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9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一、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无严重影响生命或康复治疗的并发症;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血脂、血糖、离子。
3、心电图检查、胸透或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4、如入院前半月内未复查头颅CT或MRI,入院后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
(二)选择性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选择以下检查:1、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心肌酶谱;2、下肢动静脉彩超;颈动脉、脑血管超声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4、心脏彩超、心、肺功能检查。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II级预防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3、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神经、对症支持治疗等;4、改善语言、认知、心理、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的治疗;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治疗、矫形器应用治疗。
3、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4、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5、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估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估,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估,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估。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我国居高不下。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基于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全面探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法和重要原则。
一、康复治疗的目标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最大限度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的康复目标包括:1. 运动功能康复:恢复患者受损的运动功能,提高步态平衡性,提升肢体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
2. 语言和沟通康复:提高患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恢复语言理解和沟通能力。
3. 接触环境的康复:帮助患者适应和改善日常生活环境,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
4. 心理康复: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
二、康复治疗的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建议,康复治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下:1.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各种物理活动和运动训练,可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运动训练可以包括步态平衡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2. 语言治疗:语言治疗是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语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发音、阅读和书写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 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4. 辅助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配备相应的辅助工具和设备,如轮椅、助行器等,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三、康复治疗的原则1. 个体化: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进行个体化设计。
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
2. 早期介入: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越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效果越好。
因此,早期介入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3. 综合治疗:康复治疗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CATALOGUE目录•概述•急性期康复治疗•恢复期康复治疗•后期康复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总结与展望定义与分类脑卒中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减轻残疾、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生活环境、个人需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个体化原则综合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长期坚持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全面改善患者功能。
康复治疗应逐步增加难度和强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改善程度。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坚持。
床边康复急性期物理治疗电刺激疗法是指通过电刺激的方式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肌肉急性期物理治疗是指利用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生理反力量的恢复和预防肌肉萎缩。
急性期作业治疗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柔韧性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职业技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吞咽治疗言语和吞咽治疗1康复训练计划23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康复目标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认知疗法等。
制定个体化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训练强度和时间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康复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患者的需要。
调整训练计划康复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改变训练计划、调整药物等,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要。
调整治疗方案心理评估进行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包括疾病知识、康复方法、护理技巧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意识和能力。
提供咨询在康复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咨询,解答患者的疑问和困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
脑卒中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此,中国卫生部制定了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旨在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一、康复治疗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首先需要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治疗计划。
评估包括疾病史、生活质量评估、身体和神经系统的评估等内容。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的康复潜力和目标,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二、常规治疗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降压、降脂等药物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的再发和恶化。
“病因治疗”主要是指对引起脑卒中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主要是指对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尿失禁、压疮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核心是康复训练。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可以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技术。
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1.运动疗法: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训练,旨在通过锻炼患者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灵活性。
2.语言疗法: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语言障碍和言语能力的恢复,通过语音训练和语言练习,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
3.认知训练:通过认知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能力、思考等。
4.情绪支持和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通过情绪支持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
五、康复机构建设为了保障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国需要建设一批专业康复机构。
康复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康复医生、康复护理人员和康复设备,提供全面、科学的康复治疗服务。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网络,提供远程康复服务,使得脑卒中患者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康复指导和治疗。
六、康复治疗的监测和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最新版)在国内来说,中国台湾省的康复⽔平较为突出。
⼩康特意整理了台湾省最近发布了脑卒中康复指南(台湾称复健),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摘要脑中风复健对于促进复原、调节失能、预防再发、乃⾄增进⽣活质量有着莫⼤的贡献。
然⽽随着医疗技术进展,对于脑中风的治疗也跟着⽇新⽉异。
本⽂经由实证回顾,整理脑中风复健治疗指引,以期提供复健医疗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脑中风复健(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治疗指引(treatment guideline)引⾔脑中风曾在中国台湾⼗⼤死因连续三⼗年排名第⼀,2015年统计仍⾼居第三名,是台湾地区中⽼年⼈造成终⽣失能的最主要原因。
台湾复健医学服务脑中风患者超过半世纪,对于治疗脑中风、促进复原、调节失能、预防再发、乃⾄增进⽣活质量有着莫⼤的贡献。
然⽽随着医疗技术进展,对于脑中风的治疗也跟着⽇新⽉异。
有鉴于此,台⼤医院复健部集合多位主治医师,以英国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Excellence)Stroke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1]为蓝本,搜集世界最新⽂献及相关指引,撰写「中国台湾脑中风复健治疗指引」,以期提供复健医疗从业者参考。
本临床指引系为提供临床⼯作者当代具证据⼒之治疗建议(evidence-based advice),不具规范性,更⽆法取代个别病患之治疗处⽅。
临床⼯作者需视个案状况、院所资源、乃⾄保险规则给予个别化之治疗。
脑中风复健治疗的⽬标本指引之治疗对象为具有持续的神经损伤(impairment)、活动限制(activity limitation)、以及参与局限(participationrestriction)之脑中风患者。
脑中风后常见且需介⼊处置之失能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视觉障碍、吞咽障碍、沟通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疼痛、⽇常⽣活功能障碍等,⽽最后⽬标为回归碍、视觉障碍、吞咽障碍、沟通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疼痛、⽇常⽣活功能障碍等,社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1、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
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就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
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脑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对脑卒中的康复机制、医学管理与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不少新成果。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选择针对脑卒中的评价方法与康复手段。
苏格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出版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用于指导本地区的脑卒中康复治疗[6-7]。
制订康复指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康复治疗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规范脑卒中康复的治疗行为,帮助医疗机构按照循证医学支持的治疗方案进行操作,提高康复疗效,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与最大限度的自理能力,并且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指南能够确定新技术与研究的效果,并合理分配治疗资源。
在实践基础上,随着更多数据与评价结果的收集,将会出现新的证据。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最新进展的循证医学,推荐临床评价与治疗的共识性意见、证据水平(A、B、 C、D)以及推荐级別(I、Ⅱ、Ⅲ、Ⅳ)。
见表1。
表1 推荐级别与证据水平标准推荐级别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如不能做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Ⅱ级基于B级证据或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或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或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水平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至少一个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水平A级采用金标准与盲法评价的多个或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采用金标准与盲法评价的至少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较高质量)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注:该表内容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8]。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第1篇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脑卒中(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合法合规。
二、治疗目标1. 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增强康复信心。
4. 预防并发症,降低复发风险。
三、治疗方案1. 康复评估(1)初期评估:患者入院后,康复治疗师应立即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等方面。
(2)中期评估: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末期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总结性评估,为后续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2. 康复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降血压等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2)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康复护理等。
① 运动疗法:针对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如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② 理疗:采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③ 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作业治疗:针对患者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作业训练方案,如手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开展心理疏导,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5)康复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康复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康复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制定康复周期。
一般情况下,康复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
(1)急性期:发病后1-3个月,重点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
(2)恢复期:发病后3-6个月,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