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优秀教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优秀教案导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2.学习本文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说事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本文精巧的构思和灵活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说明的顺序。
四、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式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展示图片,导语: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
同学们,当你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共同来探求这个奥秘。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知识回顾(1分钟)提问:学习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明确:对象、特征、顺序、结构、说明方法及语言。
三、自主学习(20分钟)1、在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先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投影),方式:指名朗读2、问题引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是一句歌词,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明确:设问)那么,“红”是什么意思呢?(明确:指花儿万紫千红的色彩)3、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依据是什么?(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进行说明的?4、分组学习,讨论并整理。
5、小组汇报交流。
6、教师总结归纳(投影)四、探究学习(10分钟)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明确: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分类说明(投影)2、本文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生动、准确、严密(投影)五、小结(2分钟)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运用逻辑顺序,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对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我能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我知道课文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我懂得去关注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科学奥秘。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2.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理。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自制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伴随着音乐一起欣赏一组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
(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芽,桃花开了,杏花开了,田野里的油菜花也开了,路边的野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
我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去寻求科学的解释。
(板书课题)(聚焦目标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本文的整体结构是()——()——()。
2.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聚焦目标二)互动探究,展示交流1.课文从哪些角度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精读课文2—10段,试着画出文章的结构图来。
)(图形不拘一格,但要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理的?3.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请以第10段举例分析)(聚焦目标三)拓展延伸,关注自然1.探索与发现(结合课文内容填空)观察一种花_____(花名),它的颜色是___色,运用文章告诉我们的原理推断这种花: 细胞液是___性,反射_____光波,适宜生长在_____地方。
2.结合本文和生活实践,畅谈你所发现的大自然的奥秘。
巩固提升: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来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你觉得好吗?说说理由吧。
2.文章最后一段中“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呢?为什么?课堂反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一点收获:一点疑惑:课堂结语: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模式介绍: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
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中植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积极讨论问题的情感,从而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说明事理的科普说明文,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巧妙的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重点启发学生理解与现象到本质、有主到次、有内到外的顺序,明确事理说明文的顺序,用比较分析法来品味语言的的准确。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它们的作用;2、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3、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基础知识,识记字词。
《花儿为何如此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进化论、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在此基础上,探讨琢磨文章周密而巧妙的结构,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掌握本文中常见的说明方式。
3.领悟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增加环保意识;酷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学会按适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分析文章的说明方式及作用。
2.教学难点: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说明的事理有必然的深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同窗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芳香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何如此红?那好,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转变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何如此红》。
(板书课题及作者) 此处的“红”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二、自主学习1.作者的相关知识。
(见后文【资料宝藏】)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例如:(1)有情感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益处?(3)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
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加以说明的?(5)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式?试举例说明。
三、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班级讨论研究。
四、反馈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然后齐读:三棱(léng)镜裸(luǒ)子虞(yú)美人蕊(ruǐ)2.文章题目“花儿为何如此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益处?提示:文章题目“花儿为何如此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的作用:(1)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露文章的中心;(2)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3)文章主体部份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何如此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何如此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拍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第13课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目标1.以本文为例,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重点)2.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
(重点)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像一把钥匙,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奥秘。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充沛.(pèi)蓬.勃(péng)赞.叹(zàn)柑橘.(jú) 萎.谢(wěi) 花瓣.(bàn)分泌.(mì) 褪.色(tuì) 灼.伤(zhuó)花萼.(è) 花卉.(huì)(2)理解词义①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②充沛:充足而旺盛。
③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④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⑤萎谢:(花草)干枯凋谢。
⑥灼伤:火烧伤。
文中指被强烈的阳光晒伤。
⑦分泌: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些物质。
⑧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2.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1988),著名科普作家。
浙江海宁人。
主要著作有《中国植物图案》《鸟类概论》《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学碎锦》。
本文最早发表于1979年《光明日报》副刊上,曾获新长征全国优秀科普创作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1.读完本文,你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吗?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做概括。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花卉的知识,提高调查实践、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严密精巧的结构、准确严密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
作为见面礼,老师想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
大家喜欢魔术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的这个魔术叫做“精变”。
老师带来了两朵花,大家看是什么样的花?生(齐):紫色的牵牛花。
师:现在老师把其中一朵放进这个杯子里,然后倒入一些东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齐):牵牛花变红了!师: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两朵对比看看,它们的颜色明显不同了。
这是为什么呢?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老师保证让每个同学都学会这个“魔术”。
设计思路:学生对花颜色变化应该好奇,便设计了这图片和实验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第二环节:活动载体,任务驱动1、齐声朗读课文前五段。
2、请同学们将课文快速读一遍。
划出文中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并想一想,这是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快速阅读)3、组织学生讨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说说课文七次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句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生分组自由讨论)4、按小组分别做实验,然后相互解说各种成因:把一朵红色的芍药花或牵牛花泡在碱水或肥皂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当红变蓝之后,再把变蓝的花朵泡在醋里,观察其由蓝变红的过程,以此验证花朵在酸碱反应中颜色的不同变化。
(生分组交流实验过程和感受)5、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明确:(1)举例子、分类别:例如牡丹,又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目标:1、能说出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及本文的写作顺序2、能提取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释相关自然现象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花色(万紫千红显奥秘)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探索奥秘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最为美妙的事情。
现在大自然向我们敞开了奥秘之门,请看(幻灯片出示木芙蓉图片)你看出图中的变化了吗?2、这是有名的弄色木芙蓉,早晨初开时为白色,中午变为粉红色,下午又变成深红色。
同一种花,颜色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一日三变,多么神奇啊。
其实不仅仅是这种花,大自然给更多的花儿施展了魔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花卉图片。
3、花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贾祖章的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4、解题。
“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5、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花色(五彩纷呈探成因)1、检查预习字词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有哪些?从文中划出关键语句。
要求:把你所划的内容组织成一段话来揭示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
按照“读了第_______段,我明白了(或发现了)______________。
”(多媒体出示要点)3、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一下一共有几个方面?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人工选择。
4、作者在解释这些原因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说明的,你能看出它们是属于哪种说明顺序吗?由内因到外因,由主到次,横向到纵向的逻辑顺序5、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有很多,课文却用一句简洁话的总结了出来,你能找到吗?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多媒体出示)6、文章是按照哪种结构来写的?总分总的结构三、解花色(花如解语最可人)1、花儿的颜色是这样丰富,其中的原因想必是花儿自己最清楚了,但它却无法说出来,就让我们来当一朵解语花,帮它们说说其中的奥秘吧。
2、请仔细阅读课文,用文中的科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
苏教版八下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备课指导【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三棱(léng)镜萎(wěi)谢灼(zhuó)伤蜜腺(xiàn)分泌(mì)并蒂(dì)蒲(pú)班克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字三、掌握下列形近字四、注意下列加粗字的写法振(不要写成“震”)奋柑橘柔嫩裸子植物虞美人花卉五、词语积累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蓬勃:繁荣、旺盛。
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
显著:非常明显。
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六、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浙江海宁人。
早在30年代,他就著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了《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本篇课文最早发表在1979年的《光明日报》副刊上,曾获新长征全国优秀科普创作一等奖。
七、关于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著名插曲。
这首源自古老的塔吉克民歌的歌曲随着电影的放映,一炮打红,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名曲。
八、文章主旨本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九、结构分析本课共11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由此提出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出下文,科学地解释这一疑问。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这一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展开了科学的说明。
这六个方面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设问领起,接着用一句话总括,然后具体说明。
这六个方面之间也有顺序,是按从主到次,由花朵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型:新授 总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本文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说事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 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本文精巧的构思和灵活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2、 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说明的顺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课件)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
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
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
作者。) 此处的“红”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
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见附件1)
定义: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
1.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2.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
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
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3.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层剖析事理
4.说明文常见的写作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三、自主学习
(一)作者的相关知识(见课件)
(二)课文内容的学习
活动一、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1.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3.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加以说明的?
5.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
四、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反馈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三棱(léng)镜 裸(luǒ)子 虞(yú)美人 蕊(ruǐ)
2.文章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
3.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
4.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明确:
5、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
六、拓展训练
根据自己的积累,你能说出有关“花”的诗句吗?(分小组,看哪个小组说得多,说得好。)
七、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命题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学生姓名 班级 评价 批阅日期 序号
17
(一)修改病句
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一一修改。
阅读名著真的是一种享受,它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让我远离烦恼和忧愁。阅读名著也是一种心灵
的慰藉,它帮助我战胜寂寞和孤独,指引我认识善恶和美丑。①通过阅读名著,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价值。②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阅读名著吧!因为是否阅读大量名著,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关键。
第 处,修改意见:
第 处,修改意见:
(二)阅读理解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
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
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
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
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
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
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
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
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
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
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
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
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
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
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
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
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
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
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
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3分)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
答: