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和转注字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六字包括四种构词方法“汉字六书”,指的是汉字的构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里面,前四种是直接的构字方法,其中象形是六书的基础,之后是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借字而用或者借字注字的方法,和前四种造字方法不太一样。
“象形”,就是根据最简洁的符号或者图像来描画某实际事物,通过形状来表达文字所代表的的含义。
比如说“日”、“月”、“山”、“石”、“田”、“火”等,就是根据事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象形字。
现在有的象形字已经看得不太明显,但有些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虽然现在象形字已经比较少了,但是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还是占据很高的地位,是汉字的基础,比如说“马”是“驴、驮、驾”等字的构字成分,从形状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意思。
但是象形字毕竟有自己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丰富的语言需要,于是有了之后的文字。
“指事”,与象形文字不同,是比较抽象的,就是在形字上简单地加一些笔画而构成一个新字,比如说在“木”上加一横,就成了“本”字,在“刀”的左面加一点,就成了“刃”字,所以都是比较抽象的、复杂的,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故指事字在汉字中特别少,尤其是汉朝之后,几乎没有再出现指事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成新字的构字方法。
比如说俩人为“从”,三人为“众”,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表示“光明”之意。
当然,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也会有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形声”,“形”即形旁,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
也就是说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是表示字所代表的含义,声则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
所以有时候,有些文字可能不太清楚,但是也可以读出它的读音。
例如用“方”作声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访、防、芳、放”等。
六书的详细讲解六书,是古代汉字的核心分类方法,它是指六种基本的字形演变方式。
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为我们理解汉字的演变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还帮助我们认识汉字的结构和特点。
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解六书的含义和演变过程。
一、指事字指事字是六书中最具象性的字形。
它们通过直接描绘物体外形或者示意图案来表示含义。
例如,字“日”表示太阳,字“月”表示月亮。
指事字通常由一至两个简单的横、竖、撇、捺等笔画组成,简洁明了,易于记忆。
二、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形合并而成,通过组合字形来表达新的含义。
这种字形演变方式常用于表示事物的属性、性质或者抽象概念。
例如,字“众”由人和云组成,表示人群众多;字“力”由两只手合在一起,表示力量。
三、形声字形声字是六书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字形。
它们由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组合而成。
其中,“形旁”通常用来表示字的整体意义,而“声旁”则提供字的读音提示。
许多汉字的发音和意义都与形声字有关。
例如,字“听”由耳旁和王旁组成,表示用耳朵去倾听;字“鸟”由两只鸟飞在一棵树上的图形来表示。
四、转注字转注字是通过修改、引用另一个字的形状和含义来构成新字。
这种字形演变方式常用于表示相关或者相反的概念。
例如,字“昨”原本表示“来”,后来转注为表示“去”的含义;字“败”原本表示“背面”,后来转注为表示“失败”。
五、假借字假借字是通过借用其他字的读音或者形状来构成新字。
这种字形演变方式通常用于表示与原来字母音相近或者形状相似的概念。
例如,字“难”在原本表示地名的基础上,假借为表示困难、艰苦的意思。
六、声旁字声旁字是通过引用一个与字形相似的字的读音来构成新字。
这种字形演变方式通常用于表示声音、语言相关的概念。
例如,字“笑”由草木旁和竹旁组成,表示开心的笑声。
六书的详细讲解到此结束。
通过了解六书的含义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同时,掌握六书的分类方法也为我们学习汉字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六书的判断方法摘要:一、六书概念介绍二、六书判断方法详解1.指事字2.象形字3.形声字4.会意字5.转注字6.假借字三、六书判断方法在现代汉字研究中的应用四、实际案例分析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六书概念介绍六书,又称六书造字法,是我国古代对汉字构造方法的总结。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种造字方法。
这六种方法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
二、六书判断方法详解1.指事字:指事字是一种象征性较强的字,它的字形直接表示字义。
例如“刃”字,用刀的形象表示刀的部位;“凶”字,用残缺的口形象表示不好的事物。
2.象形字: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创造的字体。
如“日”字,模拟太阳的形状;“月”字,模拟月亮的形状。
这类字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容易识别。
3.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字。
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形旁表示字的意义。
如“妈”字,声旁为“马”,形旁为“女”,表示母亲的意思。
形声字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字。
4.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如“林”字,由两个“木”字组成,表示树木茂密的地方。
会意字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
5.转注字:转注字是一种通过改换偏旁或部分字形来表达新意义的字。
如“赚”字,由“贝”字旁和“员”字旁组成,表示赚钱的意思。
这类字在字形变化中传递了新的意义。
6.假借字:假借字是指借用一个字的音或形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
如“借”字,借用“藉”的音表示借用的意思。
这类字在语音和字形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三、六书判断方法在现代汉字研究中的应用六书判断方法不仅是古代汉字构造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现代汉字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六书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为汉字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智能手机”一词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六书方法进行判断。
其中,“智能”二字属于形声字,“智”为声旁,“慧”为形旁;“手机”二字属于会意字,“手”和“机”分别表示手持和机器的意思。
名词解释六书六书是汉字字义的六种构图模式,指了解一个汉字的意思,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即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和声旁、形旁。
下面简要解释六书的含义。
1. 指事:指事字是以图形形象化表示意义的。
这些字是通过简化图形来表达某种物体或概念的。
例如:“山”字就是用象山的外形来表示山的概念。
2. 会意: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结合而成,通过组合表示一个更深刻的意义。
这些字通过结合不同的象形字,来表示更加抽象的概念。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两个字组成,表示休息的概念。
3. 形声: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这些字通过形旁来提示意义,通过声旁来提示读音。
例如:“商”字的形旁为“亠”,声旁为“双”,它的读音是“shāng”。
4. 转注:转注字是通过借用一个字本身的含义,来表达其他字的意义。
这些字通过借用一个字已有的意义,来表示新的概念。
例如:“车”字借用“车”本身的含义,来表示一种交通工具。
5. 假借:假借字是通过借用一个字的读音,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
这些字通过借用一个字的读音,来表达另一个字的意义。
例如:“虎”字和“琥”字都读作“hǔ”,但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
6. 声旁、形旁:声旁和形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字,其中一个部分表示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意义。
这些字使用声旁和形旁来给字提供读音和意义的提示。
例如:“魚”字的形旁是“亅”,声旁是“鱼”,它的读音是“yú”。
通过了解六书的概念和应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学习汉字。
六书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人们记忆和辨认汉字,提高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举例说明汉字六书内容汉字六书是汉字的基本组成原则,由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1. 象形:象形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该事物的意思。
例如,字形中的部分元素或线条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事物的外形特征。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升起的形状,与太阳的形象相似。
2. 指事:指事字是通过具体的手势、动作或物体来表示意思。
这类汉字的字形与所指事物有关,但并非直接描绘事物形状。
例如,“上”字是手指向上的姿势,表示方向或位置。
3. 会意:会意字是通过组合两个或更多的象形或指事字,表示抽象概念的字。
通过联想和组合,形成新的意义。
例如,“休”字是由“人”和“木”组合而成,表示休息的意思,人在树下休息。
4. 形声:形声字是由形义和声义两个方面构成。
字的形部分表示和字义相关的内容,而声部分则表示字的读音。
这种字的构造方式最为常见。
例如,“家”字,字形部分“宀”表示房子的形状,声部分“豕”表示读音。
5. 转注:转注字是由本义转变为引申义的字。
这类字最初表示某个特定的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衍生出其他的意义。
例如,“刀”字最初表示切割的工具,后来也表示一种力量或手段。
6. 假借:假借字是通过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新的意义。
这类字的字形与原本的意思无关,但为了方便表达,借用了已有的字形。
例如,“伞”字本义是指遮阳的工具,后来也表示遮雨的工具。
汉字六书的运用使得汉字拥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和掌握汉字六书的原则,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字,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汉字“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究竟是什么?汉字六书的“转注”和“假借”造字法是什么?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搞明白,因为众多教材解读“六书”都以许慎的《说为解字》为标准,其中对“转注”和“假借”造字法就解释得模模糊糊: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通过描绘万事万物的形状来造字,比如:日、月、大、木、目、山、水、牛、羊、女……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性符号来造字,比如:上、下、本、朱、亦、刃、甘……用纯象征性符号来造字也是指事字,如:二、三、五、六、七、九、十、丁……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表新意义的字(形声字排除在外),比如:武、信、休、取、明、益、森、鸣……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就是用表义之形旁和表音之声旁组成的字,比如:证、抖、战、励、芳、岗、圆、想、晨……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建类一首”就是两字的形旁相同,“同意相受”就是一个字可以注解另一个字,比如:老与考……(定义错误而狭隘,例字很难找,就“老和考”两个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就是有读音而无其字,借已有的同音字来组字,比如:令和长……(定义错误,借“同音字”来造字和“形声字”有什么区别?例字“令和长”也不同音,谁借了谁来造字?)汉字的造字法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偏旁、结构和造字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
汉字造字法的“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可惜“六书”没有具体名称,也没有对六书做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序》对“六书”的改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不仅下了定义还举出了例字,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大有帮助,许慎对“转注”和“假借”两种造字法的解释和举例都是错误的。
六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书写方式,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1. 象形:是指汉字的形状和物体的形态相似,以表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例如,如下的汉字:
日:表示太阳的形状。
人:表示人类的形状。
马:表示马的形状。
2. 指事:是指汉字的形状和事物的指向性有关,用来指代某个具体的事物。
例如:
上:表示垂直的方向。
下:表示朝向地面的方向。
口:表示嘴巴的形状。
3. 会意:是指汉字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部分组合而成,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如:
困:由“囗”(围住)和“木”(树)组成,表示在树下被围住,无法脱身的状态。
忙:由“心”(心理状态)和“亡”(失去)组成,表示心理状态失去平衡,陷入繁忙的状态。
4. 形声:是指汉字由声音部分和形状部分组成,以表达特定的
含义。
例如:
静:由“青”(蓝色)和“争”(争吵)组成,表达青色的安静。
弱:由“卩”(脚封)和“女”(女性)组成,表达女性的脚步轻盈。
5. 转注:是指汉字借助其他已有的字形,转换成新的字形。
例如:
洒:本意为“溅”、“泼”,因为其字形与“灑(撒)”相近,便取“灑”字作为本字的音符号。
6. 假借:是指汉字借用其他的字形和词汇,而形成新的字形和词汇。
例如:
鳄:原是指一种鳄鱼,借用了“恶”字的音旁“皆”。
核:原是指果仁,借用了“井”字的音旁“亥”。
汉字六书内涵及应用原则汉字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基本构造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每一种构造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应用原则。
1. 象形:象形是指汉字通过形状来表达事物的外形特征。
这种构造方式最早出现,最为直观。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山”字就是山的形状。
象形字的应用原则是尽量保持事物的形状特征,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字的意义。
2. 指事:指事是指汉字通过指代事物的某一部分来表示整个事物。
这种构造方式比象形更加抽象,但仍然能够通过形状来表达事物的特征。
例如,“手”字就是手的形状,“目”字就是眼睛的形状。
指事字的应用原则是通过事物的关键部分来表示整个事物,使读者能够通过字的形状来理解事物的意义。
3. 会意:会意是指汉字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象形或指事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这种构造方式更加复杂,需要读者通过对字的组合进行推理。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休息。
会意字的应用原则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或指事字来表示新的意义,使读者能够通过对字的组合进行推理。
4. 形声:形声是指汉字通过形状和声音来表示意义。
这种构造方式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音。
例如,“鸟”字由“隹”和“鸟”组成,形旁表示鸟的形状,声旁表示字的音。
形声字的应用原则是通过形状和声音来表示字的意义,使读者能够通过对字的形状和音进行联想。
5. 转注:转注是指汉字通过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新的意义。
这种构造方式是汉字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造。
例如,“贝”字本义是贝壳,后来转注为表示财富的符号。
转注字的应用原则是通过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新的意义,使读者能够通过对字的转注进行理解。
6. 假借:假借是指汉字通过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与原义无关的新的意义。
这种构造方式是汉字中最为灵活和多样化的一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造。
例如,“车”字本义是车辆,后来假借为表示事物的数量的单位。
“六书”关系论和“转注”判断标准
摘要六书是许慎根据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六种关系给汉字分的类。
转注具有三个判断标准。
关键词:六书;字形;字义;字音;转注
一析字之本
周代至西汉,识字教学特别受重视。
《汉书.艺文志》记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教八岁左右的孩子学习汉字,需要教材和一定的方法。
教材主要有“三仓”。
识字的教学方法那时统称为“六书”。
现代小学的识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也时常运用到“六书”。
李俊红在《运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趣味识字教学》一文里提出: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图与文的巧妙联系中识字,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如“日、水、口、木”等象形字,可先画出简图,图下写字,学生依形识字,易于掌握。
再如“叶”字,先画一片树叶,当学生回答出“树叶”后,再在画下面写出“叶”字,让学生识记。
此方法生动形象有趣,记忆效果牢固。
《汉书.艺文志》以为周代的“六书”是“造字之本”,显然是误解,可以改为“识字之本”。
另外,从“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的“象”字也可推测,周代的识字教学强调形象性。
东汉时期,许慎是编写字典的,他对“六书”的定义不是汉字教学法的定义,也不是文字学的定义,而是词典学的定义,适用于字典对汉字字形的分析。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写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把原先用于汉字教学法的“六书”进行重新定义,从而作为字典析形的方法,这就是许慎的创新。
许慎的“六书”真正是“析字之本”。
清代,安徽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是四体二用,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四体二用”合称“六书”。
那么,“六书”的同一性(即本质)是什么呢?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里说:“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文字学家们眼里的“六书”回到《汉书.艺文志》的原点,仍然误以为是“造字之本”。
一般认为,“六书”里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似乎跟汉字构造有关,“转注、假借”并不涉及汉字构造。
裘锡圭的“汉字构造”说不能确定“六书”的同一性(即本质)问题。
二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六种关系
“六书”是传统汉字字典析形的方法论体系,是汉语词典学经典的析字理论。
析形,即分析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是传统字典的核心。
文字有三要素:字形、字音、字义。
字形是文字的特有要素。
概括地说,“六书”就是汉字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六种关系。
如何确定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所作的“六书”定义就是答案。
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则为象形。
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象形关系的汉字叫做象形字。
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是“视而可识,察而可见”,则为指事。
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指事关系的汉字叫做指事字。
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则为会意。
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会意关系的汉字叫做会意字。
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则为形声。
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存在形声关系的汉字叫做形声字。
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则为转注。
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转注关系的汉字叫做转注字。
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则为假借。
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存在假借关系的汉字叫做假借字。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就单个字形而言,是汉字析形的基本类型。
转注字和假借字就不同字形、字义、字音而言,是汉字析形的附加类型,从属于基本类型。
转注字之间,字形字音各异,而字义相同。
假借字之间,字音和字形相同,而字义不同。
例如,“船”,就基本类型而言,从舟,铅省声,是一个形声字,就附加类型而言,它与部首字“舟”同义,是一个转注字。
再如,“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象耳轮廓及窍之形,借为语词”。
就基本类型而言,“耳”是一个象形字,就附加类型而言,它是一个假借字。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在《说文解字》释文中用专门的述语提示,而“转注、假借”在释文中没有用专门的述语提示。
这样使得许多人很难理解“转注、假借”,其中“转注”的争议最大。
按照唐可敬撰写的《说文解字今释》和苏宝荣撰写的的《<说文解字>导读》,《说文解
显然,“六书”是分析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联系的二级六种方法论体系。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单字析形法,是基本析形法,适用于全部汉字,在《说文解字》里有专门的述语提示。
“转注、假借”是关系析形法,是附加析形法,适用于部分汉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专门的述语提示。
三“转注”的判断标准
“六书”是汉字析形法,是“析字之本”。
“六书”析形法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转注”的性质和原理。
按照许慎的定义,“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确定“转注”的标准有三个:
标准一“建类一首”(即建数个类似的字为同一部首),
标准二“同意相受”(即同义相应),
标准三源字必须是部首字(用例的隐含标准,“老(耂)”是“考”的部首)。
其中,源字是指用作转注字来源的部首字。
标准三是标准一的补充。
对标准的理解不同,对“转注”的分析也就大不一样。
最宽泛的“转注”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里认定的“转注”。
朱氏改许慎定义和例字为“转注者,体不改造,引义相受,令长是也”,完全离开了上述的三个标准。
较为宽泛的“转注”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认定的“转注”。
他只按照标准二“同意相受”进行选择,把同一部首或不同部首中可互训的字都称为转注字,例如“议”和“论”是同部首的转注字,“绊(马馽也)”和“馽(马绊也)”是不同部首的转注字。
这种理解偏离许慎的本意,错误也明显。
貌似严谨的“转注”思想是周秉钧在《古汉字纲要》里认定的“转注”。
他看到了标准一和标准二,认为“转注”“有两个条件: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他没有看到“老”和“考”所隐含的标准三,认为“转注”就是同一部首下的不同字之间的同义互训,不考虑源字是不是部首字,甚至不提“源字”这个概念。
转注字之间互为转注字。
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
例如:
语,论也。
论,议也。
议,语也。
柱,楹也。
楹,柱也。
显然,这些仍然是训诂学常见的“同部互训”,不能与“转注”混淆。
合理分析的是,把标准一、标准二、标准三综合起来看,“转注”是部首字与其同部同义字的互训。
一般把部首字称为源字,部首字的同部同义字称为转注字。
例如:
八,别也。
/ 分,别也。
走,趋也。
/ 趋,走也。
是,直也。
/ 韪,是也。
舟,船也。
/ 船,舟也。
老,考也。
/ 考,老也。
至,鸟飞从高至地也。
/到,至也。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八、走、是、舟、老、至”是部首字,是源字;“分、趋、韪、船、考、到”是转注字。
即,“分”是“八”的转注字,“趋”是“走”的转注字,“韪”是“是”的转注字,“船”是“舟”的转注字,“考”是“老”的转注字,“到”是“至”的转注字。
部首字是转注字字形的一个主要部分。
与上述的“同部互训”相比,转注字思想更注重汉字字形之间的联系。
补充说明一下,确认转注字的外部条件是:转注字和部首字在同一个时代必须是等义的,不像古今字义项的古多今少那样复杂;而且,还得有《说文解字》等经典可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