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1.61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渡荆门送别》;(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渡荆门送别》;(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的理解;(2)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望月怀远》等以前学过的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2)简介诗人李白及《渡荆门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难句的把握;(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2)各组选代表进行解答,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3)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渡荆门送别》;2. 结合课文,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友谊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渡荆门送别-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知识背景《渡荆门》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送别好友的情景和感慨。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2.学习掌握唐诗的艺术特色;3.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PPT;2.诗歌阅读《渡荆门》。
教学内容Step 1 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渡荆门》;•教师提示: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你们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唐诗的特点有哪些?Step 2 学习诗歌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再进行诗歌分析。
1.诗歌理解三峡深处,雾淞漪沦,渡口险峻,之涣今又送别。
情感怆然而兼带豁达,诗中诗绝迹的品格很有魅力。
本篇诗的唯一情感,正如拟人描写时的唯一一个借鉴源,都是诗人困苦同乐的侣友。
2.诗歌表达本诗既有“淞漪沦”等绝妙形象,也有脍炙人口的“行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名句。
王之涣语言简练,婉约自然,抒情含蓄,给了人以启示、引导与感动。
Step 3 课文总结教师点评王之涣诗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感情表达,并让学生总结课文,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
学情分析本课程适用于八年级语文课程,适合中等难度。
通过教学陪伴,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也能锻炼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的能力。
知识拓展1.了解唐诗的其他代表作品和作者;2.学习朗读口语技巧和诗歌赏析技能;3.和同学一起朗读、讨论唐诗文化,提高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在线阅读名人名作,拓宽文化视野;2.参加诗歌朗读比赛、课外阅读分享会等,锻炼口语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3.辩论交流唐诗的价值与意义,从不同角度理解唐诗文化。
课后作业1.课后阅读唐诗鉴赏材料,总结唐诗的艺术特色;2.朗读课文、鉴赏并背诵名句;3.搜集或自创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4.提高字词积累量和阅读速度,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为进一步拓展文化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回顾一下(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三、【细读品味】(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部编八上诗词知识点梳理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文学常识】1.作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
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2.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
开元十三年,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写下了《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译文】1、解释词义从:往大荒:辽远无际的荒野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江水。
2、句义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情感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兴奋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写作特色】1、两种观景角度2、变换角度抒情3.以动写静的手法【脉络结构】点题,叙事。
交代地点和事由。
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写。
以移动视角写行船时的体验:写山峦从视野中消失,化静为动;江流仿佛奔向荒原,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入:写出了江水奔向原野的气势。
以静观的角度描摹江上美景:水中映月图,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天边云霞图,写出云霞飘飞的变幻多姿。
表现了作者喜悦兴奋的心情和青春的活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谈论对古诗的印象,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渡荆门送别》,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组长,带领组员们共同分析诗中的意境、形象和情感。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离别故土、远渡荆门的感慨,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3. 搜集其他描写荆门地区的古诗词,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的山水风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与其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朗读导入:让学生齐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离别家乡的感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情境,感受诗人送别亲友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讲授《渡荆门送别》,我安排了一课时。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是一次壮游。
全诗气势磅礴,情思绵长,包含在诗歌中的壮志雄心,依恋惜别之意,学生从直觉上会有所感受,但要真正进入作者内心,还需读懂作者营造的意境。
【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又睿智勇敢,所以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让我们共同领略古诗的魅力与风采,我来说诗歌的名字,你来背诵作者与诗句。
大家准备好了吗?从大家铿锵有力的回答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好,一首思恋家乡与亲人的小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首: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看来说大家饱读诗书,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别有情味的小诗《渡荆门送别》。
二、古诗鉴赏四步法鉴赏古诗有方法,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方法,那就是古诗鉴赏四步法:1.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背景,做到读得流畅,读懂诗意;3.抓住诗眼,做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教案名称:《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激发学生对人间情感的共鸣,培养对古代送别诗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离别场景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离别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感悟。
教学准备:《渡荆门送别》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荆门及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离别情感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荆门及长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离别情感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离别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离别场景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荆门送别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离别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感悟。
2. 离别情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离别情感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
及知识点
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和其作品的背景知
识;
2.理解《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
学价值等;
3.熟悉本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巧妙运
用于写作中。
2. 教学内容
1.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
2.《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
值;
3.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教学步骤
(1)导入
通过介绍李白的诗歌创作概况,让学生对李白和《渡荆门
送别》有一个大致认识,并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文
1.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情境、背景和文学价值;
2.解析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夕阳、春风、
念奴娇、泪湿罗巾、芳草、行舟等;
3.通过在班级中分发李白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李
白的创作风格;
4.通过挑选几个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
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3)总结
通过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4.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评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表现,以及对课堂所学内容
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
1. 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广泛、风格独特,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写于公元759年,描绘了李白离别家乡陕西长安的心情,以及他漫游川西和巴蜀的行程。
2. 《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己的离别和旅行的描写,表达了
作者的思乡之情、豁达之心和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暗示,如“夕阳”、“泪湿罗巾”,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感。
3. 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例如“夕阳”、
“春风”、“惟见长江天际流”、“飞花狂暴”和“悠悠生死别离,情怀犹系天地”。
此外,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运用
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夸张等,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感。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李白和他的代表作《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还掌握了许多写作知识点,如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