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立法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探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人体器官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然而,人体器官移植涉及到众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就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伦理问题1.1 人体器官移植的道德价值人体器官移植的首要问题是它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的原则。
伦理学家认为,人体器官移植具有拯救生命、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的道德价值。
移植手术为患者提供了获得新生的机会,延续了他们的生命。
此外,器官捐献的行为也能体现出人道主义的精神,彰显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1.2 移植器官的获取与分配对于器官移植来说,移植器官的获取与分配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伦理问题。
一方面,有一些人因为器官匮乏而无法获得合适的器官,导致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因为贫困、健康状况等限制无法得到移植器官,这引发了公平正义的争议。
我们需要建立公平的器官捐献与分配机制,确保每个有需要的患者都能得到合适的器官。
1.3 生命伦理学的思考人体器官移植也涉及到生命伦理学的思考。
人的生命是不可复制和唯一的,移植手术是否对生命的尊重具有示范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移植器官提供者和受者的生命,确保器官移植过程中不伤害他们的生命尊严。
二、法律问题2.1 器官捐献法律框架的建立针对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和保护相关权益。
这些法律涵盖了器官捐献和移植的程序、条件以及合规性审核等方面。
法律的建立为移植手术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2 交易与商业化问题人体器官移植涉及到一定的交易和商业化问题,其中存在器官买卖、器官走私等非法活动。
为了保护捐献者的权益和制止非法行为,各国都通过法律手段对此进行了严格规定和打击。
2.3 各国法律差异的对比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于人体器官移植的规定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允许血亲之间的器官捐献,而禁止与无亲缘关系的器官交易。
第1篇一、引言器官移植技术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器官移植手术为无数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然而,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器官移植经典案例的法律分析,探讨器官移植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背景2008年,某省某医院接收了一名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急需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
经过严格筛选,该患者最终与一名肝脏衰竭患者配型成功。
然而,在器官移植手术前,医院发现捐赠者与患者之间存在亲属关系,且捐赠者未签署捐赠同意书。
医院在征得捐赠者亲属同意后,仍决定进行手术。
术后,捐赠者亲属以侵犯捐赠者知情权和处分权为由,将医院和患者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捐赠者未签署捐赠同意书,医院在征得捐赠者亲属同意后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是否侵犯了捐赠者的知情权和处分权。
2. 法律依据(1)关于知情权和处分权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捐献、摘取其人体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代为捐献。
”本案中,捐赠者未签署捐赠同意书,但根据上述规定,其亲属有权代为捐献。
因此,医院在征得捐赠者亲属同意后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并未侵犯捐赠者的知情权和处分权。
(2)关于器官移植手术的合法性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规范,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
”本案中,医院在征得捐赠者亲属同意后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且手术过程符合技术规范,不存在违法问题。
3. 案件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医院在征得捐赠者亲属同意后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并未侵犯捐赠者的知情权和处分权,也不存在违法问题。
因此,驳回捐赠者亲属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启示1. 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器官移植手术涉及众多法律问题,医疗机构和患者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手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第1篇一、引言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挽救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医疗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器官移植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器官来源不足、器官分配不公、患者权益保障不足等。
为了规范器官移植行为,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围绕器官移植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器官移植的法律法规体系1. 国际法律法规(1)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人体器官移植指导原则》(2000年)(2)国际移植学会(TTS)制定的《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准则》(2000年)2. 国家法律法规(1)1998年颁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2010年修订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3)2011年颁布的《人体器官捐献法》(以下简称《捐献法》)(4)2016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器官移植相关法规和规章(2)医疗机构制定的器官移植相关规章制度三、器官移植的法律规定内容1. 器官来源(1)自愿原则: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强迫、欺骗、利诱他人捐献器官。
(2)无偿原则:器官捐献应当是无偿的,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
(3)知情同意:器官捐献者应当充分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捐献。
2. 器官分配(1)公平原则:器官分配应当公平、公正,不得因地域、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歧视。
(2)公开原则:器官分配过程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3)优先原则: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应当优先考虑。
3. 器官移植医疗机构(1)资质审查:医疗机构从事器官移植活动,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
(2)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器官移植的技术规范。
(3)伦理审查: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对器官移植活动进行伦理审查。
4. 患者权益保障(1)知情同意: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前,应当充分了解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风险、预期效果等。
中文摘要人体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拯救生命的医疗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其挽救人类生命,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给法学领域和伦理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医学的进步需要法律的护航,然而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人体器官移植的立法起步晚,相关立法相对滞后。
尤其涉及到受供体的条文规定相对较少,若是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主体的相关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无疑会阻碍该项医疗手段的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一则案例的分析及对现行有关人体器官移植受供体法律的探讨研究,为完善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受供体法律制度作出建议,以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让人体器官移植在的两难中寻求平衡。
关键词:器官捐献,器官移植,受供体,保障ABSTRACTAs a life-saving medical treatment, organ transplant is a double-edged sword.On one hand, organ transplant saves thousands of peoples’lives, which is of benefit to mankind.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 transplant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legal and ethical fields.Advances in medical science requires the escort of the law, nevertheless,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legislation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China is outdated, and moreover, relevant legislation is also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What is worse is tha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donor of organ transplant in existing laws.Supposing that the donor, the principal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their rights in organ transplant surgery are not guaranteed by current laws.It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an obstacle to developing medical treatment. As a consequence,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analyzing a case and studying the existing laws on organ transplant and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hina's legislation concerning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so as to be helpful to solve the relevant problems an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morality and law.KEYWORDS:organ donation, organ transplant, the donor, protection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前言 (4)一、由一则案例引发对器官移植受供体法律问题的思考 (5)二、我国器官移植受供体立法现状及局限性 (6)(一)立法现状 (6)(二)现行立法局限性 (7)三、规范器官移植受供体的理论探讨 (8)(一)有关供体的理论探讨 (8)(二)有关受体的理论探讨 (11)四、我国有关器官移植受供体立法的完善 (13)(一)供体撤销权和物质保障的限制 (13)(二)适当扩大受、供体范围 (14)(三)建立奖励机制和专项医疗保障金等资助项目 (15)(四)构建统一的器官分配制度 (15)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篇一、引言器官移植技术自20世纪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然而,随着器官移植需求的不断增长,器官捐献和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规范器官移植行为,保障患者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器官移植法律规定出发,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器官移植法律体系概述我国器官移植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层次:1. 宪法:宪法是我国最高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生命健康权,为器官移植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依据。
2.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我国关于器官移植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例如,《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暂行办法》。
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例如,《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规范性文件。
6. 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规范性文件。
三、器官移植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器官捐献制度(1)自愿原则: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欺骗、利诱他人捐献器官。
(2)无偿原则:器官捐献是无偿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器官捐献者的报酬。
(3)知情同意原则:器官捐献者或者其直系亲属在捐献器官前,应当充分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和法律后果,并作出明确同意。
2. 器官捐献登记(1)登记机构:国家设立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
(2)登记程序:捐献者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通过登记机构进行器官捐献登记。
3. 器官获取与分配(1)获取程序:器官获取应当符合以下条件:捐献者已经死亡;器官捐献者或者其直系亲属同意捐献器官;器官符合医学标准。
第1篇一、引言器官移植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为众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然而,器官移植过程中涉及到伦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规范器官移植行为,保障患者权益,成为我国法律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规定器官移植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器官移植的法律地位1. 法律依据我国对器官移植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
《条例》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旨在规范器官移植行为,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
2. 器官移植的法律地位根据《条例》规定,器官移植是指将人体器官的全部或部分从一个人体转移至另一个人体,以恢复或改善其器官功能的行为。
器官移植包括活体器官移植和尸体器官移植。
三、器官移植的法律法规1. 器官来源(1)活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活体器官移植应当遵循自愿、无偿、非商业原则。
捐献人应当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且与其受移植人之间具有合法的亲属关系。
(2)尸体器官移植尸体器官移植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原则。
捐献人应当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其死亡后,其配偶、直系血亲或者财产代管人同意捐献。
2. 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条例》规定,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开展器官移植业务的资质;(2)具备器官移植专业技术人才和设备;(3)具有完善的器官移植管理制度;(4)遵守国家有关器官移植的法律法规。
3. 器官移植的程序(1)活体器官移植①捐献人签署捐献同意书;②医疗机构对捐献人进行健康检查,确认其符合捐献条件;③受移植人签署受移植同意书;④医疗机构对受移植人进行健康检查,确认其符合受移植条件;⑤医疗机构将捐献器官移植给受移植人。
(2)尸体器官移植①医疗机构在捐献人死亡后,及时告知其配偶、直系血亲或者财产代管人;②捐献人配偶、直系血亲或者财产代管人签署捐献同意书;③医疗机构对捐献人进行健康检查,确认其符合捐献条件;④医疗机构将捐献器官移植给受移植人。
第1篇一、引言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拯救生命的高科技医疗手段,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器官移植需求的增加,器官移植犯罪现象也日益突出。
器官移植犯罪不仅严重侵犯人权,破坏社会秩序,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因此,加强对器官移植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格依法适用法律,成为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器官移植犯罪的定义、法律适用原则、具体罪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器官移植犯罪的定义器官移植犯罪是指犯罪分子为了非法获取器官,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利,破坏社会秩序,利用器官移植技术进行的犯罪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器官非法获取罪:指犯罪分子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器官的行为。
2. 器官非法贩卖罪:指犯罪分子非法贩卖他人器官的行为。
3. 器官非法交易罪:指犯罪分子非法进行器官交易的行为。
4. 器官非法利用罪:指犯罪分子非法利用他人器官进行医疗、科研等行为。
5. 器官非法移植罪:指犯罪分子非法进行器官移植的行为。
三、器官移植犯罪法律适用原则1. 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打击器官移植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利。
2. 人权保障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坚决打击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利的犯罪行为。
3. 公正司法原则:确保司法公正,严格依法惩处犯罪分子。
4. 保障人权原则: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四、器官移植犯罪具体罪名及法律适用1. 器官非法获取罪(1)罪名:非法获取器官罪(2)法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非法获取他人器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器官非法贩卖罪(1)罪名:非法贩卖器官罪(2)法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非法贩卖他人器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器官非法交易罪(1)罪名:非法交易器官罪(2)法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非法交易他人器官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民法本位论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规制人体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挽救众多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然而,人体器官移植涉及诸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制来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本文将从民法本位出发,探讨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规制。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基础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健康权利,而民法通则则对人身权利具有进一步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基于这些法律基础,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法》等。
二、人体器官移植的立法原则人体器官移植的立法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人体器官捐献者的自主权、保护器官受移植者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
在人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捐献者的意愿,确保其自主权不受侵犯。
同时,对于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须进行详细的健康评估,确保移植手术不会对其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
此外,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我国设立了人体器官移植管理机构,对器官移植进行监管和管理。
三、人体器官移植的合法要求为了保护人身权利和健康权利,我国对人体器官移植设立了一系列的合法要求。
首先,捐献者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愿进行器官捐献,并进行书面的同意。
其次,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须经过医学评估和手术风险告知,确保其理解并自愿接受移植手术。
此外,移植手术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并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医疗机构内进行。
四、人体器官移植的禁止行为为了防止人体器官移植过程中的非法行为和滥用现象,我国对一些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禁止。
首先,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器官捐献,即禁止通过暴力、威胁、欺诈等手段获取器官。
其次,禁止未经捐献者书面同意的器官移植。
其次,禁止代价交易和非法中介活动,即禁止以金钱或其他物质回报作为器官移植的交换条件。
人体器官移植刑法问题探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器官移植不仅可以拯救患者的生命,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人体器官移植涉及到一些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同时,也给刑法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体器官移植的现状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器官短缺问题的加剧,器官移植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器官捐献数量达到10554例,为历史新高。
在器官移植中,器官捐献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条件。
我国《器官移植条例》规定,器官捐献应当是自愿无偿的,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买卖和交换。
同时,器官捐献应当依法进行血型和HLA配型等匹配。
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的法律问题器官移植的合法性问题人体器官移植本身并非非法行为,但是,由于器官移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和设备,并且需要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因此在工商、税收和医疗等方面都涉及到一定的法律问题。
我国的《器官移植条例》对器官移植的合法性做出了规定,要求医务人员从事器官移植手术应当具备相关资质。
器官捐献的合法性问题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器官的来源。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器官捐献应当是自愿无偿的,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买卖和交换。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防范器官买卖、交换等违法行为也是一个难点。
器官移植与身体自主权问题人体器官移植涉及到身体自主权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身体自主权是受到保护的。
但是,如果患者找不到合适的器官,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如何平衡身体自主权与生命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人体器官移植刑法问题的探讨人体器官移植刑法问题是指在人体器官移植中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
目前,法律上对器官移植中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器官买卖的刑事责任器官买卖是一个严重的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可以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款等刑罚。
如果造成其他严重的后果,如致人死亡,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器官移植的立法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作者:刘佳铭周海
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器官移植技术得到较大水平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器官移植方面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显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器官移植立法与法律适用问题展开研究,为推动器官移植技术向合法的方向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器官移植;立法;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8-0241-01
作者简介:刘佳铭(1995-),女,黑龙江黑河人,吉林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逐渐深化和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体器官是否允许自由买卖,如何确定死亡标准,能否适用紧急避险原则,死刑犯处决后尸体器官是否受自愿捐赠原则限制,如何进行器官移植供受体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相关犯罪如何控制等法律问题逐渐显现,研究器官移植立法和法律适用问题的现实意义突出。
一、器官移植的立法分析
现阶段器官来源匮乏已经取代技术水平低成为阻碍我国器官移植工作落实的主要问题,例如我国虽然掌握了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技术,但全国仅有近1200份眼角膜器官向近3万可通过此手术重获光明的盲人提供,可见其现实矛盾突出,器官移植立法是社会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器官移植引起了多种新的法律问题,要实现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性、权威性的规范,而且器官移植立法可以使民众对器官移植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促使其形成器官捐献意识,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器官移植立法具有必要性[1]。
另外,随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逐渐深化,公众对捐献器官的认识逐渐全面,相关专家对器官移植立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发达国家器官移植立法成功案例的不断增多,为我国器官移植立法提供了可能,器官移植立法必须尊重供体、受体的生命健康权,尽可能缩减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所以其在立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知情同意、自愿捐献、禁止人体器官买卖、无伤害等原则[2]。
为保证器官移植立法的全面性、实用性,我国建立了受供体健康状况调查制度和器官移植对供受体健康的影响评估制度,通过医学全面检查确定器官移植的必要性,保证器官移植的安全系数,尽可能缩减对器官供受体健康造成不必要损害的可能,保证其生命健康;另外建立器官来源审查制度,保证器官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建立许可证制度对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个人进行严格的要求,以此提升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可见各种制度的落实既是器官移植立法的初步表现,又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死亡标准与器官移植之间具非常密切的关
联,所以我国立法中对脑死亡及脑死亡的鉴定程序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医生滥用权力宣布非死亡病人死亡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合法化发展;除此之外,器官移植立法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方面对器官移植进行了规范,例如相关法律规定:医生在进行器官活体摘取手术前未告知患者及家属,将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医生违背相关法律规定将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器官进行移植,造成器官受体健康受到不必要的威胁,需要承担部分民事责任;医生在病人正常治疗的过程中为获取其器官私自放弃治疗抢救,造成病人死亡将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等。
二、器官移植的法律适用问题分析
器官移植包括器官的植入和移出,器官植入是医生为实现医疗目的将人体器官植入患者身体使其自身机能丧失的器官得到代替的行为,可见器官植入是以恢复患者健康,减轻患者疾病痛苦为目的,是以医学标准为基础的专业行为,所以其属于医疗行为,在器官植入过程中产生的医患关系应以医疗服务合同为依据;而器官移出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医生将人体器官与供体分离的行为,其并未以改善供体的健康状况为目的,且死亡供体并不具有获取健康的需求,可见其并不属于医疗行为,但合法器官移出是为了器官植入,器官植入是医疗行为,所以合法的器官移出在法律上应该具有医疗援助的性质[3]。
为保证器官移植的法律适用,需要对器官移植行为的正当化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针对器官植入行为的适当性目前提出较多学说,但人们普遍接受犯罪构成论,即如果医疗行为中医疗工作者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非可以侵犯,客观上虽对受体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侵犯,但其是医疗行为发生中不可避免的,则判定其法律得当;针对活体器官移出行为,虽然在其发生过程中医生既对供体构成了侵犯,而且“故意”性明显,但现阶段世界各国普遍将其视为排除犯罪性的正当行为,因为供体为其行为提供正当化的承诺说明,法律上为保证供体的健康权不受侵犯,要求提出承诺的供体自身必须具备处分器官的权利,这要求供体对器官摘出产生全面的认知,而且其器官摘出并不会随其健康、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要求供体必须自愿、真实的发出承诺,即在供体了解器官移出的过程、后果等信息后,真实、独立的表达出承诺的行为,承诺应直接反映出供体的意识形态;要求供体的承诺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法律程序;要求医生的移出手段和目的要正当,而且法律权衡合理。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深化,人们已经认识到器官移植立法的重要性,并结合其引发的新的法律问题对其法律适用和立法进行探索,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额度意义。
[ 参考文献 ]
[1]李玥.器官移植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李宁艳.中德器官移植立法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杨博.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的刑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