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6
(全本)呼吸系统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措施全本:呼吸系统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措施一、前言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为了确保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准确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呼吸系统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二、呼吸系统常见护理诊断1. 呼吸困难诊断依据:- 患者主观感受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改变。
- 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异常、呼吸音异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相应措施:- 评估呼吸困难程度,监测生命体征。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增加氧流量。
-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提高呼吸效率。
2. 咳嗽诊断依据:- 患者主观感受咳嗽频率和程度的改变。
- 客观表现为咳嗽声音、痰液性质及量的改变。
相应措施:- 评估咳嗽的原因和程度,监测病情变化。
- 保持室内湿度适宜,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
- 给予祛痰药物,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
3. 咳痰诊断依据:- 患者主观感受痰液的量和质的变化。
- 客观表现为痰液的颜色、黏稠度及量的改变。
相应措施:- 评估痰液的量和质,监测病情变化。
- 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鼓励患者多饮水。
- 给予祛痰药物,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
4. 喘息诊断依据:- 患者主观感受喘息或哮鸣音的出现。
- 客观表现为呼吸音异常,特别是在呼气期。
相应措施:- 评估喘息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过敏原刺激。
- 给予解痉平喘药物,必要时进行氧疗。
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特殊护理措施1. 氧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面罩、头罩等。
- 监测氧疗效果,调整氧流量,确保患者舒适和安全。
2. 呼吸机辅助治疗- 严格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指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 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定期进行消毒和更换。
3. 胸腔闭式引流- 严格无菌操作,确保引流管通畅。
-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护理诊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包括:1.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人员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等指标,确定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协助患者改变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辅助通气,以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2.患者出现咳嗽和咳痰咳嗽和咳痰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咳痰的颜色和黏稠度,并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患者的咳嗽和咳痰的程度,然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如,给予患者合适的咳嗽训练,促进痰液排出,以减轻患者的咳嗽和咳痰症状。
3.患者出现发热发热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人员要通过监测患者的体温,评估患者的发热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给予患者退热药物,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措施,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减轻其不适感。
4.患者出现氧饱和度降低氧饱和度降低是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护理人员要通过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给予患者氧疗,提高其氧饱和度,改善其呼吸功能。
5.患者出现胸痛胸痛是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人员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指标,确定患者的胸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给予患者疼痛缓解药物,保持患者的安静和舒适,以减轻其胸痛症状。
6.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呼吸窘迫是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护理人员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嘴唇颜色等指标,确定患者的呼吸窘迫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及时采取呼吸急救措施,提供辅助通气,以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
综上所述,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包括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发热、氧饱和度降低、胸痛、呼吸窘迫等。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其不适症状。
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知识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一.咳嗽与咳痰1.概述:咳嗽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但过于频繁且剧烈的咳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
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前者为无痰或者痰量甚少的咳嗽,见于咽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早期肺癌等疾病;后者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症。
2.护理评估:A.病史:诱因;咳痰,主要为痰液的量、颜色、及性状;黄绿色脓痰提示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砖红色胶冻样痰或带血液者常见于克雷伯杆菌肺炎,痰有恶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特征。
B.身体评估:主要看胸部:两肺呼吸运动的一致性,呼吸音是否异常,有无干、湿啰音。
C.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痰液检查,血气阐发,X线胸片,纤支镜检查,肺功用检查。
3.护理诊断:清理呼吸道无效。
4.护理措施:A.清理呼吸道无效:病情窥察窥察咳嗽、咳痰情形,记录痰液的颜色、量、性子。
B.环境与休息:室温18-20度,湿度50%-60%。
C.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给予充分水分,使每天饮水量达到1.5L-2L。
D.增进有用排痰:a.有用咳嗽:适用于神态清醒的病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
腹式呼吸5-6次,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呼气,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举行2-3次急促有力的咳嗽。
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避免牵拉疼痛。
b.胸部叩击:适用于久病体弱,历久卧床,排痰无力者。
c.胸部叩击: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
d.体位引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
e.机械吸痰:适用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建立人工气道者。
二.肺源性呼吸艰巨1.概述:呼吸艰巨是呼吸时有反常的不舒服感,病人主观上感到氛围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可能有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等体征。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1.肺部感染1.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感染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3.疼痛与胸膜反应有关。
4.焦虑与病情重,病人对疾病不了解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2.支气管炎1.清理呼吸道无效或低效与无效咳嗽、痰液粘稠有关。
2.体温过高与慢支并发感染有关。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残气量增加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或低效与呼吸道炎症、阻塞、痰液过多、痰液粘稠、无力咳嗽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呼吸困难、疲乏等引起食欲下降、摄入不足、消耗量增加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对疾病的基本知识与康复知识4.支气管扩张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多粘稠、咳嗽无力、咳嗽方式无效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痰液粘稠有关。
3.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慢性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5.焦虑、恐惧与长期感染、病程迁延有关。
5.支气管哮喘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支气管狭窄、气道阻塞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支气管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哮喘发作时间长,病人体液消耗过多,不能进食有关。
4.恐惧与哮喘发作时出现呼吸困难、濒死感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使用气雾剂的知识和技能。
常见护理诊断的护理措施:一.清理呼吸道无效:1.保持室内空气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15-30分钟。
2.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扣背排痰。
3.正确留取痰标本,观察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和气味,并记录。
4.非禁食的病人每日水摄入量在2000以上。
5.听诊双侧呼吸音及痰鸣音,观察每班咳痰情况,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6.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及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不安等。
二. 气体交换受损:1.给予病人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等。
2.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
一、咳嗽、咳痰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但剧烈频繁的咳嗽使病人疲劳,肺泡内压力升高,因而对机体不利。
(一)发病原因:主要有感染和理化因素刺激两方面原因。
(二)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出现时间及音色:①急性干咳常为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早期病变或理化因素所致;②刺激性呛咳见于支气管肺癌或气道受刺激时;③变换体位时咳嗽见于支气管扩张;④夜间咳嗽较重见于左心功能不全;⑤咳声嘶哑见于声带发炎或肿瘤所致的喉返神经受压,出现金属声应警惕气道肿瘤的可能。
2.痰液性质、气味、量:①透明粘痰多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②黄浓痰见于呼吸系统化脓性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痰可为草绿色,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时痰为红棕色胶冻状;③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④血性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⑤脓臭痰提示厌氧菌感染,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
痰量增减可反映病情进展。
痰量多提示感染严重;治疗后痰量明显减少,表明炎症得到控制;若痰量骤减,而体温升高,应考虑排痰不畅。
(三)护理措施:
1.环境:温湿度适宜,避免烟尘、冷空气的刺激。
2.补充营养与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1500ml/d,以利痰液稀释。
3.促进排痰:除按医嘱使用祛痰药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1)指导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病人。
(2)拍背与胸壁震荡: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无力排痰者。
(3)湿化呼吸道:雾化吸入,适用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
(4)体位引流:适用于痰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
(5)机械吸痰:适用于痰量多而咳嗽反射弱的病人,尤其是昏迷或已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病人。
每次吸引<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3min,吸痰前、中、后提高氧浓度。
4.预防并发症:昏迷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次翻身前后注意吸痰,以免口腔分泌物进入支气管造成窒息。
二、咯血
(一)常见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结核最常见。
2.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
(二)观察要点:咯血量每日少于100ml为小量咯血;100~500ml 为中量咯血;每日>500ml或一次多于300ml为大量咯血。
(三)并发症:主要有窒息和休克,其中窒息是咯血最危险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应及时抢救。
窒息表现: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停止,表情恐怖,张口瞪目,双手乱抓,抽搐,大汗淋漓或神志突然丧失。
(四)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病人取患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嘱病人将积血轻轻咯出,不要屏气,也勿用力咳嗽。
2.药物应用:①止血药:大咯血常用垂体后叶素,概要有收缩血管和子宫平滑肌作用,因此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者禁用;②镇静药:烦躁不安者可用地西泮,禁用吗啡、哌替啶;③镇咳药:如可待因,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
3.饮食:大量咯血者暂禁食,小量咯血者可进少量温凉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保持大便通畅。
4.窒息紧急处理:关键在于维持气道通畅。
①立即置病人于俯卧头低足高位,并排其背部,使气管内淤血排出;②负压抽吸,以清除呼吸道血块;③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用气管镜在直视下吸出潴留血块;
④高流量输氧,按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或其他辅助呼吸措施。
三、肺源性呼吸困难
(一)类型及病因见护理体检肺和胸膜视诊。
(二)程度:依呼吸困难与活动的关系分为轻、中、重三度。
①轻度:仅在重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②中度:呼吸困难表现为轻微体力活动(如走路、日常活动等)即出现呼吸困难;③重度:安静休息状态下出现呼吸困难。
重度呼吸困难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即病人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而被迫采取坐位。
(三)护理措施:①体位:病人取半坐位或端坐位,必要时设跨床小桌,以便病人伏桌休息,减轻体力消耗;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据病情
及血气分析结果合理用氧。
四、胸痛
(一)临床特点:胸膜炎所致的胸痛,以腋下最为明显,且可因咳嗽和深呼吸而加剧;自发性气胸的胸痛在剧咳或劳动中突然发生且较剧烈;肋间神经痛沿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为刀割样、触电样或灼痛;冠心病的胸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样痛或窒息样痛。
(二)护理要点:病人取患侧卧位,减少胸部活动,缓解疼痛。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①过敏原:花粉、尘螨、动物毛;②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③其他:环境、气候因素;某些食物:鱼、虾、蛋、牛奶;某些药物:普萘洛尔、阿司匹林等;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均可诱发哮喘。
(二)发病机制:气道的变应性炎症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黏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多,而引起支气管广泛狭窄与阻塞及哮喘发作。
二、临床表现:①典型发作:反复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广泛哮鸣音。
发作时体检可闻及哮鸣音,有肺气肿体征。
②哮喘持续状态:指哮喘发作严重,持续24小时以上,经一般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无效。
三、临床类型:可分为外源性(过敏型)及内源性(感染型)哮喘,兼有两型特点者称为混合型哮喘。
四、辅助检查: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源性哮喘IgE增高。
五、治疗要点
(一)消除病因:去除过敏原及引起哮喘的刺激因素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二)应用支气管解痉剂:
1. 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为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
2. 茶碱类:常口服用药。
静脉用药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可引起头晕、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剧降,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
本药有较强碱性,不宜肌内注射,急性心梗和血压较低病人禁用。
老年人和心动过速的病人宜选用二羟丙茶碱(喘定)。
3. 抗胆碱药:异丙基阿托品雾化吸入。
4. 抗炎药物:①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重症先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②色甘酸钠:可稳定肥大细胞膜,对预防运动和过敏原诱发的哮喘最为有效。
六、护理措施
(一)改善通气,缓解呼吸困难
1. 休息:为病人调整舒适的坐位或半坐位,或伏桌休息。
2. 协助排痰:指导病人有效咳嗽,为病人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
痰液粘稠时多饮水,1500ml/d以上,或使用蒸汽吸入。
哮喘持续状态者每日宜静脉补液2500~3000ml以稀释痰液,滴速为40~50滴/分。
哮喘病人不宜用超声雾化吸入,因雾化液刺激可使支气管痉挛而加重哮喘症状。
3. 遵医嘱吸氧、应用支气管解痉药和抗炎药、祛痰药。
(二)放松身心,消除恐惧
1. 环境:病室湿度50~70%,温度18~22℃。
不摆放花草,纯毛地毯,不使用羽毛制品,不养宠物。
2. 禁用吗啡和大量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
3. 饮食:发作时勿讲话和进食,缓解期给予营养丰富、高纤维素、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牛奶、鱼、虾、蛋等。
4. 常见并发症为感染、呼衰、自发性气胸,需加强巡视。
(三)预防哮喘复发
1. 避免接触过敏原及非特异性刺激物。
2. 应用色甘酸钠预防发作。
3. 应用免疫增强剂,如哮喘菌苗在发作季节前3个月开始使用。
4. 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