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6
- 格式:ppt
- 大小:971.00 KB
- 文档页数:22
《杨修之死》教案学习目标: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
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具体教学流程: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
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此人就是杨修。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
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
1分钟)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
(10分钟)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自主完成5分钟)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答案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
杨修之事曹操之态改建花园大门甚忌之分食塞北酥饼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告发曹丕阴事愈恶之三、拓展一点。
(10分钟)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
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之死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1.2学习曹操、杨修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
2.教学难点1.1分析曹操、杨修等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杨修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曹操、杨修有什么了解?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修为什么会死?3.合作探究a.杨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曹操为什么对杨修不满?c.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有哪些?4.分析课文4.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
4.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4.3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等。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认识。
5.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的死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6.课堂小结6.2提醒学生要关注古代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7.作业布置7.2预习下一课《出师表》。
四、板书设计1.课题:《杨修之死》2.人物:杨修、曹操3.性格特点:杨修——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4.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杨修之死》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4、能用辩证的观点区分小说与史实中的曹操。
5、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大家说说这本书是?提到《三国演义》,你能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呢?今天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出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1、关于《三国演义》或者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2、本文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1、说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概述事情经过。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文中写了几次“犯忌”之事?哪几部分写的?(研读第4-9小节)根据表格概括事件。
事件杨修的表现曹操的态度(四)研读课文,探讨死因。
请同学们依据曹操、杨修在上述事件及“鸡肋事件”中的各自表现,讨论一下,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1、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一. 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嘴多舌,多次触犯曹操,最终导致被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成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做到言行谨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曹操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杨修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心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杨修之死的教训,提出正确的言行准则。
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习目标A类:掌握生字词B类: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C类: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学习难点初步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人的性格特点。
预习作业1、《杨修之死》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
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教学板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聪明一世的杨修,究竟是如何走向死亡的深渊的?他为何没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杨修之死》,了解一个聪明人的覆亡旅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
二、揭示目标:小黑板展示。
明确目标三、指导自学。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
①“鸡肋事件”②园门阔事件―――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操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操大怒,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这几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