就会让读者看到诗歌的内层含义,理解诗歌的内涵。
含有反讽的诗歌数不胜数,像北岛的《履历》:“却在疯狂的季节里转了向/隔着栅栏/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
2005年10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O ct,2005 第27卷第5期Journal of Ya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7N o15论沈从文都市小说中的反讽修辞任葆华(渭南师范学院 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摘 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多以反讽的叙述策略来实现对都市社会的嘲讽。
其反讽类型主要有误会式情境反讽和悖论式场景反讽两种。
反讽意识的产生缘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其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高超的反讽艺术及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
关键词:沈从文;都市小说;反讽修辞;文化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5)05—0088—04 尽管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在数量上占其全部作品的比例甚为可观,而且在探究其文化心理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份量颇重,但通常进入研究者视野之中的,却大多是他的乡村小说。
在我看来,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具有一种远未被当代人读解出来的反讽意识。
这种反讽意识源于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本文就拟探究其都市小说中的反讽修辞及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反讽意蕴。
一毋庸置疑,都市社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都市所承载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政治制度,所拥有的较为先进的科技知识、经济文化秩序,无不体现了都市社会的进步性与现代性。
然而,从文化哲学及人性哲学层面而论,在这种进步性与现代性的背后,又的确裹挟着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因素。
现代文化最初无疑是以“张扬人的自我意识”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人的自我意识经过现代性的知识框架的“过滤”之后,它所发现的那个“自我”只能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对象”。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现代性在确立了主体的同时又颠覆了主体,而这种颠覆恰恰内在地源于这种确立之中。
这正是现代性的异化之所在,也是现代性的悖论之所在。
诸如现代社会日益走向极端理性化和程序化,使得人为物役,人的生命力的急剧萎顿、退化,不断沦为机械、金钱、名誉、物欲的奴隶,沦为一种物态化的存在符号,并且伴随着现代都市社会的发展,酿成了一系列文化与人性的悖论。
论反讽小说的角度与形态作者:晓苏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2期摘要:反讽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文以铁凝小说《春风夜》为例,具体探讨反讽的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原因角度与结果角度,进而归纳出反讽小说的三种基本形态:隐喻式反讽、对比式反讽和调侃式反讽。
关键词:小说;反讽;角度;形态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2-0120-04反讽作为一种修辞,可以说由来已久。
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戏剧作品中。
反讽最初只是一种语言上的修辞技巧,在戏剧中主要表现出佯装和反语两大特点。
后来在不断的运用中,其范围和含义都得到了扩大和延伸。
作为一个概念,它的使用范围已经超越了戏剧,适用于每一种文体,当然包括小说。
关于反讽,古今中外的学者在理论上做了大量的、反复的。
甚至是不厌其烦的阐释与研究。
取得了异常丰硕的学术成果。
本文以一篇具有浓烈的反讽意味的小说为例,具体探讨反讽小说的常用角度及基本形态。
这篇小说是铁凝的《春风夜》。
小说的主人公叫俞小荷,她从山西农村来到北京,给一个富贵人家当保姆,她已经有半年没见到丈夫王大学了。
王大学原先在农村种苹果,后来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
春天到来的时候,俞小荷突然接到王大学的电话,说他开车路过北京,要俞小荷出去跟他欢聚一下。
王大学开的是大车。
按规定不能进入北京市区,所以俞小荷只好赶往市外的顺义去见王大学。
他们约会的旅馆虽然既偏远又简陋,但名字取得挺好,叫“春风旅馆”。
俞小荷天不亮就请假出门了,挤公交,转地铁,花了几个小时,总算见到了王大学。
夫妻俩久别重逢,激动不已。
按说一见面就该好好亲热一下,可因为搭伴开车的二孬在场,他们只好先将欲望压住,等到晚上再尽情缠绵。
然而,好不容易等到夜晚来临,王大学带着俞小荷正要兴冲冲地进入春风旅馆的房间时,服务员却因为俞小荷忘记带身份证而将她拦住了。
平时没有身份证,即使是两个野鸳鸯,也是可以同房寻欢的;但眼下却不行,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警察管得严,每天半夜来查房,没有身份证,哪怕是一对合法夫妻,也不能同床共枕。
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模板言语行为理论是分析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言语的目的、意图和效果。
而反讽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方式,通过表述的反面意思来表达一种讽刺、嘲笑或批评的态度。
本文将分别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和反讽的概念,并给出反讽的模板作为例子。
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意图和效果。
它主要涉及到言语行为的三个方面:言外之意、演际关系和述事行为。
言外之意指的是人们在说话时所意味着的更深层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演际关系则是指说话人通过言语来塑造自己与听话人的关系,例如表示请求、建议、命令等。
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言语来描述或陈述其中一种情况、事实或故事。
而反讽则是一种通过表述的反面意思来表达讽刺、嘲笑或批评的言语行为。
它通过运用言外之意的方式,寄托了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具有一定的嘲讽和幽默的成分。
反讽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在日常会话中。
下面是一个反讽的模板作为例子:1.“这个地方真是人来人往,真是个安静的地方啊。
”这句话表面上来看是在形容这个地方人流如织,但实际上暗含了对这个地方的嘲讽,因为人多的地方往往嘈杂喧闹,远非安静。
2.“你真是个守时的人,上次迟到就没见过。
”说话人表面上夸奖了对方的守时,但实际上暗含了对方迟到的批评和讽刺。
3.“你真是个善于倾听的人,总是在别人说话时面无表情。
”这句话表面上夸奖了对方的倾听能力,但实际上暗示了说话人对方的不够关注和缺乏回应的态度。
4.“你真是个幸运的人,每次购彩票都没中过奖。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称赞对方运气好,但实际上是对对方的幸运进行讽刺,因为购彩票没中过奖说明对方的运气不佳。
5.“你真是个聪明的人,为什么一直考不上大学呢?”虽然表面上是在夸奖对方聪明,但是实际上在暗示对方的聪明并不起作用,因为对方一直考不上大学。
这些反讽的模板通过言外之意的方式对一种情况、行为或特点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论反讽的几种形式一、讽刺的反讽讽刺的反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字中通过讽刺的手法来批判或嘲笑某种观点、行为或人物。
讽刺的反讽常常以一种讽刺的方式来表达对某种现象或观点的不满或不赞同,通过夸张或反转的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政客在演讲中声称要为人民谋福利,但实际行动却与之背道而驰。
我们可以运用讽刺的反讽来揭露他们的虚伪,比如说:“某某政客口口声声为人民谋福利,却将人民的血汗钱悉数转移到自己的私人账户上,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公敌’。
”二、夸张的反讽夸张的反讽是通过对某种现象或观点进行夸张处理,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夸张的反讽常常采用夸大其词的方式来表达对某种现象的不满或讽刺。
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打出“史上最低价”的广告,但实际上价格并没有降低多少。
我们可以运用夸张的反讽来揭露他们的虚假宣传,比如说:“某某商家宣称史上最低价,但实际上价格比过去涨了十倍,真是史上最贵的‘最低价’。
”三、反转的反讽反转的反讽是通过对某种现象或观点进行反转处理,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反转的反讽常常采用对立的方式来表达对某种观点或行为的不满或讽刺。
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在谈论环保问题时口口声声表示要保护环境,但实际上却没有实际行动。
我们可以运用反转的反讽来揭露他们的虚伪,比如说:“某某人口口声声表示要保护环境,但实际上却是个环境破坏的专家,真是一位伟大的‘环保使者’。
”四、自嘲的反讽自嘲的反讽是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或讽刺。
自嘲的反讽常常采用自嘲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不足或错误的认识。
比如说,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或者犯一些错误的决策。
我们可以运用自嘲的反讽来揭露自己的错误,比如说:“我经常犯错误,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每次都有新的错误可以犯,真是一位‘错误的专家’。
”总结:论反讽的几种形式包括讽刺的反讽、夸张的反讽、反转的反讽和自嘲的反讽。
这些形式都是通过讽刺的方式来表达对某种现象、观点或人物的不满或讽刺。
戏剧反讽的经典例子戏剧反讽是一种将事物的本质、内涵或现象进行颠倒、扭曲或夸张的手法,以达到戏剧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下面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0个经典例子。
1. 《哈姆雷特》中的墓地场景:主角哈姆雷特站在坟墓前,感叹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却被一个拙劣的喜剧演员所打断,让观众感受到死亡和生命的反差。
2. 《查理九世》中的玛丽皇后:玛丽皇后在戴上王冠后,变得傲慢自大,自以为是,却被大臣们戏弄,让观众感受到权力的虚幻和荒谬。
3. 《茶花女》中的阿尔弗里德和维奥莱特:阿尔弗里德深爱着维奥莱特,但维奥莱特却选择了富有的男人,最终导致阿尔弗里德的崩溃,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
4. 《麦琪的礼物》中的麦琪和露西:麦琪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但他却因为一纸合同而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露西则是一个表面善良,实际狡诈的人,却因为一次意外而变得慈善和善良。
这种反转让观众感受到道德观念的颠倒。
5. 《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德拉科·马尔福:德拉科·马尔福是一个傲慢自大的角色,但在最后一集中,他却选择背叛黑魔法师,并帮助哈利·波特,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性格的转变和成长。
6. 《皮囊》中的主角:主角是一个看似完美的人,但实际上内心孤僻、自卑,最终导致他的自我毁灭,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脆弱和虚假。
7. 《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达西先生一开始对伊丽莎白抱有偏见和傲慢,但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伊丽莎白道歉并求婚,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变化。
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盖茨比是一个富有的人,但他为了追求自己的幻梦,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让观众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冲突。
9. 《悲惨世界》中的瓦尔酒店:瓦尔酒店是一个贫民窟,但里面的人却热情友善,互相帮助,让观众感受到贫困和善良的并存。
1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命运安排: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两个相爱的人,却因为家族仇恨而无法在一起,最终双双死去,让观众感受到命运的无情和人类无法改变的局限。
论反讽的层次作者:申聪聪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1期内容提要:反讽是多层次的,既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还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现实,与人类文明紧密关联。
关键词:反讽日常文学整体反讽D.C.米克在《论反讽》中,对反讽的界定、分类及构成要素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但他也认为要给反讽下一个准确、完善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反讽被喻为“世界上最深刻、最迷人的东西”。
受《论反讽》的启发,本文从不同的反讽的性质和差别出发,将反讽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别是:日常中的反讽;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整体反讽。
一、日常中的反讽日常生活是诞生反讽的源头,而反讽是人们固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或情感模式;它的存在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生活因此更加斑斓多姿。
口语里的反讽包括讽刺、戏弄、揶揄、遮掩其辞等几种类型。
其基木性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亦即反讽者展示某种表象,并假装不知事实如何,而受嘲弄者被表象所蒙蔽,确实不知事实究竟如何。
按照这种基本的性质,还可以举出很多具体的例子,如委婉表达对别人的看法、隐晦地对别人嘲笑、朋友或恋人间说反话、用激将法对待某人、善意或恶意地撒谎、秘密地捉弄某人、玩恶作剧等等(它们成为反讽的条件是受嘲弄者被蒙蔽)。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反讽的东西或“准反讽”。
米克说,它们是反讽的雏形,例如嘲弄、讥讽、嘲讽、揶揄、嘲笑、奚落、辱骂、挖苦、逗弄、愚弄、捉弄、玩弄等等。
在生活中,这些“准反讽”尽管比较简单、粗糙,但却是构成反讽的基础;换言之,日常中的反讽无不是从这些“准反讽”中衍生出来的。
正因为反讽这样根植并广布于日常生活之中,它们也成为了文学中的反讽的来源;而文学中的反讽更加丰富、微妙和复杂。
二、文学中的反讽在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复杂。
作家既可以谐模另一个作家的风格,也可以描绘具有反讽性的场面或事件;即使他没有刻意为之,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段落或情境中无意地创造出反讽来。
论反讽艺术在《红字》中的运用摘要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本文着重阐述了霍桑在他最重要的小说《红字》中如何运用反讽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主人公的善与美,批判了清教徒的丑与恶,鞭挞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关键词:反讽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作品简介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al.howthrone,1804—1864)是美国19世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他的作品几乎都以新英格兰殖民时期的生活为背景。
早期移民大部分是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
浓厚的宗教气氛,阴郁灰暗的情调,确实就是当时当地风俗人情的特点。
霍桑的作品主要刻画人们的思想冲突和心理活动,同时表现了宗教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对人性、人权的压抑,造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矛盾。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他以殖民时期的严酷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全书以耻辱的红字为线索,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加尔文教(清教)殖民地统治的黑暗。
故事虽然是个悲剧,但作者霍桑运用了反讽等写作手法,使小说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二“反讽”定义“反讽”一词源于古希腊,其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
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
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觉露出破绽)。
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狄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20世纪到新批评理论中,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
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
他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马可云(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摘 要:根据历时性的方法考察现代文学反讽的演变进程,能够更有效地界定文学反讽的确切内涵,对其进行简明的分类,并具体描述出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反讽;界定;分类;基本属性中图分类号:IO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4)03-0062-05反讽(irony )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中eironia 一词。
在古希腊戏剧里,eironia 的意思是指“佯装的、其言辞含蓄不尽其意、假装愚笨、却常常击败自欺欺人的`大话家'(alazon )”,〔1〕专指一种被称为“佯装无知者”的角色类型。
这种角色类型通常在自以为是的对手面前假装糊涂,说些离奇怪诞的傻话。
然而,这种人最后总是能够证明自己所说的话都是真理,从而使对手出尽洋相,威名扫地。
反讽作为“佯装无知者”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最早追溯到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及柏拉图的对话中。
柏拉图认为,反讽是一种通俗的表达及责备、嘲讽性的伪装和欺骗,其双重性是通过赞扬来责备或通过责备来赞扬。
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且表明了一种君子风范。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irony 概念的意思是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例证是,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先故意赞同对方的错误说法,并将这种错误加以引申,使其陷入谬误境地,从而反证自己正确的谈话方式。
16世纪以前,这个概念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较次要的修辞格,人们使用反讽主要局限于修辞范围,通过佯装、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或说的是一回事而指的是另一回事等方式来表达反讽,用它表示“口头所说与实际所指相反”、“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者为褒扬而责备”、“进行嘲笑和戏弄”、“拐弯抹角的陈述”或“冷冰冰的讽刺”等等与语言风格相关的意思,在古希腊修辞学中称之为“反语”。
克尔凯郭尔论反讽:苏格拉底或浪漫派◎孙倩雯内容提要 克尔凯郭尔的反讽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也是一种哲学上的自我辩证法。
他的整体思想可以说是寓于反讽中的境界辩证法。
本文围绕《论反讽概念》展开,辨析苏格拉底反讽与浪漫派反讽,并借助克尔凯郭尔的反讽理论进一步探讨他与德国浪漫派和唯心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解释克尔凯郭尔为何自称是“基督教世界的苏格拉底”。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反讽 苏格拉底 浪漫派 唯心哲学〔中图分类号〕I01;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2-0080-09一、反讽概念的限定克尔凯郭尔的《论反讽概念》与德国浪漫派密切相关。
19时期早期,欧洲陆续出现一些有关反讽的文论,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德国浪漫派的反讽理论。
①在此之前,反讽仅是一种古希腊论辩术或修辞学,并没有确定的概念定义。
②德国早期浪漫派则一开始就在其纲领性文本《雅典娜神殿·断片集》(Athen umFragment)中明确提出,反讽是浪漫诗的创作原则。
③克尔凯郭尔在这个背景下探讨反讽与德国浪漫派、唯心哲学的渊源关系,并对两者进行批判。
依据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保罗·德·曼(PauldeMann)的概括,反讽主要有三重含义:其一,反讽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或文学修辞;其二,反讽可以描述为一种自我辩证法的环节;其三,反讽作为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所尝试的一种历史辩证法,与之相对称,反讽可以吸纳进自我辩证法,并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
④克尔凯郭尔的反讽属于后两者,即是辩证法层面的反讽。
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克尔凯郭尔美学意义上的反讽概念。
二、《论反讽概念》中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形象遍及克尔凯郭尔的各个著作。
这位将一生的著作都献给基督教的丹麦哲学家,竟称一位希腊异教徒是与自己在精神上最为契合的同伴。
无疑,在西方传统中苏格拉底影响十分深远。
哈曼、歌德、荷尔德林、阿佩尔特、盖瑟都写过形象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6ZDA194)①谈论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反讽,如ThirlwallC.,“OntheironyofSophocles”,inThePhilologicalMuseum,vol.II,1833.②参见ThompsonJ.A.K.,Irony:AnHistoryIntroduction,London,1926.书中只涉及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文学家、演说家和历史学家;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PauldeMan甚至认为,在克尔凯郭尔之前谈反讽概念是可笑的。
论反讽的形式
摘要: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的创作中反讽无处不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认为,反讽概而言之,可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每一种反讽形式中又包含许多更具体的反讽样式。
本文拟对此加以梳理,以求对反讽的形式做出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反讽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语调反讽视点反讽戏仿反讽
历来有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
《美国大百科全书》给反讽这样界定:“反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与表象相对立的情景”。
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 难以表达出文学反讽的全部内涵、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
《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文体学上, 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
在反讽中, 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
在美学上, 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 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讽的结构表现原则。
这种反讽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 它故意秘而不宣, 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 或者它是意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这种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性的伪装, 使反讽和幽默, 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
”
在通常意义上,反讽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三类。
一、言语反讽
反讽最常见的形式是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最容易被读者识破的,因为在言语反讽中说的是一回事,指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言语反讽大致包含这样四种情况:
(一)、反语
也叫说反话,就是人们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运用与本意正好相反的词语。
或是用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是用反面的话语表达正面的意思。
从修辞的功能而言,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反语具有嘲弄、讥讽、挖苦、谴责、批判、否定、幽默、暗示、亲呢、怜爱、喜欢等不同的情感意味,从而更加强化和窋了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
反语是大家最为熟悉也最为典型的话语反讽形式。
(二)、语境误置
布鲁克斯在论文《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给“反讽”下了一个最普遍的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
”如在王朔作品中让一群市井痞子们以一种假正经的作派, 脱口而出地讲着冠冕堂皇的语言:“刚才听了于观同志的一席话, 我觉得很受教育, 也很受震动。
于观同志虽是批评杨重, 但我觉得同样的问题也在自己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
自己过去吧,总觉得自己根红苗壮, 又是个苦孩子, 不会有私心。
”人物的这种冠冕堂皇的语言与其身份、所处的环境的反差, 确实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把庄严和正经的语汇植入特定的语境之中, 语境的压力致使这些词语变形,产生字面之外的潜台词, 在油腔滑调的处理中暴露出这些崇高词汇的虚伪来。
(三)、悖逆语词并置
这是指作品刻意通过典型的语义悖逆语词组合、交错、并置,使语词之间相互干扰、融合、冲突,借以形成反讽性,在语言的狂欢中扩大语言的张力,从而给读者以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想象空间。
如莫言有这么一段文字:“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越来越少让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
(四)、句式与内容不和
通常我们期望的是句子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即一般的观点用普通的句式表达,特别意义的观点用特殊的句式表达。
当他们之间发生错位时,反讽就有可能发生。
如庄重、严肃的句子结构中表达粗陋鄙俗的内容。
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这种不协调暗示了作者并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所以应该从深层去体悟。
二、情景反讽
相对于言语反讽的片断性与局部性而言, 情境反讽是一种更具隐蔽性、具有更深反讽意蕴的反讽形式。
按照米克的研究: 言语反讽让人们站在反讽者的立场上, 而情境反讽则让人们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 言语反讽具有讽刺性, 情景反讽往往更具有纯粹的喜剧性、悲剧性或哲理性。
言语反讽在表现手法上局限于语言之间的表里的悖异, 而情境反讽则是文本的主题立意与情节编撰等文体要素共同孕育的一种内在张力, 因此, 它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
情景反讽可以包括以下三类:
(一)、语调反讽
语调反讽是通过叙述态度、语调与叙事内容、表达旨意的相悖,形成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语调,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真实表现意图。
语调反讽这样几种:A、以调侃和故作轻松的口吻讲述感伤或沉痛的故事。
如鲁迅的《阿Q 正传》、《孔乙己》,作品也以略显幽默、调侃的笔调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B、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讲述荒唐的故事。
叶兆言的《关于厕所》就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以严肃性话语方式联缀了关于厕所的种种荒唐故事。
一本正经与荒唐看似对立,但正是这种对立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叙述态度越正经,叙述内容也就显得越加得荒唐,也就愈加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C、小题大做的叙述。
宏大的叙事、极有气势的语言、结构表现琐屑的、无聊,从而更能加强对现实的批判。
(二)、视点反讽
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人们所熟悉的惯常视角形成对照,产生反讽意义,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视点反讽。
一些小说把人类中的一部分特殊成员作为叙述者展开叙述,从异样中表达真实。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把叙述视角安插在白痴班吉身上,以此来表露生活真实;鲁迅的《狂人日记》则以精神失常者的视角来叙述;阿来《尘埃落定》以一个人人都认定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傻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
这样,特种叙述者的表面无知与实质清醒构成一种张力,而其与周围的人又构成另一番张力,作品正是在这种似傻非傻的视角的打量下,反衬出尘世中自以为聪明者的愚拙,揭示出社会、生活的实在。
(三)、戏仿反讽
戏仿,原意是指模仿别人的诗文而作的游戏文字或讽刺诗文。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读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作者有意模仿某些作品,但是其中却充满了对某些作品的嘲弄与讽刺。
如莫言在他的小说《蛙》中戏仿层出不穷如在姑姑抓王仁美时因把其逼出推倒肖下唇家的树还扬言推到四邻的房屋原因并把罪责归罪于王仁美家的不配合就是对联保连坐制的戏仿。
王胆成功的逃跑姑姑被人扶到井口,气得跺着脚大叫:我怎么这么笨呢?我怎么这么笨呢?当年我父亲在西海医院就领着人挖过这样的地洞!这明显是对于“地道战”的戏仿,陈眉对于“狸猫换太子”中李妃角色的不由自主的靠近等等。
这无疑不是在对当时政策的一种嘲讽。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戏仿的对象是当时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却风靡西班牙的骑士小说。
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的骑士形象和冒险经历无情地嘲讽了脱离现实、沉溺于幻想、矫揉造作的骑士小说,揭露了丑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
三、戏剧反讽
戏剧性反讽来源于戏剧。
它发挥作用在于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剧中人的无知之间的张力。
在戏剧中,台下的观众知道事情的本末来由,但台上的人物却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堪称戏剧反讽的经典。
在《俄狄浦斯王》剧中,俄狄浦斯自以为可以逃避杀父娶母的悲剧预言,但是观众却知道这种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此剧的悲剧交果在于我们知道俄狄浦斯的处境,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也无力避免自己的悲剧,
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恰恰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戏剧反讽的效果来自于人物对真相的不了解和观众对真相了解之间的冲突。
这种反讽对人物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了解真相的观众却很有意义:当事件发生时,行为者由于不了解真相,没有悲剧的意识;但了解真相的观众却能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效应。
同样地,产生戏剧反讽的话语对观众的意义也远远超过对说话人的意义。
在产生戏剧反讽的行为和话语中,行为人是无心的。
反讽的效果是被了解真相的观众所阐释的。
概而言之,戏剧性反讽是作者间接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方法,因为反讽作品的故事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个是叙述者或剧中人看到的表象,另一个是读者体味到的事实。
正是通过表象同事实二者之间的对立张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者的反差越大,反讽越鲜明。
参考文献
[1]《苏联大百科全书》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
[2]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见《“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3]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年第2期《收获》
[4]莫言《红高粱家族》《蛙》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