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1节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使用显微镜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李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较暗,这时他应调节()A.细准焦螺旋 B.反光镜 C.目镜 D.物镜2.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P” 字,在玻片上应是 ( )A. pB. dC. qD. b3.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装片污点也随之移动,说明污点在() 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装片上4. 下表是四位同学在进行显微镜观察西红柿果肉实验中所使用的镜头组合,你认为哪位同学所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 ( )p5. ly:Calibri; font-size:10.5pt"> 小丁小黄晓东李林目镜5 ⅹ 10 ⅹ 15 ⅹ 5ⅹ 物镜10 ⅹ 40 ⅹ 10 ⅹ 40 ⅹA. 小丁B. 小黄C. 晓东D. 李林6. 小红在显微镜下观察青菜叶片的徒手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发现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你认为这是由于 ( )A. 细准焦螺旋未调好B. 反光镜未调好C. 标本切得厚薄不均D. 显微镜目镜损坏7. 下列是小东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所进行的几个相关步骤,请你将它进行正确的排序( )A. 1→2→3→4→5B. 4→5→1→3→2C. 5→4→1→2→3D.2→1→3→4→58. 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q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到的物像应是( )A. qB. dC. pD. b9. 下列关于生物绘图的方法和要求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形位置一般在绘图纸中央略偏左上方B. 使用钢笔将图形轮廓描清C. 表示观察物像的明暗差异,可以用涂抹的方式表示D. 用具有单向箭头的指示线标出结构名称10.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相关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 观察物像时,双眼应同时睁开B. 室内光线较强时,应用较小的光圈,用平面镜对光C. 让显微镜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目镜D. 镜头有尘埃时,可以用湿布擦拭11. 下图为某同学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显微镜下看到的两个不同个视野,要使图像从视野①模糊→视野②清晰的状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调节细准焦螺旋B. 调节粗准焦螺旋C. 改用高倍数的物镜D. 改用低倍数的物镜12. 显微镜的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A. 目镜B. 物镜C. 反光镜D. 转换器13. 下列显微镜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双手取镜,将显微镜放在实验桌偏左的位置B .光线很弱时,用最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C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着物镜D .观察时,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丕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主要规律1-从全球来看,世界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V )【判断】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I 欧洲西部I ■■底国、法国、褪国.荷兰等国 I 北吳乐部I -廡国东逐和加寧丸东用那东亚H 我国东部'帮鲜半岛和H 亦中南沛零地鹵亚H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2.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地区的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V)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影响气候①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②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人口较为密集2.人文因素(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判断】1.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稠密区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区。
(V)2.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V)3.东亚和南亚人口稠密是因为经济发达。
(X)探究重点提升素养探究点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导引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下面为世界人口分布统计图。
二I開点I I'U SO405060-人口出例(%}图Ilit界不同海拔人l丨甘布地区的趋向性。
答案低平中、低沿海O 核心归纳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N就严60° 40° 2{严呼20° 40°n.]10.46.110-20汕4054)占世界人口叱例(储)口呃海岸U (K ?F 米范M 内陆地面枳打洲总面积的比侧■距海岸2(KJ 千米世帼刈人口片洲息人H 的比M 图3世界齐大洲距離岸出町千米范|讯内陆地山i 积*人口舟各洲总面积“恿人口的比例1. 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区。
《练习使用显微镜》学案【学习目标】(1-3个)1. 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 使用现为景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 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先互促进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
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新知探究】探究任务一:显微镜的构造自主探究:观察教材P37的图2-1显微镜结构图,写出下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尝试描述图中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合作交流:1. 如何区分物镜和目镜?怎样辨别它们的放大倍数?2. 如何用反光镜和遮光器来调节视野明暗程度?探究任务二:练习使用显微镜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37-39实验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回答下列问题:1.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一、_________ ,二、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 。
2. 取放显微镜时,应用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_____________________ 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 对光时,先转动 _________________ ,使低倍物镜对准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_________ 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最后转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光线射入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4. 观察时,转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2时眼睛一定要侧面看着 __________________ ,以免碰坏物镜或损坏玻片标本。
一只眼向目镜内看, 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 微转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第二部分第一章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下作业][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3·北京西城模拟)下图为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中国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B.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D.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2.东部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B.人口增长为“三低”模式C.人口密度持续增大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乡村人口数量增大,比重减小;人口总数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大。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人口比重先减小后增大,但人口总数在增加,表明东部人口密度持续增大。
答案 1.A 2.C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约增加了7 600万人,其中各年龄段百分比构成变化如表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我国(3.上述资料表明A.近10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5.7%B.0~14岁人口数量最少,但数量变化最大C.15~59岁人口数量最多,但数量变化最少D.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小于0~14岁变化4.符合我国近期国情的是A.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肯定在减少B.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增加而下降C.老年人口比重低,赡养老人压力小D.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及表格信息,近10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人口数量总体增加了5.7%,而不是年均增长率。
人口数量最多的是15~59岁,最少的是60岁以上;变化量最多的是15~59岁,最少的是60岁以上。
第4题,根据表格信息,虽然0~14岁人口数量在减少,但是劳动人口数量在增加,随着就业培训等教育活动开展,受教育的人口数量不一定会减少,甚至增加。
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在上涨;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虽然最低,但是已达到人口老年化标准,而我国面临未富先老局面,赡养老人的压力很大。
答案 3.D 4.D(2013·温州检测)下图为我国各省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正确描述是A.我国四大直辖市最先实现零增长B.2025年前实现零增长的省区超过半数C.实现零增长的省区东部都早于中西部D.我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可能早于2030年6.我国西藏、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实现零增长时间较晚的原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②生态环境脆弱③生育政策宽松④人口迁移率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实现零增长的时间相对较晚;2025年前实现零增长的省区只有11个,不足半数;东部地区中,海南省实现零增长的时间较晚。
第6题,生态环境对人口零增长影响不大,且这些地区的人口迁移率相对不高。
答案 5.D 6.C(2013·南京模拟)人口老龄化指数是指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少儿人口数(0~14岁)的相对比值。
指数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严重。
读2015~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指数预测表,回答7~8题。
7.A.乡人口老龄化指数增高与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有关B.老龄化指数越高,出生率越高C.老龄人口数最多的是镇D.老龄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负担8.应对乡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有A.鼓励生育,提高青少年人群比例B.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C.限制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D.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速度解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大量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乡人口老龄化指数不断增高。
鼓励生育与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不符;限制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一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符,也不能解决乡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7.A8.B抚养比是区域内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读我国及甲省抚养比统A.养老体系完善,劳动力抚养负担小B.社会经济较发达,生育率偏低C.老年人口比重小,导致死亡率偏高D.经济落后,劳动力迁出10.下列关于我国抚养比变化产生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总抚养比过高,用工紧张B.少年儿童抚养比偏高,教育压力大C.老人抚养比升高,少年儿童抚养比下降D.总抚养比偏高,改变职业构成解析第9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甲省青少年儿童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老人抚养比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甲省的社会经济较发达,生育率偏低,老龄化比较严重。
第10题,总抚养比过高,表明劳动力相对较少,可能出现用工紧张的问题;少年儿童抚养比偏大,表明少年儿童比重大,教育压力大;总抚养比偏高可能会改变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答案9.B10.C(2013·江苏四校调研联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11~12题。
11.最能反映我国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12.下列措施能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导致我国人均耕地在逐渐减少。
第12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有效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大农作物产量,可以有效减轻环境负担。
答案11.C12.C二、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本,大到内阁官员,小到平民百姓,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危机感。
有分析人士称,这种危机感与大多数日本人有着复杂且敏感的“岛国情绪”密切相关。
材料二随着日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务农人口更是呈现出快速老化的趋势。
有统计资料显示,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据半壁江山,只有8.5%农民在39岁以下。
(1)日本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危机感,试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
(2)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有哪些?(3)农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解析第(1)题,日本是一个太平洋岛国,人口众多,但国土面积、尤其是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经济发达,但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靠近台风源地且处于台风路径上,多台风、火山、地震,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第(2)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青壮年离开农村,农民老人比例提高;发达国家持续的低出生率,也提高了老龄化水平;发达国家生活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平均寿命长,导致老人比例高。
第(3)题,农村老龄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劳动力不足;老人过多,也难以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答案(1)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国民素质高,具有忧患意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
(2)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年农民进入城市;随着社会发展,出生率降低,年轻人口比重低;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的寿命提高。
(3)农业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
14.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我国1953年、1982年、2000年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1)2010年人口与2000年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约________%。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了1.91%。
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__年到__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4)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对比2010年和2000年人口金字塔图即可作出判断。
第(2)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老龄化阶段所具备的特征。
第(3)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时间的计算。
第(4)题,受国家政策、医疗卫生条件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间人口年龄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答案(1)2(2)2010(3)19861990(4)差异为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差异为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