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7.81 KB
- 文档页数:7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绪论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①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②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
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构件:运动单元体零件:制造单元体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
→输入构件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
→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机构的结构学:①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②机构的组成原理;1、机构的运动学: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①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②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③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任务和目标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等方面知识。
1.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今后进行技术革新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初步知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零件、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零件的性能、分类、应用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能对一般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了解常用液压元件的类型、用途,熟悉液压的基本回路,能对机床典型液压系统进行初步分析。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讲清原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课程涉及面广,教学中要结合专业、工种的特点,组合现场参观,充分利用实物、教具等手段,避免抽象作理论推导。
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要求、内容绪论教学要求1.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学习内容。
2.掌握机器、机构、运动副和机器组成的概念。
3.了解机械传动的分类。
教学内容§0-1引言§0-2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0-3机械基础概述一.机器和机构二.构件和零件三.运动副四.机械传动的分类教学建议1、引言要激励学生学习好本课本,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打好基础,以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2、在机械基础概述中要讲清楚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并有机地串成运动副和机器的组成,进而由常见传动方式倒入机械传动分类,为后面几章进行铺垫。
第一章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1.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2.掌握传动比、带传动的包角和带长的计算方法。
3.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教学内容§1-1摩擦轮传动一.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摩擦轮传动的特点三.摩擦轮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场合§1-2带传动一.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平带传动三.V带传动四.平带传动和V传动的特点五.带传动的张紧装置教学建议1、可结合专业需要选择实例,以扩大应用知识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代码:0911xk15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课程总学分、总学时:2、2w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机构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在给定运动要求的条件下,使学生受到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对其中的一~二个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
通过设计提高学生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能力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订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分析的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要求绘制适量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
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
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l)设计准备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2)机构方案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3)机构运动设计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4)机构动力设计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5)整理说明书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 邹惠君张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裘建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卢凤仪.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罗洪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004年印)三、学时分配与教学方式(讲授、实验、实践、讲座、自修等)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可采用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但时间均为二周。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求。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方法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1.1机构运动分析1.1.1机构及其类别1.1.2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方法1.2力学1.2.1力的基本概念1.2.2力的平衡条件1.2.3力矩和力偶1.3惯性原理1.3.1牛顿定律1.3.2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1.4动力学1.4.1运动学方程1.4.2动力学方程2.机械设计方法2.1机械设计原则和方法2.1.1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2.1.2详细设计和验算2.2零件设计与选择2.2.1零件的构造和功能2.2.2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参数设计2.3设备设计与选择2.3.1设备的选型和配置2.3.2设备的布置和结构设计2.4数字化设计技术2.4.1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4.2模拟与优化设计方法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3.1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1.1案例选取和分析3.1.2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2机械设计实践3.2.1机械设计实践任务的布置和安排3.2.2实践过程中的设计和验算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
2.实践法:设置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实践任务,通过实际的设计与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每章节结束后进行课堂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估。
2.设计作业:设置机械设计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与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3.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机械原理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机械效率,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动力与阻力:阐述动力、阻力的概念,分析二者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能量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在简单机械中的转化过程,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创新设计:结合所学简单机械原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关联课本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机械原理(1)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原理(2)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第四课时:动力与阻力第五课时:能量转化与守恒第六课时: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1)、(2)第二周:机械效率、动力与阻力第三周:能量转化与守恒、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及其组合的构造、原理和应用;3. 了解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举例说明。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机械原理相关的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敢于尝试,勇于实践;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协作;4.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基础2. 机械运动分析:速度、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运动分析3. 力与能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功、功率、能量转换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力与能量4. 复杂机械装置分析:齿轮、蜗轮、凸轮等组合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复杂机械装置分析5. 机械设计实践: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设计实践6.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探讨机械对生活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2006年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1)总课次:2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2)总课次:3重算锯床的F复合铰的表现形式:2)由滚子凸轮机构的F计算问题引出——局部自由度定义处理方法重算滚子凸轮机构滚子与齿轮的区别3)虚约束定义由机车车辆联动机构的分析引入——轨迹重合中的虚约束进一步引入——导路平行的多个移动副——轴线重合的多个转动副——接触点法线重合的多个高副由行星轮系机构分析引入——机构中的对称部分由以上虚约束的出现情况强调其几何条件的重要性简介虚约束的作用4)实例综合分析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判定其运动的确定性。
3、机构组成原理1)全低副机构基本机构(级机构):定义形式基本机构的F=1从动件系统:定义基本机构=原动件数对基本机构的F进行分析——原动件数=基本机构的F由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推出——从动件系统的F=0推出n与pL的关系杆组:定义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2个)——表现形式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3个)——表现形式机构组成原理作业习题:续2-9 2-10 及2-13 思考2-8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综合;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平面机构位置图和动点轨迹的求法简介速度瞬心的概念及求法重点难点重点: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速度瞬心的概念难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相对瞬心与绝对瞬心课件素材使用由高副低代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图片简介其分析方法;由机构结构分析实例图片讲解分析步骤;由机构综合常见形式动画简介机构综合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主要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器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
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类别:必修学时:1周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学分: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执笔人:一、基本目的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二、教学基本内容通过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的分析,进行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其中包括机器动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子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及组合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制定机构运动循环图;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机械运动简图、主要机构装配图一张(A1或A2图纸)2、零件工作图一至两张(A3或A4图纸)3、设计说明书一份三、教学要求1、机械总功能的分解根据所要设计的机械总功能要求,选定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功能分解。
2、绘制机械运动循环图按机械的工作原理、执行构件的运动协调配合要求,绘制机械运动循环图,作为选择执行形式和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依据。
3、各执行机构的类型综合确定各执行构件的运动参数和生产阻力,选择合适的原动机。
4、各机构的尺度综合根据各执行构件、原动件的运动参数,以及各执行构件运动的协调配合的要求和动力性能要求,确定各机构中各构件的几何尺寸(指运动尺寸)和几何形状(如凸轮廓线)等。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熟悉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熟悉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懂得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构成原理与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
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熟悉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与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力角与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要紧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含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熟悉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与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要紧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熟悉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熟悉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含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熟悉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熟悉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与齿廓工作段。
熟悉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与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熟悉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要紧特点。
熟悉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要紧参数与特点。
熟悉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与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熟悉轮系及其分类。
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掌握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应用。
*熟悉行星轮系各轮齿数与行星轮数的选择。
本章重点: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本章难点: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七章其他常用机构
熟悉万向联轴节螺旋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熟悉棘轮机构与槽轮机构的设计。
本章重点:万向联轴节
本章难点:万向联轴节
第八章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本章在机原课设中讲授并应用)
熟悉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在机器设计中的地位与内容。
熟悉机构的组合方式与有关的设计方法。
熟悉机构的选型与执行机构的协调及运动循环图。
第九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本章自学)
第十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熟悉平衡的目的与分类。
掌握刚性回转件的静平衡。
熟悉动平衡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熟悉平面机构在机架上的平衡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动平衡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机器的机械效率(本章自学)
第十二章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熟悉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
掌握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等效力与等效力矩、等效质量与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熟悉机器运动方程的建立。
*熟悉机器运动方程的解法。
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机器运动方程建立
本章难点:机器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
第十三章计算机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本章自学,在机原课设时应用)说明:*表示课程选修内容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
1、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
2、齿轮的范成原理
3、回转质量的平衡
1、实验教学:详见《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详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自学内容
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
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外作业、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关于教学重点内容应安排习题课。
习题作业应加强参数设计及结构与工艺方面的训练。
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与技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与规范等的作用。
4.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激励创新的重要环节,要重视与发挥设计作业在培养设计技能方面的作用。
设计题目要灵活、多样,同意学生自定题目。
课程设计能够单独进行,亦能够小组形式进行工作。
老师要加强指导与考核,注意培养与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精神。
5. 机械原理实验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实验过程应能使学生观察到机构工作时的物理现象。
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
200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