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转注 假借 六书说批判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8
“六书”关系论和“转注”判断标准摘要六书是许慎根据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六种关系给汉字分的类。
转注具有三个判断标准。
关键词:六书;字形;字义;字音;转注一析字之本周代至西汉,识字教学特别受重视。
《汉书.艺文志》记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教八岁左右的孩子学习汉字,需要教材和一定的方法。
教材主要有“三仓”。
识字的教学方法那时统称为“六书”。
现代小学的识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也时常运用到“六书”。
李俊红在《运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趣味识字教学》一文里提出: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图与文的巧妙联系中识字,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如“日、水、口、木”等象形字,可先画出简图,图下写字,学生依形识字,易于掌握。
再如“叶”字,先画一片树叶,当学生回答出“树叶”后,再在画下面写出“叶”字,让学生识记。
此方法生动形象有趣,记忆效果牢固。
《汉书.艺文志》以为周代的“六书”是“造字之本”,显然是误解,可以改为“识字之本”。
另外,从“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的“象”字也可推测,周代的识字教学强调形象性。
东汉时期,许慎是编写字典的,他对“六书”的定义不是汉字教学法的定义,也不是文字学的定义,而是词典学的定义,适用于字典对汉字字形的分析。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写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把原先用于汉字教学法的“六书”进行重新定义,从而作为字典析形的方法,这就是许慎的创新。
许慎的“六书”真正是“析字之本”。
汉字手抄报资料:六书造字法的“转注”与“假借”五【转注】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
许慎说:"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
例如:语言(指"口语")里〔lao三声〕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它。
后来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kao三声〕,于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念lao三声,即现在的"老"字)"字,写成"考"(即造出了一个新字"考")。
"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义相注。
就是说,用"耂"作了"丂"的义符)。
"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部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因为用来注释的字首是一个同义字。
判断转注字的两个重要依据: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的历史意义:转注字的形和义密合无间,只要看看它们的形体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也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同一群同义字。
这种造字方法解决了语言中同义词的创造问题,是孳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变,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举。
例如: 1.老、考、耆、耋①老:《说文》云:"考也。
七十曰老。
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 ②考:《说文》云:"老也。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这六种构造条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它根据实物的特征或轮廓指示符号,来表示字义。
例如“上”、“下”二字,用横线表示上端和下端,从而指示出方位。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之一,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日”字,就是一幅太阳的简笔画。
其次,形声是一种半具体的造字法。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旁,表示意义类别;二是声旁,表示声音类别。
形声字的这两个部分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松”字形旁是“木”,声旁是“嵩”,意为“树”,也因声音相近。
象形、指事、形声这些方法都是在造字时使用的,而在汉字的书写中,会意是把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指事字或会意字的图形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酒”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三点水、酉和犬,表示的是一种饮料和其制作过程。
转注和假借则是基于已有字形的用字方法。
转注是指同音或近音的字,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在用法上可以互相替换。
假借是指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不同的声音和意义。
例如,“张”、“望”二字在古代都曾假借为“帐”,因为它们的发音相近。
六书的提出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汉字的构造方式,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语言的理解。
通过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演变过程。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六书并不是孤立的。
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分析汉字的构造,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演变过程。
因此,在使用六书理论时,我们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知识和方法,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
总的来说,六书作为汉字构造的六个条例,对于我们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我们需要在理解和应用六书理论时保持一种开放和综合的态度,以适应现代语言学研究和汉字教学的新需求。
《文字学》(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文字学术语解释1.小学 2.小篆3.大篆4.古文 5.合文6.以形会意字7.借形变体字 8.合音字9.异体字10.古今字二、填空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金文编》的作者是()。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文字。
6.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文字、()文字三类。
7.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12.异体字的()和()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而表音性(),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削弱而()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5.笔画的简省,是汉字字形简化的主要方面,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字形中间,而并非所有的字形都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1)练习题一答案一、论述题1、什么是“六书”? 论述“六书”说的具体内容,并阐述其贡献及不足(1)六书:是汉儒总结出来的四种造字方法和两种用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人戴震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这是“四体二用说”.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3)贡献与局限:贡献:“六书”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可以说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
“六书”说的建立,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开辟了科学地认识字形的途径。
不足:但由于汉儒接触是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今天看来,它有不少错误和疏漏。
首先,许慎对“六书”说的某些界说含糊不清,所下定义欠于周密。
再次,汉儒缺少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科学观念。
就字论字,割裂字和词、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2、论述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并举例分析说明。
(1)、表示行为的状态。
多带有比喻的意义,这种用法具有浓重的修饰色彩,往往能使动作行为生动形象,起到比喻的修饰效果。
可译为“象……一样。
”如:土崩瓦解”、“狼吞虎咽”、(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
可译为“象……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
可译为“在……”、“到……”。
如“而相如廷叱之。
”3、什么是古今字? 论述古今字的来源,并举例详细说明。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1)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词义的不断发展,使词由单义变成多义。
其中有的词义为适应交际的需要,从母体中分化出来,独立成词。
为了相互区别,要求专有字形表达。
如奉”是手捧义,分化后写作“捧”,“奉、捧”古今字。
(2)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汉语中有些词由于意义比较抽象,不好造字,没有自己的书写形式,就借用同音字来表达。
国学文摘-汉字结构六书说汉字结构六书说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人(甲骨文)月(金文)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从(甲骨文)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
汉字“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究竟是什么?汉字六书的“转注”和“假借”造字法是什么?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搞明白,因为众多教材解读“六书”都以许慎的《说为解字》为标准,其中对“转注”和“假借”造字法就解释得模模糊糊: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通过描绘万事万物的形状来造字,比如:日、月、大、木、目、山、水、牛、羊、女……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性符号来造字,比如:上、下、本、朱、亦、刃、甘……用纯象征性符号来造字也是指事字,如:二、三、五、六、七、九、十、丁……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表新意义的字(形声字排除在外),比如:武、信、休、取、明、益、森、鸣……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就是用表义之形旁和表音之声旁组成的字,比如:证、抖、战、励、芳、岗、圆、想、晨……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建类一首”就是两字的形旁相同,“同意相受”就是一个字可以注解另一个字,比如:老与考……(定义错误而狭隘,例字很难找,就“老和考”两个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就是有读音而无其字,借已有的同音字来组字,比如:令和长……(定义错误,借“同音字”来造字和“形声字”有什么区别?例字“令和长”也不同音,谁借了谁来造字?)汉字的造字法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偏旁、结构和造字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
汉字造字法的“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可惜“六书”没有具体名称,也没有对六书做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序》对“六书”的改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不仅下了定义还举出了例字,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大有帮助,许慎对“转注”和“假借”两种造字法的解释和举例都是错误的。
汉字“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究竟是什么?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方法,后两书是用字方法。
因为假借没有造出新字,所以它的形体构造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构造的范围。
转注字是一种完全同义词,从语言的角度上来说,它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如今天就只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义用法已经转移。
转注字虽然没有产生新的造字方法,但是造出了新字,而且新字往往是形声字。
它反映了语音的发展变化或方音的差异;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语言文字现象:即文字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形体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语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字现象。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解释。
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所谓建类一首)许慎对“老”字的解释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谓同意相受)。
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两字同一部首、二字声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释。
文字不是一人一时一地所造的,可是各种文字的功用同样是纪录语言的,因此,同一意义的语言,甲地造出的字,和乙地造出的字可能不同;起初用的字可能和后来用的字也不同了,这些在不同时间空间造出的“语根相同,语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在某时某地都已经普遍使用,既然很难取消使用,就用转相注释的方法来沟通这些文字。
转注与假借的不同:转注是“一义数文”,也就是“异字同义”;假借是“一字数用”,也就是“异义同字”。
就六书的转注来说,转注於“异字同义”之外,还要在声音方面“同一语根”。
假借简单说来就是同音替代。
口语里的词语,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字来表示其含义。
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