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辛:论假借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4
浅议“六书”“三书”肖方平【摘要】The theory of "六书"(Sixshu,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fines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It is in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Chinese formation,but not a way of coinage.Xiaozhuan(a style of calligraph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六书"theory,by which to reflect the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Xu Sh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analyzing Chinese characters,but there are ter,Tang Lan,Chen Mengjia and Qiu Xigui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三书"(Sanshu,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on the issue and made some innovation.Nevertheles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In this paper,major viewpoints of these experts are analyzed in the time sequence.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value and shortcomings are also discussed.%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
汉语 汉字 世界——汉字形而上学引论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062)摘要: 形义关联与音义关联对于汉字来说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因此,拼音文字与其语言之间的主仆关系并不存在于汉字与汉语之间。
语言与文字关系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文化以两种不同方式的看待语言文字与世界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语言文字敞开世界。
人通过名言摹写世界,从而将世界加以“分理”“别异”并规范之,世界在被分理被规范中成像。
另一方面,世界成像的过程同时也是名言成形的过程。
并没有先于世界而存在的名言;名言在且只在摹写并规范世界的过程中成其为名言。
因此,语言文字是人与世界交互作用的成果。
但是,语言文字在敞开世界的同时又遮蔽世界。
与此相应,中国古代的哲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限度。
语言的限度,根源于行动对于语言在存在论上的优先性,以及世界始终存在的本然之维。
关键词 :汉字 汉语 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汉字形而上学是汉语言哲学的一部分,旨在从汉字、汉语与世界的关系中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形而上学思想。
一、 引言汉字形而上学是汉语言哲学的一部分,旨在从汉字、汉语与世界的关系中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形而上学思想。
讨论汉字形而上学,不能不用到“语言”、“文字”、“形而上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语词;但是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些词。
因此,为了避免误解,有必要在文章的开头先将本文的用字法说一说。
先说“语言”。
在普通人的耳朵里,“语言”一词含义较广,既包括书写的语言,即文字,也包括口说的语言。
在受过索绪尔影响的语言学家的耳朵里,“语言”则是将文字排除之后所剩下的纯粹物,即口说的语言。
本文在索绪尔的意义上用“语言”一词,广义的“语言”或用“语言文字”并举以明之,或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名言”表明之。
索绪尔还区分了langue 和parole,前者相当于英语中的language,后者相当于英语中的speaking。
高名凯用“语言”译langue,用“言语”译parole;屠友祥却用“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来区分这一对范畴。
第三章1.什么是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一种说法。
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
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东汉班固承袭西汉末刘歆《七略》而作的《汉书·艺文志》,它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明确指出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的方法。
汉末郑玄《周礼注》引刘歆再传弟子郑众的解释:"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汉代学者是许慎,许慎是刘歆再传弟子贾逵的学生。
许慎作《说文解字》,他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说明xx对六书的说明的异同?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对六书的解释,虽然名称用字及次序有所不同,因其同出一源,基本内容和思想是一致的。
这是汉儒古文经学派对汉字造字理论的认识。
这一理论认识因许慎作有《说文解字》,用它分析了9353个汉字,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是后代学者分析汉字所遵循的标准。
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质疑的根据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理论?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
他提出"四体二用"说,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
"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戴震的理论,虽也有人反对,但得到清代诸多说文家如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等的支持,即使在现代,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作者:熊园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5期摘要:在通假中,存在着本字和借字之间意义相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同源通假。
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一直以来不被学界所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几组具有同源关系的通假字来为这一理论做一些例证上的补充。
关键词:通假;假借;同源关系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04-02通假字的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是学界所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通假这种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学者们阐释的歧异,通假字的问题仍然疑云重重。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相对满意的理论概括。
在清代以前,传统训诂学是没有“通假”这个术语的,训诂学家在训释著作时往往使用“假借”、“读为”、“读曰”等。
比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给古书作注时就经常使用“假借”和“读为”。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涯也。
”《汉书·高帝纪下》:“伯者莫高于齐桓。
”唐代颜师古注:“伯读曰霸。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所使用的“假借”其实是和许慎“六书”的假借理论有所不同的。
许慎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造字之初的文字借用现象,而郑玄的假借字是在用字过程中产生的文字混用现象,对此王引之有很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盖本无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错字读之,则以文害辞。
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例,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也。
”王氏很明显已经意识到了两种假借的不同,但是他还没有使用“通假”这一术语。
第36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6,N o .32020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20ʌ收稿日期ɔ2019G12G10ʌ基金项目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汉语词族与汉字字族关系研究 (18Y J A 740006)ʌ作者简介ɔ陈晓强(1974-),男,甘肃通渭人,兰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汉字形声造字的阶段性特征陈晓强(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源于记录语音的需求,原始汉字中可能已出现形声结构.汉字形声造字的主流是为分化汉字记词职能而产生的分化形声字,支流是为增强汉字音㊁义信息而产生的强化形声字.在汉字发展早期阶段,分化形声字主要解决因文字假借和字义宽泛而导致的汉字一字多职问题;此后,因词义引申而引起的形声分化成为汉字形声造字的绝对主流.秦汉之后,汉语进入以双音词为主的局面,汉字形声分化的内在动力消失,但在惯性作用下,类化形声字和拼合形声字仍大量产生.随着惯性的逐渐减弱,汉字形声造字潮流在唐代逐渐进入尾声.ʌ关键词ɔ汉字发展;形声造字;形声字ʌ中图分类号ɔH 12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0)03G0075G06O n t h eP e r i o d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P h o n o g r a mi n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e C H E N X i a o Gq i a n g(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s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v i e wo f t h e d e m a n d o f r e c o r d i n g s p e e c h ,t h e 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 s t r u c t u r em a y h a v e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o r i gi n a l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o f C h i n e s e p i c t o g r a p hw a s t h e s p l i t p i c t o g r a p h g e n e r a t e d f o r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r e c o r d i n g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w h i l e t h eb r a n c hw a s t h e e n h a n c e d p i c t o g r a p h g e n e r a t e d f o r t h e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p h o n e t i c a n d s e m a n Gt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p h o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sm a i n l y s o l v e d t h e p r o b l e mo fm u l t i p l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o n e c h a r a c t e r d u e t o t h e b o r r o w e d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t h ew i d em e a n i n g o fw o r d s .S i n c e t h e n ,t h e p h o n e t i c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c a u s e db y 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m e a n i n g ha db ec o m e t h ea b s o l u t em a i n s t r e a m o f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A f t e r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e s ,a s t a g e d o m i n a t e db y d i s y l l a b i cw o r d s b e g a n ,a n d t h e i n Gt r i n s i c p o w e r of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s o u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d i s a p p e a r e d .W i t h t h eg r a d u a l w e a k e n i n g o f i n e r t i a ,th e t r e n do fC h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ca m e t o a ne n d .K e y wo r d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p h o n o g r a m 一㊁问题的提出形声造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据测查,形声字在各阶段汉字中所占比重为:甲骨文占27.24%,西周金文占48.47%,春秋金文占50.9%,战国楚简帛文字占77.6%,«说文解字»(后文简称«说文»)小篆占85.69%,汉代隶书占70.26%,隋唐楷书占75.51%,宋代刻板楷书占82%①.从甲骨文到小篆,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主流.对此,学界多宏观的解释和考察.但是,与以上测查数据相对应的很多具体问题,还缺乏深入㊁细致㊁综合地考察,例如:汉字形声结构是怎么产生的?不同阶段形声字的产生动因和构形模式是否相同?为什么形声造字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高峰?为什么到小篆后,形声字数量基本稳定下来?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以汉字形声造字阶段性特征的讨论为基础.很多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功能, 右文说 的原理即建立于此.对 右文 的范围,部分学者曾错误地认为所有形声字声符都具有意义②,由57此导致对 右文 利用和研究的泛滥化.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对 右文 的范围有合理的认识,如沈兼士先生认为: 形声字不尽右文,其理至明,其事至显. [1]但是,哪些类型的形声字可以用 右文说 来统摄? 右文说 适合于哪些阶段的形声字?右文说 的合理性何在?时至今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有争议.争议的解决,也需要以汉字形声造字的阶段性特征的讨论为基础.考察形声造字的阶段性特征,需要以汉字发展的讨论为背景.汉字的发展,常见的讨论是结合时代与字体进行甲㊁金㊁篆㊁隶㊁行㊁草㊁楷的演变研究.也有学者从阶段特征㊁字形特征㊁构形依据等角度考察汉字的发展,如刘又辛先生把汉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以象形㊁指事㊁会意字为主,时间下限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是假借字阶段,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③;第三个阶段是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④.本文基本同意刘又辛先生汉字发展三阶段的观点,但不同意刘先生对假借字阶段㊁形声字阶段的时间判断.再如王贵元先生认为:从形体特征看,汉字发展经历了象形(商周)㊁亚象形(春秋至战国中期)㊁隶体(战国后期至东汉)和楷体(三国以后)四个阶段;象形㊁亚象形阶段构形依据是物象,隶体㊁楷体阶段构形依据是词的音义[3].从汉字形声造字的角度考察,王贵元先生的观点还有商榷的必要:春秋至战国中期形声字已占主流,汉字形声分化的构形依据应该是词的音义而不是物象.为什么我们会得出与刘又辛㊁王贵元等先生不同的结论?这也与对汉字形声造字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密切关联.二㊁汉字形声结构的源起讨论形声造字,首先需要探讨汉字形声结构的起源.有了形声结构的支撑,才会有形声孳乳的可能.殷商甲骨文中,形声字已占百分之二十以上,据此推测,汉字形声结构在殷商甲骨文之前应已产生.裘锡圭先生指出: 大汶口文化晚期,原始汉字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使用假借字和形声字阶段. [4]然而,商代之前的原始汉字,能见到的实在太少.因此,我们对汉字形声结构起源的讨论,更多是根据殷商文字所反映的情况而进行的推理.关于汉字形声结构的起源,学界主流的看法是:形声起源于假借.高明先生认为: 在假借字形体中增添相应的形旁,以构成表达新词意义的本字,这就是最初的形声字产生的过程. [5]从殷商甲骨文的实际看,以上观点有其合理性:甲骨文中假借字的大量出现,严重干扰了汉字对汉语的准确记录,所以假借分化率先在汉字形声孳乳中出现.但是,以上观点的进一步讨论,则需思考:是受已有形声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分化假借的形声字?还是出于分化假借的需求而产生汉字形声结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受语言之语音要素的驱动,文字在其产生之初,就有记录语音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向现实的转化,从甲骨文看,主要情况为:图像性文字的局部,兼有了记录语音的功能.于省吾«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6]指出: 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经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 例如,象形字 麋 的头部和 眉 字同形,«甲骨文诂林»按语: 麋本为独体象形字,但又寓眉声于其中. [7]象形文字的局部能够反映语音,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这种事实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对早期汉字形声结构的出现有启迪.由于独体象形字数量有限,于省吾先生所讨论的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的数量并不多.拓展于省吾先生观点,我们则能在合体的会意字中看到更多构件兼有表音功能的现象.例如,唐兰先生认为: 监 字本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 监 字本从皿㊁从见,以表意声化例推之,当是从皿㊁见声.见在元部㊁而监在谈部,而监得从见声者,同在见纽,一声之转也. [7]618会意字中的图像式构件兼有表音功能,这种情况的存在,孕育着形声结构出现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独立成字的构件所携带的语音信息,能更清晰地显现出汉字 形+声 的构形模式,这会直接推动汉字形声结构独立成为一种新的造字模式而不再是附属于图像式的象形字或会意字.综上,源于记录语音的内在需求,图像性的原始汉字中已有可能产生形声结构.当然,汉字形声结构的主要功能不在记录语音,而在分化职能.正因为此,随着殷商甲骨文中假借字的大量出现,汉字形声结构才开始显现出其强大的力量.三㊁形声造字的主流:分化汉字记词职能㊀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汉字的记词职能会不断67扩展,由此导致汉字表达功能的混乱.表达律和区别律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了实现表达功能的清晰,汉字在发展中采取形声分化的方式对具体汉字的不同功能加以区别.由此,形成汉字形声造字的主流.(一)假借分化语言的词义大多是抽象的,早期图画式的文字注定无法完成全面记录语言的任务.受语言中语音信息的影响,世界上大多古老文字在经过图画式的造字阶段后,就开始逐渐向表音文字的方向发展.就汉字而言,上古汉语的单音节性决定了语言中同音词数量众多,因此,当有了一批基础的图画式的汉字之后,这批汉字身上的语音信息很容易被文字使用者注意到并加以利用.由此,汉字中的假借现象开始出现并很快形成潮流.从殷商甲骨文的字用情况看,假借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一度占到甲骨文的百分之七十左右[8].这说明假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汉字在其发展初期遇到的具象字形难以记录抽象词义的问题并由此获得强大生命力.接下来,按照世界上其他古老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汉字假借将会朝着表音文字方向发展.然而,当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占到百分之七十后,汉字使用中的假借潮流不再加强,而是被遏制;到了周代金文,假借字的比重已大大减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假借现象已变得很少.是什么原因让汉字的发展背离了世界上大多文字向表音文字发展的主旋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特殊的发展规律,由汉语的特性决定.上古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词,如果在字形上不对这些同音词进行区别,势必会产生交际理解的困难.因此,当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时,由于文字区别度不够而导致的表义混乱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汉字记录汉语的功能无疑会大大削弱.如何克服假借所带来的汉字职能混乱㊁表义不清的问题,成为汉字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受已有汉字形声结构的影响和启发,以原初假借字为基础,通过添加义符对假借字进行分化的方法开始出现.由此,假借字分化率先在汉字形声分化中出现.形声分化,使汉字中因假借引起的职能干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例如:给 其 添加义符 竹 而造新字 箕 ,便成功地将原初 其 承担的本义和假借义分化开来.汉字形声分化的方法简单㊁功效强大,使这种方法一经产生便很快成为人们造字㊁用字的基本方法.由此,汉字使用中的假借潮流开始得到遏制,商代文字中积聚的大量假借字,通过形声造字而得到分化.假借字尽管一度占到甲骨文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其数量毕竟有限,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形声分化后,汉字中的假借字大多被分化,汉字形声分化初期阶段的主要现象 因汉字的假借而引起的分化逐渐进入尾声.(二)广义分化汉字形声造字所承担的分化假借的任务基本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声造字的任务就此终结.汉字使用中之所以出现假借,是因为汉字产生初期字数少,不能全面记录汉语.汉字字数少,一方面通过假借的方法来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另一方面则通过让汉字内涵尽量宽泛的方法加以解决,由此形成早期汉字大多内涵宽泛的现象.例如,从形声分化的情况看,早期汉字 枼 可以记录木片㊁树叶㊁简札㊁铁片㊁肉片㊁单衣㊁鞋垫㊁鞋底鱼㊁碟子等诸多体薄且语音为/枼/的事物.假借所带来的汉字交际混乱问题,其本质是由汉字的一字多职造成的,而早期汉字中诸如 枼 的一字多职,似乎比假借还严重.汉字通过形声分化的方法能解决因假借带来的职能混乱问题,受此启发,古人也很快意识到用形声分化的方法来解决早期汉字意义内涵宽泛的问题.例如,在形声分化过程中,以 枼 字为基础,产生 葉㊁牒㊁鍱㊁褋㊁屟㊁鲽㊁碟 等字,这批字,成功地将原初 枼 的诸多所指区别开来.早期汉字内涵宽泛的问题,看起来很严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形声分化后,内涵宽泛的汉字也大多分化完毕,汉字形声分化初期阶段的另一类别 因字义的宽泛而引起的分化也逐渐进入尾声.(三)引申分化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只要语言不死亡,词义的引申就不会终止.随着词义的不断引申,新的引申义和该词早期意义之间的关系注定会越来越远.例如, 昏 从日,本义指黄昏㊁傍晚,«诗 陈风 东门之杨»: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由于古人多在黄昏时分结婚,故 昏 引申又有结婚义,«诗 邶风 谷风»: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黄昏的意思和结婚的意思关联不大,而同在«诗经»中,黄昏与结婚都用 昏 表示,这势必引起交际理解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在形声造字法77的启发下,通过加表义构件 女 造形声字 婚 将 结婚 义从 昏 字中分化出去.前文已经指出,由于文字假借和字义宽泛导致汉字一字多职,进而引起汉字形声分化.汉语词义的引申同样也会造成汉字的一字多职,因此,汉字形声分化在完成其假借分化和广义分化任务的同时,也开始其另一更重要的任务:引申分化.词义引申的不断延展,决定了汉字形声分化在完成其假借分化和广义分化的任务后才真正迎来其生命的春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词汇大量派生,促成汉字形声分化高峰的到来.和假借分化㊁广义分化相比,汉字中因引申引起的形声分化占绝大多数,拙文«‹说文› 亦声 字研究»[9]对«说文» 亦声 字中的分化形声字进行分析后得出:引义分化有116例㊁广义分化有27例㊁借义分化有9例.其间数字的比例关系,也说明因引申引起的分化在汉字形声分化中占绝对主流⑤.语言不死,引申不止.不断产生的新引申义,不断需要新的形声字对其加以分化,这势必又会造成汉字发展的新问题:汉字字数的无限激增.汉字字数无限激增,违背符号的经济原则,不利于汉字的掌握和使用.因此,汉字形声分化尽管有强大功效,但随着汉字形声分化高潮的到来,汉字内部也孕育着一种反向的力量,即:遏制汉字形声分化的潮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要彻底遏制汉字形声分化的潮流,最终还需从语言入手.伴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时代的到来,曾经盛极一时的形声造字潮流,日渐式微.四㊁形声造字的支流:强化汉字音义信息㊀㊀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㊁文字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字㊁词原本密合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为了重新恢复语言和文字的密合关系,文字在不适应记录语言之后大多会调整自身形体来实现文字和语言的新的统一.就汉语和汉字而言,汉语意义的变化导致大量分化形声字的产生,这一现象前文已有详论;汉语声音的变化,则导致在源字基础上添加声音构件的强化形声字的产生.就汉字本身而言,古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图像性的减弱㊁字形中音义信息的模糊,导致一批添加声音或意义构件的强化形声字的产生.此外,汉字构形系统的演变和调整,导致早期图像式的一些汉字调整自身局部构件为声音构件或意义构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文字音㊁义信息的作用.(一)语言音变引起的强化时间会使词语发生历时音变,空间会使词语发生方言音变,音变则造成实际语音与文字读音的脱节.因此,部分文字在发展演变中就产生添加声音构件以准确记录语音的内在需求.例如,«说文»: 永,水长也(小徐本).象水坙理之长.«诗»曰: 江之永矣. 羕,水长也.从永㊁羊声.«诗»曰: 江之羕矣. «说文句读» 永 下谓: 永 羕 二字 但殊其音以为别 . 永 羕 义同音殊,二者一语之转, 羕 因 永 之音变而产生.(二)文字形变引起的强化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形体会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汉字简化的潮流中,部分汉字字形在发展中会发生很大变化.早期汉字的图像性很强,而字形的变化,势必会削弱汉字形体上的图像意味,从而导致汉字记词功能的降低.由此,部分汉字在发展演变中就产生添加声音或意义构件来强化音㊁义信息的内在需求.例如:甲骨文 鸡 加声符 奚 强化声音信息而产生 雞 ;甲骨文 屯 加义符 艹 日 强化意义信息而产生 芚㊁萅 .(三)汉字构形系统演变引起的强化个性化㊁图像化的古文字不利于汉字构形系统的形成,因此,在汉字构形系统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图像化的古文字便需要调整自身形体以融入汉字构形系统.调整的方式,主要有:1.改造局部形体为声符,以适应汉字构形系统以形声为主的模式;2.改造局部形体为义符,以适应汉字构形系统的构件由表形功能向表义功能发展的趋势.由此,产生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变形音化和变形义化现象.变形义化的结果多为会意字,而变形音化的结果则为形声字.变形音化的主要动力是适应汉字构形系统,但其结果在客观上具有加强汉字字音的效果,因此,可以把因古文字变形音化而产生的形声字视为一种特殊的强化形声字.例如甲骨文 羞 从又㊁从羊,在形声构字模式成为汉字构形系统的基本模式后, 又 演变为与其形体相近且能提示 羞 语音的 丑 .«说文»: 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四)阶段性考察强化声音信息的形声字,在早期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由汉字的表意性决定,这类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重很少且很快就没有能产量.此后,87随着汉字构形系统的调整,一些文字改造局部字形而成为强化声音信息的形声字,但随着文字构形系统的逐渐严密,这类形声字也逐渐失去其能产性⑥.准确记录语音是文字始终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汉字在发展中为适应语音变化而造出很多强化声音信息的形声字,大量记录方言转语的形声字,即由此产生.当然,因语言音变而产生的形声字尽管很多,但这类形声字在分化形声字的大潮面前,也只能是小小的支流.相较于强化声音信息的形声字,强化意义信息的形声字的情形相对简单.早期甲骨文中,这类形声字已经出现.此后,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添加义符以强化原字意义信息而产生的形声字也不少.强化意义信息的形声字与其母字之间,是异体字关系.异体字的存在违背文字的经济原则,因此,因强化意义信息而产生的形声字,大多在后来分担母字的部分职能或承担其他新职能.强化变成了分化,纵观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纯粹强化意义信息的形声字,数量不多.五㊁失去动力的形声造字:类化与拼合㊀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交际的大繁荣,导致汉语词汇激增,这使得单音节词的区别度不够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尝试通过双音组合的方式来解决词语区别问题,成为汉语发展的内在动力.秦汉之际,汉语进入以双音词为主的局面,原初单音词区别度不够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进而,在字形上通过形声分化进行区别的方法失去内在动力,汉字形声分化的潮流开始走向衰落,这也保证了汉字的数量不再无限激增.当然,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形声造字高潮所形成的惯性,决定了形声造字不会在秦汉时期突然终止.失去了内在动力的形声造字,到了汉代,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类化在形声分化造字的惯性影响下,汉代及汉代之后,产生了很多原本不需要分化的形声字.这一类字,唐人在规范汉字时多有揭示,如颜元孙«干禄字书»: 苽㊁瓜,上俗下正 , 菓㊁果,上俗下正 , 韮㊁韭,上俗下正 , 藳㊁稾,上通下正 [10]等. 瓜 果 等字的记词功能清晰,它们本身并无分化新字的内在需求, 苽 ⑦ 菓 等字是受大量艹部形声字的类推影响而产生.这类文字的出现,违背了符号的经济性原则,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赘余之字.而在汉赋等文体中,学者们为了炫才,对这类字的使用更是登峰造极.对此,前代学者已多有批评,如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 六文八体,各有其义;形声会意,宁拘一揆.岂必飞禽即须安鸟,水部便应着鱼,虫属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屮,如此之类,实不可依. [11](二)拼合汉字的视觉形象是平面的,使用形声字的人,很多并不了解形声字产生的层次过程,进而,受已有形声字平面视觉形象的影响,人们便采用直接拼合形符和声符的方法造形声字,如在翻译佛经过程中产生的 僧 魔 塔 唵 吽 伽 梵 等.拼合形声字可能在汉字形声结构刚出现时就已存在,但早期阶段的形声字,主要任务是分化因文字假借㊁词义引申带来的汉字职能混乱问题,因此,至少在商代甲骨文时期,拼合形声字的数量不会太大. 周秦时代是汉语词汇派生的高峰 [12],词汇的大量派生,推动汉字形声分化高峰的到来.因此,周秦时代的形声字,其主流依然是分化形声字,而非拼合形声字.到了秦汉之际,由于汉字形声分化的内在动力逐渐消失,形符和声符直接相拼的拼合形声字才开始大量出现.(三)阶段性考察沈兼士«广韵声系 编辑旨趣»: «广韵»一书,为记载中古文字之总汇.其形声字,比之«说文»,多逾三倍,其语汇亦较«说文»«玉篇»为完备. [13]«说文»成书在东汉时期,其中所收形声字大多在秦之前产生;而«广韵»成书在宋代,其比«说文»多收的形声字,大多产生在秦之后.«广韵»所收形声字比«说文» 多逾三倍 ,由此即可见形声造字在其内在动力消失后依然顽强坚持其惯性的强大力量.类化形声字和拼合形声字尽管在汉代及汉代之后仍大量产生,但毕竟形声造字已失去分化词义的内在动力,再加上唐代对汉字的大力规范,汉字形声造字的潮流在唐代逐渐进入尾声.就好比是高速飞驰的汽车,失去内在动力后,惯性的力量依然能让车跑得很远,但逐渐停下来,一定是其最终归宿.结语形声字声符是探求汉语词源的重要线索,但97是,不同阶段㊁不同类型的形声字的声符揭示词源意义的方式并不相同,特别是秦汉后大量产生的拼合形声字的声符并不具备揭示词源的功能.如果不加分析地利用形声线索去探求词源,一定会带来理论和实践的很多问题.沈兼士先生在«广韵声系 编辑旨趣»中谈到: «广韵»实为承前启后之中心字典,凡汉语语根及语词之纵横衍变,均可由其谐声系统为出发点以推求之. [13]但是,沈兼士先生的设想,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就此,王凤阳先生指出: 非常明显,沈兼士先生本想用«广韵声系»解决汉语词源,但结果只是留下一部无法进一步去把握它的材料,并没有再现汉语词源. [14]沈兼士先生的问题,是将«广韵»中增多的大量拼合形声字也纳入汉语词源研究的视野.为了避免大量拼合形声字所带来的冗余信息的干扰,在汉语同源词的基础系联和研究中,要尽量排除拼合形声字.此外,表音强化形声字,特别是很多为方言转语而造的形声字,其声符的主要作用是表音而非示源,这类形声字,也应排除在汉语词源研究之外.但是,拼合形声字㊁表音强化形声字是大量存在的,在汉语词源研究中完全放弃这些形声字的声符线索,也存在问题.如何在汉语词源研究中合理利用形声字的声符线索,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㊁深入研究的艰巨课题.ʌ注释ɔ①统计数据见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所系列研究生论文(潘杰㊁郑振锋㊁曹永华㊁罗卫东㊁李运富㊁李国英㊁陈淑梅㊁齐元涛㊁王立军等).数据汇总又见李运富«汉字汉语论稿»[15].②代表性观点如黄承吉«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 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 刘师培«字义起于字音说»: 谐声之字必兼有义 .③我们认为假借字阶段主要在殷商时期.详见本文 假借分化 部分论述.④为了分化假借字,殷商文字中已大量出现形声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汉语词汇激增的局面,汉字形声分化的高峰开始出现.我们对形声字阶段时间上限的认识也与刘又辛先生的观点不完全一致.⑤«说文»收字以秦汉时文字为主,其中各类形声字的比重不能完全反映形声字历时演变的实际.我们只是借助对«说文» 亦声 字中各类形声字的比重分析,来大致反映引申分化在形声造字中的主体地位.⑥王贵元«汉字形体结构的体系性转换»[16]认为:汉字形体结构的体系性转换过程中(由表示物象到表示词的音义),形声字大量产生.王先生所论汉字形体结构的体系性转换即我们所谈的汉字构形系统的演变.汉字构形系统的演变的确促成部分形声字的产生,但我们不同意王先生 形声字的主体来源于合体象形 的观点.前文已论:形声字的主体是因词义引申推动而产生的分化形声字;形声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来源于合体象形的形声字,至多只能是早期形声字产生的重要途径.⑦«说文»: 苽,雕苽.一名蒋. «说文»中的 苽 与本文所论的 苽 仅是同形关系,二者并非一字.ʌ参考文献ɔ[1]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122.[2]刘又辛.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A].文字训诂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3:22G35.[3]王贵元.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语文,2013,(1):3G12.[4]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讨[A].裘锡圭学术文集 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5G39.[5]高明.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体演变[J].古文字研究,第4辑,1980:41G90.[6]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435G443.[7]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1651.[8]姚孝遂.古漢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J].古文字研究,第4辑,1980:7G40.[9]陈晓强.«说文» 亦声 字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5):63G68.[10]颜元孙.干禄字书[A].施安昌.唐颜真卿书干禄字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11]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9.[12]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47.[13]沈兼士.广韵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4]王凤阳,王宁,侯占虎.汉语词源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15.[15]李运富.汉字汉语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8.[16]王贵元.汉字形体结构的体系性转换[J].语文研究,2014,(1):1G6.[责任编辑:王敬儒]08。
目录序 (1)一、草创期 (1)二、成长期 (2)三、成熟期 (3)四、新时期 (4)小结 (5)参考文献 (6)“六书”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李波)序“六书”理论形成于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
从那以后,“六书”理论就成为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核心理论之一,甚至还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六书学”。
纵观“六书”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新时期四个时期。
本文就“六书”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期、各个时期独特的学术成就以及“六书”理论的优缺点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理清脉络,并加以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
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清晰,本文对“六书”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时期:第一个层面是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层面,这一层面贯穿了草创期、成长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从现代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层面,其中既有传统性质的因素,又更多地蕴含着现代语言学因素,主要是指新时期。
一、草创期“六书”理论的草创期可以追溯到周代,贯穿春秋战国和两汉,直至南唐。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诞生标志着草创期的结束。
这一时期,就其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特性而言,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六书”的性质,一直是在“六书”理论的影响下研究和探讨汉字的构形问题,或者说这个层面对于“六书”的研究,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式的、阐发式的、修正式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许慎的拘囿。
“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①由此可知“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最初是用来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的。
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明确说明。
有关“六书”具体名称的确定大概到汉代时期才产生的。
具体来说,汉代主要有三人对“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做了界定。
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谓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指出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次第。
论假借 刘又辛 近来看到不少讨论假借字、通假字的文章,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例如,什么叫假借字?假借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居于什么地位?“本字”跟假借字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于假借字的了解就比较透辟了。这对于读古书、编字典,编写古汉语教材,都有好处,而且也牵涉到了汉字整理、上古音韵研究的材料等问题。这篇文章打算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 先谈谈什么叫假借。 《周礼·地官·保氏》,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解字·叙》都谈到“六书”,总结了汉字六种造字方法。《周礼》只在六艺中提到六书,《汉书·艺文志》提出了六书的名称,许慎则对六种造字法一一给予解说,并且举了例字,这是汉代人对汉字造字法的最有权威的说明,一直到今天,还有参考价值。我们研究假借字,也就从许慎的解说说起。 许氏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 先说他正确的一面。 他把假借字的特点概括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八个字。他概括得好,抓住了假借字的本质。要记录一个词,没有记录这个词的本字,就用一个与之同音的字来代替,用以寄托所要表达的事物。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同音字做记音符号来记录那个词。这种情况是文字从较原始的象形字(包括指事、会意字)向表音文字发展初期的共同现象。用象形、会意的办法造字,局限性很大,有些字不可能用这种办法造,就只能用表音的办法。因此,从甲骨文开始,历代文字中都有大批假借字。 比如,表示地名的“邢”字(现在河北省邢台),是汉代才造的字,甲骨文、金文中都只写作“井”(如井侯簋),因为“井”和那个地名同音,就借用“井”做记音符号,依“井”字之声来寄托“邢”这个地名。不然,如果用象形、会意的办法,怎么造这个代表地名的“邢”?此外,如“胃”假借为“谓”,“易”假借为“赐”,“才”假借为“在”,“者”假借为“诸”,“冬”假借为“终”,“某”假借为“谋”,可以列出许多。 又如,今河南许昌的“许”,金文有的假借“無”(如《無其簋》),有的作“無邑”(《無邑子簋》),《说文》作“無邑”,但古代典籍多作“許”,现在“許昌”仍作“許”,不作“無邑”。“無”是“舞”字的初文,“許”字《说文》释为“听也”,用作地名,都是同音假借。只有“無邑”字才是本字,但以后废弃不用了。 像“無邑”字这样,《说文》中本有本字,但古今仍通用假借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契邑”字下说:“周封黄帝之后于契邑也。上谷有契邑县。”但古代经典中多用“蓟”。如《礼记·乐记》:“封黄帝之后于蓟。”《水经·灅水注》:“蓟县,今城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现在河北省蓟县。也作“蓟”,不作“契邑”。《说文》说:“蓟,夭也。”今名大蓟、小蓟(俗名刺儿菜)。用作地名,当为假借字。 又如《说文》“勼”字下说:“聚也。”当是鸠聚、鸠合的专用字。但古代典籍和现在都借用“鸠”。如《左传·隐公八年》:“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左传·襄公十六年》:“敢使鲁无鸠乎?”杜注并云:“鸠,集也。”又《文选·张衡·东京赋》:“悉率百禽鸠诸灵囿。”薛综注:“鸠,聚也。”又《后汉书·马融传》:“揫敛九薮之动物,缳橐四野之飞征,鸠之乎兹囿之中。”注云:“鸠,聚也。”“鸠”本鸟名,本没有聚集义,因为当时没有“勼”字,所以假“鸠”为“勼”。又《庄子·天下篇》“禹亲操橐耜而九襍天下之川”,又借用“九”为勼聚字。现在这个字仍用“鸠”字,“勼”字大概是汉代新造,并未通行。 又酸楚的“楚”,《说文》作“齭”,释为“齿伤酢也。”伤酢即为醋所伤,吃醋多了倒牙,就是这个“齭”字。但古今都多借用“楚”字。“楚”训“丛木”,一名荆,是荆条一类灌木。《汉书·王允传》:“不欲使更楚辱。”《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慷慨含辛楚。”楚辱、辛楚,又是酸楚的引申义。现在“楚”字有两义:荆楚、夏楚是“楚”字本义,酸楚、苦楚的“楚”是假借义。 又豪,《说文》作“獒”,解为“健也”。正和豪吏、豪杰义相合。但古代典籍都用“豪”字。《说文》:“豪,豪豕,鬣如笔管。”即豪猪。用为豪杰字,显然是假借。 现在常用字中,还有一大批假借字,“久假不归”,已经约定俗成了。例如,“難”本鸟名,假借为困难的难;“汝”本水名,假借为尔汝的汝;“西”本“栖”字初文,假借为东西的西;“强”本虫名,假借为强弱的强;“昆”意为同,假借为昆虫的昆;“津”本渡口,假借为津液的津;“油”本水名,假借为油脂的油;“然”本燃字初文,本义是燃烧,假借为然而的然。五十年代公布的一批简化字中,有一部分也采用了同音假借的原则。例如,用“斗”字兼代鬥争的鬥;用“里”兼代裡外的裡;用“谷”兼代五穀的榖;用后兼代前後的後;用干兼代幹部的幹。这跟古代“本无其字”的假借虽然不同,但是同音代替的道理完全一样。 可见假借字的能产性是很大的,这种方法比造象形、会意字省力得多,可以“以不造字为造字”,只要借用一个同音字就可以“依声托事”,达到造字的目的。这样看来,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相当正确的。 但许氏也有讲错不不足之处。 第一,他举“令”、“长”两个字做假借的例子,很不妥当。“令”的本义是发号施令,引申为县令的令。“长”的本义当为生长(用林义光说),引申为长上的长,又引申为官长的长。这是字义的引申,不应该说是假借。许慎在《说文》中并没有指出哪些字是假借,但从一些字的解说中可以看出,许氏对于字义引申和假借的区别是搞不大清楚的。比如,“来”字本象麦形,假借为往来的来,完全是同音假借,意义上并没有关联。但是《说文》却说:“来,周所受瑞麦来麰。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把麦子和行来硬拉扯到一起,实在太牵强了。对“朋”字的解释也是这样。“朋”字本来是“凤”字的重文,假借为朋党、朋友的朋。但《说文》却说:“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姑且承认确有这种神话,凤凰飞时,群鸟随飞,但这跟朋党联系起来也很勉强。可见许氏把一些本不是引申义的字,硬说成是字义的引申了。反之,“令”、“长”两个字引申为县令、官长,确确实实是字义的引申,许氏却又当做假借的例子。 由于许慎的这个失误,清代小学家因而引起了一场争论:一派认为假借字本来就应该包括字义的引申在内;一派则认为只有同音异义的假借字才叫假借。 前者以江声、戴震、王筠等人为代表。江声在《六书说》中说:“凡一字而兼两谊、三谊者,除本义之外,皆假借也。”戴震把假借分为两类:一类是“依于义以引申”的假借,一类是“依于声而旁寄”的假借。王筠也说:“凡与本谊不符者,皆假借也。”段玉裁在实际上把引申和假借区分得比较清楚,但也没有完全否定江、戴的说法。 后者以朱骏声为代表。他在《说文通训定声叙》中说:“数字或同一训,而一字必无数训。其一字而数训者,,有所以通之也。通其所可通则为转注,通其所不可通则为假借。”按他的话说,凡一字而有几个义项的,可有两种情况:凡是字义相通,有联系的,叫转注(就是我们说的引申);一是两个义项完全没有联系的,这才叫假借。他举例说:“如网为畋渔之器,转而为车网,为蛛网,此通以形;又转而为文网,此通以意。防为堤防之称,转而为村坊,为锤坊,此通以形;又转而为劝防,此通以意。不得谓之本训,不可谓非本字也。”这一类字他都叫做转注,也就是词义的引申。“至如角、羽以配宫商,唐虞下沿顼喾,用斯文为标志,而意无所求,„„随厥声以成文,而事有他属;„„若夫麦为来而苑为宛,冢为长而虫为彤,以为假借则正,以为转注则纡。”朱氏把引申义和假借义严格加以区别,跟江、戴、王的说法大不相同。 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朱氏的说法是对的。字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不能跟假借字混而为一。如果把字义的引申也叫做假借,那么在分析字义的义项时就纠缠不清。比如,前面举过的“津”字,本义当是渡口;津梁、要津,当是引申义。津液、津润、津贴则是一组假借义。津津乐道的津,则又是另一假借义,这样对这个字的字义加以整理,才显得有条理。引申和假借应当区分,许慎似乎不大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用引申的例子当做假借。江、戴等人的说法,则是因过分相信许慎,为维护许慎而制造的“理论”。
二 现在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假借字,以补充许慎只从平面分析六书的不足。 1995年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出过汉字发展三个阶段的论点(见《中国语文》1957年五月号拙作)。我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字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我至今对这个看法没有多大改变。关于这个问题,最近在《“右文说”说》一文中,从“右文”的角度,对假借字演变形声字的情况又作了详细的阐述。现在再以假借字为中心做一些补充。 关于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个问题,关键是在汉字发展中是否有一个假借字阶段。我的几位老师和先辈,都曾谈过形声字和假借字的关系,罗莘田先生在《音韵学导论》中谈到过,有些形声字是从假借字变来的。魏天行先生在《古音系研究》一书中也提出过这个问题。黎锦熙和钱玄同先生的新六书说,也看出假借字应该在形声字以前(见黎氏《汉语辞典1936年序》)。 关于这个问题,陈梦家同志谈得最为详尽。他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而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他的看法有很多和我不谋而合的地方,也有些比较大的分歧。 他把甲骨文分为象形(包括指事、会意)、假借、形声三种类型,认为“这是以象形为构造原则逐渐产生的三种基本类型”。他又说:“象形、假借、形声并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声符,是为假借字;再往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的结果。”这些论述也和我的论证相合,可以互相补充。 但是他谈到汉字整个发展史的时候,却说:“我们若是把今天的汉字和甲骨文比较,尽管经过了三千年的演变,然而基本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汉字在武丁时代已经大致定型了,„„武丁以后三千多年,汉字在上述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只有数变而无质变。” 这个看法我认为还值得商榷。 诚然,甲骨文字和现代汉字一样,都有象形、假借、形声这三种文字。但是,不能说三千年来的汉字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最近吉林大学教研室曾作过统计,甲骨文常用字中的假借字约占百分之七十。假借字是文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个比例,说明甲骨文的这种表音倾向已居于主导地位。甲骨文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比重也不小,但一则没有多大能产性,二则这些字有很多当做假借的音符来使用了。所以这一类文字在甲骨文中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