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2
幼儿园《我知道的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学习成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含义。
2.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含义。
3.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含义。
4. 成语“刻舟求剑”的故事及含义。
5. 成语“狐假虎威”的故事及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让幼儿了解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2.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与成语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形象地记忆成语。
3. 游戏互动法:通过成语接龙、猜成语等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成语故事课件或图书。
2. 准备与成语相关的图片。
3. 准备成语接龙、猜成语等游戏道具。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成语:讲述五个成语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图片展示:展示与成语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形象地记忆成语。
4. 成语接龙:组织幼儿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成语。
5. 猜成语:通过描述成语的含义,让幼儿猜测成语,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成语进行回顾,巩固幼儿的记忆。
7.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所学成语,增进亲子关系。
六、教学拓展:1. 讲解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成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成语会流传下来?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3.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分享他们知道的成语,增进家校互动。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成语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幼儿在成语接龙、猜成语等游戏中的表现,检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家长对成语教学的看法。
八、教学建议:1.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简单易懂的成语,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成语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能够运用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3. 培养学生对成语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典故、用法和语义。
3. 成语的游戏和 activities。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定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教师总结并给出成语的定义,解释成语的来源和分类。
二、成语典故与用法讲解(15分钟)1. 教师挑选几个典型的成语,讲解其典故和来源,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
2. 教师讲解成语的用法和语义,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三、成语游戏与 activities(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的记忆。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猜谜游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成语,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成语的数量和质量。
2. 学生作业中使用成语的情况。
3. 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成语的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让学生对成语有了全面的认识。
通过讲解成语典故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成语,并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的记忆。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重视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2. 成语的用法: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等,用于表达完整的意思。
3.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结构:通过讲解成语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讲解成语的用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成语,加深对成语用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3. 成语应用比赛:设置成语应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成语故事书籍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2. 成语卡片:制作成语卡片,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成语。
3. 在线成语字典:提供在线成语字典给学生使用,方便他们查询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八、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大班语言国学类活动《成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国学类活动教材《成语》。
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成语故事”,详细内容为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背景,理解成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成语故事的学习,以及成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成语故事课件、挂图、卡片。
学具:成语故事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例:有一天,小明在公园里玩耍,突然看到一位叔叔在树桩旁坐着,一动不动。
小明很好奇,问叔叔为什么不动。
叔叔笑着说:“我在守株待兔。
”同学们,你们知道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吗?2. 新课内容:(1)讲述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2)分析成语中的关键词,如“守株”、“待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
(3)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明白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2)给出几个场景,让学生运用成语“守株待兔”进行造句。
六、板书设计1. 成语:守株待兔2. 故事梗概:农夫偶然得到兔子,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
结果兔子没等到,田地荒芜,农夫后悔不已。
3. 成语意义:比喻不努力工作,只知等待机会,结果一事无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成语“守株待兔”造句。
(2)讲述你了解的其他成语故事。
2. 答案:(1)例句:他一心想着守株待兔,结果错过了很多机会。
(2)答案开放,可根据学生所了解的成语故事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成语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要理解成语的内涵。
初中成语教案导入一、教学背景及目标成语是汉语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学习和掌握成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节课旨在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导入:展示成语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2)故事导入:讲述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3)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成语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新课(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成语的含义,阐述成语的结构特点。
(2)成语的来源和分类:介绍成语的来源,如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中,并分类讲解成语。
(3)成语的正确运用:讲解成语的使用场合、感情色彩、语义轻重等方面,并通过例句演示。
3. 课堂互动(1)成语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检验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2)成语辨析:出示一组成语,让学生判断其使用是否恰当,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3)成语运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句子或段落的编写,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及其正确运用。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推荐一些成语书籍和资源,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成语运用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 学习兴趣:通过课后调查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成语学习中取得进步。
小学语文第九册成语教案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集中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华的语言符号,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第九册成语教案作为小学生学习成语的重要工具,更是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20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中获取成语。
3、通过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成语教材《小学语文九年级下册》2、成语教案和练习册3、课堂上使用的个人电脑和投影仪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个表达方式,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所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20个典型的成语,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你们将会更加了解人生和社会。
二、学习成语1、从字面和产生的背景中理解成语的意思,理解成语的使用场景。
2、介绍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讨论成语,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在你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促使学生思维开放,不拘泥于文字的束缚。
三、巩固练习1、教师通过投影仪将成语练习题呈现在屏幕上,帮助学生细致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2、对于正确率不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指导,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误解,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理解成语的特点和优势。
四、总结1、教师总结学生本次学习的成果,解答学生疑惑,提出下一步学习的要求。
2、对于已经会使用成语的同学,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例如编写写成语故事或填写成语小测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成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和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第九册成语教案在注重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有多种多样的巩固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巩固和实践中逐渐掌握成语,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性教学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鼓励学生创造和发挥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大班语言国学类活动《成语》教案一、教学内容《成语》教案主要围绕大班语言国学类活动设计,以培养幼儿对成语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
活动选取了成语“画蛇添足”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成语的来历、含义和用法,使幼儿能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画蛇添足”的来历、含义和用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成语“画蛇添足”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成语卡片、画蛇添足的故事书。
2. 学具:画纸、彩笔、成语接龙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2. 讲解成语(10分钟)详细讲解成语“画蛇添足”的来历、含义和用法,让幼儿充分理解成语的意义。
3. 实例分析(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系列实例,让幼儿判断是否符合成语“画蛇添足”的用法,并解释原因。
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画蛇添足”,并分享讨论成果。
5. 成语接龙游戏(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引导幼儿正确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 课后实践(5分钟)让幼儿运用成语“画蛇添足”创作一个故事,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板书设计1. 成语“画蛇添足”2.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3. 实例分析4. 小组讨论5. 成语接龙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成语“画蛇添足”编写一个故事。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成语“画蛇添足”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部分幼儿对成语用法的判断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成语,让幼儿了解更多国学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拓展延伸环节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活动等,增强他们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关于积累成语的教案在教学中,积累成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一份关于积累成语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成语。
教案主题:积累成语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解释常见成语的词义;2. 能够正确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3. 培养学生积极运用成语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内容及顺序: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些常见的成语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测成语的词义;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二、学习成语(15分钟)1. 介绍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常见成语,如「井底之蛙」、「锦上添花」等;2. 解释成语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境给予例句;3. 学生跟读和模仿。
三、成语拓展(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成语卡片,让他们自行选择并解释其中一个成语;2. 学生坐在一起,两两交换成语卡片,尝试猜测对方手中成语的意义;3. 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卡片依次呈现给大家,分享成语的意义。
四、运用成语(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篇短文或文章,在文中标记出几个成语的使用;2. 让学生阅读短文并理解其中成语的意义;3.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用成语回答问题。
五、游戏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每组从前一组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开始,尽可能多地说出成语;2. 教师观察游戏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合作。
六、巩固训练(20分钟)1. 学生完成一份成语运用练习册;2. 学生互相交流并纠正答案。
七、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成语;2. 学生思考自己对成语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成语的感受;3. 学生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教学辅助工具:1. 成语图片;2. 成语卡片;3. 短文或文章。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表达,对足够熟悉的成语进行自由运用;2. 提供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成语,让学生进一步扩充成语的使用范围;3.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等方式积极运用学到的成语。
成语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成语教案成语教案活动名称:由“头”字引出的成语活动目标:1、结合成语记忆图、记忆操理解成语含义,背诵成语。
2、重点识字:头、听、说、年3、结合每条成语,重点学习A、说一说图中的导游在干什么。
B、知道图中“金蛋”是没有根据的传闻。
C、推测小猴和小猫的对话。
D、了解鹅卵石的形成。
活动准备1、《毛驴拔刺》的故事2、教学挂图3、幼儿操作卡4、麦克风一个5、鸭蛋一个6、红包袋一个7、鹅卵石一个活动过程1、由故事导入提问:故事中有谁?发生什么事了?2、引出成语A、头头是道:学习含义及记忆操,出示麦克风。
B、道听途说:出示鸭蛋及挂图,学习含义及记忆操。
C、说来话长:出示红包袋,学习含义及记忆操。
D、长年累月:出示鹅卵石,学习含义及记忆操。
3、复习成语及记忆操。
4、游戏活动,巩固识字。
游戏名称:快乐旅行先把字宝宝放在椅子上,然后让幼儿找到相应的成语,然后进行快乐之旅。
5、带幼儿出活动室进行参观。
6、小结第二篇:成语教案成语教案(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自读三.讨论,归纳。
(一)成语特点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
而成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因此,有些同学经常将诸如“简明生动”、“洁白晶莹”等四字结构的词语也说成是成语。
其实,这些并不是成语。
要弄清什么是成语,就要先搞清楚成语的特点。
[矛头淅米剑为炊][百岁老翁攀枯枝][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一般地说,汉语成语有以下特点:1.源远流长。
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
如“有恃无恐”、“盲人瞎马”、“捕风捉影”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
【打草惊蛇】2.定型不变。
定型不变指的是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积
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教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含义。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了解一些成语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成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成语:选择一些常用的成语,通过解释、例句等方式让学生理
解成语的含义。
3. 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造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4. 温故知新: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成语教学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掌握成语知识。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成语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成语教案一、褒贬误用有些成语是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不分辨出褒贬色彩,就会误用;应用时应注意目的、场合、对象等,需赞扬、褒奖时应选用褒义成语,需贬斥、批评时应选用贬义成语。
例1(10年全国卷Ⅰ)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含贬义例2(09年江西卷)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感情色彩不对。
长篇累牍: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多含贬义)。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只能用于贬义。
大放厥词:指大发议论,夸夸其谈(贬义)。
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含贬义)。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用于贬义)。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权术(用作贬义)。
飞短流长:指无中生有,散布流言,制造错误舆论(用作贬义)。
过江之鲫:比喻追赶时髦的人很多(含贬义)。
见风使舵:比喻跟着情势转变方向(贬义)。
面目全非:面貌已经与原来完全不同。
形容变化很大(多含贬义)。
明来暗往:公开或暗地里来往,形容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多含贬义)。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现成的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
抛头露面:旧时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丢脸的事)。
现在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贬义)。
攀龙附凤: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含贬义)。
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
长久坚持下去。
含褒义临危不惧:面对危险毫不惧怕。
含褒义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敬畏的样子。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
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含褒义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含褒义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含褒义才高八斗比喻极有才华。
含褒义满腹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含褒义褒义成语还有:惨淡经营、重整旗鼓、殚精竭虑、东山再起、凤毛麟角、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苦心孤诣、破釜沉舟、死得其所、危言危行、有口皆碑、雨后春笋等等。
贬义成语还有:半斤八两、长篇大论、彻头彻尾、处心积虑、道貌岸然、翻云覆雨、飞黄腾达、附庸风雅、改头换面、过江之鲫、虎视眈眈、卷土重来、连篇累牍、满城风雨、面目全非、评头论足、巧舌如簧、倾巢而出、罄竹难书、人满为患、始作俑者、拾人牙慧、死灰复燃、推波助澜、无独有偶、无所不为、舞文弄墨、一团和气、衣冠楚楚等。
二、谦敬错位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
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中就会不得体。
例3(05年广东卷)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抛砖引玉",以自己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谦词,改为"高屋建瓴";狗尾续貂,续:连接。
貂: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
貂不够用了拿狗尾巴来顶替,指封官太滥。
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当对自己使用时也带有自谦的含义,表谦虚(多用于日常生活)。
作主语、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贬义词。
当用于自己时,有谦义。
例4(01年全国卷)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其中,“蓬荜”是谦称自己的居室;“生辉”含有对别人或别人东西的赞誉。
所以“蓬荜生辉”一词只能出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
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可见,这里用“蓬荜生辉”,有贬低别人居室的嫌疑,因而也是不恰当的。
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语中,“居室”和“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单以此处而论,需删去“蓬荜”才行。
敬词:不吝赐教鼎力相助当之无愧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惠然肯来(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谦词:不情之请绵薄之力才疏学浅信笔涂鸦管窥之见犬马之劳一孔之见一得之愚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
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一枝之栖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管窥之见比喻短浅的见识。
现多用于自谦,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毛病。
例5(05年广东卷)我的家乡有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用来形容竹林,显然过重了。
例6(05年湖北卷)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在句中形容缺点错误,既对象不当,又程度过重。
例7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他犯了经济上的错误,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
但他能够及时认识到错误,上交了所有问题款项,也可以说是罪不容诛四、不知多义(片面理解)有些成语有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一旦使用便认为是错误的,这类两用词在高考中时有出现,是高考成语备考中的一个难点。
例8(10年江苏卷)“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例9(07年安徽卷)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现在多用为贬义,句中用其本义,演员妆扮后进行表演,是个中性词。
正确例10(04年广东卷).老张今年65 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正确灯红酒绿(1992年全国已考):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左右逢源(2000年全国已考):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迅速。
比喻办事圆滑。
指手画脚(2001年北京春季已考):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含贬义。
(该义项使用较多)也形容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示意。
如:王老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秀色可餐:本是形容美好的容色使人忘掉饥饿,多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但也可指山林花木非常优美。
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哑口无言:形容理屈词穷;也形容由于某种原因默不作声,无话可说。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事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枝繁叶茂:形容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多。
也形容树长得枝叶茂密。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五、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例11(09年安徽卷)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贴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句中误认为是提着耳朵命令。
例12(10年北京卷)军事专家以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十分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的,恐惧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
描述十分惭愧。
句中误认为“无处藏身”。
例13(07年江西卷)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成语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
” 唐"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
”【近义词】:安居乐业、养精蓄锐【反义词】:动荡不安、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此题用错成语很显然。
误将之理解为“休息”。
例若干如下:不刊之论(修改)不易之论(改变,不是容易)、灯火阑珊(衰减、将尽,不是兴盛)、师出无名(理由,不是名声)、叹为观止(赞叹,不是叹息)、危言危行(正直的,不是危险的)、细大不捐(抛弃,不是捐资)不足为训”指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训:准则、法则〉,差强人意”现多指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差:稍微〉不名一文(占有)不速之客(邀请)不以为然(正确)吊民伐罪(慰问)久假不归(借)不赞一词(添加)恃才傲物(众人)差强人意(大体上)屡试不爽(差错)六、对象误用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乱用,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例14(05年全国Ⅱ)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而句子中指“城市‘夜景观’建设”。
例15(10年江苏卷)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对象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