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梁模板支撑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7 MB
- 文档页数:12
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总体施工方案写法(仅供参考)第一章:碗扣支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现浇箱梁的施工第一节工程概况第二节施工总体方案2.1 施工总体方案:桩基、墩柱及细梁的施工方法及采用的模板,支架方案(包括跨路)及搭设方法。
主线桥连续梁施工顺序;匝道连续梁施工顺序。
2.2 施工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列表)2.3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方案(列下部结构概况表)2.3.1 桩基施工(1)便道施工(如果有)(2)电力及电力设施的布置(3)弃方外运(4)钻孔桩钻孔、排浆、成孔、下钢筋笼及混凝土浇注(包括各工序的质量检测)。
2。
3.2 墩柱及系梁的施工2.4 附属设施2。
4。
1 拌和站2。
4.2 施工用电用水2。
4.3 钢筋加工场第三节施工方法及工艺3.1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3。
1。
1 支架基础处理;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及操作步骤,加荷等级及每个等级的荷载及加载时间控制,地基稳定的依据。
应将加载、沉降的成果绘成压力—沉降关系曲线即P-S曲线,由曲线分析承载力的数值,以确定地基土的抗剪能力,并分析土体变形的速率随荷载的增加P-S曲线的变化及此时土体所处的阶段。
3.1。
2 支架搭设(1)支架搭设的要求:尺寸、位置、强度、刚度及浇注混凝土荷载及施工荷载。
(分墩柱及箱梁各部分叙述),并画出支架图。
(2)支架顶托上纵横方木及箱梁外模板的铺设;(3)剪刀撑的设置(纵横向),尺寸、规格、及方向;(4)支架搭设的可调高度.3。
1.3 支架预压支撑体系预压是支撑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模拟上部结构的施工过程对支撑进行检验,是验证支撑设计是否合理和是否可以交付使用的必要条件。
支架搭设完毕,为了消除支架与支架间、支架与方木间及地基的非弹性变形,以及量测出支架的弹性变形值,保证箱梁的线性及标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支架预压。
1 预压荷载(箱梁自重+施工荷载)×系数。
2 预压物的确定,施工期间的防雨及排水措施。
3 荷载取值(1)梁体自重A 箱室部分B腹板部分C翼板部分(2)内膜+底模(包括支撑架及背木)(3)施工荷载(人、料、机及其它临时荷载).(4)混凝土冲击荷载(5)混凝土振捣力(6)雨荷载,按照饱和料计重。
有粘接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方案建筑工程公司年月日本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采用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跨度为。
本工程预应力梁共计根梁,采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根据设计要求,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特确定本工程有粘结预应力分项工程方案如下:(一)、预应力专项施工工艺.材料本工程预应力筋采用标准强度,公称直径,弹性模量×的高强度低松驰钢绞线,均采用两端张拉,锚固体系采用群锚体系,包括锚垫板、螺旋筋、锚环和夹片。
锚具质量应符合国标—有关规定的要求。
.设备的选用本工程均采用群锚体系,故张拉设备配套采用—型液压千斤顶及配套的高压油泵,油压精度级,灌浆采用高压砂浆灌浆机。
.材料及设备复检().预应力钢绞线的检验对使用的预应力钢绞线质量审核包括:出厂质量证明书、见证取样检测。
检验内容:.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外观检查:逐盘(卷)检查。
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捻距应均匀,切断后不松散,其表面不得带有油污、锈斑或机械损伤,允许有轻微的浮锈。
.标牌检查:钢材品种、直径、强度级别、重量、出厂日期。
.抽取试样由有资质的单位作力学性能试验,根组。
由于总重量小于,故只做组。
().预应力锚具的检验预应力锚具:根据(—)中类锚具的要求,采用群锚体系。
张拉端采用—型锚具。
对使用的锚具质量审核包括:出厂合格证、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检验内容:.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外观检查:抽取套锚具,检查锚环、夹片外形尺寸及表面质量应全部符合产品标准,锚垫板外形尺寸应符合产品标准。
.因本工程属一般性结构,故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由厂家提供。
().设备进场及标定验收本次施工的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及相应油泵、灌浆机。
检验及标定内容:.提供有资质单位出具的标定报告.千斤顶及油泵校验期限超过半年时,重新进行标定.张拉时出现断筋、滑丝而又找不到原因时,重新进行标定.千斤机严重漏油或修理后、油泵修理后,重新进行标定.油压表不归零或损坏、失灵,更换新表后,重新进行标定.实测预应力筋的伸长值与计算值相差过大,重新进行标定().张拉配套设备及工具的准备手提式圆盘砂轮切割机、吊葫芦、钢尺、润滑油、顶紧套管、配电箱等。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 1第一节基本情况------------------------------------- 1 第二节工程概述------------------------------------- 1 第三节模板支撑工程特点、难点与方案选择--------------- 1 第二章编制依据 ------------------------------------ 3 第三章施工计划 ------------------------------------ 4 第一节施工进度计划--------------------------------- 4 第一节材料与设备计划------------------------------- 4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5 第一节技术参数------------------------------------- 5 第二节工艺流程------------------------------------- 5 第三节施工方法------------------------------------- 5 第四节检查验收------------------------------------- 8 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0 第一节组织保障------------------------------------- 10 第二节技术措施------------------------------------- 11 第三节应急预案------------------------------------- 16 第四节监测监控------------------------------------- 19 第六章劳动力计划---------------------------------- 23 第七章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24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基本情况第二节工程概述地下1层,地上33层。
预应⼒盖梁专项施⼯⽅案宁国⾄绩溪⾼速公路路基第⼗合同段胡乐铁路⼤桥预应⼒盖梁专项施⼯⽅案编制:审核:批准:宁国⾄绩溪⾼速公路路基第⼗合同段中交第三公路⼯程局有限公司项⽬经理部⼆〇⼀⼆年九⽉胡乐铁路⼤桥预应⼒盖梁施⼯⽅案⼀、编制依据1.1 扬绩⾼速公路宁国⾄绩溪段路基第⼗合同段两阶段施⼯图设计(中交第⼀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10年11⽉版本);1.2 《公路桥涵设计通⽤规范》(JTG D60--2004);1.3 《公路桥涵施⼯技术规范》(JTG/TF50--2011);1.4 《公路⼯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1.5 《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程概况2.1 概述本标段是扬州⾄溪绩⾼速公路宁国⾄溪绩段⼗合同段。
起讫桩号K39+270~K43+710,路线全长4.440km。
设计速度100Km/h,拟建胡乐铁路⼤桥位于宁国市胡乐镇境内,⼤桥斜跨皖赣铁路、S323省道及西津河。
⼤桥斜跨皖赣铁路,铁路净空⾼度为7.96m,桥墩⽴柱内侧边缘与相邻铁路中⼼线距离不⼩于6.5m。
S323为省道,净空要求为5.4m,公路建筑界限宽度为14m。
桥梁分为左线桥和右线桥,左线中⼼桩号为ZK41+271.475,右线中⼼桩号为K41+296.075;上部跨径组合:采⽤3×40+9×35+4×30m,上部结构采⽤装配式预应⼒砼连续T梁和箱梁结构,桥梁下部结构为柱式桥墩、柱式和肋式桥台、盖梁、台帽钻孔灌注桩基础。
胡乐铁路⼤桥右线2#盖梁为后张法预应⼒盖梁,⼏何⼏⼨:14.203×2.1×1.9m。
混凝⼟设计⽅量为49.87m3。
三、施⼯组织安排3.1 项⽬管理结构组织分⼯为了保证施⼯部位能顺利的完成,现由项⽬经理部组成领导班⼦,具体分⼯如下:项⽬经理徐靖农民⼯办公室:项贤宏计划合同部:薛耀林项⽬书记:包景安综合办公室:项贤宏项⽬副经理:褚敬杰项⽬总⼯:付彬项⽬副经理:冉志发⼈⼒财务部: 王岩安质环保部:王⽂廷⼯地试验室:郑召辉预制场砼拌和站桥涵施⼯队物资设备部:赵桂杰⼯程技术部:琚永利3.2 施⼯前各项保证措施(1)开展技术交底会,组织相关施⼯⼈员进⾏技术培训等,使施⼯⼈员充分掌握盖梁施⼯的技术、质量、安全等要求。
10米高大模板支撑、30米长预应力梁支撑、15米高独立柱支撑2013年5月12日目录第一部分模板工程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二、工程概况三、模板选用四、模板安装五、模板的拆除六、模板施工的质量要求第二部分计算书一、独立柱模板1500x600计算书二、柱模板的计算书三、板计算书四、梁支持计算书五、预应力梁段支持计算书第一部分模板工程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工程施工图纸(土建、安装)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施工合同。
2、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及省市有关规定。
3、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有关规定。
4、设有限公司施工工艺标准。
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1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二、工程概况本工程10-16轴交A-F轴处最大梁截面尺寸为450X1700mm,支模高度为9.15m;板厚为120mm,最大支模高度为10.73m。
其它部分最大梁截面尺寸为600X700mm,支模高度为4.5m;最大板厚为140mm,支模高度为5.06m。
1-7轴交J-N轴之间门厅处柱独立高度为15,三、模板选用模板工程是主体结构质量的重要保证,将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和施工进度,是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占用工期最长的分项工程。
模板配料方案必须从质量、进度、成本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在保证质量、安全、进度的前提下,减少周转材料的投入,降低工程成本,本工程单位建筑面积大,周转材料需用量多,决定柱、梁模板采用 15mm厚胶合板模板。
板底模板采用厚15mm胶合板配备50×100方木,模板支撑体系采用Φ48×3.2mm钢管支撑及杉木方木档相结合。
预应力大盖梁托架法施工技术一、预应力大盖梁托架法施工技术原理预应力大盖梁托架法施工是通过在墩柱上设置托架,为盖梁施工提供支撑平台。
托架通常由型钢或钢管等材料组成,通过预埋在墩柱中的预埋件与墩柱连接牢固。
在托架上铺设模板、分配梁等,然后进行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序。
二、工艺流程1、施工准备在进行预应力大盖梁托架法施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对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进行采购和检验;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等。
2、预埋件安装在墩柱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在指定位置预埋托架连接用的预埋件。
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必须准确无误,以确保托架的安装质量和稳定性。
3、托架安装根据设计方案,将加工好的托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吊车等设备将其安装在墩柱上的预埋件上。
安装过程中要注意托架的水平度和垂直度,确保其受力均匀。
4、模板安装在托架上铺设底模、侧模等模板。
模板的选择要根据盖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确保模板的强度和刚度满足施工要求。
模板安装要牢固,拼缝要严密,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漏浆现象。
5、钢筋绑扎在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钢筋的绑扎工作。
钢筋的规格、数量和间距要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接头要按照规范进行处理。
6、预应力管道安装对于预应力大盖梁,还需要安装预应力管道。
预应力管道的位置要准确,定位要牢固,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位移。
7、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要对模板、钢筋和预应力管道等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要求。
混凝土采用泵送方式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要分层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
8、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
养护方式可以采用覆盖洒水养护、塑料薄膜包裹养护等,养护时间要根据混凝土的类型和环境温度确定。
9、预应力张拉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预应力张拉。
预应力张拉要按照设计要求的顺序和张拉力进行,张拉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10、压浆封锚预应力张拉完成后,及时进行压浆封锚工作。
7.2.2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板)(模板与支架、钢筋、混凝土)制作、安装施工工艺标准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本企业承接的城市桥梁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板)制作、安装的施工及验收。
1.2 参考标准及规范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JJ2-2008、《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GJJ99-2003、J281-200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等的要求进行编制。
在工程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标准(规范)的相应规定。
2 术语2.0.1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板)指桥梁上部结构梁(板)在专门场地进行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的预制施工,然后运至桥位进行安装的结构。
3 基本规定3.0.1 预制梁(板)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掺剂的质量和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并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3.0.2 预制梁(板)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3.0.3 预制梁(板)采用胶囊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胶囊上浮。
3.0.4 预制梁(板)在吊出预制底座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的吊装强度;梁(板)在安装时,支承结构(墩台、盖梁、垫石)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0.5 预制梁(板)安装前,墩台支座垫板必须牢固。
3.0.6 预制梁(板)就位后,梁两端支座应对位,梁(板)底与支座以及支座底与垫石顶必须密贴,否则应重新安装。
3.0.7 两梁(板)之间接缝填充材料的规格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0.8 雨期应避免在雨中进行预制混凝土浇筑。
4 施工准备4.1 技术准备4.1.1 认真审核设计图纸,编制专项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并报业主及监理审扣4.1.2 进行钢筋的取样试验、钢筋放样及配料单编制工作。
4.1.3 对模板进行进场验收。
4.1.4对混凝土各种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屋面预应力砼梁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因使用功能需要本工程屋面均设大跨度、大断面预应力混凝土梁,会议中心大梁跨度为32.40M(轴线至轴线),断面尺寸为500×2000~2324mm,梁底距支承面高度为6.50M;后勤服务中心大梁跨度为28.00M(轴线至轴线),断面尺寸为400×1800~2080mm,梁底距支承面高度为6.70M,梁内除非预应力筋外,各配4束预应力筋,为有粘结低松弛钢绞线,屋面板厚度会议中心为110mm,后勤服务中心为120mm。 二、梁模板(含屋面板模板)和支撑系统构造: 梁底模采用18mm厚九夹板、三根方档组成,梁侧模采用18mm厚九夹板和木档(80×50mm)组成,由于梁侧模高度较高,所以梁中部设对拉螺栓(M12),外楞采用Φ48×3.5钢管。屋面板模板采用18mm厚九夹板及方木(80×50mm)组成。 预应力大梁支撑系统搭设采用钢柱(直接支撑在8.00标高处柱位置,按原二层柱网布置)与双排贝雷桁架支撑系统。屋面板模板的支撑系统采用满堂扣件式钢管支撑架材料搭设,支撑脚平面布置详见附图(一)。 (一)、钢管支撑系统搭设的技术要求: 1、支架立杆必须竖直设置,垂直偏差不大于1/1000。 2、两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接头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点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3、平台排架必须设纵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的立杆上,立杆底层步距不大于2M。 4、钢管满堂脚手架四边以及中间每隔三∽四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剪刀撑(纵横向都设),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以确保支架空间稳定性。 (二)支撑系统搭设尺寸; 1、预应力大梁及屋面板支撑系统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2、屋面板下立杆距离。 1)、屋面板下:纵横向为950∽1250; 2)、次梁下:纵横向为1000∽1200; 3、纵横向水平杆步距,均不得大于1800外,距支承面约200设纵横向扫地杆。 4、纵横向剪刀撑按上款第4条执行。 三、模板的强度验算和支撑系统结构验算: 1、预应力砼梁侧模板的侧压力计算: 采用内部振捣时,新浇筑的砼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计算公式,根据有关手册介绍可按以下两式计算,并取其最小值: F=0.22УcT0ß1 ß2V1/2 F=УcH 式中 F——新浇筑砼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 Уc——砼的重力密度(KN/M2); T0————新浇筑砼的初凝时间(h),可按实测确定。也可采用T0=200/(T+15)计算,T为砼的温度℃; V——砼的浇筑速度(m/h); H——砼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筑砼顶面的总高度(m); ß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外加剂时取1.0;掺具有缓凝作用的外加剂时取1.2; ß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30mm时,取0.85; 50~90mm时取1.0;110~150mm时,取1.15。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上述参数可分别取:T=20℃,V=3 m/h,H=2.324m,ß1=1.2,ß2=1.0。 则会议中心: F1=0.22×24×200/(20+15)×1.2×1.0×31/2=62.71KN/M2 F2=24×(2.324-0.35)=47.38KN/M2 取F= F2=47.38KN/M2 后勤服务中心: F1=62.71KN/M2 F2=24×(2.08-0.35)=41.52KN/M2 取F= F2=41.52KN/M2 倾倒混凝土产生的水平荷载: 查施工手册为2KN/M2 荷载设计值 2×1.4×0.9=2.52KN/M2 按施工手册进行荷载组合 会议中心: Fˊ=47.38×1.2×0.9+2.52=53.69KN 后勤服务中心: Fˊ=41.52×1.2×0.9+2.52=47.36KN 2、侧模对拉螺栓直径验算: 计算公式:P=FA 式中:P——对拉承受的压力(N); F——砼侧压力(N/M2); A——模板对拉螺栓分担的受荷面积(M2),其值为F=a×b; a——对拉螺栓的横向间距(M); b——对拉螺栓的纵向间距(M); 根据有关手册查表可得Ф12对拉螺栓在f=205N/mm2时,允许拉力为12900N。 侧模对拉螺栓直径验算: 取会议中心:a=0.45m b=0.5m 则p=53.69×103×0.45×0.5=12080N<12900N 安全 取后勤服务中心:a=0.5m b=0.5m 则p=47.36×103×0.5×0.5=11840N<12900N 安全 3、大梁底模厚度验算: 计算图为:
1)、屋面梁混凝土自重(取354mm段):0.5×2.2×0.354×24 KN/mm3=9.35KN 2)、钢筋自重:0.5×2.2×0.354×1.5 KN/mm3=0.58KN 3)、模板:4.93×0.354×0.5 KN/mm2=0.87KN 4)、施工荷载1KN/mm2,振捣荷载2KN/mm2:3×0.5×0.354=0.53KN 荷载设计值(9.35+0.58+0.87)×1.2+0.53×1.4=13.70KN q设计=13.70/0.354=38.70KN/M 弯距M=81ql2=81×38.70×3542=606216N.mm [δ]=13 N/mm2 W≥606216/13=46632 h≥500/46632=9.66mm 如采用板厚18mm九夹板,板底另加50×100三根方档固定 Ix=15664541mm4 A=2400 Vx=AI/=25.5 W=I/yc=15664541/45.9=341275 δ=606216/341275=1.78N/mm2<13 N/mm2 安全 4、大梁侧模强度验算: 侧模采用18mm厚九夹板,立档间距确定为250,按三跨连续板计算,前面砼侧压力计算中已知靠近梁底处F=24×2.324×1.2×0.9+2.52=62.78 KN/M2。 取100mm宽板带作计算单元,则q=62.78×0.1=6.278 KN/M=6.278N/mm W=1/6×100×182=5400mm3 弯距M=1/11ql2=1/11×6.278×2502=35670N.mm 应力δ=M/W=35670/5400=6.61<14.84(N/mm2) 安全 5、大梁底模下小楞验算(小楞间距按395mm): 采用φ48厚3.5mm钢管 A=489mm2 W=5080 i=15.8 荷载13.70KN/0.5m=27.40KN/M=27.40N/mm M=81ql2=1/8×27.4×2752=259016N.mm δ=M/W=259016/5080=50.98<[δ]=215 N/mm2 安全
6、后勤服务中心支撑搭设平面(以后勤服务中心○4轴为例): 7、贝雷桁架复核: (一)荷载 恒载 新浇平板及模板小楞 0.12×(24+1.1)+0.3=3.31KN/m2 新浇预应力大梁及模板 0.4×1.94×(24+1.5)+0.5×4.36=21.97KN/m 贝雷桁架自重及其附件 3.0KN/m 活载 施工荷载 1KN/m2 振捣荷载 2KN/m2 (二)计算简图及内力(平板传给大梁按1m计算)
g=(3.31×1.0+21.97+3.0)×0.5×1.2=16.97KN/m q=3.0×1.0×0.5×1.4=2.1KN/m p=g+q=16.97+2.1=19.07KN/m 跨内弯矩 M=81pl2=81×19.07×7.02=116.8KN/m 支座剪力 V=21pl=21×19.07×7.0=66.75KN (三)装配式贝雷架结构安全复核,查《装配式分路钢桥架及说明》附录中桁架容许应力表 选用排层组合、单排单层形式,不设加强弦杆 允许内力(标准值):弯矩 [MK]=788.2KN.m>M=116.8KN.m 剪力 [VK]=245.2KN.m>V=66.75KN 综合上述贝雷桁架作为预应力大梁、支撑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8、原设计钢砼柱及基础复核(以○D与○4轴交点柱为例) (一)、主体施工期间钢砼柱基础荷载值 荷载 1、三层楼面以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主体传来N1 2、屋面新浇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传来N2 a、新浇现浇钢筋混凝土平板δ=120 0.12×(24+1.1)=3.01KN/m2 b、现浇钢筋混凝土小梁折算平面荷载 0.25×0.58×(24+1.5)/3.5=1.06KN/m2 c、平板支撑系统(以8.5m高计) 0.5+0.25×8.5/4=1.03KN/m2 d、贝雷承重桁架传来的荷载〈采用贝雷桁架复核内力所采用数据(设计值)〉 66.75×4=267.0KN e、钢柱自重 Φ377×9.0 l=6.5m 计6KN f、活载、施工荷载1.0KN/m2 N2= [(3.01+1.06+1.03)×1.2+1.0×1.4×0.9]×8.1×7+267+6×1.2=692.6KN 3、施工期间柱基础总荷载 N=N1+N2=(N1+692.6KN) (二)设计使用期间钢砼柱基础荷载值 1、三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柱主体传来N1 2、装饰工程施工期间产生荷载值N2 a、板面花岗岩25厚 0.025×28=0.7KN/m2 b、贴花岗岩基层25厚(细石砼) 0.025×24=0.6KN/m2 c、板底吊棚及其它允许装饰恒载 0.8KN/m2 d、使用楼面活载 3.5KN/m2 N2= [(0.7+0.6+0.8)×1.2×2+3.5×0.85×1.4×2]×8.1×7=758.1KN 使用阶段柱基础总荷载 N=N1+N2=(N1+758.1KN) 综合上述 1、(使用阶段基础荷载)(N1+758.1KN)>(N1+692.6KN)(施工期间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