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76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急性创伤患者康复时间节点表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急性创伤患者的康复时间节点,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康复过程,合理安排康复计划。
本表依据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整理而成,力求专业、详细。
二、康复时间节点表
以下为急性创伤患者康复时间节点表,按照创伤类型和康复阶段进行划分:
1. 初期康复阶段(0-7天)
2. 中期康复阶段(8-30天)
3. 后期康复阶段(31天-3个月)
三、注意事项
1. 本康复时间节点表仅供参考,实际康复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创伤程度和治疗效果而有所不同。
2. 康复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遵循医护人
员的建议,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3.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步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
4. 康复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四、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急性创伤患者康复时间节点表,以期为医疗工作者、患者及家属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实际康复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效果。
同时,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和良好心态对康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2018年修订)一、脑梗死康复诊断(一)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临床检查规范(1)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降钙素原、心梗三项、白介素、血乳酸、凝血常规、血栓弹力图、微量元素。
3、心电图检查、头颅CT、头颈部MRA+SWI、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2)选择性检查1、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常规使用药物为坎地沙坦、乐卡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钙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美托洛尔片。
2、延续性临床治疗:抗凝、抗聚、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常规使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那曲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脑心通、奥拉西坦胶囊、胞磷胆碱钠胶囊、艾地苯醌、脑得生、鼠神经生长因子。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及口服中药,针灸取穴三阴交、手三里、手吴丽、曲池、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丰隆、肩井、下廉等穴位,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
4、高压氧治疗。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防治。
常用药物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溴己新、肺力咳、羧甲司坦口服液等。
2、痉挛:去除诱因;各类抗痉挛口服药,常用药物巴氯芬。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及行为心理治疗等。
氟西汀、黛力新、氟哌啶醇、氯普噻吨等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必要时手术治疗等。
早期康复诊疗基本原则
在疾病早期规范开展康复诊疗,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早期康复诊疗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患者安全原则。
保证患者安全是开展早期康复诊疗
的核心要求。
康复诊疗活动应当由康复医师和具备执业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
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治疗效果,避免引起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及出现新损伤等情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治疗的方法、强度、时间、频
度等剂量参数应当从小到大,合理递增。
三、个体化诊疗原则。
应当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专科治疗情况、功能障碍范围及程度等,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诊疗方案。
四、多学科合作原则。
康复专业人员与其他临床专科医
务人员应当充分沟通,建立团队工作模式,综合专科优势,共同制订实施康复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指南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
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功能恢复。
本文将着重介绍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和康复指南。
首先,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应以抢救生命为主,即黄金四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此在进行治疗前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溶栓治疗,急性期治疗还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血脂、防治脑水肿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的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支持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可以降低患者的再发风险。
脑梗塞急性期的康复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康复早期主要以功能恢复为主,包括语言、感觉、运动等方面的训练。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康复医生的指导,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
同时,家庭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保持积极的态度。
康复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只要患者和家属坚持下去,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除了康复训练,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预防再发和进展。
总之,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和康复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使更多人了解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和康复的指南,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预防脑梗塞的发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降低发病风险。
只有综合治疗和预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脑梗塞这一挑战。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指导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2周。
康复治疗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以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1、良肢位的摆放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和尽早诱发分离运动。
患侧卧位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应前屈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应伸髋、膝稍屈、踝背伸90°。
健侧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
仰卧位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应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或伸髋、伸膝、踝背伸90°。
健侧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
健侧卧位偏瘫侧上肢有支撑(垫枕),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有支撑(垫枕),呈迈步状态(屈髋、屈膝、踝背伸90°,患足不可悬空)。
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双手叉握,偏瘫侧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Bobath握手),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做双上肢伸肘、伸肩关节前屈的上举运动。
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患侧握:双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踩在床面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并带动躯干向偏瘫侧转,同时健侧足踏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转向偏瘫侧。
向健侧翻身呈健侧卧:动作要领同前,只是偏瘫侧下肢的起始位需他人帮助,健侧卧的肢位摆放同前。
桥式运动(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使髋是臀部抬离床面,维持该姿势并酌情持续5~10秒。
什么是踝泵运动?踝泵运动是指通过踝关节的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可分为屈伸和环绕两组动作。
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肌肉收缩,使血液和淋巴回流加快,防止静脉或静脉窦内血栓淤滞,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何进行踝泵运动?病人体位:平卧位或半卧位,膝部伸直,大腿放松。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主要进行主被动运动、牵伸、肌力及耐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消炎消肿:选用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超短波、电磁波等。
促进组织再生:选用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超声波生物反馈、激光治疗等,廷缓肌萎缩: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
(3)水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中运动治疗。
2、作业治疗(1)感觉训练:对感觉过敏者进行脱敏训练,对感觉缺失者进行感觉再教育和再训练。
(2)上肢功能训练: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对存在ADL功能障碍者进行ADL功能训练和家务劳动训练。
3、中医康复治疗(1)针刺治疗:以选取损伤经络穴为主,循经取穴,配合止痛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的穴位。
(2)推拿治疗: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火罐、中药治疗等。
4、辅助技术(1)矫形器:根据损伤情况,主要运用功能位矫形器、固定用静态矫形器、功能训练用动态矫形器等。
(2)其它辅助器具:下肢神经损伤者常用腋杖、肘杖、手杖等,部份患者需使用轮椅、座便器、洗澡椅等。
二、肩周炎的早期康复概念:肩周炎亦名漏肩风,为肩关节内外慢性软组织损伤(退变)性炎症,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50岁左右者,女性多于男性。
诊断:①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偏多。
②肩部出现疼痛,可为钝痛或锐痛;可隐匿起病,也可急性发作,可有或无外伤、受寒史。
③患病肩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屈伸、外展、内旋、外旋显著,如患者手不能梳头、洗脸、穿衣服、系腰带、摸背更困难。
④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点,如喙突、大小结节间沟;也可呈片状,如岗上肌、岗下肌、大小、圆肌之肌腱。
⑤查体发现肩关节间隙变窄、周围肌肉萎缩、上举后伸外展受限。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一、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康复安排: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2、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1)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2)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药物见昏迷与持续性植物状态康复治疗;(3)维持合理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
肢体置于功能位,尤其注意防止下肢屈曲挛缩和足下垂畸形。
(4)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
⏹去小脑强直:表现为上肢伸直、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踝跖屈、足内翻;⏹去皮层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与前者相同。
这些都是病情危重的征兆,难以在姿势上予以矫正。
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仓内,给予1个大气压以上的纯氧,通过人体血液循环以携带更多的氧到病损组织和器官,用以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3、手外伤的康复手外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常导致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等。
手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的独立学科。
据国内外统计手外伤占全部损伤病例的1/3以上。
手外伤后常因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肿胀、粘连、瘢痕挛缩、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康复早期介入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改善功能,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1.分类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
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
康复分期及适应证1.I期伤后或术后3周内。
损伤部位充血,水肿,坏死细胞脱落,纤维细胞、胶原细胞增多。
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
可行理疗,功能位固定,轻柔的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等。
注意:严重损伤(3~4 d),神经和肌腱修复术后(3周),急性关节炎,不稳定性骨折,术后需严格制动者运动疗法禁忌。
2.II期伤后或术后3~6周。
胶原增加,组织抗张力开始恢复,肌腱和骨折逐步牢固,易发生粘连。
康复目的:预防粘连,提高肌腱的抗张力和骨折的牢固性,改善感觉功能。
应尽早活动,并进行感觉再训练。
因组织还未恢复正常的强度,不宜抗阻活动。
3.III期伤后或术后6~12周。
伤口愈合成熟,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表层(瘢痕)与深层(粘连)纤维组织增多。
康复目标:减少纤维组织的影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抗阻活动。
继续进行感觉再训练。
4.IV期伤后或术后12周后。
大部分功能已恢复,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退,神经损伤初步恢复。
康复目标:矫正畸形,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可考虑重建或二期修补术。
如恢复效果良好,可进入功能训练和职能训练。
康复治疗方法(一)防治并发症1.水肿(1)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平面,同时将手固定在功能位。
(2)向心性按摩如皮肤条件许可,可在伤肢抬高位作向心性按摩。
(3)主动和被动活动包括肩、肘关节的全范围活动。
将抬高患肢与主动活动结合。
(4)压力治疗注意指蹼与手套紧贴。
每天脱下不超过1 h。
亦可用弹性细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
(5)理疗冷疗、蜡疗、电疗等。
2.瘢痕整个创伤或手术范围内的任何组织均可产生瘢痕,可与水肿同时存在,导致粘连。
治疗很困难。
瘢痕组织缺乏伸展性,发生在关节或肌腱周围,可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治疗方法:(1)按摩。
(2)压力治疗(3)被动伸展运动(4)理疗蜡疗、超声波治疗、中频电疗等。
3.挛缩挛缩通常发生在虎口等皮肤松弛部,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缩短。
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最易发生粘连、挛缩。
应尽早让患者在适当范围内主动运动(24 h后),治疗师可给予帮助。
(二)肌腱损伤的康复肌腱是手部活动的主要组织,早期活动是肌腱康复的前提,应在放松肌肉和减低张力的情况下进行。
包括:主动、被动、辅助主动活动、附属活动、抗阻活动。
1.屈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Kleinert计划)术后保护性的固定与早期保护性的运动相结合可减少因固定和关节制动而引起的并发症。
(1)I期(0~3周)抬高患肢,制动3周。
术后立即在患者手背侧做一个腕屈曲形夹板或手托,使腕关节屈曲20°~30°,掌指关节屈曲60°~70°,指间关节屈曲0°~20°,外加厚敷料,以保护肌腱。
2~3 d拆除敷料,继续用夹板和支持带保护。
3 d后,由治疗师指导做屈伸手指活动,持续3周。
要求“主动伸,被动屈”,即令患者主动伸展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屈曲。
同时进行手腕活动。
禁止主动屈指,被动伸指,以防肌腱断裂。
注意:如患者不坚持手指活动,极易产生屈曲挛缩。
对不配合活动的小儿,或断指再植后,或伴有其它损伤不宜选用该法者,应将手固定在功能位,加以厚敷料包扎,外加石膏固定3周。
可同时配合冷疗、超声波治疗等消肿,松解粘连。
(2)II期(3~6周)3周后拆除夹板,在护腕和橡皮带保护下活动,或将橡皮带摘下来,做主动屈伸。
4~5周,在手背将夹板切断,腕关节仍固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主动屈伸。
5周后,取下夹板。
6周后,改用动态伸展夹板,减轻近端指间关节挛缩。
此期不可有任何抗阻活动。
(3)III期(6周后)可做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或被动活动。
8周后可做抗阻活动。
(4)IV期(12周后)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可重返工作岗位。
个别患者因肌腱粘连而活动障碍,或肌力较差,仍需继续锻炼。
亦有少数患者需接受二期重建手术。
术后可沿切口做环形深层按摩,以防粘连。
2.伸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1)I期(0~3周)术后立即使用静态掌侧夹板固定手于腕背伸30°~45°,掌指关节屈曲0°~30°、指间关节伸直,敷料加压包扎。
2~3 d后,拆除敷料,用前臂背侧夹板,腕背伸40°~45°,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用橡皮带牵拉于0°,前臂屈侧置夹板,2周时缩至中节指骨,3周时缩至近节指骨。
要求“主动屈,被动伸”,即令患者主动屈曲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伸直,以保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滑动。
此期禁止主动伸指,被动屈指,以防肌腱断裂。
(2)II期(3~6周)4周时,每天取下夹板数次,尽可能全范围主动屈曲指关节,特别是掌指关节,以防挛缩。
5周,夹板缩至掌骨,自由活动掌指关节,每天取下夹板数次,有保护地主动活动腕关节。
(3)III期(6~12周)6~7周,换腕部夹板,只固定腕关节,指间关节全范围主动伸直。
7~8周,增加强度,做关节全范围的抗阻活动。
10~12周,完全自由活动。
(4)IV期(12周后)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
(四)骨折的康复1.类型与制动(1)舟骨骨折制动8~32周。
(2)Bennett's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纵骨折及半脱位)制动6周,8~12周可活动关节。
(3)指骨骨折内固定后2周。
(4)掌骨骨折绷带1周,夹板3周。
2.康复程序(1)I期(0~3周)为制动期,功能位固定,指手在抓握物体时的自然位置,此时手的关节和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即腕关节稍内收,背伸约30°,掌指关节屈曲9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45°,远端指间关节稍屈曲,拇指处于外展、对掌位(对食、中指)。
该体位使手能根据不同需要迅速做出不同动作,以保持骨折的稳定性,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①上肢提高,以减轻水肿。
②骨折上下所有未损伤的关节温和的被动活动,如指、腕、肘、肩。
③术后1~3周,在疼痛和骨折愈合允许下,可早期进行轻微的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
(2)II期(3~6周)为愈合期,如需要可延长外固定夹板至6周。
①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屈曲、伸展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抓握、放松。
②治疗性活动。
③脱敏治疗。
(3)III期(6~12周)为愈合巩固期,继续功能训练,压力治疗,脱敏治疗。
(4)IV期(12周后)为功能恢复期,应用抗阻活动来增加肌力,矫正畸形,压力治疗,职能训练。
(五)烧伤的早期康复(1)安全位固定即腕关节背伸30°,掌指关节屈曲70°~90°,指间关节伸直,虎口张开,拇指外展,对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