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构造象形法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30
汉字造字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造字之法。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均为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都是用字之法。
四大构词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一、象形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
如“日、月、水、山”等。
许慎[1]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其中的“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指创造书写符号。
所以,用“象形法”创造汉字,在摹写客观事物时,只勾勒其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和典型性。
象形造字法的局限是:无法描摹抽象的事物。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为数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
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
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
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
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
汉字的构造方法主要有六种:象形法、指事法、会意法、形声法、转注法和假借法。
1.象形法: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物体或事物的形状、特征、动作来构造汉字。
例如,“日”字象征太阳,形状就像太阳的光芒;“山”字象征山脉,形状就像山的轮廓。
2.指事法:通过通过用线条来表示具体的指事物。
例如,“上”字通过一个竖线表示向上的方向;“下”字通过一个横线表示向下的方向。
3.会意法:通过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
例如,“心”字和“忄”(心的变形部分)形成的汉字都带有与情感相关的意义。
4.形声法:将一个字的字形部分与另一个字的音旁部分组合起来,表示与原字相近或相关的意义。
一个汉字往往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
例如,“居”字的“车”部分表示“形”,“且”部分表示“声”,合起来表示居住。
5.转注法:通过在古代文献中的注释中使用一个字的解释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
例如,古代注解中用“孔”解释“恐”字,后来就用“恐”表示害怕的意思。
6.假借法:通过借用一个字的音义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
例如,“台”字本来表示高地,后来也用来表示台子的意思。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法)⼀、汉字造字的基本⽅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之⼀,⾄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
东汉许慎的《说⽂解字》,是我国语⾔学史上第⼀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
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
⽂字学家⼜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假借和转注实为⽤字⽅法。
在四种造字⽅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的⽅向发展,⽽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字。
下⾯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
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成的⽂字就称象形字。
如:⽇⽉⽬⼭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们⼀见就知义为⽬的。
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达到此⽬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
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个圆的果形(上⾯部分),⼈们也可能当成⽥地的“⽥”,⽽把“⽥”置于“⽊”的上⾯,则表⽰果实的“果”;如“⾎”,若只画“ ”,⼈们也不知道这是⽔是沙或是⾎,⽽把像⾎滴的“ ”与盛牲⾎之器“⽫”⼀起画出来,就能使⼈联想到⾎。
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
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体若分开后,⼀般有⼀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
如“⾎”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相似,那也与果实⽆关。
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等。
《说⽂》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是⽂化史上的⼀件⼤事,使⽂字和语⾔的关系更为密切。
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的⼯具。
⼀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们想出了第⼆造字⽅法,那就是“指事”。
“六书”造字法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六种条例,这就是传统的“六书”,即关于汉字造字法的理论。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
“六艺”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基本科目。
“六书”则是有关汉字的教学,但不一定是后来的“六书”理论。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像事、像意、像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所解释的“六书”,就是六种造字的方法了。
比班固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下了明确的定义。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所指的“六书”以“指事”为首,因为《说文解字》的第一字为“一”,故将指事排在“象形”之前,为“六书”之首。
而“形声”在“会意”之前,因为“形声”为中国文字最多的一类。
许慎用“六书”的理论,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结构,写成了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使“六书”的理论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两千年来研究汉字的准绳。
清人戴震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因为转注和假借没有造出新字。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是秦汉时建立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一种理论,后来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形体构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一类是带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又叫独体字,即以笔画为单位构成的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
会意字和形声字又叫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字。
而其后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汉字造字法简介导读:汉字造字法简介汉字造字法“六书”是,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是造字法。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前四书。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诘诎”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那事物的样子,笔画随着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征弯弯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义对象一定是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即必须是有形可象的。
所用字形与意义对象在形体上具有同一性。
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阳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
其本义就是太阳、月亮。
再看以下例子:象形字的符号性是很明显的。
表现在它很强调对象特征的突出。
如“牛”字突出了牛角,“虎”字强调其张口露齿及斑纹等。
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它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就其特点来说,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办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围。
如:“上”、“下”就是分别在参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点(或一短横)来表示意义。
指事字依赖具体的形,再加上指事符号表义,所以这种造字法跟象形造字法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也就是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的原因。
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相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
这类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
分析会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说文》的术语称为:从某,从某。
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
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篇一: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假借:许慎《说文解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简单说,就是本来这个地方是没有有这个字的,后来根据它的读音,借用了别的地方的字,它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本义是否有关。
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 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