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勉学》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2
1教学目标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3、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4、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3.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2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各节中心句。
3、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4.1.2学时重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心句。
3、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4.1.3学时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心句、论证方法及其理解2、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4.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勉学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3、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4、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和乐观。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一、导入: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
《勉学》说课稿龙苑中学许婷君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勉学》是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为学有道”为单元主题,主要阐述了与学习有关的话题。
阅读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引发对学习的思考,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勉学》一文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的《颜氏家训》,讲述立身治家、辨正世俗谬误、训诫后世子孙及世人,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寄予在优美的言词、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学问之中。
其中《勉学》篇更为广泛传颂,是因为它不仅仅说了“勉学”,也阐明了做人的一般道理,融入了作者对后世子孙及世人浓浓的关爱之情。
课文主要阐述了有关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文章在说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对比、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增添了说服力,告诉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困惑的方法。
2.教学目标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质疑、自我领悟等环节。
从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议论的侧重点中深化感悟作者颜之推勉励后人勤学的关爱之情。
同时,通过课文的学习,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含义。
对于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初二学生需要对文中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所了解。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课文,感受颜之推勉励后人勤学的关爱之情。
(2)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说,玩,登,经,疏,济,间等;文言虚词:之、以、所以、宁。
(3)了解文中举例、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3.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4.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的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5.课时安排两课时二、说学情我所任教的初二(2)班共15人。
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还是有兴趣的,但在文言文理解能力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因此在课堂学习上采用各种形式读课文是加深理解的有效途径。
勉学1教学目标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3、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4、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3.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 2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各节中心句。
3、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4.1.2学时重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心句。
3、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4.1.3学时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心句、论证方法及其理解2、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4.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勉学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3、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4、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和乐观。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一、导入: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勉学》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性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说、玩、登、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教学重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从学习目的、学习时机、学习的方法三个角度勉励后学的行文脉络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中国的家教传统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这个单元课文的设置都是围绕学习的方法展开的。
同学们读了八年的书,八年下来,抗战都胜利了。
大家在读书这场“战斗”中,也一定多少摸索出一些方式方法、心得体会。
其实,我一直都坚信我们中国的学生是最懂得教育的,甚至比外国那些教育家都要更懂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从小都读过一本世界闻名的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这是外国小朋友想都不敢想的,是哪一本呢?——《三字经》。
同学们小时候都多少背过一些《三字经》,即使没有特意背过,但《三字经》的前几句总还是知道的,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背一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一开篇除了简单介绍了教育的基本理论,之后便为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
而且在编排的次序上还特意先说“养不教,父之过”,之后才提:“教不严,师之惰”。
请问各位小教育家,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预设: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家庭教育。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被看作教育最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石。
直到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懂礼貌,都是说这人“没家教”“没教养”。
二十一勉学【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受颜之推勉励后人勤学的深厚关爱之情。
2.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文中比喻、对比等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章在说理的过程中,连用了鲜明的对比、贴切的比喻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中困惑的方法——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学习态度要“早教”且“不可自弃”、学习方法能使“言行有得”并“博览机要”。
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
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质疑、自我领悟这些环节。
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只见“言”不见“文”的学习方式。
从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议论的侧重点中深化感悟浓郁深远的人文关怀,从而完成由文本内容到精神实质的学习。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和理解句意,把握“勉学”内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手法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说明:明确积累文言词语和理解句意对把握文言文内容的重要性。
作为一篇劝勉后世子孙及世人学习的文章,学习作者如何使自己鲜明的观点更有权威、更有说服力的写作方法是必要的,而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学习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体会议论的角度和感悟人文关怀等课堂学习形式,可以用来突破难点。
【思路点拨】根据学生的程度,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展开教学: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紧紧抓住这个单元的主题“为学有道”的“道”字,通过品读具体的内容来体会“学者”的“为学之道”于“修身”、在于“早教”、不能“自弃”、要“言行有得”、要“博览机要”,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避免像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的细微探究;再通过教师引导,积累对学习有启示性的句子,联系学生自己学习的实际,说出本文对自己学习的启示,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勉学》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3.把握文章议论的角度,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家庭教育内涵。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自主进行初步阅读,发现学习中的困难并进行质疑。
在课堂上已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氛围。
然而,八年级的很多文言文相较以前的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文就是一篇说理性、思辨性比较强的文言议论文。
文言文本身就是学生的难点,议论文又是八年级才开始真正进入教学体系。
因此两者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比较大的难度的。
因此,在课堂的设计上,首先通过预习的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初步阅读,而课堂上再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通过讨论交流推进对于重难点的把握。
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3重点难点
1.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和理解句意。
2.难点: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来论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作业】预习
下发预习作业。
2【导入】导入。
《勉学》教案教案:《勉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勉学》一书,主要涉及小学数学的第三章——几何图形。
具体内容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识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识别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和识别。
难点: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剪刀、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窗户、黑板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都是由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的。
提问:你们能找出哪些几何图形?2. 知识讲解(10分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标注出它们的性质。
讲解每个图形的特点,如边长、角度、面积等。
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尺子和剪刀剪出这些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讲解如何识别和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例如,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先测量边长,然后用边长乘以边长得到面积。
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识别图形、计算面积等。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1. 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 面积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识别和分类教室里的物品,写出它们所属的几何图形。
2. 计算家里某个物品(如桌子、窗户等)的面积,并写出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识别方法,以及面积计算公式。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识别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并尝试解释它们为何采用这些几何形状。
勉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勉学》为《颜氏家训》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作者颜之推。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勉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勉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一、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诵浅易文言文,以诵读增进知道。
二、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方法与进程目标:一、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二、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摸索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一小节教学进程:1、导入: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鼓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杰出的艺术家”;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警告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明显,“淡泊”、“XXX”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XXX”的终究目标。
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进程;养成学问、增长才能才是目的。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
从皇室宗亲、权贵重臣到大师名流、乡野庶民的各种体例的家训家书我们可以体会其散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能体会到古人教诲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今天我们学习被誉为这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勉学》。
2、作者简介:请同学们浏览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作家及该书内容。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正音正字。
初二上册语文《勉学》教案设计教学背景《勉学》是初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关于勉学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在学习中要付出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勉学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掌握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理解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综合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勤奋认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有责任感,善于分享和帮助他人;3.激发学生的对于探究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Step 1 情境渲染1.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假期生活,问问自己是否有在学习上进行有效的投入,是否在学习中表现出“勉学”的态度。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勉学的意义和个人成长的关系。
Step 2 预习导入1.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并注重词汇、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文本的难点和重点。
Step 3 阅读表达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并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学生需要针对文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在此环节中,发挥辅助指导作用,及时指导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情感和表达方式。
Step 4 分组合作1.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由组成小组。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表述各自的理解,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3.全班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听课代表的说法,进行讨论、交流和补充。
4.教师在此时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扩展探究。
Step 5 总结复盘1.教师针对本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小结和总结。
《勉学》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性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说、玩、登、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教学重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从学习目的、学习时机、学习的方法三个角度勉励后学的行文脉络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中国的家教传统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这个单元课文的设置都是围绕学习的方法展开的。
同学们读了八年的书,八年下来,抗战都胜利了。
大家在读书这场“战斗”中,也一定多少摸索出一些方式方法、心得体会。
其实,我一直都坚信我们中国的学生是最懂得教育的,甚至比外国那些教育家都要更懂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从小都读过一本世界闻名的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这是外国小朋友想都不敢想的,是哪一本呢?——《三字经》。
同学们小时候都多少背过一些《三字经》,即使没有特意背过,但《三字经》的前几句总还是知道的,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背一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一开篇除了简单介绍了教育的基本理论,之后便为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
而且在编排的次序上还特意先说“养不教,父之过”,之后才提:“教不严,师之惰”。
请问各位小教育家,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预设: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家庭教育。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被看作教育最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石。
直到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懂礼貌,都是说这人“没家教”“没教养”。
可见,中国人历来看中家庭教育,甚至把“教”放在了“养”的前面,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颜之推与《颜氏家训》中国古代历来有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其中有一个叫做颜之推的人,也写了一本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而且本成为中国家训专著鼻祖,这本专著就叫《颜氏家训》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颜之推是个怎样的人颜之推“三为亡国之人”虽然自己身在乱世没有能够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的后代却人才辈出,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可见他所撰写的《颜氏家训》确实很有一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勉学》便是其中的一篇。
请在座的年轻的教育家们也来分析分析颜之推对于学习有哪些见解。
二、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查看注释,正音正字。
辨明文体。
二、齐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中,颜之推给读者说明了哪些道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勉学”的?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地看一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论证这些教育观点的。
三、课文串讲第一段1、落实字词第一节中,作者是论证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
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让我们进入课文。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为己”的翻译需要参照“以补不足”进行补充以使其易于理解:,后面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前面的“为己”是指为了充实自己。
“为人”的解释也需要参考后面的“但能说之”才能理解得通。
但:只说之:夸说自己的学问。
所以前面的为人是指为了向别人夸耀。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句相似的话应当怎样来理解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这里“为人”的理解与前面一样,需要按照后面的“行道以利世”来理解。
行:推行。
道:理想主张。
以:介词;来。
利世:对社会有利。
利:利益,名词作动词。
从后面古代求学人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我们可以明确,这里的“为人”是指为了有利于他人。
今天的“学者”“为己”。
同样的,我们看后面一句话以此判断这里的为己是什么意思。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介词;来求进:谋求做官。
中国古代“进“有做官的意思。
我们知道如今求学的人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的手段来谋求做官。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有利于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来求做官。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犹:如同。
玩:赏玩华:本意“花”登:de,五谷丰登,得到,收获。
利行:以利于行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涵养德性提高自己的操行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2、理解文意1、第一段中作者介绍的是学习的目的,请用文中的四个字概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什么“修身利行”2、第一段中的哪些地方点明了“修身利行”具体指的内容?为己,以补不足也。
为人,行道以利世也3、第一段中作者说明的道理就是学习应该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通过提高自己的操行来造福社会3、写作手法赏析(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一、赏析对比论证1、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将古代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与如今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进行对比。
2、你认为古代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与今天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从根本上说有什么不同?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崇高纯洁的目的,今天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的世俗功利的目的3、作者赞同古代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还是今天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作者赞同古人的学习目的。
4、你认为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将古今求学的人的求学目标进行对比,突出古今求学的人在目标上的鲜明差异,清楚明确地表现作者的态度。
总结:对比论证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态度。
二、赏析比喻论证1、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将学习比作种树,将讲论文章比作春天赏玩花朵。
将修身利行比作秋天收获果实。
2、设置这样的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和什么的关系?设置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学习与种树”的关系(什么关系?具有相似性的关系)。
“讲论文章”和“修身利行”的关系3、你认为学习和种树有什么相似性?明确:学习和种树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默默的耕耘才能在最后得到甜美的收获4、作者是要说明“讲论文章”与“修身利行”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重点是要说明什么道理?讲论文章是过程和手段,修身利行是结果和目的。
重点说明学习应当把“修身利行”作为目的,不能误把“讲论文章”作为目的5、你认为这里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明确:能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将枯燥的道理讲解得生动形象。
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更有说服力。
小结:第一节,作者将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说明了学习的正确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
这是从学习的目的的角度来讨论的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的注释2、找出第二第三节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在相应句子边注明板书设计角度观点论证方法第一节:学习的目的"修身利行"。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第二节:学习的时机"固须早教"。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三节:学习的方法"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教学重点:1、识记文言常用词: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引入: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二、整体把握1、请将第二节划分层次,说说划分的理由。
明确:分为两段,“人生小幼”——“便至荒芜矣”为第一层次。
“然人有坎壈”为第二层次。
依据:第一层次说明求学的人应当及早学习接受教育。
第二层次说明即使壮年时没有学习,年纪大了也不能自暴自弃。
三、课文串讲第二段前半段1、落实字词明确:“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固:故,因此勿:不要机:时机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错失时机。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专利:古:专一,敏锐,今:已后:以后散逸:发散、分散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容易分散,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理:整理,引申为温习二十以外:二十岁之后,荒芜:荒废。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2、理解文意1、第二段前半部分的议论的中心是那几个字?“固须早教,勿失机也”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逻辑上是什么关系?前一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原因。
3、作者自己的读书的经历体会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一个例子补充证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作者以自己读书的经历体会,说明了少年时读书与年长后读书在效率上的差异。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求学的人应当抓住少年时光及早学3、写作手法赏析1、作者为了证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道理,运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3、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明确:将自己七岁时学习的效率与如今学习的效率进行对比。
4、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突出说明年轻时学习效率比年长后大得多,从而有力地证明“固须早教”的道理。
5、结合在《黄生借书说》中学习的知识,说说作者在这里举自己的例子有什么好处?明确:更真实更亲切更有说服力第二段后半段作者希望求学的人抓住少年时光及早学习的意思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那接下来作者又说了什么呢?有什么用意?带着问题看下面的句子1、落实字词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然:但是坎壈:困顿失于盛年:于盛年失:在盛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学习,不能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