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是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
大学自主招生之语言文字运用:汉字“六书”【真题再现】1.(2011年复旦大学)“六书”中哪些是造字方法、哪些是用字方法?【答案】“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2.(2009年复旦大学)关于汉字构造传统上有“六书”之说,以下哪种说法正确()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B篆书、隶书、魏书、楷书、行书、草书C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箍文、简文、帛文D仓颉篇、方言、说文解字、尔雅、广雅、切韵【答案】A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3. (2007年复旦大学)对“六书”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B.风、雅、颂、赋、比、兴C.《诗》、《书》、《礼》、《易》、《乐》、《春秋》D.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移注、假借【答案】D“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模拟测试】关于汉字构造传统上有“六书”之说,请将下列汉字按照“六书”的标准进行分类。
人、采、财、手、刃、明、马、露、本、木、休、上、问【答案】“人、手、马、木”为象形字,“刃、本、上”为指事字,“采、明、休”为会意字,“财、露、问”为形声字。
汉字“六书”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是汉字学中的重要概念,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它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语音语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殷商时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商周时期的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也称为“钟鼎文”。
3. 篆书: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字,包括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文字。
4. 隶书:秦汉时期的文字,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 草书:汉代形成的一种字体,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6. 楷书:汉末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形体方正、笔划平直。
7.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笔划流畅、书写方便。
汉字的形体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反映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对于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学习书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汉字知识】浅谈六书造字法语文:【汉字知识】浅谈六书造字法【汉字知识】浅谈“六书”造字法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六种条例,这就是传统的“六书”,即关于汉字造字法的理论。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
“六艺”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基本科目。
“六书”则是有关汉字的教学,但不一定是后来的“六书”理论。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像事、像意、像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所解释的“六书”,就是六种造字的方法了。
比班固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下了明确的定义。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所指的“六书”以“指事”为首,因为《说文解字》的第一字为“一”,故将指事排在“象形”之前,为“六书”之首。
而“形声”在“会意”之前,因为“形声”为中国文字最多的一类。
许慎用“六书”的理论,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结构,写成了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使“六书”的理论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两千年来研究汉字的准绳。
清人戴震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因为转注和假借没有造出新字。
“六书”是秦汉时建立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一种理论,后来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形体构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一类是带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又叫独体字,即以笔画为单位构成的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
会意字和形声字又叫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字。
而其后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到最后,在造字构形上,便同时兼顾词的意义和语音两个方面,汉字就成为我们今天使用“形音义”的结合体,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形象、最优美的文字。
以下对汉字“六书”做简要分析:一、象形字象形字属于“独体造字法”结构的字。
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另外,六书还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基本概念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
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
“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简介“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甲骨文六种造字方法甲骨文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主要是使用了“六书”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对中国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已经具备了线条美、结构美、章法布局美,以及时代和个人风格美等现代美学的许多重要因素,奠定了书法美学坚实基础。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持续的200多年间,大约可以稽查的贞人,大约有120多位,他们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学问修养,人生阅历,操刀契刻的能力基本功不同,所以在表现契刻的风格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主要是使用了“六书”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对中国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已经具备了线条美、结构美、章法布局美,以及时代和个人风格美等现代美学的许多重要因素,奠定了书法美学坚实基础。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持续的200多年间,大约可以稽查的贞人,大约有120多位,他们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学问修养,人生阅历,操刀契刻的能力基本功不同,所以在表现契刻的风格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甲骨文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给人以空间方位的感觉。
2、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有象物、象事、象意三义。
六书源流考摘要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起源在《周礼·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并未进行详细的解说,直到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序中提出::“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关键词六书许慎班固刘歆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根据当时已有的汉字的形音义的特点整理出来的六种汉字的造字法则,但是近来,文字学家们又提出六书绝不是在造字之初提供造字的法则,而认为其是让人们学习汉字的方法,百家之说,各执其观点。
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究其根源,六书的起源于什么时代?一.“六书”的名称首先在《周礼·保氏》,并未在殷商甲骨文时代二.根据《礼记·中庸》篇所述“今天下····书同文”推出与孔子同时代,但众所周知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又相互矛盾,总不能说六书起源于秦吧?以上是收集资料的推测,但我认为最可靠的是六书起于周的说法,古人语“名,实之谓也”,周记记载的话语,早期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从字形字义上都说明周氏才是比较可靠的。
再次,明确提出六书名称的是什么朝代的谁?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简述六书的内容【最新版3篇】目录(篇1)1.汉字的构造方法2.六书的分类3.象形、指事、会意的具体含义4.形声、转注、假借的具体含义5.六书的历史意义正文(篇1)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其构造方法独特,富有创意。
自古以来,学者们对汉字的研究从未间断,其中“六书”理论是对汉字构造方法的一种系统性总结。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书的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使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六书的分类。
六书是对汉字构造方法的六大类别,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六大类别涵盖了汉字的基本构造方式,为后世学者研究汉字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这六大类别的具体含义。
1.象形: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状、特征进行描绘的汉字。
这类汉字的构造特点是直接描绘事物的外形,使人一目了然。
如“日”字代表太阳,就是一个圆圈;“月”字代表月亮,就是一个弯弯的月牙。
2.指事:指事字是通过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意义的汉字。
这类汉字的构造特点是通过添加、减少或改变笔画来表达意义。
如“上”字,在“一”字上加一横表示“上”的意义;“下”字,在“一”字下加一横表示“下”的意义。
3.会意: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汉字的构造特点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字来表达新的意义。
如“明”字,由“日”和“月”组合而成,表示明亮;“林”字,由“木”字重复组合而成,表示树木茂盛。
4.形声: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另一个部分表示音韵。
这类汉字的构造特点是将表意的部分放在左边,称为“形旁”;将表音的部分放在右边,称为“声旁”。
如“湖”字,左边的“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右边的“胡”表示音韵;“课”字,左边的“讠”表示与言语有关,右边的“果”表示音韵。
5.转注:转注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字的构造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
这类汉字的构造特点是通过改变字的形状、笔画来表达相似的意义。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