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46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册)整册教案集之一
1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
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完整教案请浏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教案(new)1 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 1961 年 12 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
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1 / 3自学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情,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似的情景,接近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索、感受、体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他们来说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抓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学习流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桃花心木”之形 1、课件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有句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读了这句话总在想,为什么把树和人放在一起说呢?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生谈体会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台湾作家林清玄写树的散文,它不但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出示课题:桃花心木)一起读读课题。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图片,介绍:这就是桃花心木。 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文字、图片) , 了解桃花心木。 3、 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呢? 速读课文,请画出有关的词句。(出示句子:桃花心木„„树林)再读一读这句话, 感受它的高、直、美。( 自由练, 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并与课文紧紧相连,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感悟“种树”之奇 (一)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种树”, 体会作者感受 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谜团。 1、谜团一:“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谜团二:“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谜团三:“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5、抓住“起先”、“后来”、“忍不住”等关键词语,读出作者的思考,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生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精读细品, 感悟树木生长的“不确定”。 1、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 (生:开始平静,渐渐的会寝食难安,焦急、焦躁不安) 这种感受实在难以忍受,终于,作者再也忍不住了,当作者见到种树人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问:(学生接读:“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用上“像放连珠炮一样;一股脑儿”再进行接读练习,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2、默读课文12、1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想想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种树人为什么要将种树和种菜、种稻子作比较? 课件出示: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1)什么是“百年”? (2)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悠远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而你又要面对些什么? 课件出示:如果我每天不来浇水,每天浇水不定时,也不定量,树苗就会 。 发挥想象,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抓“百年”一词,在“种树”和“育人”之间建立联系,在“形”与“理”之间搭建“情”的桥梁,为感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做好铺垫。 3、分角色问读课文11—13自然段及相关语段,加深感悟。 问:种桃花心木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问:我明白了,原来你这样做,原因是—— 【设计意图】安排分角色问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走进文本,师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真正达到阅读的理想境界。 四、悟情明理, 顿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 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1、读这段话,看看你有没有新的感受? (1)说说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2)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2、教师引导归纳: 这是令“我”顿悟的一番话,使“我”由“奇怪”而恍然大悟;这是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我”体会到种树人的用心良苦;这是意味深长的一番话,使“我”想到:这仅仅是在说树的生长吗?不!种树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这是使“我”深受感动的一番话,我会这样说——(生齐读第14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并且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与文字的内蕴进行碰撞,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五、总结谈话,等待深层次品味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桃花心木——一种特别的树,种树者——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人,但他们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下节课让我们再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六、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奇怪种树人——无规律、量不定 (树) (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材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教材,是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二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修订后的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说教材结构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6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导读。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
②课例。
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课文分成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共有32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
精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有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略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
③读写例话。
例话体现了本册读写训练的重点。
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
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④积累·运用。
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实践活动”。
注重在整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3、说教学目标①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三热爱”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三单元主题词:古典文学课外阅读本组有五篇课文,一篇是古诗,四篇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彩故事。
认真阅读,不仅能从故事里具体的人和事得到有益的启示,还能体会到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学习本组课文,仍然要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有关的部分。
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入,文化素养也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1、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学简析1.《古诗三首》《长歌行》主题是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
可与《明日歌》对照阅读。
《论语》:“子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与次末两句比照。
末两句可与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照。
《七步诗》比较容易理解,注意“然”“燃”通假。
《出塞》一诗难点在第一句的互文手法,正确解释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三首诗歌注释都比较详细,学生又有多年学习古诗的经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第一首较难,可多讲解一些。
教学简析:(1)熟读成诵;(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3)质疑交流,解决疑难;(4)尝试表达,翻译诗句;(5)讨论交流,思想感情。
(6)收集资料,课外阅读2.《草船借箭》此故事家喻户晓,学生非常有兴趣学习。
所以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思考练习中的要求,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和表演课文都是可以实施的方法。
教学简析:(1)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思考练习(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但回答问题一定要具体:观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3)可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主题研读: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4)还可以从研究人物性格特点的方面去进行研读。
本文四个人物,各有特点,可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求有理有据。
1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
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自学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
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为人民服务》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或。
2、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1、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读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学互相推荐读,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
4、默读课文,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准备与同学一起交流。
三、同学交流,理清思路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
)2、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⑴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⑵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改正错的。
⑶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课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等一些问题。
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和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质疑入手,品读课文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带着上节课疑问,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找出体会深刻句子画一画,简单作一下批注,汇报时可结合自己熟悉事例来介绍。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换自己看法,准备在全班交流。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及教材分析关于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及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一课时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一、生活导入: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第三课时写作讲评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
(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
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学习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交流平台一、小结引入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
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二、体会表达方法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借物喻人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例文日积月累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语文《培养良好的习惯》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 第二行右图: (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 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0 古诗三首[教学要求]1.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感情,受到珍惜情感,珍惜光阴,保国戍边等思想的教育影响。
,.2.学会3个生字,结合注释及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体会借物抒怀、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难点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七步诗》《长歌行》,体会诗中借物抒怀的手法,从中受到珍惜情感、珍惜光阴的思想熏陶。
2.学会3个生字,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1.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2.思考:像《竹石》《墨梅》这样的涛句有什么共同特点?(借助对其中事物的描写,抒发一种感情,或说明一个道理。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诗,看看它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板书诗题:七步诗长歌行)(由旧引新、延伸课外、唤起旧知、指向课内、激发兴趣,为新诗的学习提供暗示。
)二、进行新课,引导合作学习·1.汇报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诗下的注释,对写作背景、诗体特点等作以了解。
2.学习《七步诗》,合作读书。
(1)以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字的意思。
(2)读通读准,相互读书评价。
(3)理解诗句含义,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
(4)结合收集的资料,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谈自己的读诗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诗句,体会感情,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互助中学懂诗句,理解诗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能力。
)3.自主学读《长歌行》。
针对诗句浅显,道理易于接受和体会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体会诗句的含义,领悟诗中的感情。
三、感情朗读,背诵巩固1.小结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深刻的体悟诗情(借物抒怀,确切地讲应为“比兴”手法,可向学生适当介绍,不必讲解。
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 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3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2 匆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5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3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6
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