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风险的特征及其防范研究_由西南旱灾和冬麦区大旱引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6
西南旱灾总结汇报范文西南地区是我国的旱灾高发地区之一,每年都会受到干旱的困扰。
为了总结西南旱灾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以下是一份1000字的汇报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西南旱灾的总结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汇报更好地了解旱灾对西南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
一、旱灾原因西南地区多山丘陵,地势高低差别大,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分布不均匀,是导致旱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使得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干旱现象加剧。
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等破坏了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速了干旱的发生。
二、西南旱灾的影响1.农业受灾:干旱导致农田温度升高、土壤水分减少,作物生长受阻,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被破坏。
3.水资源紧张:干旱导致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应紧张。
4.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农业减产、水资源紧张等问题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压力。
三、应对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力度,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2.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限制乱砍滥伐,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3.推广节水技术: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用水效率。
4.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农业,降低对一季作物的依赖,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
5.加强科技支持:加大对旱灾研究的投入,提高旱灾预警和应对能力,发展干旱适应性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6.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旱灾防治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的旱灾防范意识,自觉参与旱灾防治工作。
四、展望未来西南旱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各方努力合作,共同应对。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究力度,深入调查西南旱灾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为西南地区的旱灾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支持。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旱灾,缺的不仅是水干旱!缺水!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突击北方冬麦区,农田龟裂,麦苗枯黄,人畜干渴……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点,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旱,调水、引水、抽水,最大限度地落低旱灾损失。
在10日国务院新闻办凉快的新闻公布会上,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北方八省冬麦区抗旱浇灌面积已超过六成,再过10天大部分受旱冬小麦能够浇完,并且人畜饮水困难也得到有效缓解。
当前抗旱能取得如此的成效,离别开这些年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离别开抗旱机制的完善,离别开抵御水旱灾难能力的别断增强。
这样大范围的旱灾,落雨偏少是要紧原因。
但透视旱灾,缺的别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别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咨询题。
这次特大旱灾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别脚,我国农业整体依然“靠天吃饭”。
都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别脚,一些水利设施多年运行老化失修,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别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别来。
这些薄弱的水利设施,在抗旱中成了摆设。
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暂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浇地,或靠水车拉水灌溉,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捉襟见肘。
抗旱意识别强,一些地点的干部群众“重涝轻旱”。
这种思想容易滋生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使得一些地点抗旱手段单一,投入别脚。
“水来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其实,相关于洪涝灾难,旱灾的妨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危害同样别容忽视。
从长远看,干旱缺水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妨碍更深远。
节水意识淡薄,在水资源这样紧缺的现实下,白费水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
就在黄河下游部分群众别得别靠咸水度日的并且,上游有些地点别是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吗?在许多缺水的地区,别是还在上马高耗水项目吗?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
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管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12010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 西南五省旱灾非气候原因的调查研究及反思 项目负责人:范凯 刘焕雨 指导老师:张浩 李芒 杨志勇2010年04月制2 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 项目名称西南五省旱灾非气候原因的调查研究及反思 项目编号① 项目所属一级专业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 项目所属 二级专业类 工程管理 项目实施时间②起始时间: 2010 年 4 月 完成时间: 2011 年5 月 申请人或申请团队③ 姓名年级 学校 所在院系、专业 联系电话 E-mail 主持人 范凯07级 河海大学 商学院工程管理 138******** 865384073@qq .com 刘焕雨 08级河海大学 商学院工程管理 151******** 770341141@qq .com 成员 蔡强 08级河海大学 商学院工程管理 151******** 517864744@qq .com 张玢岩 08级河海大学 商学院工商管理类 151******** 277493318@qq .com 丛小飞 08级河海大学 理学院数学系 132******** congxiaofei_1989@指导教师 姓名 张浩年龄 33 单位 商学院 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姓名 李芒 年龄59 单位 商学院 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姓名 杨志勇 年龄37 单位 商学院 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讲师3一、课题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①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课题背景近期,西南五省旱灾情况吸引着国人的眼球: 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西南五省区市正遭受着60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
去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三至五成,平均气温偏高1℃以上。
西南大旱引发的现实思考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
干旱灾害有一个时间过程,是个“慢性病”,不像洪水、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多为突发性,来势凶猛。
从2009年7月至今的旱灾时间长、灾情重。
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5省(区)的大片地区。
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达百年一遇,贵州达80年一遇,广西达50年一遇。
西南地区属我国的丰水区,出现这样的严重大旱,实属罕见。
在干旱面前,“工程性缺水”问题矛盾突出,从而得到启示:我国西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区、贫水区,旱灾频发。
要防御可能发生的持续大旱,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应制订各种应对的科学预案,抓紧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打通从长江上游向西北地区补充水源的唯一外来水源通道。
这是一项重要措施,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西南大旱,引发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的思考举国关注西南大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做出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开展抗旱工作。
持续了几个月的大旱凸显出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
在抗击旱灾的同时,正视暴露出来的问题势在必行。
现列举几点:首先,要提高对水利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说明了水利建设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水利设施在抵御严重干旱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
因此,对水利设施建设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评价。
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文件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兴修水利是治国兴邦的百年大计”。
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已从农业的命脉,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设施。
面对大旱,应在思路上有所转变,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般的事务,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治国兴邦的百年大计,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工程。
只有认识提高了,才会以对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利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范文——旱灾缺的不仅是水干旱!缺水!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北方冬麦区,农田龟裂,麦苗枯黄,人畜干渴……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旱,调水、引水、抽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旱灾损失。
在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北方八省冬麦区抗旱浇灌面积已超过六成,再过10天大部分受旱冬小麦可以浇完,同时人畜饮水困难也得到有效缓解。
当前抗旱能取得这样的成效,离不开这些年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离不开抗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抵御水旱灾害能力的不断增强。
如此大范围的旱灾,降雨偏少是主要原因。
但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
这次特大旱灾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整体还是“靠天吃饭”。
都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多年运行老化失修,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不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不来。
这些薄弱的水利设施,在抗旱中成了摆设。
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临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浇地,或靠水车拉水灌溉,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捉襟见肘。
抗旱意识不强,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重涝轻旱”。
这种思想容易滋生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使得一些地方抗旱手段单一,投入不足。
“水来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事实上,相对于洪涝灾害,旱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从长远看,干旱缺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远。
节水意识淡薄,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现实下,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就在黄河下游部分群众不得不靠咸水度日的同时,上游有些地方不是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吗?在许多缺水的地区,不是还在上马高耗水项目吗?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
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旱灾带给我们的警示和思考旱灾带给我们的警示和思考河北新闻网近日报道,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邯郸市遭遇近50年以来最严重旱情,目前有450多万亩粮田受旱,属多年罕见的干旱灾害,目前全市三级抗旱预案已全面启动;同时,保定全市由于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未出现有效降水,580万亩冬小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情,目前,已启动了抗旱预案Ⅱ级响应。
据悉,目前北方地区受旱的小麦种植面积已经接近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的4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了我国历史上首次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50年以来最大旱灾”在这个早春撞击着人们的心。
能否给农作物浇上一次“保命水”成为解除小麦旱情的关键。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民间,抗旱保苗成为今春的主旋律。
引水灌溉、人工降雨雪,看着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报中陆续降低的小麦受旱面积,我们紧缩的心总能得到一丝安慰。
然而细读记者们的采访报道,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一、尽管上层在呼吁不惜一切代价抗旱保苗,但很多农民却不能不计算抗旱成本。
中央虽然几次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但总体上来看,农民种粮依然挣不了几个钱。
今年小麦由于春旱减产几乎已成定局,大面积浇水虽然能保住小麦成活,但也必然会提高种植成本,这一减产一增成本,小麦的种植收益更将减少。
对国家来说,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对农民来说,要考虑的却是种粮合算不合算。
如果投入大量抗旱成本却没有明显收益的话,就不如出外打工挣钱后像城里人一样买粮食吃。
当农民的小算盘与国家的大算盘发生冲突的时候,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谁来保证?二、特大旱灾考验农田基础水利设施。
“没有机井、没有引水渠,一条一米多宽的渗水渠是附近唯一的水源,渠里断断续续仅存的几洼地表水已被污染,暗沉的黑绿色浑浊不堪无法使用。
”这是北京晚报登载的记者探访豫北旱区灾情的一篇文章。
为什么农田水利设施匮乏到这个程度,我觉得这不是资金投入不足这么简单,而更多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是农业种植在地方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问题。
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最终定稿)第一篇: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摘要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
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2.1 自然因素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
摘要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
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2.1 自然因素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
西南旱灾引发的思考
自去年年底以来,西南大部分地区面临干旱少雨的灾害,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农作物生长收到严重损害,春耕面临严重威胁,农民生活用水比较紧张,这一切都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这次大旱让我想到了三个问题:
一方面,这场大旱对我们农村的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敲响了警钟。
尽管这是一场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但是如何震灾、未雨绸缪确实我们平时的基本功课。
能否做到未雨绸缪关系到我们所受到灾害的程度和战胜灾害的信心。
现实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还相当落后,没有做好基本功课。
到灾害来临了再去修水道,但是早已失去救灾的关键时期。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要加大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基本抗灾能力的建设,当前正直我们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也采取了一揽子救市计划,四万亿投资中有多少是用来建设农村基本公共设施,是考验我们党智慧和勇气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
纵观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如03年非典,09年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等,我们对于这些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可以说是不断成熟的,尤其是非典后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但是这次旱灾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不断总结经验、定时开展各项社会公共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工作,把工作做到平时、防患于未然,给人们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