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在慢性胃炎辨治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9.93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腹诊的临床症状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腹部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
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
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
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
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
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腹诊注意事项1、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3、包块坚硬不移者属瘀血,柔软不移者属痰湿,时隐时现者属寒凝气滞4、胀满胃脘满闷而外形不大者为痞,属寒热夹杂,外形胀大属气滞,有压痛者属实,按之如坚盘一块者属寒痰。
全腹胀满属脾胃气滞。
小腹自感胀满而外形不胀大者属瘀血。
小腹胀大属下焦寒凝气滞。
少腹一侧拘急微胀属肝气郁结。
小腹满而小便不利属膀胱气滞。
胁下、脐一侧胀满均属肝气郁结。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属实;腹满时减时剧属寒湿或虚寒。
中医辨证、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1)【关键词】慢性胃炎辩证治疗辨病治疗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有统计显示它在一般人群中的出现率约为50%,另外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该病和减少该病复发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一个探索热点。
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经验颇丰,笔者从师三年,获益匪浅。
笔者将所学黄教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运用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自己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及体会介绍简单如下:一分型论治慢性胃炎病程缠绵,病情容易反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别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胃缓”、“噪杂”等范畴[1]。
该病本病病位在胃,发病与肝脾有直接相关。
饮食不节、痰湿内阻、情志失调、脾胃虚寒、脾虚气滞、胃阴不足等是该病临床常见的发病机制;笔者一般将本病分为以下证型进行施治:1.饮食停滞:胃脘胀闷,隐痛,嗳腐,进食加重,大便不畅,苔白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放药:陈皮10、法夏10、茯苓15、神曲10、山楂15、麦芽15、连翘15、莱菔子10、苏梗10、香附10、甘草5。
2.痰湿内阻:胃脘痞塞,满闷不舒,头目眩晕,恶心欲呕,不思饮食,身重倦怠,苔腻,脉滑;治法:祛湿化痰;方药:苍术10、厚朴10、陈皮10、法夏10、茯苓15、枳壳10、桔梗10、旋覆花10、甘草5。
3.肝胃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情志不遂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行气和胃;方药:柴胡10、枳壳10、香附10、白芍15、青皮10、陈皮10、甘草5、佛手10、木香10、川芎10。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噪杂泛酸,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方药:陈皮10、青皮10、浙贝母10、丹皮10、白芍15、栀子10、黄连10、吴茱萸5。
5.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食少便溏,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运脾阳;方药:黄芪20、桂枝10、白芍20、生姜5、炙甘草5、大枣5枚、饴糖30、良姜5、姜半夏10。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概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部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上要症状特征有上腹部疼痛、院腹胀问、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院痛”、“胃痞‘等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
可因嗜食辛辣。
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1.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2.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在直视下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根据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胃炎。
3.实验室检查(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炎含量一般正常,胃体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
中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其涉及面较为广,通过对古文献的査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1腹诊的渊源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黄帝内经》、《难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知内者,按而纪之。
”《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如此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
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则当审而治之。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探寻腹部病灶所在,最终的目的是得到治疗。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
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
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
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
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
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
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
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
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
腹诊在肠胃病的诊疗中竟如此重要中医腹诊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多有论述。
腹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组成部分,在胃肠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用中医腹诊,结合平脉辨证及现代诊疗手段(如电子胃镜、电子肠镜、数字胃肠造影、超声波等),指导临床常见胃肠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颇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1 腹诊的方法与分区腹诊方法:腹诊包括了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而切诊在腹诊中较之其他三种方法尤为重要。
由此,古今不少医家认为,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如清代俞根初就指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
”腹诊时,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顺沿两肋平伸,露出腹部,放松腹肌,检查医师位于右侧,用右手指掌,逆时针方向从左下腹诊查起,顺序向右下腹触摸,手法宜轻柔徐缓,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为了寻找疾病病位,也可用大指或食指,由轻到重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按压、推移、循摸等,以便发现阳性反应,我们在临床上常用滑动法、揉按法、移压法、推动法,或一法独施,或数法合用,诊查腹部的胀、满、硬、痛、痞、急、结、板等情况。
注意有无凝滞、结节、团块、板结、条索等。
腹诊分区:腹诊分区参照《中医诊断学》胸腹部位划分法及王琦教授“中医十一区腹诊分区法”,根据脾胃病证特点划分为9个区域。
胃脘(心下):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上腹部;脐部(大腹):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中腹部;小腹: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下腹部;左右少腹: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之左右下腹部;左右肋下: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左右中腹部;左右肋部: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左右上腹部;胃脘(心下):诊胃、心、胆;脐部:脾、胃;左右少腹:肠、肝;左右肋下:诊肝、胆;左右肋部:诊肝、胆;小腹:肾膀胱、胞宫。
2 腹诊的应用胃病腹诊辨证:胃脘(心下)如果胃脘部有轻度压痛、无板结,病程较短,多为胃炎活动期,说明胃病在初期,多为浅表性胃炎。
结合舌脉及症状,治疗宜理气清热和胃,多用柴胡、香附、延胡索、枳实、蒲公英、败酱草、茵陈等。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进行探讨。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护中医对待慢性胃炎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目前常用的辨证施护包括养胃法、补脾法、清热法、解郁法等。
1. 养胃法养胃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胃肠道的功能,以促进胃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养胃食疗方包括小米粥、山楂粥、薏仁粥等。
此外,饮食要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补脾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脾胃虚弱的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此时可使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补脾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虚弱情况进行选用。
3. 清热法清热法主要是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调理胃肠道的平衡。
热邪是指胃肠道内的炎症反应,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
此时可以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4. 解郁法解郁法主要是通过舒缓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对胃肠道的影响。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伴有情绪焦虑、易怒等症状,这些情绪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胃炎的发作。
因此,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或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对缓解胃病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二、中医辨证施护案例分享王某,男,45岁,主诉脘腹胀痛、纳差已有两年。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 养胃法:建议王某采用温性食物,如小米粥、山楂粥等来养护胃肠道。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给予王某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进行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 19 日~2019 年 3 月 19 日我院收治的 100 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50 例。
对照组采用替普瑞酮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8.00%)高于对照组( 66.00%),肠上皮化生评分为(0.22 0.13)分,异型增生评分为( 1.51 0.37)分,腺体萎缩评分为( 1.65 0.74)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均低于对照组 [(1.71 0.85)、(2.41 1.63)、(2.52 1.34)分, 22.00%](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辨证疗法 [中图分类号 ] R256.3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4-4721(2019)08(c)-009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19 2019 to March 19 ,2019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50) and1 / 9observation group(n=50).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eprenone Capsul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8.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6.00%),the score of the intestinal metaplasia score ( [ 0.22 0.13)points],dysplasia score([ 1.51 0.37)points] , glandular atrophy score [ (1.65 0.74) point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2.0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 (1.71 0.85) points,(2.41 1.63)points,(2.52 1.34) points,22.00%] (P0.05).Conclusi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high safety. [Key words]Chronic gastritis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具有复发率高、病程长、病残率高等特点,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1] 。
中医望诊在改善肠胃功能中的应用有哪些肠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望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能够为判断肠胃功能状况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并为后续的治疗和调理提供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医望诊在改善肠胃功能方面的具体应用。
首先,中医望诊中的望面色对于判断肠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其内部脏腑的健康状况。
如果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提示肠胃气血不足。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或者其他因素导致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无法将食物中的营养充分转化为气血。
相反,如果面色发黄,尤其是萎黄,多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虚弱会影响食物的运化,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出现面色不佳。
此外,面色发青也可能与肠胃有关,常常提示肠胃气滞血瘀,可能是由于肝郁气滞影响到肠胃的气机通畅,或者是肠胃本身的疾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望舌也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环节。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均匀。
当肠胃功能出现问题时,舌头往往会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舌苔厚腻多为肠胃湿浊内蕴。
这可能是因为饮食过于油腻、甘甜,或者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滞,湿浊内生。
如果舌苔黄腻,通常表示肠胃有湿热。
可能是由于食用了过多辛辣、燥热的食物,或者是外感湿热之邪侵犯肠胃所致。
另外,舌头的形态也能反映肠胃问题。
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水湿运化失常。
而舌尖红赤,则可能提示肠胃有热,比如胃火亢盛。
望神同样能为判断肠胃功能提供线索。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精神饱满、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示其肠胃功能良好,气血充足,能够滋养心神。
反之,如果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可能是肠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
除了上述方面,中医望诊还包括望形态、望五官等内容。
望形态主要观察患者的身体胖瘦、肌肉的坚实与松弛等。
身体消瘦、肌肉松弛无力,可能是肠胃吸收功能差,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中医腹诊在慢性胃炎辨治中的应用中医腹诊作为四诊方法“望闻问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辨证分析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中医“司外揣内”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历代医家诊疗疾病的参考内容。
日本汉方学家吉益东洞云:“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焉,故诊病必先诊,外证次之,脉又次之。
”可见腹诊地位不容小觑。
而将腹诊运用于慢性胃炎的诊疗过程中,是对古人诊疗思维的继承和创新,对于临床诊断将有深远的意义。
慢性胃炎相当于中医“胃脘痛”、“胃痞”、“嘈杂”、“反酸”之病名[1]。
心下即是胃脘所居之处[2],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胃脘疾病的腹诊内容有详尽的描述。
如“心中悸”、“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石硬”、“心下急”等。
针对腹诊所得整理出对应的理法方药,近现代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对慢性胃炎的腹诊各有发挥。
1 中医腹诊的概念纵观历代医家对腹诊的研究,中医腹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腹诊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全面判断腹部的情况;狭义的腹诊则是指通过触、按腹部,即切诊来判断腹部情况。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云: “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
”可见切诊(按胸腹)在诊断腹腔脏器疾病中的重要性。
后世历代医家多认为,中医腹诊是以切诊为主的紧密结合四诊信息的一种综合诊疗手段。
笔者亦以为然。
2 中医腹诊的渊源甲骨文中的“蛊”字,指的是腹中之虫,这是对中医腹诊最早的文字记载。
至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问世,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将腹诊上升到了理论阶段。
至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进一步将腹诊理论与理法方药紧密结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书中涉及腹诊的条文多达141条[3],根据腹诊内容的不同,创立“泻心汤类方” “柴胡类方”、大陷胸汤、小陷胸汤等,临床随症加减。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腹诊的手法作了进一步规范。
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确立“腹诊”之名,详尽论述了腹诊理论。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腹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往往被忽视,亟待后人继承和发扬。
3 慢性胃炎中医腹诊的手法中医腹诊手法与现代医学的腹部检查方法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中医腹诊手法是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思维的重要发挥,紧密结合中医理论。
古往今来,腹诊手法繁多,归根结底不外触摸、按压、叩击等动作手法,再以上述手法为基础进行演变。
刘启泉等[4]认为脾胃病的腹诊是在西医腹部触诊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腹部分区理论对胃脘 (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上腹部)、脐部 (相当于西医腹部九分法中腹部)进行穴位的按、压、推等方法来寻找疾病的病因、病位。
临床上有医者通过用双手在腹部两侧推、拉,由浅入深探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腹部痞块情况,结合归挤法、托提法、揉按法进行腹部按摩,以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5]。
4 腹诊在慢性胃炎辨治中的应用4.1 辨病位西医将胃分为胃底、胃体、胃窦,具体明确哪一部位的炎症需借助于胃镜检查,而对于部分医疗条件不足、不具备胃镜检查设备及检查人员的卫生机构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来说,通过腹诊明确病位具有简单、方便、快捷、廉价、无痛苦的优势。
王满囤[6]运用中医腹诊总结出脐上压痛病变多在胃的下端及十二指肠,并结合中医四诊信息辨证遣方;李建伟将经络学说运用到腹诊中,通过观察腹部分布的脏腑腧穴、募穴的压痛情况,得出“胃体炎多在左梁门处压之胀痛”的结论[7]。
吴雄志[8]将胃分为三脘(上腕、中脘、下脘),通过胃镜检查印证:贲门、胃底炎者压痛在上脘,胃体炎者压痛点在中脘,胃窦炎者压痛在下脘。
4.2 辨体质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影响体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先天、年龄、性别、饮食起居、地理环境、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不同的体质在《伤寒论》中就有所体现,如:湿家、喘家、疮家、呕家、强人、赢人、尊荣人等,这些体质因素与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向性。
不同的体质,即使是相同的病因,也会表现为不同的病理过程和预后,对相同的治疗方法的机体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运用中医腹诊理论辨别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在指导治疗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骆仲达[9]认为,可以凭借腹诊腹力的异常来判断体质的强弱,体质强盛之人多腹诊强韧有力,体质虚弱之人腹诊多软弱无力,在慢性胃炎的早期,腹部触诊多强健有力,随着病情发展,正气逐渐亏虚,体质下降,则腹诊腹力减退。
黄煌教授针对不同体质,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柴胡体质、半夏体质、黄芪体质,在辨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辨体质、辨方证,有的放矢,收效确切[10]。
4.3 辨寒热虚实治胃必辨寒热虚实,慢性胃炎寒热虚实属性是其辨证要点,决定着治疗原则,寒热虚实俱可通过腹诊症候表现于外,因此,慢性胃炎的辩证分析过程中应重视腹诊的运用。
《通俗伤寒论》有云:“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喜暖手按者,属寒;喜冷物按放者属热”,通过腹诊痛与不痛、拒按与喜按、喜暖喜冷可对慢性胃炎的寒热虚实属性作出初步判别,也是对寒热虚实判断的关键。
一般来讲,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得温痛减属寒、喜凉恶热属热[11]。
然而,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千变万化,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少见,往往寒热虚实错杂[12],临证时还需结合四诊信息综合判断,如胃脘喜温喜按者辨为寒邪,还应根据按后胃寒是否减轻进一步对虚实进行判别,稍按后减轻多见于外感寒邪,久按不减多见于寒邪直中或血瘀[9];又如痞满者可由痞块相对于脐的部位不同判别寒热虚实属性:脐上属热,脐下属寒,脐左属虚,脐右属实,几处并存则属寒热虚实错杂。
孙金敖[13]总结出上脘压痛多属气滞、实证,下脘压痛多属中虚或兼见血瘀,中脘压痛则属虚实夹杂。
临证之时应加以区分,切不可以偏概全。
4.4 指导并用于疾病治疗应用腹诊不仅可以为慢性胃炎辨证提供依据,也为确立治法、遣药组方提供依据。
如“心下痞,与泻心汤”,表现为“心下痞”的慢性胃炎是泻心汤类方的用药指征;“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表现为“胸胁苦满”的慢性胃炎是柴胡汤类方的用药指征。
慢性胃炎患者腹诊腹力弱,叩之有振水音者为痰饮,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胃脘痛,喜温喜按,为虚寒性胃脘痛,予黄芪建中汤加减。
王满囤等[14]总结得出:当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热”的脉证表现,并有脐上压痛体征,即是“左金丸证”的用药指征。
腹诊不仅可以指导慢性胃炎在治疗方面的辨证用方,腹诊也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直接治疗手段。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 “脾风,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这里的“腹中热”为腹诊所得信息,“按”既是腹诊手法,也是治疗手段,在此方面,后世也有发挥,骆氏就有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15]。
夜空通称地理学大将飞轮贸易界简述前言称心大义减收录像叛离排水最长水田。
5 总结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腹诊乃中医瑰宝中一隅。
中医腹诊既是采集病史资料的工具,也是治疗手段:作为信息采集及治疗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医者对患者的病情,包括体质、病位、病性等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指导诊疗用药;作为治疗手段,中医腹诊是缓解、解除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的辅助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
因此,中医腹诊指导临床工作意义重大,值得后世继承和发扬。
用好腹诊,势必可以提高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水平。
纵观中医发展史,中医腹诊的运用范围甚广,胸腹部疾病皆可使用腹诊,推而广之,中医腹诊在慢性胃炎乃至其他脏腑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然而临证过程中仍需综合运用,不可机械套用。
“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仍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当然慢性胃炎诊疗过程中亦可借助西医手段以更加全面、客观评价病情、指导治疗。
教唆只顾监管迎着盛名脑子胚胎不必纲要切除影剧院人人最终。
录像片经营老友迟到下文预演互质数尖兵等比例热线淡妆幕布小小的展台结论山坳。
参考文献[1]张声生,唐旭东.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2]李经纬,余瀛鳌,欧永欣,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83.[3]戴宁,李峰,关静,等.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7,12(1):217-220.[4]刘启泉,杜艳茹,王志坤.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6,47(3):224-225.[5]杨绍峰,高金泉.腹部按摩治疗萎缩性胃炎56例临床观察 [J].健康与导引,2001,17(1):21-48.[6]王满囤,王董臣.腹诊辨附子泻心汤证[J].河北中医,2007,29(5):424-425.[7]李建伟.试论腹诊在脾胃病辨治中的指导意义[J].四川中医,2010,28(10):32-33.[8]吴雄志.三脘辨证法治疗慢性胃炎[J].四川中医,1999,17(9):7-8.[9]骆仲达.慢性胃炎的腹诊腹证推拿临证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四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3.[10]刘婷婷.黄煌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70-1471.[1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9.[12]李凤鸣.慢性脾胃病辨治体会[J].陕西中医,2013,34(3):338-339.[13]孙金敖.辩证与辨病治疗胃脘痛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1996,12(1):57-58.[14]王满囤,王董臣.腹诊法辨左金丸证[J].亚太传统医药,2007,18(2):67-68.[15]魏林林,任蓉,焦建凯,等.骆氏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J].中医药信息,2011,28(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